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郎君:陈春梅草书之美学一一序言
玉郎君:陈春梅草书之美学
——玉郎君与美女园月谈艺术
序言
您说:
当代女草书家当首推陈春梅。陈春梅草书艺术气质、造诣皆深。其行草章法结字玄妙阴柔。陈春梅草书于气势贯通、错综变化、虚实相生研究到位、多有生发。其草书“龙首”起势,张扬狂放。然而却末见其真正意义的草书。勾连引带乃草书神趣,如缺失则拘束矣。右军曰:“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草书最忌束缚僵硬,飘逸疯颤、天马行空方是风流。
我想进一步听听您对陈春梅草书艺术的研究。
我还真没认真的研究过陈春梅的草书艺术,只是凭经验谈谈自己的赏折。
当我第一眼见到陈春梅草书时,有一种惊诧,其草书非一般的美感,我的印象是“玄妙”二字。见过那么多草书真迹,我自己也一直在创作草书,都没有感动过,包括古代大师。而唯独见了陈春梅的草书,还是照片,却感动了。感动得我都掉眼泪了,真的。
那您感动在那儿呢,是怎样的“玄妙”呢?
我的艺术天分,我于艺术的追求,我的艺术美学修养,我不是吹牛,乃是天下第一。
所以,能感动我的艺术,那绝对不是一般的艺术。
能让玉郎君掉泪,那她就是神人。
我看艺术作品,简直就神乎其神了。我看见的是“象”,进而能由“象”入神,然后便生发出玄妙的幻想,接着便飞升于天外而妄乎所以之逍遥。
听您这么一说,您真是艺术神人了。
您还是回来说陈春梅草书艺术吧。
在我的眼里,一般的艺术是成不了“象”的。我的头恼犹如一台超级艺术计算机,能于瞬息间找出艺术作品的毛病。而陈春梅草书却没找出毛病,所以就轻易的成象了。
您说的找毛病是什么意思?
就拿欣赏美女作比吧。一般人一眼也能看出这位是不是美女。因为在他的头恼中有美女的标准。他看这位美女,首先就与自己头恼中的美女标准比对,有毛病的,即不合标准的,自然就被自动的淘汰了。
那陈春梅的草书就没毛病啦?
园月,你怎么这么机械呢?说它能成象,说她是美女,都是比较而言。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头恼中的标淮,本身就是个参量,只不过我的标准参量比较超级罢了。
那您就说说陈春梅的草书的毛病,您不是天下第一艺术鉴赏家吗?
园月,听口气你还不信服我。好吧,今明天开始,就以陈春梅草书为专题,再作一次草书艺术之神游,让你再见识见识,天下第一艺术鉴赏家玉郎君的艺术逍遥游。
附:玉郎君文章:
王献之之再世 妙墨轩主陈春梅
(2011-09-07 18:36:14)[编辑][删除]
标签: 陈春梅
草书
王献之
园月
玉郎君
文化
分类: 玉郎君与美女园月谈艺术
妙墨轩主陈春梅
http://blog.sina.com.cn/u/1298047515
陈春梅 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翰墨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委员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陇中巾帼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培训指导中心特约教授。
她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展览并获奖。出版《陈春梅书法作品集》、《2005年度书法作品挂历》,1999年10月在秋田会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2002年10月随“中韩书法交流团”赴韩国进行书法交流;近年来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发表,并被中外画廊及个人收藏。
艺术工作市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庆阳路128号凯大大厦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13919263188
王献之之再世 妙墨轩主陈春梅
——玉郎君与美女园月谈艺术
今天您特兴奋,是否又发现了什么?
草书!难得一见的阴柔草书,久违了一千多年的草书。是位女书家,陈春梅。
久违了一千多年的阴柔草书,是什么意思?
自二王后,尚未见过如此阴柔秀美的草书。
二王之秀美,王羲之飘逸,王献之阴柔。其实王献之于王羲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羲之之道尚庄子,崇玄学之逍遥。王献之之道尚易理,崇太极之阴柔。
可惜后学多学王羲之飘逸,弃王献之之柔韧。
这是什么原因呢?
《晋书》:“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中国书法乃男人之一统,常贬阴柔为脂粉气。既使原本就阴柔自由之草书也要骨硬,故此自二王后便失草书之阴柔。
今见妙墨轩主陈春梅之草书,似乎又遇还魂之王献之。
妙墨轩主陈春梅直追王献之,令王献之隔世相传。此乃草书之大幸。
王献之草书是怎样的境界呢?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俞焯曾云:“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书议》云:“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其字形悠长,若窈窕淑女;其一笔书似仙女下凡。其书法酥润风流,内柔外秀。
妙墨轩主陈春梅之境界如何?
