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限战争理论:概念、产生与发展

本文并非原创~~

有限战争理论:概念、产生与发展

有限战争历史上就曾经出现,人类对于有限战争的探索,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和核垄断的被打破,西方的军事理论家认识到,战争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往的全面战争已不符合核时代的现状。有限战争理论出现后,很快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与采纳,随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有限战争的概念

关于有限战争的概念,美国1968年版《作战纲要》认为,“有限战争是还没有达到全面战争的武装冲突。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军队之间进行的公开作战。有限战争要求在破坏力或地理范围方面明确的政策限制之内为达到有限的目标而胜利地进行作战”。美国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一书中称:在全面战争与冷战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常规战争,笼统地称为有限战争。有限战争包括对战争目的、使用武器、打击目标、兵力使用、地理范围五个方面的限制,而主要的是战争手段的限制。基辛格认为,有限战争是局限于一定地理区域的战争,是不使用所有的武器系统如核武器的战争,或虽使用所有的武器系统,但只限于在特定目标上使用的战争。总之,没有办法从纯军事的角度给有限战争下定义,“有限战争是为了具体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

(二)有限战争的历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仁义之师”。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有限战争的萌芽。周王朝建立之后,讲究“治兵以礼”,这一时期的兵书《司马法》处处充斥着“礼”性思维。《司马法》强调,用兵应“正而不诈',应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公元前638年发生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因坚持不在楚军过河时攻敌,导致全军覆没,这已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的一个经典的反面战例,宋襄公也“一战成名”。

尽管宋襄公所坚持的不再伤害已受伤的敌人、不抓年老的士兵、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等作战原则,不符合当时的战争规律,最终使自己沦为笑柄,但他的探索,可以说是对信义、仁义和礼乐的追求,是对《司马法》作战原则的坚持,是中国古代诸侯对有限战争的最初探索。汉王朝建立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再次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反思,这一时代的著名兵书《三略》就高度强调了“诛暴讨不义”,重视以“天下宁”为最终目标,从思想上又回到了对仁义和礼乐的崇尚之中。同时期的《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感叹,“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2.欧洲18世纪的“骑士战争”。在西方,18世纪的欧洲在经过了“三十年战争”的毁灭性破坏之后,法理学家与军事统帅也开始对战争的规模和手段加以限制。有限战争的理论大师奥斯古德在《有限战争》中这样描述:“衡量军队效率的标准不是最大量地杀伤敌人,因此激战是少见……18世纪的战争被引导着尽量少地伤害平民的生命,特别是商人的生命,尽量多地保全战士们的生命。因此烧毁以及洗劫城镇和农场的行为,在十字军东征时那么常见,在18世纪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而且,所有的战事都被控制在一年的一半时间里进行,以避开冬季的严寒。”

历史学家裘克拉迪尼这样描述道:“他们会把整个夏季时间都用来围攻一个要塞,这样就可以使战争无限地延长。当战役结束时,很少有人丧生,甚至毫无牺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如下几个场景:两军交战总有军乐队相伴左右;战争要达成的战略目的有限,主要是勒索财物,而不是攻城略地;战争使用的手段有限,绝不破坏敌人的经济基础,不以摧毁敌人的生命乃至尊严为目的;战争的参与者有严格限制,大都是雇佣兵,即在册的骑士。这样的战争,今天也被称为“骑士战争”,是西方典型的理想战争类型。按照英国军事学家富勒的定义,这是“专制国王的有限战争”。在《和平与战争》一书中,富勒写道:“有限战争是18世纪最崇高的成就之一,它属于温室植物那一类,只有在贵族化和高贵化的文明中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今天已经不再有这种可能性了。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结果,我们失去了许多好的东西,这也是其中之一。”中世纪流行在欧洲的骑士战争之风,对于现代的西方有限战争理论也或多或少造成了影响。

