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集注


道可道,右面常道。河上公注(以下简称河注)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成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高亨注:下道字,讲说也。常,永远存在。

冯达甫注:(以下简称冯注)《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

范应元说:道者自然之理万物之所由也。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它是普遍存在的,视之不见的,与物质世界不可分割的,主宰万物的法则。可道,可以说出的。常道,永恒的自然法则。自然界的物质具有无限层次,每个层次都各有其规律。可以道说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顾悦注:(以下简称顾注)道,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在老子哲学中“道”意味着普遍存在的,视而不见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实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可道:可以说得出的。此处的“道”为动词,指说讲等意思。非常道不是永恒的道。常即恒,永恒长久的意思。

刘国生注:(以下简称刘注)道:本书的中心慨念或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体系就建筑在“道”之上。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哲学概念,第二道字用如动词,指言语说话表达的意思。常,恒常,恒久不变,恒常悠远。本书的常也是哲学概念,指一种不变的法则,也是人们行为的依据。

邹牧仑注(以下简称邹注)道,道。可道可以行走的道。非常道,不是永恒的道。

李安纲说:大道可以言语来说道,就不是恒常的大道。

名可名,非常名。河注:谓富贵道荣,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高亨注:下名命名也,即予以名。

冯注:名,名称,称呼。可名,可以叫出的。常名永恒的称呼。追溯物质之始,永难得其极限。那么可以叫出的名称,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称呼。

顾注:名,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可名,可以称谓的。这里的名也作动词使用。

刘注:“名”第一个和第三个“名”字,是             

称道之名。

第二“名”字。用作动词指称谓,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他本无,名天地之始(注)河注无名者为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本也,吐气布化,出於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高亨注无,指道,道无形体顾注无,是天地的本始。代表无形,抽象的事物。

王弼注:只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玄之又玄也。

有名,万物之母。他本有,万物之母(注)河注: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生气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邓乾德注:“有名”和“无名”都是老子提出道的两种相对的形态。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给予名称的,所以把它勉强地叫做无名。而所以叫做“有名”则仅仅是为了显示万物的界限而已。母犹说根本。“无”和“有”都是老子提出的关于世界本原的范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注)河注: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王注:妙者,微之极也。

刘注:妙,奥妙神化不测,精微之极。

冯达甫注:欲,将,常无以观妙,即在探索微观世界的秘奥。

常有,欲以观其徼。(注)河注: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顾注:常有以观察道的边际,即观察认识万物变化的终极。

冯注:常有以观其徼,即在探索宏观世界的极限。邓注:“徼”借为“皎”光明的意思。说边界。刘注:“徼”引申为循求。“观其徼”是观察万物的归结与微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注)河注:两者为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常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冯引范应元说两者常无与常有也。盖非无不能显有,非有不能显无。无与有同出而异名也,以道为无,则万物由之而出,以道为有则无形无声。常常不变,故常无常有也。有无之上俱有一常字,乃指其本则有无不二。

高亨注:两者同出于道。

顾注:“无”和“有”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

同谓只玄,(注)河注: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顾注:都可以说是很深奥的。玄,本义是深黑色,此处指深远不可测名。

冯注:谓宇宙万物最精深博大的道理,微妙难识。邓注:始谓之出,萌芽,开端之意。玄指高深莫测的“道”。

玄之又玄,(注)河注: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圣贤,得错乱污辱,则生贪婪也。

冯注:玄之又玄谓理中穹理。之,而。又,更。自然的极限是“至大无外”,欲不断地探索自然的秘奥,而小世界无有个底,大世界无有个边,从微观世界作更一步的微观,微而又微,从宏观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宏观,宏而又宏。故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注)河注: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传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顾注:各和微妙变化的总门。门径即对道而言,引申为万物生成变化的总源头。

译文:道是什么?道可以讲给你听,但它不是平常人所说道理的道。名,也可以称呼它,但也不是通常所说的一般概念的名称。无名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开始,有名是万物生成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世界的微妙。常从有中去探讨观察世界万物变化的奥妙规律。无和有都是从大道中产生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道的深远奥妙无穷变化是难以测定的。它是万物无穷变化的总门户。

