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72章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内容简要:

这一章讲的是百姓为什么难以治理,以及君主该如何做的问题。

前面讲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是老子治国的核心思想。

老子一直让上位者要无为无欲,给百姓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自己生长,“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可以走有一条光明大道,不要挺而走险。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是细小的普通的灾难,像晚上熬夜,或者暴饮暴食,是伤害身体的,这属于细小的危害或者说灾难。

熬一次两次夜,或者暴饮暴食几次都没有问题,但如果长期熬夜,长期暴饮暴食,严重的疾病就会出现,也就是老百姓如果不怕小的灾难,大的灾难就可能到来。

事实上,更多的是在生活当中很多为了生存不得已做的,可能会触碰法律或者灰色地带的事情,是上没有给百姓引导一条明明白白正确的路,所以他们才会铤而走险。

而在上位者为了治理百姓,又不得不用严苛的法律来制止,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一开始他们只会是走小险,不会走大险,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走这个险是应该的,大家都在走。

但是,在上位者一定会想办法治理,而实际上是因为百姓没有得到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才会去走这个小险,才会不畏威。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居和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居住的地方,和赖以生存的工作、土地、生产资料;也可以理解为居住在内心的仁义之处,深发其天性。

一个是物质的层面,一个是精神的心性层面,都能够用居和生来表达。

狎和厌是拘束、约束的意思,就是告诉在上位者不要缩小百姓的生存空间,不要让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没办法发展,不能像杀鸡取卵一样,去取百姓的东西,要让百姓能够居住在仁义之上,深发其天性。

这是从物质到精神,如果物质达不到的话,精神就无从谈起。

总而言之,让民可以畏威,不是靠刑法的大棒举起来,而是靠百姓明礼,而明礼又需要建立在温饱乃至小康的基础之上,这就如孟子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为士为能。”

普通人“因无恒产,故无恒心。”普通人没有物质基础,是很难产生精神的升华和恒定的,就很可能铤而走险,因为他会有侥幸心理。

孔子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会时刻想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义,他知道因果,不符合道义就一定会遭受到惩罚,所以君子怀刑。

小人只看到可以得到什么利益,而看不到利益后面的风险,所以小人怀惠。

作为在上者,就要看到这一点,从而帮助百姓,让他不走偏道,前文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民畏和好径活不下去,因为看不到一条明明白白的路。

所以,我们要能够找到一条明明白白的路,不走小路,要怀刑,不怀惠。

我们要做无恒产,也有恒心的那个君子,如果在上位,就要做到“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能够为别人创造一条清晰明白的路径,创造一个稳定而长久的平台。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老百姓有了这条路,有了这个平台之后,就会乐推而不厌,乐此不彼,因为他快乐,而一个人铤而走险的时候,是不快乐的,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

圣人清晰的知道百姓需要的是一条从温饱到小康,到孝悌,再到君子的一条路,自己没那么重要。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圣人很清楚的知道这条路是自己的责任,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百姓,不会只想着自己要做什么,而是把百姓应该要什么或想要什么放在心中,叫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非常自爱,守住君子的德行,履行君子的职责,但是不以自己为贵,不会说自己是君子,要如何如何,不认为自己很高贵,和光同尘。这是一个明理的君子,承担起百姓的责任。

百姓铤而走险不是百姓的过错,是在上位者没有能够引导好,所以“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老子对于百姓是悲悯的,对在上位者是有高要求的。

我们不管是齐家,还是做一个管理者,或者担任治国的岗位,都要能够明白老子这一章所说的话,这样才能够爱民、化民、导民于正路,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

故去彼取此。

因为自觉觉他,自知自爱,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所以君子去彼取此。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基本常识整理
中华精神之五种境界:你在第几重?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学书》与陶闿士书(四则)
部编版必修二《齐桓晋文之事》6(完结篇)
小品百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里仁篇》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