(三)有限战争理论问题的提出

现代战争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就被公认为是总体战争,即全面战争,似乎只要参加进去,就别无选择,只有全面胜利或者彻底失败。全力以赴争取战争完胜成为各国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然而核武器的出现以及随后核垄断的打破却彻底改变了这一战争观念。一些军事理论家认识到,不受限制的战争不会带来预期的收益,相反,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只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后果。但是,由于缺乏战争实践,在朝鲜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关于有限战争的任何理论问世。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于1946年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战争,有限的》的文章,但该文主要是历史回顾性质的,仅仅把有限战争看成是使战争更人道化的一种方式。他呼吁国际社会共同限制核武器的使用,并指出既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使战争有限化也许是个好办法。

1950年的朝鲜战争改变了这一切。有迹象表明,在战争开始之初,美国就无意打一场全面战争,而试图把战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回忆录中称,“朝鲜战争一开始,杜鲁门总统便打算在那里打一场有限战争,他这种决心得到了国务院和国防部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坚决而有力的支持”。当时,美国的主要假想敌是苏联,主要战略方向在欧洲,因此在朝鲜追求的目标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变化的,是有限度的。

尤其是朝鲜战局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的巨大变化后,美国使战争有所控制的想法更加表露出来。麦克阿瑟认为,美国应当不惜代价全力以赴打一场全面战争,争取对中国和朝鲜的全面军事胜利,为此不惜承担触发新的世界大战的风险。但这一建议不但遭到了英、法等国的强烈反对,认为此举有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而且也未得到美国政府的首肯。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否定了麦克阿瑟的主张。他说:“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麦克阿瑟将军准备冒全面战争的危险,而我并不准备这样做。”

他认为,美国从国家最高政治利益着眼,应对侵朝战争实施某种程度的限制:第一,在战略目的上放弃全面占领朝鲜进而威逼中国的企图,准备重新接受以三八线为界恢复朝鲜战争以前状态的地域划分;第二,将美军作战行动限制在朝鲜半岛,特别是鸭绿江以南;第三,不使用核武器也不对中国东北工业区进行战略轰炸;第四,准备和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事后,基辛格分析,美国在朝鲜的这场冲突中,所追求的战争目标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想得到整个朝鲜“却又想不触发战事扩大,美国需要让有力量扩大战事的国家,尤其是苏联和中共,相信美国的确只有有限的目标”。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时任美国国防部长乔治·马歇尔于1951年在美国参议院举行的关于麦克阿瑟被解职的听证会上,首次提出了打“有限战争”的术语和主张。随后美军把“有限战争”的术语纳人《作战纲要》,并几次修改其概念和原则。

(四)现代有限战争理论的发展

有限战争理论在美国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形成阶段,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这一时期,有关有限战争的文献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美国的战争理论之一。尤其是1957年,奥斯古德和基辛格先后出版了论述有限战争的奠基性专著,其中基辛格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一连14周位居美国图书销量排行榜首位。但美国当时推行的是大规模报复战略,声称必须充分利用美国在核力量上对苏联的全面优势,以全面核报复相威胁来追求美国的政治和军事目标。因此在这段时期内,有限战争理论并未受到政府和官方的重视,主要停留在民间学术界。

第二阶段是理论发展时期,时间是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内,有限战争正式得到美国官方首肯,并开始指导美军的战争实践。美国政府放弃了大规模报复战略,转而采取灵活反应战略,并在越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有限战争实践。有限战争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和应用,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马克斯威尔·泰勒将军的《不定的号角》,伯纳德·布罗迪的《在导弹时代的战略》,基辛格的《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以及赫尔曼·康恩的《论逐步升级》等。

第三阶段是理论完善和扩展时期,时间是从7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军事理论家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对有限战争理论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良和修补,对有限战争理论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深人。1973年,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出版《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一书,对有限战争的定义、限制战争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全面论述了有限战争理论。80年代后,美国又以研究低强度战争为重点,丰富了有限战争理论,使这一理论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冷战结束后,有限战争理论再度得到修正和新的发展。美国在冷战后进行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都是以有限战争理论为指导的。美国没有把破坏民用设施作为军事手段来使用,没有对城市生活设施,如水、电设施等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大量平民伤亡没有在战斗中出现,而美军自身甚至连军人的伤亡也控制在一个很小的限度内。

左望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事理论:西方兵学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要
享誉世界的十大军事名著
基辛格论《孙子兵法》:中国的军事理论与西方完全不同!
一个没有文凭的英国青年为什么能够成为近现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漫话作战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