按:本章讲叙,道的特点及它的幽深玄奥。“道”是世上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生成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源。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

养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注)河注:自扬己美。

高亨说:美恶以物言,善不善是事言。

斯恶已。(注)     河注:有危亡也。

高亨注:斯即也。知美而争为美,甚至作假,即成为恶。

顾注:天下都知道之所以为美,丑的认识也就同时产生了。恶:指丑,丑陋不美。

皆知善之为善,(注)河注: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注)河注:人所争也。

刘注:不善良行为。

高亨:产生善的对立面。

故有无相生,(注)河注:见有而为无也。

顾注:有无互相生成,指事物的存在或消失由相互对立而产生。

刘注:一切事之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

难易相成,(注)河注:见难而为易也。

顾注:困难与容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长短相较,(注)“较其他本作形”河注:见短而为长也。

高亨注:刑,比较。

顾注:长或短通过相互对立而得以体现。形,显露,显现。

高下相倾,(注)河注:见高而为下也。

顾注:高和下互相包含。倾斜,侧,意为依靠包含。

音声相和,(注)河注:上唱下必和也。

顾注: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

高亨注:音声的大也小,长与短,强与弱,清与浊,都是彼此对立相应和,无此则无彼,无彼则无此。另一说:音与声有别,始发声谓之声,声成文则谓音,音与声对立而又统一。

前后相随,(注)河注:上行下必随之。

顾注:前和后互相依随。

高亨:物前后对立,若颠倒之,则前后相反,前是随着后,后是随着前。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音与声,前与后等等矛盾对立,都是永恒的即事物变化的规律。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注)河注:以道治也。

顾注:圣人是道家最高理想的人物。指任其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束缚的人。道家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完全不同。儒家的圣人指典范的道德人,是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       伟人。

高亨注:圣人指统治者。

刘注:圣人指道德智能极高的人,理想上人格最高者之称谓。

顾注: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在客观现实的发展中不去干涉自然。冯注:顺其自然处事,就不用施为。

行不言之教,(注)河注:以身师道之。

冯注:顺应自然来施教,就不空谈。

顾注:不言,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意指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用潜移默化的引导。

万物作焉,(注)河注:各自动也。

顾注:听任万物生长变化。

冯注:顺乎自然而归於无为。

而不辞,(注)(其他本为不为始)河注:不辞谢而逆止。

冯注:天之生物,本乎自然,物之生也,不得不生,它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所以不为始。

顾注:不主动替它开始。

生而不有,(注)河注:元气生万物而不有。顾注:生养万物而不为己有。冯注:生非己力,生成万物故不据为私有。高亨有为占有。

为而不恃,(注)河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高亨说:为施也 ,恃,德也,心以为恩之意也,为而不恃者,犹云施而不德,谓施泽万物而不为恩也。

冯注:因物而为,何德之有?故虽起了作育推动作用,却不矜恃得力于己。

顾注:推动万物发展而不恃己能有恩。

刘注:恃可作赖,依,仗,持矜负解。

功成弗居。(注)河注: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冯注:物自成长,功成不出于自己所以弗居。

顾注: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弗居,不居其功,得意忘形。

夫唯不居,(注)河注:夫唯功成不居其位。

刘注:唯,独的意思,“弗”,不,“居”,处弗居,成功了而不自夸,居功炫耀。

是以不去。(注)河注: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可不随,不言不可不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顾注:去离开。这是失去,丧失的意思。

冯注:既己不居于前,又谁能去之于后?所以不去,顺应自然来处事行教,该怎样就怎样不造作,不空谈,自然会有事物发展必然的结果。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事物,那么就产生什么是丑恶的事物

的观念。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行为,那些是不善良的行为的观念也就

产生了。所以有与无,困难与容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

后等这一对对互相对立的矛盾形成是永恒的。因此圣人对待事物顺应

自然,不强迫命令去改变事物自然的发展变化,不去改变它的规律去

强迫它开始。生养万物不占为私有,推动万物发展而不认为自己有恩

德以待报答。成就了功业也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它的功

绩永远也不会泯灭。

按:本章阐明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它们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的关系。悟得大道的人,应顺其自然行事,不造作,依照自然法则而

