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第123讲【离娄章句下】(32)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原文】: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内容摘要】:

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继续讲孟子离娄章句下第32小节。

这段话非常简单有趣,齐王觉得孟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想探明孟子与常人有什么区别,于是派人去偷看孟子。

储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告诉了孟子:“齐王派人偷看您,想看看您是否有区别于常人的地方”。孟子听了,笑着回答说:“我和大家没有什么不同,就连尧、舜与大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番简单的对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从侧面说明了孟子离开齐王、以及孟子最终成为亚圣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齐王的疑虑:孟子与普通人的差别再哪里?在齐王的认知里面,他一定觉得孟子与普通人有区别。齐王看到了孟子与常人外在表现上的差异,却忽略人人内在自性相同的本质,这是齐王的第一个错误:用分别心看人待物。接着,齐王认为像孟子这样的圣人,他一定是有什么没有公之于众的秘诀,而且这个秘诀是不肯告诉别人的。所以齐王就派人偷窥孟子的言行举止,以探明这种差异和秘诀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典型的小人之心与小人行径,说明齐王心胸狭隘,而且不能平等客观对待别人。

针对齐王的这种行为,孟子回答说:“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的观点表明,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外貌、性格和行为习惯上可能有差别,但本质上并无差别,而且人人皆可成为尧舜。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是用平等心看待人和事物,我们与尧舜这些古代圣贤本质上并无差别,如果我们发心修正自己的行为,终有一天我们也可成为尧舜。所以从孟子的境界来看,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这种境界属于佛家所说的大圆镜智。

为何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最终导致齐王无法成功,而孟子最终成为圣人?主要原因就在于齐王有分别心,他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成为像尧舜一样的人,也不相信齐国百姓能够成为像尧舜一样的人,更不相信其他国家的人能够成为尧舜。这就是摆在齐王心中的三道禁锢,也是摆在我们现代人心中的三道禁锢

我们认为自己与尧舜存在差别,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也不会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这是第一道禁锢。

第二道禁锢,认为周围身边人也只是普通人,不可能成为君子的。

第三大禁锢,其他国家的人就更远一些的人,甚至是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人,那些人更不可能成为君子圣贤。

所以这三大禁锢,他不断否定了自己,而且否定了身边人和与自己距离遥远的人。

反观孟子,他正好持相反的观点

首先,他认为自己本性上跟尧舜是一样的,通过努力修正自己总有一天可以成为圣人。

其次,他相信身边百姓也和尧舜一样,当他坚定的推行教育,身边百姓也能成为圣人。

最后,他相信天下人都能成为圣人,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有了这种认知后,所以他老人家认同这种相信的力量,打破前面的三道牢笼。

而齐王不相信这些认知,被自己的这三套牢笼束缚在内,进而派人去偷窥,想找出孟子成功的秘诀,显现出了种种的小人之心、小人之相。这种差别,也决定了孟子走向圣贤,齐王失败。

这一章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所有个体成功秘诀的都在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相信自己和尧舜是一样的人,遇到困境我们就不怨天不尤人,不会依赖别人,反而是反求诸己各自承担。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遇到分歧,应当光明正常的和别人探讨,不要去私自猜测,或采用不正当的行为如偷窥等。

总体来说,这一段话看似简单,但是表达出常人与圣人无二的观点,只要我们努力耕耘不断修正自己,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圣人。

好的,那我们这一段就讲到这里,谢谢。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名言
【张建云·说家风:《孟子》篇】匆忙的时代,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终结篇)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王阳明“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辩诘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与人同
《孟子》尽心下篇——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