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5章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槖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内容简要:

这一章是讲天地和圣人对于万物的真实看法以及真实关系,进而告诉我们,天地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我们应该如何进入道的门,如何增加对道的领悟,如何增强运用道的功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们常讲圣人大仁大勇,因为儒家讲智、仁、勇以及天地博爱如母亲滋养着万物,这两句话与之截然相反。

因为老子所理解的仁和我们所理解的仁,不太一样。我们看到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所有的百姓,引领所有的百姓,觉得他应该很仁爱,对每个百姓都是很好的。

阳光照耀万物,雨水滋润万物,大地生养万物,天地对万物也是极好的,是仁爱的。但老子看到的并非如此。

太阳是照耀万物,可是也有树木会枯死,有庄稼因为干旱而颗粒无收;雨水是能够滋润万物,但是也有洪水冲垮家园,有决堤的水淹没村庄。

圣人在执政的时候,会制定法律,如果有人犯法就会被绳之以法,受各种酷刑,甚至夺去生命。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会让人服兵役,服劳役。

天地、圣人真的仁吗?但又真的不仁吗?

前面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们所认为的仁与不仁,是二元对立的,表面上对你好就是仁,表面上对你不好就是不仁,所以阳光普照是仁,烈日暴晒就是不仁,其实不然。

对天地来讲,四时运转就是如此,自然是有阳光普照,也有烈日暴晒;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让万物归其序,就是有教育也有法律。

按照法律做的好的人,就能够获得;触犯法律的人,自然是受到惩罚。圣人不会惩罚一个好人,不会因为人做了好事而惩罚他,也不会因为人做了坏事,而顾及自己仁爱的名声,不惩罚他。

圣人和天地一样是公平的,他们的仁就是不仁,他们的不仁就是仁,他们的心中没有仁与不仁这个概念,是一体的。他们讲的是无为,是道,所以自然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

刍是稻草的意思,刍狗就是用稻草扎的狗,在祭祀时作为祭品上供。在祭祀的时候,祭祀官庄严肃穆地组织礼节,奉祀的人拿着祭品,庄严肃穆地走向祭坛,他们拿着的就有刍狗。

此时他们双手端着,神情肃穆,刍狗在他们的手中无疑是非常庄重的,所以圣人对待百姓,天地对待万物,也是极其庄重的,因为这是在祭祀。

就像人在世的时候要好好活,万物有它生长收藏的规律,有生老病死的规律,在生长的过程好好活,但是人终将寂灭,草一岁一枯荣,即便如8000岁为春,8000岁为秋的树,也终将会有死的那一天。

到了那一天,它就像祭祀完的刍狗一样,与万物化为灰迹,同归于灭,人如此,万物亦是如此。天地不会为万物的寂灭而悲泣,圣人不会为百姓的寂灭而哀嚎,因为这是常,无常即是常。

这便是圣人与天地眼中的万物与百姓,百姓看到无常,不理解无常,所以心生牵绊,百般留恋,又想百般改变,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却不知一切皆是徒劳,不从入道功夫入手,不能够虚极静笃,归根复命,想改变一切皆是徒劳。

所以圣人对待百姓,只是行无言之教而已。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像太阳和大地,提供一切人生长所需要的材料。但是你能否生长,是你自己的事。天地对万物是这样,圣人对百姓亦是这样。

所以圣人是无为的,是不仁的,而这种不仁,正是儒家所说的仁。

刍狗在祭祀的过程中是被极其重视的,就像人一样,但是祭祀完成之后,又是被无情抛弃的,像人去世以后一样,人在世的时候都把自己的身体当宝,去世之后就不会了。

树木死了,身体还能当栋当梁;人不行,只能归于土,归于灰。所以人宝贵的是什么?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于亡孰病?

天地之间,其犹槖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是空的、虚的,像橐像龠,橐是鼓风机,或者我们见过的打气筒,一拉一推,风就源源不断出来;龠是管乐器,像笛子、箫,就是一根管,吹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往里面一放,是虚的,中间是空的,天地也是这样,是空的。圣人济济无名,没人用他的时候,也是空的,但是他不会因为空,而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不会觉得自己碌碌无为,叫虚而不屈。

笛子一吹,立马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鼓只要一敲,就震天响,圣人只要一动思虑,马上就可以动之天下,这就是动而愈出,所以圣人与天地是一体的。

龠主要是管乐器,在乐器里面,有丝不如竹的说法。人也是这样,思想越保持安静,在动的时候,越是能够发散无穷;越是想的纷繁复杂,在真正需要用的时候,越是毫无头绪,身心皆是如此。

静极而动身,动极而静身。这种阴阳转化是需要用心去体悟的,我们要静下心来,让自己去体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说多了,执着于文字,并不能够增加对道的理解,对天数的理解反而会越来越少,所以要把书合起来,静静的打上一座,让心静下来进入虚而不屈,观想观想万物,观想自己的过去,把自己看得更加清楚一点。

常无,观其妙,常有,观其缴,挫锐解纷,就是在用道,这种近观的方法,称之为守中,守住虚而不屈的中心。

所以话说多不如少,书看得多也未必好,如果领悟的不够深,看再多也只是增加花俏而已。

我们要能够从中观看到天地与圣人,圣人与万物,从而明白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特性,到自己身上,要闭上嘴巴,忘言而体悟大道,守中,以进入大道。

守中,然后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心能居于有无之间。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指微 - 第五章 第六章
《道德经》——老子
驳“大仁不仁”
一分钟易经:道的境界5.20是怎样理解的
夜读随笔:天道 人道 治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