不强作妄为。有了功德而不骄傲,有了成就不居为己有,他的功业就

会永远地存在于人们心里。

安民第三

不尚贤,(注)河注: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臣。

顾注:不崇尚,标榜推重有道德的贤人。

高注:尚尊重,贤有才智的人。

王注:贤犹能也。

使民不争。(注)河注: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刘注:不争夺崇自然,不争功名,不争富贵。

不贵难得之货,(注)河注:言人君不御好之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也。

顾注:不珍贵难得的稀有珍贵的物品。

刘注:货,货物钱财,金玉珠宝。

使民不为盗。(注)河注:上化清静,下无贪人。

顾注:使人民不作盗贼。

刘注:盗,偷盗或劫掠财物者。只非其所当有而取之皆曰盗。

不见可欲,(注)河注:放郑声远美人。

顾注:不显露足以引欲望的事物。

刘注:欲,嗜欲,贪欲。

使心不乱。(注)(其他本为使民心不乱)河注:不邪谣,不惑乱也。张光年:(以下简称张注)使民众的思想不受扰乱。

是以圣人之治,(注)河注: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张注:因此圣人治国。

虚其心,(注)河注:除嗜欲,去乱烦。

顾注:清净人民的心思。

刘注:使人民的心思清静恬淡。

实其腹,(注)河注: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顾注:填饱民众的肚子。

刘注:实腹与“虚心”相对谓使实物充盈,体腹饱满。

弱其志,(注)河注:和柔谦  ,不处权也。

顾注:减损人民的意志。

刘注:削弱其名利相争的志气或心志。

强其骨,(注)河注:爱精重施,髓满骨强。

刘注:强壮。

冯引严复说: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福思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樱,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又引高亨说:“四”其字皆指民言,虚其心者,使民无智无欲,实其腹者,使民无饥也。弱其志者,使民不争,不盗,不乱而为也。强其骨者,使民体坚实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注)河注:返朴 守淳。

顾注:没有虚伪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冯注:本句点明:“圣人之治”的目的。无知,没有意见,谓不愁饥寒而身健,满意于生活。无欲,没有欲望。谓受道从理,不惑于外物。

张注:经常使民众处于无邪见无贪欲的状态。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注)河注:思虑深,不轻言。

顾注: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

冯引王注:“智者,谓知为也。”不敢为,谓智巧的人虽知施为,也不敢造事,不是不敢造事,是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下,造事也起不了作用。

为无为,(注)河注:不造作,动因循。

冯注:从事于无为谓辩事顺应自然,不加造作。

则无不治。(注)河注:德化厚,百姓安。

顾注:以无为的方式原则治天下,即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物那么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冯注: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都是有为,有所造作,这就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因此实行无为,才能杜绝乱源而无不治。说明圣人治国的方法。无为的效应。

译文:不推崇标榜有贤能才干的人,人民就不会为争名争利而斗争。

不把稀奇珍宝难亦得到物件,看得特别重要,人民就不会产生偷盗。

不展示炫耀,引起人民贪欲之心的东西,人们就不会为达到所渴求欲

望,而思想惑乱而引起祸端。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净化民众的心理,

使人民丰衣足食,削弱人民的贪欲思想,增强人民的体质。经常使人

民处于无有邪念,无贪欲的状态,使那奸巧阴谋之徒不敢胡作非为。

这样以无为而治的原则去治理天下,天下就会处于太平世界。人民可

以安居乐业。

按:本章讲“无为”与“有为的辨证关系”,“有为”会使人民助长贪

欲和邪念,而滋长造事的祸端,使那些奸巧阴谋伪善之徒胡作非为。

“无为”顺其自然地处理事物,给人民适度的安饱,让其各尽其能,

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有智者不妄为,国家就会得到治理。

无源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注)河注:冲,中也。道匿名藏声,其用在中,或常也,道常谦虚不盈满。

