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第168讲【告子章句下】(6)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人物介绍:淳于髡 (kun)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非常有才能,很会识人,善于用隐晦的语言、比喻激发人、建议人,他经常帮齐王寻找有才能的人,曾经在一天之内给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者。孟子的才华他非常欣赏,后来的荀子也受到他很多的启发,同时,他也是一个对自身要求比较严格的人,所以他身边才能够有这么多贤者。

淳于髡很长寿,横跨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两代人。

背景:

这一节是淳于髡和孟子的辩论。上一次谈到孟子不出手,他用救不救嫂嫂的例子逼孟子出手。这次,因为齐宣王对燕国开战不顾礼法,而且还不承认错误,孟子很失望,准备离开齐国,淳于髡又一次使用激将法想让孟子出手。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淳于髡说:“看重名誉和功业的人,是为了百姓;不看重名誉和功业的人,是为了独善其身。夫子您在卿大夫这个位置,对上没有能够劝谏齐宣王,对下没有使百姓得到你才华的庇护和实惠,就要走了,一个贤者哪有这样做的道理?”

【公孙丑章句】中谈到过,因为孟子不见齐王,别人说他不尊重齐王。孟子说自己是用尧舜之道来对待齐王,是很尊重齐王的,齐王不明白尧舜之道,所以他不能出手,一个贤者留在君王身边和不留在君王身边,都是因为仁爱。现在齐王不顾礼法发动不义之战,孟子看不到希望,才决定要走。

孟子说:“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孟子说:“伯夷不为不行仁政的君主效力;伊尹五次在汤身边,五次在桀身边;柳下惠是君王让他做官,他就做,不让他做官,他就不做。这三个人虽然看上去做法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一者何也?”

淳于髡问:“一在何处?”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孟子说:“一在仁里。我的出发点是仁,齐王执迷不悟,所以我离开,你可能觉得我不仁,但是看到的不一样,本质是一样的。”

伯夷,我不给你做官就是告诉你,你不仁,是希望你仁,这是仁;伊尹五就汤,五就桀。是说你不行,我来,胜之任之,这也是仁。柳下惠心想反正是为了百姓,你怎么样,我不管,这也是仁。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淳于髡说:“贤者真正被用了,也不一定有效果。鲁缪公的时候,用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但鲁国还是经常被其他诸侯国欺负,这种情况怎么解释?”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孟子说:“那是因为鲁缪公根本没有把他们用好。当年百里奚在虞国做臣子,虞国亡了,就是因为虞国国君不用百里奚,后来秦穆公用了百里奚,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鲁国被削弱不是因为这些贤者没有用,而是君主没有好好用他们,能力发挥不出来。”

孟子是说齐王根本不会用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人在那里不代表用了他,贤者能不能发挥作用,不是贤者能决定的。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君主不用,也很难发挥。

淳于髡第二次激将孟子不行,又开始第三次激将。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淳于髡:“王豹善于唱歌,住在淇,河西的人就全部跟着他学会了唱歌;绵驹住在高唐,这个地方的人也跟他一起学会唱歌了;齐国的两个将军华周和杞梁战死,他们的妻子因此而伤心哭泣,这个国家的人也都跟着哭。这些人都能够带动当地的民风改变,要真是有一个贤者,一定能够改变的。你在齐国这么久,也没有让齐国发生改变,你到底是不是贤者?”

淳于髡以为这样子可以激将起孟子的好胜之心,认为孟子这时会想做个贤者让人看看。但是强者是不需要被证明的,到底要如何去辅佐君主,孟子有非常笃定的方案,但是君主不配合是万万实行不下去的。

● 如果一个人不是完全相信你,你给他方法也是没有用的;一个人完全相信你的时候,你给他方法,他就会去做,就很容易取得成果。

孟子很清楚齐王没有这个心,给了方法齐王也做不了,他也不愿意直接说齐王的不好,就拿孔子的事情来跟淳于髡讲。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堕三都,到最后不被重用,并没有离开;后来祭祀的时候,国君没有把祭肉分给他,他才走的。不知道孔子的人以为孔子贪图几块肉,其实是因为孔子见君主无礼,才在君主犯这样小过错的时候离开;这是因为孔子不想让别人说太多国君的过错,宁可自己背骂名,说他为几块肉而走,其实非也,是道义难行也。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既然道在这里行不了,就离开,贤者是不混工资的。孟子也不想混工资,他是要行道的,行不了道,就不在这儿了。

从淳于髡三次激将,孟子的三次回复,可以看到孟子作为一个亚圣对于能否行道,以及君子该如何行道,是非常笃定的。

经典原文: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成大事者,活在常人的想象之外
《孟子》卷12告子章句下诗解4仁不必同贤不必识
南怀瑾老师:谁是关键人物(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
古文精选
圣贤让人舒服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