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35章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内容简要: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这一句是对上一章的总结,上一章说到有道之君“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所以既衣养万物,又能够让天下归之,同时还能够不为主,这就是天下往的结果。(往,就是归来,到这边来称之为往。)

之所以能够有天下往,是因为执大象,前文中谈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是牢牢抓住的意思。)

如果把天下当成有形有象的东西,供自己来享用,执着于那个,他就会行有为之事,终将不可得,行有为之事是把世界执为了有;而可以天下往,是看清了道在天下,人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作为道的一部分,替道在做事情而已。

人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开的车子、拥有的金钱等等,生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有,但是死了之后,全都带不走。

就算是活的时候,车子也不是时时刻刻和我们在一起,用的时候它才有;房子是我们的,地震来了,它就垮了,地震没来也是我们可以住而已,或者贷款的时候房子可以抵押而已。

这一切,都是给我们用的,而不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我们什么都拥有不了,连自己的身体都掌握不了,万物为我所用,而非我所有。这就把物的执着破掉了。

名是给骄傲之心、虚荣之心供养的资粮。别人说你很好,你有什么名,感觉心里美滋滋的,其实是心里面那个虚荣心、贪欲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这种贪欲满足了,清静之心就失去了。

今天别人说你好,你觉得满足,明天别人不说你好,你觉得空落落的,这就是被名所控制了,不是我们拥有了名,而是名控制了我们。

于是有智慧的人会把名也破掉,没什么名是我的,也没什么利是我的,我和天下是一体的,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不过是让自己与道、天地一样大的那颗心展现出来。

执这一点就是执大象,大象无形,圣人看到了自己与天地本为一体,而舍弃了名与利,同时还能够把这种大的道心广布出来,去衣养万物,称之为执大象。

也是老子一直倡导的为无为,为而不争,不争是因为无所争,没什么可以争的,为是因为看到大多数人还不懂这个道理,需要有人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就是告诉我们行道之人该如何行道,不是自己明白点道理,说一些虚无主义称之为道,让所有人都明道,才是真的道,所有人都明道,所有人都不争,天下才能太平。

人来了,我们首先对他没有索取之心,这就没有害;我们自己也不会因为有人过来,而增长自己的傲慢,对我们自己也没有害。于是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好,自己也始终保持在大的状态不会有变化,于是大家都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害因乐、因饵而产生,这便是名与利的诱惑。豪车、豪宅、名誉、名声多好啊,天下人无不趋之若鹜。相比之下,无为不争,这一切皆为假,皆为幻象,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所以称之为乐与饵,过客止。

很多人在悟道的路上看到名和利,便义无反顾的扑过去,称之为过客止。智慧不够,会被欲望牵扯,所以圣人不断用道化人的欲望,而欲望也不断用它的名相勾人的欲,就这样牵来牵去,千百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无非如此。

我们现在同样也是,不要被欲望所牵扯,不要让乐与饵阻止了我们悟道行道的脚步。虽然《道德经》听听有道理,但是感觉难做到,有的时候听来听去就是为而不争,天道要大,要不自现、不自是,淡而无味。

但是清静才是真,我们觉得无味,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那视而不可见的东西,没有听到那听而不可闻的东西,没有理解大道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偶有所悟,发现原来世间的一切强求不得,各有各的因缘,而我也只是这道中的一粒尘埃。

当我们能够慢慢契入进去之后,视角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不再会觉得道是虚无缥缈,淡而无味的。

希望大家经常回顾第一章的内容:“有与无,此两者,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要入门,要经常观,要观自己的过往,否则,读《道德经》如果总是淡乎其无味,我们就没有进入《道德经》,就没有能够从《道德经》中得到自身修行的方法。

就像敲鼓一样,始终在敲边鼓,是非常可悲的,所以要视之能见,听之能闻,从而入玄妙之门,才可以体会到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感觉。

虽然世间的诱惑很多,我们要止住诱惑,如果有愿力度化众生,更要抵住诱惑,同时要增强自己的愿力,只有愿力能够抵挡业力。

所谓的愿力就是要清净、无为,不要像前面所说:“奈何万圣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莫以身轻天下,重为轻根,愿就是重,以愿为重则能入道之门,入道之门则视之可见,听之可闻,用之不可既。(不可既就是不会结束的意思。)

行道之人不执小象,执大象,执无形之象,天下自然归而往之;然后能够抵挡得住乐与饵的诱惑,引人入玄妙之门,让他能看看不见的东西,听听不见的声音,让人慢慢由自心流淌出智慧,自己会观,会静,会食于母,则用之不可既。

所以我们讲《道德经》,并不希望大家每次一读《道德经》,一听课就有智慧,不听课就没智慧,而是能找到一些笃定的路径,可以行持的方法,让自己入玄妙之门,可以虚极静笃,知荣守辱;然后能够守重,而不以身轻天下,守住本,而不失君。

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的理解,从而能够用之不可既。这是所有古往今来的人,行道悟道之人想做的。像张载先生所说:“为生民立命。”立的就是这个命,立人之天命。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道用无穷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执大象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
【共读】《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35.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道虽淡而无味,却能吸引万物归附
《道德经》第35章:1.“执大象,天下往”,执持大道行天下,就能无往而不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