顾注:冲,冲淡边远。这里指空虚无形的意思。冯注:道冲,谓道空虚无形,不盈,不满,不可穷尽。刘注:冲,虚也,中和虚静。

渊乎似万物之宗。(注)河注:道渊深不可知,似为万物知宗祖。

顾注:渊,渊深莫测。宗:根本宗主,主宰。

搓其锐,(注)河注:锐进也,人欲锐精进取功名,当搓止之,法道不自见也。

顾注:挫伤其锐气,隐匿锋芒。

刘注:挫,挫折,去掉。锐:锐利,英锐,气猛。形容人的指挥就象刀剑有锋刃一样。

解其纷,(注)河注:纷,结恨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

顾注:化解纠纷。

刘注:解,化解。纷,纷乱,扰乱。

和其光,(注)河注:言虽有独见之明,当知  昧,不当以扰乱人也。顾注:涵蓄着光耀。

刘注:光,光明,光辉,指心德的光辉。

同其尘。(注)河注:当如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

顾注:混同着尘垢。

刘注:尘,尘进尘俗。

湛兮似若存。(注)河注: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

顾注:湛:深沉,形容“道”隐而未形,模糊不清,似无而实有,视而不见。

刘注:形容道的隐而无形。

张注:湛读zhan,没也,此形容黯然不可见貌。

吾不知谁之子,(注)河注: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

顾注:意为不知由何处而来。

冯注:引陈柱说,道之本体既不可得而言其原始亦不可得而说。只觉其似为造物之先而已,不能知其从谁所出也。

象帝之先。(注)河注:“道”自在天地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之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顾注:似乎先于天地而存在,

冯引王弼注:谓天帝然此所谓帝乃自然之代称。刘注:上帝并不是宇宙万物的始祖,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是“道”。

译文:“道”是什么?它如同中空的皿器,永远都装不满。它的作用

是无穷无尽。高深莫测象是世上万物的宗主。搓去它那锐利争胜的锋

芒棱角,化解它一切纷乱的心志,把自己的光辉隐匿起来,混同于一

般尘俗好象不存在,但又是实实在在的不断显现。我不知道它是谁家

的儿子,好象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了。

按:本章大意讲叙“道”为何物,“道”是虚空的,它的作用是深奥

莫测的,天地万物生成前就已存在,“道”是万物的主宰。“道”不是

神,它的创造力远远超越所谓的神的创造。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注)河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思,任自然也。

顾注:天地无所偏爱。仁,仁慈,仁爱。

高亨注:仁,儒家所谓仁。指有心的私爱。老子谓天地无心,无私爱,故言天地不仁。老子强调无私的慈爱与此有心的仁爱大不相同,必须区别。

刘注:天地只有自然的存在,不具备人类般的思想,意识,感情。它完全听其自然万物之自生自灭,生与死对它来看都是一样。生不足喜。无论什么东西,该生的还是要生;死不是悲,不管什么再好的东西该死的都要死去。不存在厚此薄彼,不存在热爱憎、恶。偏,听其自然。“不仁”说明天地只仅仅是一种物理的变化,自然的法则,而不是什么“天神”,“地祗”。天,地,毫无一意志,没有人格。这就是老子的无神论“天道观”。

以万物为刍狗。(注)河注:天地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报也。刍狗,古代人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备就把它抛弃。

顾注: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冯引吴澄说:天地无心于万物,而任其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注)河注: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顾注:有道的人无所偏爱,意指“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

冯引吴澄说:圣人无心於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他说:仁谓仁爱,天地本属自然,无所谓仁与不仁,故视万物为刍狗,而听其自生自灭。圣人顺乎自然,亦无所谓仁与不仁,故视百姓如刍狗。

以百姓为刍狗。(注)河注: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礼也。高亨说:老子用这个比喻,取义在于人对于刍狗没有爱憎,刍狗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尊重或遭到抛弃。法家的圣人效天地,故言“圣人不仁”。

天地之间,(注)河注: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然,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