妙墨轩主陈春梅之草书若古易太极之阴柔,似老子玄牝之妙。
陈春梅室名何以言“妙墨轩”? 陈春梅自知其“妙”也。
《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正所谓微妙。白居易:“老氏观妙。”妙墨轩主陈春梅之草书妙不可言。
《草书势  》曰:“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云之蔽月,瓢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农仟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如,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娴。柔情绰约,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载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附录: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外拓”的意义,“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管窥》)。用“内”、“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许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也能“外拓”,当是“内”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当是“外拓”为主“内”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二、技法来源之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三、草书联绵之辨。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四、骨势之辨。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扌厌)、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五、媚趣之辨。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出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媚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六、艺术哲思之辨。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七、书体之辨。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了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蘖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钦!”唐太宗的评论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竟至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王献之书艺的独立价值
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
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入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话、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入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王者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语)。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一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唐人对王献之的草书很重视,尤其是狂草。张旭的草书就从王献之化出。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也皈依小王,其《圣母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见赵涵《石墨精华》)。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贬低小王,但终唐一代,还是有很多人向王献之学习的。
五代后周杨凝式兼学“二王”,学习献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说:“草势之变,性在展蹙,展布纵放,大令改体,逸气自豪,蹙缩皴节,以收济放。(张)旭、(怀)素奇矫皆从而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海日楼札丛》)
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米书与小王书血脉贯通。另一书家蔡襄也说:“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然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晋韵,其媚趣研润则与小王近似。黄庭坚也称赞“大令草入神品”,黄书“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诸公上接羲献”(笪重光语)。即如苏轼,其书面目虽与“二王”不类,但也有相通之处。姜夔对小王也多推崇,曾说:“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砖志》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乐毅论》合,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有元代赵孟俯,明代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王铎等,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以“二王”并称也成了书史上的专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
马延宗云:
春梅书法初宗唐楷、柳、颜、欧,继追“二王”,尤喜米芾、王铎诸家之书艺。一面研习古代书法之精华,一面汲取当代名家之所长。她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很有悟性,其书法在近年来大有进益,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重攻楷、行,兼习别体,隶楷行草篆五体皆能,作为一个青年书法爱好者,实为难得。她的书法以遒劲健美取势,点画开张见长。观其楷书,共而不僵,凝重而沉稳,笔画、字形都渗透出明显的“隶”意;赏其行书,豪放开张,纤浓掩映,显然带有米芾之笔风。