其犹橐龠乎。(注)橐龠,即风箱。河注:橐龠中空虚,人能鼓声气。冯引吴澄说:橐龠,冶铸时嘘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於内着,  也。天地间犹橐龠者,橐象太虚,包含周偏之体,  象元气,氤氲流行之用,又引奚侗说:“橐以受龠,固相须也,天地之生万物,以元气相鼓荡,如橐龠然”。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注)河注: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高亨说:天地之间就象个风箱,是空虚的,然而没有穷尽,一动风云雷电雨雪就出来了,越动出来的就越多。

冯引严复说:屈音据竭也。虚而不屈,虚而不可竭也。虚而不屈,空虚而没有穷尽,谓“道冲”,动而愈出,愈运动,愈有东西出来。谓“用之或不盈”。以橐龠的功能比喻自然的功能,自然是生生不息的。

多言数穷,(注)河注: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冯注:多学识多困,惟虚乃能不穷。数音朔频数。高亨说:人多说话就多碰壁,不如效天地。保持内心的谦虚。

顾注:政令频苛,加速败亡。言:说话议论,意指声效法令,多言意指政令烦多。数:通速,也可以指天为数,命运。

刘注:政令繁多,加速失败。

不如守中。(注)河注: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顾注:守中,即过冲,持守虚净,尊守自然法则。冯引范应元说:不如天地守中虚之道。又引蒋锡昌说:言人君有为则速穷,故不如守清静之道为愈也。守着无形的“道”,尊守自然法则。

刘注:“中”与“冲”古时通用。中,和也,深也,即守虚,持守虚静。

译文:天地没有偏爱,它对万物都是一样,没有贵贱高下之分,任其

万物顺其自然,自成自灭。圣人也如同天地一样对待百姓也无所偏爱私心,不分彼此,不分尊卑,听从百姓顺其自然的发展。

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大风箱,说它空虚确暗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机,动则生风,越动风越大,它生生不息。

频繁的下达行政命令,就会导致失败。不如顺其自然,保守虚空。

按:本章:天地之间万物只有依靠自然法则,依靠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靠它自身内在的因素去推动自己发展变化,生长死亡。谁也不要去主宰,理想的统治者就应该效法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万物就不会枯竭,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反而频繁的下达行政命令只会加速统治者自身的灭亡。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注)河注: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贤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顾注:道的变化是永恒不停竭的。谷:形虚空,本义为容,此处喻指道的空虚性。神,形容不测的变化,指道运行不息的变化规律。不死,喻变化的不停息。

高亨说:道能生养天地与万物,而没有形体,神妙难知,所以老称道为谷神。

冯引范应元说:谷神二字傅奕云:幽而通也。又引严覆说: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指道之德也。又引蒋锡昌说:此谷字与他处不同,乃用以象吾人之腹,即道所谓丹田,以腹亦空虚深藏如谷也。神者,腹中元气也。谷神不死谓玄,牝言有道之人,善引腹中元气,便能长生。此可谓之微妙之生长也。此章言胎息导引之法,诸家多不明此旨,故於谷字屈为异解,而不知其非也。冯说:道遵引家称丹田为谷,上丹田为天谷,中丹田为应谷,下丹田名灵谷。三田为元神之室,灵性所在,其空如谷故名谷神。本章之谷为下丹田,为气海是胎息的产地。神是人体内在三宝精气,神的代称,它主导精气,是人体一切活动的概括。谷神,指气海中的元神,亦称元气。天地之气常在,禀承此气之谷,元神所居,是不死的。这是微妙的生命开始。死则谷空,元神则复归于大自然。

震阳子注:谷神,是空谷的真神。玄是真空,此是妙有。

刘注:“谷”指的谷,形容空虚,虚无。“神”言其真神,形容“道”的变化不竭而永恒常存。

是谓玄牝。(注)河注: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脏于心,五气轻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于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于口,与地通,故口为牝。

顾注:玄牝,微妙的母性。指天地万物所生的总根源。玄,幽深莫测。牝:(音pin)本义为雌性生殖器官。这句比喻道生殖天地万物,整个创生的过程却没有一丝形迹可寻。

冯注:人在母腹先通天元之息,是谓玄牝。

刘注:“玄牝”意指天地开合,人心开合的关键都在于“牝”故曰玄牝生出天地,天地产出万物。形容“道”的不可思议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注)河注: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

冯说:玄牝之门,谓生命赋形之处,导引家称胎儿的脐中穴为玄牝,天根,天地之根。它是人的生命根子,是胎息所由。天地根,谓人之生是禀赋天地的灵气,其赋形体的地方便是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注)河注: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

顾注:永续不绝。

冯引蒋锡昌说:言导引家时七缓缓出入,若存若亡也。冯说绵绵谓引气匀、缓、细、长,连绵不止,导引真气到达一定程度时,鼻息微微,若存若无,有似胎儿,没有外呼吸,但有旺盛的内呼吸而已,这是人类在高度入静状态下的一种自然本能。绵绵若存指胎息功夫,胎息匀缓细长而绵绵,是运动的耗氧量降低了,肺部的储氧量增加了。胎息状态就是人体低耗氧的状态。这是人体的高级功能态。养生之道,就在充实体内能量,节约能量。

高亨说:绵绵,犹冥冥不可见的形容词。

刘注:绵绵:连续不断。此处是微妙不绝的意思。绵绵若存,延长不绝,虽看不见形体,但确长远实在。

用之不勤(注)河注: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顾注:不勤,不劳倦不穷竭,不尽。“淮南子,康道”高诱注勤,尽也。

冯说:导引家能有此胎息功夫,则必精足,气充,神静,心和而形安,其作用无穷,故曰“用之不勤”。刘注:此处形容道的功能,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

译文:道是生养天地万物之神,是永恒存在不会死的,它是微妙的母体生养的门户,是生长万物的总根源,它用不枯竭,会绵绵长久的存在着。

按:本章讲道的功能,犹如女性生养人命一样,孕育着万物,它永恒

存在,对天地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韬光第七

天长地久(注)河注:说天地长生久寿。

顾注:长久存在。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注)河注:天地所以独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求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也。

高亨说:天地所以永久存在,是因为它生长万物而不自私以养自己,所能够长久。

顾注:由于它不为自己而生存。

冯注:不自生,不求自益其生,不可以追求长生而一任自然。

刘注:不自营己之生也。

故能长生。(注)河注: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注)河注:先人而后己也。

顾注:把自己放在最后。

刘注:把自己放在别人后边,指不谋利。

而身先。(注)河注:天下敬之先以为长。

高亨说:圣人迂到利益,把自摆在后面而结果自身却能占先。

张光年说:圣人遇到利益先人后己,故受到天下人的敬佩而被拥戴为首领。

外其身而身存。(注)河注:薄己而厚人也,百姓受之如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长存。

高亨说:圣人遇到危难,把自身置于度外,而结果身却能安存。

冯引陈拄说:圣人治亦如此……喻如有一宝器私于一家,则出于一家之外为失矣,私于一国则出于一国之外为私矣。若私于天下,则安所失乎?此圣人所以无私以成其私也。

刘注:外其身,无私无欲,不求容显于身。

非以其无私邪。(注)河注:圣人为人所爱,神明所佑,非以其公正无私所致也。

顾注: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

张说:正是圣人不为自身的利益着想。

故能成其私。(注)河注:人以谓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无私而已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顾注:成其私,成就自己。

刘注:成其私,成指功名,成全成就。

冯引蒋锡昌说:言无私之道,一则练其内部之气,所以定其神,一则去其外部之欲,所以定其形。二者定,则圣人养生之道全矣。此治国之本也。

冯说:不自私其生乃能长生,推此理以治国,不自私其身,乃能长存。……天地不生故生生不息而长久。圣人循天道而无私,故能身存而成其私,顺天者存,本是自然规律。

译文: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不为自身而生养,它对世上万物的贡

献不要任何报答,一个伟大的圣人效法天地之无私,遇到利益首先让

于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首当其冲,把别人放在后边,自己置身于度

外,最终就会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

按:本章揭示了事物向着它反面发展的规律。这是万物发展变化自然

法则。不以自生,反而能长久,无私反能成全自己。这里讲了以退为

进的策略。以无私自律,先人后己,将生死置于度外,因而能受到人

民的拥戴,最后完善自我,成就个人的精神生命。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注)河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顾注:最完善的人,好象水一样。