■ 意在笔前,字居心后。
【出处】
晋·王羲之《笔势论》
书法家陈春梅作品欣赏
 (2010-06-1721:02:01)
转载
标签:  书法
文化
千里陇原的文化古城——临洮,举世闻名的马家窑文化发祥地便是其深 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体现。陈春梅土生土长在这块黄土地,长期受故乡文化的熏陶,对家乡的历史更是情有独钟,并引以为豪。
1979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30年在文化部门从事宣传、摄影工作的青梅女士,酷爱书法艺术,30年临池不辍,遍临诸家碑、帖,博采众长,一丝不苟地学书于古人,但不泥古自薄,而凭其聪明才智,在重书法渊源的基础上,对传统与创意、字内功夫与字外功夫、书艺与情操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对笔墨的骨力、气象、神韵等主体品质,逐步有了自己的揣摩体会,渗透进自己的血汗和追求,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说不清自己的作品风格近于哪一家或心仪何人,我只是用平素临帖学得的体会和对生活的理解把握作品的气质,思考作品流露的艺术本质。”
陈春梅的书法启蒙是从规范的唐楷开始的,继而临摹晋人法帖,尤倾心于“二王”之风,后钟情于汉简、魏碑的朴茂。“朝夕研习、寒暑不辍、心摹手追、取法手上、渐得奇趣。”30年来从没动摇过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囿于传统,即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自己,大胆创新,书艺日臻,形成了自然流畅,苍劲秀丽、气势开张的风格。春梅说:“我常常把自己打的粉身碎骨,在否定自己的状态下求其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寻找艺术上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春梅的书法除了骨力苍劲之外,也赋予了女人所特有的娟秀之笔,她非常注重用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和线条的灵动流畅。在书法的取势上,不追求表面的完美,以情取势、以势为法、以气释意,不断产生创作冲动上的灵感和悟性。取其灵感与激情的融合,在自然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欣赏春梅的书法作品,首先给人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这缘于她对艺术的理解力、创造力和对艺术的整体把握力。她的书法作品风格多变,品位高雅,在洒脱飘逸中深藏着朴实典雅。她一直追求的是:“随意天趣、平中求奇。”变化自然、各随其态,线条轻重徐疾,顺道枯润兼备,以气运笔、以气负墨,书写时有变异。在不规划的运行中发掘,寻找与自己心灵相释然的东西,形成了一种另辟新境的艺术语言。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生活中的春梅是位老实人,很有个性,为学勤勉,求艺执著,其为人坦率、直爽,少脂粉气。今年她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整理成册出版,这是一件好事,这样是把过去的“沉淀”下来,便于回顾和总结,有利于踏着它前瞻与攀登。
原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著名书画家、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应中逸(序)。
本篇文章发表于2007-10-07《每日甘肃网》http://xzexpand.blog.163.com/blog/static/82291020079795234124/
本篇发表于《甘肃书画艺术视窗》网   http://www.sh1122.com/yingshi/m_br.php?id=63072&category=38
----陈舂梅书法探索之路
玉  安
今年阳春三月,我省青年书法家陈舂梅沐浴着京城骀簜的花信风,拜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当沈老翻阅了陈舂梅即将付梓的书法作品集后,称赞道:“很好,下面的同志写到这样很不 容易啊!”并欣然挥笔题写了书名。金凤送爽,秋色斑斓,《陈舂梅书法作品集》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陈舂梅在“池水墨尽”和“思虑通审”的探索中流于笔下的心的图像,是心血和才情浇灌出的灼灼舂花和累累硕果。
书艺之道没有捷径可走,更与急功近利者无缘,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矢志不渝的虔诚和上下求索的韧性,陈舂梅的家乡临洮,是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的积淀,艺术氛围的熏陶,使她从小就酷爱书法,并结下了不解之缘。欧阳修云:“有以寓其意,不如身之为劳也; 有以乐其心,不如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正因为陈舂梅对书法寓其意而乐其心,所以才能20多年临池不辍,如蚓耕坚泥而无怨无悔。
陈舂梅的书法启蒙是从规范的唐楷开始的。白天尽职尽责的搞好单位的宣传摄影工作,毎逢夜阑人静,伴着夜色和星光,她在熠熠灯光下潜心临帖,常常不知东方之既白。对唐楷碑帖的朝夕研习心慕手追使古人的笔法、字法日渐融化在自己的腕底笔端,自然流露出来,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她书写的杜甫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长达280字的小楷中堂,深得唐楷笔法字法的核心要素,一丝不苟,字字得体。
在书法中最能表情达意的当首推草书。对于性格坦率直爽的陈舂梅来说,严谨端庄的唐楷有碍自己性情的抒发,于是她继而临摹晋人法帖,尤倾心于“二王”之风。探索书艺之道,如果仅靠下死功夫泥古复古,而缺乏灵性的参悟,就可能会 巡于书艺的殿堂之外。陈舂梅是功夫和灵性兼得的。她主张学古临帖时須笔临与心临并重,学而思,思而学,才能将古人笔趣精神参悟透彻,达到听任心腕之交应的目的。富有灵气的她,深受张旭书法创作中“观于物”见“天地万物之变”,然后“可喜可鄂,一寓于书”的启示。她观临巍峨的山、舒卷的云,然后联想到笔风中的凝重浑厚与飘逸气韵;欣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便悟到书法中的雄健刚猛与怡然自得······于是,把观物生情、由情寓书、情景交融的感受抒发在书法创作中。她在注重书法渊源传统的基础上,时出新意,书艺日精,形成了洒脱流畅,气势开张的书风。