冯注:上善,最高的德行。

刘注:最高尚的善行。

水利万物而不争,(注)河注: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源泉也。

顾注: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于万物相争。

冯注:谓水普润万物,又不争处高洁之也。

处众人之所恶,(注)河注:众人恶卑混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

冯注:水向卑下处流,卑下从所恶。

顾注:停留在一般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

高亨说:众人所恶指卑洼的地方。

故几於道。(注)河注:水性几于道同。

顾注:接近于道。高亨说:几:近也。冯注:道和水都是普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论水之德近于道,人能如水之德,亦必近道而无尤。

刘注:因为水德去高就下,行止无心。即使是卑污下贱之地也不加选择地流去,所以说水德的善同圣人的道是相近的。

居善地,(注)河注: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于牝动而下人也。

顾注:居处于善于选择的地方。

冯注:水性最能顺应自然,迂方则方,迂园则园,无地不相宜,故曰善地谓最能适应地势。

刘注:善地,安静无事之地,形容圣人心如止水避高就下。

高亨说:上等善人善事于选择地位居低(甘处卑下)

张光年说:居住以下位为善,随遇而安。

邓注:地指最下的地方。

心善渊,(注)河注:水深空虚,渊深清明。

顾注:心胸善于保持沉静,渊:深的意思。

冯注:渊:深静,深则能容物,静则能照物。

刘注:这里意思指清净,沉静,形容圣人处心养志,表面沉静,内含光明。高亨说:心胸善于象深不可测的渊。

与善仁,(注)河注:万物得以水生。上,虚不与盈也。

冯注:与,交往。仁,友爱,热情。

顾注:待人善于真诚仁爱。与指和别人交往。

刘注:与,施与给予。形容圣人爱物不遗,教人不倦,真诚施予。

张注:此言同他人交往施而不图报。

高亨说:施予人善于象大公无私的天。

言善信,(注)河注:水内照形,不失其情也。

顾注:说话善于尊守信用。

刘注:言必守信。

正善治,(注)河注:无有不洗,清且平也。

冯注:正同政。

顾注: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

刘注:政事在于治理,行政事务善于作出实绩,形容圣人能因事役物,尽己尽人,完成政事。

高亨说:政令善于治国。

事善能,(注)河注:能方,能园,曲直随形。

顾注:处事善发挥所长。

刘注:能,能动,形容圣人曲直方园,随所适宜,不泥不执,无所不能。

高亨说:善于利用才能。

邓注:办事要象水那样利用特长。

张光华说:能有亲善和睦之义,此言处事要因地制宜,随和通融。

动善时。(注)河注: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

顾注: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震阳子说:举动善于顺时。

夫唯不争,(注)河注:壅之则止,决之则流,听从人也。

高注:因为他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故无尤。(注)河注:水性如是,故天下没有怨尤水者也。

顾注尤怨咎过错。

冯引范应元说:居善者可止则止,心善渊者中当湛静。与善仁者,称物平施。言信者,声不妄发,政善治者,德惟无私,事善能者无所不通。动善时者可行则行。居善七句,皆圣人利物不争之行,也就是上善若水之德。这是老子守柔说,具体用于立身处世方面,因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呢。

译文:具有高尚德行的人要具有水一样的德行,它善于滋润万物而不,

不去争高官厚禄,甘心情愿地处在众人所认为卑下污浊之地。水的德

性接近于道。人如水之德也必接近于道,居住最能顺应自然环境,于

方则方于园则园,随遇而安。心胸象水深净宽广,深不可测,表面沉

而内含光明,待人善于真诚仁爱。与人交往施予而不图报答,大公无

私,言必行,行必果,尊守诺言。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政治,办事曲

随形,不执着不拘泥,无所不能,善于发挥特长,随和通融。善于抓

住时机,动止适宜。一个有高尚道德之人从来不与人争所以用没过错。

按:水性,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行的人的标准。利万物而不争,象水一

样具有利万物大公无私,甘处下位,不与人争名逐利。心胸宽广目标

深远,言而有信,应时而动,善于治理国家,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

就会处于不败之地,事业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运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注)河注:盈满也,己止也。持满必倾,不不止也。