古人在论书法时主张要由“生而熟”,进而由“熟而生”乃真知灼见。“熟而生” 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要敢于 定“旧我”,创立“新我”。当然,这一过程是痛苦的,然而阵痛之后,获得的则是新生的乐趣,用陈舂梅的话来说,就是“我常常把自己打得粉身碎骨,在 否定自己的状态下,求得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寻求艺术上的最佳结合点。”她在不断加强学识修养,加深对书法艺术本质真髓领悟的过程,发现自己的书风娟秀洒脱有余,而遒劲雄浑不足,便兼学诸家,轉益多师,她勇于反思,敢于超越自我,下苦功夫研习汉简和魏碑,在她的书法中融入了隶书魏碑的骨架和笔意,追求神采与形质的统一,骨气遒劲与艳丽秀美的融合,使她的书法增添了妙肇自然、神采焕发、摇曳多姿的韵味。
艺术生命最可贵的品质是其独特的个性。陈舂梅的书法创作追求随兴展势的章法构成,以传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她的行草通篇气盛韵畅,自由奔放,挥洒自如,横生奇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大小、邪正、长短、错落、揖让、呼应、连带、避就,随意生花,可谓“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由此,强化了作品整体的形式美感和欣赏价值。
为了增强书法的美感,陈舂梅在书法创作中注意吸收现代书法的积极成果,强化了形式意识,借助一些外部形式的因素,适度的寻求感官的刺激性。如宣纸的染色加工;书法汉简笔意的作品,竖行先以淡墨调入 色浸染的长条为背景,再书写文字,似有简版质感的效果,再如《墨梅》、《兰石》、《秋菊》《竹染绿色》等四幅作品,先后在宣纸上用朱砂调 色勾勒出梅兰菊竹的国画,然后分别题写古代咏赞这“岁寒四君子”的诗句,使书法与绘画合璧生辉,相衬生发,增添了作品的欣赏性。同时,陈舂梅还留意作品的创作书写样式的丰富多变,既有条幅、斗方,又有扇面和团扇,在团扇的创作中可谓苦心经营,用染色宣纸撒金,章法上对称排列,中部留白,形成外圆内方的新颖布局。
“神怡心静”是陈舂梅书写的一件条幅,其实是她的“心画”,表达了她排除浮躁之气,平和静怡的心态,也是她对艺术之道的追求,平静是一种力,能使作品对观者有感染有震撼。她的书法作品正是在平静的表象中蕴涵着浓缩的激情和生机。
《甘肃日报》 1999年9月30日
玉  安
认识陈舂梅,是从他的书法而起的。丙戌岁末,在一个并不显眼的书法作品展中,我发现了一副特别醒目的作品,这就是陈舂梅的《沁园春。雪》。我径直靠近这幅佳作,那随意飘逸、运气十足、排布奇然的风格一下子吸引了我。组织者告诉我,这是出生于陇原文化古城临洮的陈舂梅。黄土地哺育出来的才女。陈舂梅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轻重徐疾、枯润兼容,给人以优雅的审美享受,极具视觉冲击力。
“字如其人”,艺术陶冶人的情操,而人的操行品格又左右了艺术的 成熟。陈舂梅生活在千里陇原这片神奇的黄土地,故乡文化的熏陶,对家乡历史文化执著钟情,还有她三十多年的宣传文化工作岗位的业务联系和广阔的见识,人缘的优势,造就了她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人老实坦白,为学勤勉,求艺执著,使她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她在名家的指点下,从规范的唐楷开始启蒙入门,继临晋人法帖,尤钟情于二王书风和汉简、魏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囿于传统,既不重复古人,又不重复自己”,“常常把自己打得粉身碎骨,在 定自己的状态下,求得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寻求艺术上的最佳结合点。”从舂梅的作品中,我们既感受到骨力的苍劲,又欣赏到女子所特有的娟秀媚人。功力之至,其韵无穷。
《汕头日报》2007年1月27日  大山
陈舂梅书法艺术赏析
马延宗
认识陈舂梅的书法已有两年时间,但认识其本人,这还是第一次。眼前的陈舂梅女士,言谈举止之间,充溢着不卑不亢的文化气分。舂梅女士自幼受这座文化古邑尚学之风的熏陶,高中毕业后,就涉足文化艺术领域,先后在县文化馆、博物馆从事摄影艺术,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等。她从小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临帖习字、摹画观书是她的主要爱好。20多年来,她孜孜不倦的习古效今,临池不辍,勤奋而执著的探索书法艺术之真谛。舂梅书法初宗唐楷、柳、颜、欧,继追“二王”,尤喜米芾、王铎诸家之书艺。一面研习古代书法之精华,一面汲取当代名家之所长。她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很有悟性,其书法在近年来大有进益,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重攻楷、行,兼习别体,隶楷行草篆五体皆能,作为一个青年书法爱好者,实为难得。她的书法以遒劲健美取势,点画开张见长。观其楷书,共而不僵,凝重而沉稳,笔画、字形都渗透出明显的“隶”意;赏其行书,豪放开张,纤浓掩映,显然带有米芾之笔风。
80年代,舂梅积极参加省地县及全国书展,先后获得“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中国“唐诗宋词颂”书法赴印日展览铜奖、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优秀奖、“爱得杯”书法大赛二等奖、“和平杯”书法大赛佳作奖、甘肃首届女职工书画展一等奖等殊荣。她的书法作品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多次发表。
10月15日,陈舂梅书法作品展及书法集首发式同时在兰州秋田会馆举办。她要展出的集子和书法作品,隶楷行草四体俱全;横竖方扇形式多样;有的独字成幅,有的百字盈章。其大字结密而无间,小字宽绰而有余。她曾千里迢迢上北京拜谒当代书法大师沈鹏、刘炳森先生;她数次登门求教省内著名书画家应中逸、黄汉卿等前辈。她说:“我这次办书展、出版书法集,意在寻朋访友,求得与省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以促进自己书艺的不断进步。”沈鹏先杀为他题写了一幅墨迹:“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烟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显然,沈老这幅大作以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论书法艺术,“小王”可胜“大王”?
王献之《草书九帖》
王献之行草《更等帖》,被评为第一的草书原来这么美!
《书谱》解读01
同临共赏·书不惊人死不休 ——《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赏临
东晋王献之行草《更等帖》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