冯注:持,握住。

刘注:持,持守,持执,端拿。

顾注:什么都想拥有,事事都求满足的意思。

高亨引马叙伦说:持,借为   。说这曰   ,储置屋下也。即储蓄积累。

邓引“史记”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老子此句若直译,意指手持容器里的水盛得满满的。已停止。

冯注:抓拿得满满的不如罢手为好。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注)河注:揣,治也。先揣之,复必弃捐。冯注:锐,磨利。揣字当读捶。揣量也。

冯引王注:“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衄,故不可长保也。”

顾注:捶击使它尖锐。含有盛气凌人,锋芒毕露的意思。

刘注:揣:度高曰揣,度深曰仞,捶者以仗击也。揣锐,是说明经过捶击使之锋锐,含有炫耀显露锋芒之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注)河注: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冯说:金玉堆满一屋,没有人能够守住它。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注)河注:夫富当胀贫,贵当怜溅,而反骄姿,必被祸患也。

冯引马其昶说:言众人之所争,不外此金玉富贵数端,而明天道者,避之若浼也。

高亨注:遗,致也,咎,实祸也。

顾注:自遗其咎,自己给自己会招来祸害。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注)河注:言人所为,功成未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辟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冯引蒋锡昌说:功成而不居,功遂功成谊同,皆指人民而言,谓人民功成而圣人身退不居之意,乃指圣人而言。“功遂身退”天之道。谓人民功成,而圣人身退,此乃自然之道也。盖圣人如贪民之功以为己有,又复守金玉骄富贵,则其结果必致得不偿失也。诸家解者,多以功字就圣人而言,不知圣人名且无之何有于功乎。“功成弗居,得天之道,自然远害”。

刘注:功遂,业成就,身退,收敛锋芒。天之道谓其自然的规律。

高亨说:遂,成也。此句指春夏秋冬都是在完成任务后而退去。

译文:过高要求,不如保持现状为好,自身锋芒毕露是不可能长久保

持的,满屋子金银财宝是很难守得住的。得了富贵就骄傲那会给自己

招来灾害。事业成就之后,应该隐退,这才合乎自然规律。

按:作为一个人,不可有过分的追求,要懂得一切事物达到了顶点,

总是向着他的反面转化,物极必反,人们做事要作到适可而止。事业

有了辉煌成就就要收敛,退一步天高地阔,这样才是顺应自然规律。

知进退守方圆老子的处世之道,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经验。

能为第十

载营魄抱一,(注)河注:营魄,魂魄也。人在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高亨注:营,读为魂,一指道。《淮南子?  真篇》人之事其魂而娆其精营,慧然而有求于外。精营犹之精魂也。

冯引蒋锡昌说:营魄,魂魄也。即今语谓精神。抱一者专心于一念之谓。营魄抱一,言将精专心一念于导引之术,而勿使散失杂弛也。抱一,守一,谓意守一窍,营魄抱一,谓精神专注在一窍,以一念代万念。

顾注:追求精神的形体合一。载,发语词,营,谋求维护,魄,魂魄,指精神,一,合一。

刘注:营魄:指身体,体魄。抱一,抱者合也,一者气也。指一个人心诚意恳,意志不乱,身体就会与精神合而为一,即合于道。

邓注:营魄:灵魂。此句意思为让精神和形体统一于道,使二者达到和谐。

能无离乎?(注)河注: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布各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冯注:无离:无杂,谓屏除杂念,不离所守。要求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可能吗?刘注:离,离开,舍去。

顾注:能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注)河注:专守精气而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

冯注:气,真气。它包括先天元气与后天宗气运行于人体内部,是器官功能的动力,是人体的能源,人或叫作能量流,或叫作能量的物质流,是人的意念活动时传导信息的载体。专气指精气。结聚真气。抱一精气之意,在人的意念作用下,气可散之,成气,可聚之为团,可运行于体内各处。结聚真气,达到舒松柔和境界,使肌肉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加,改善微循环,则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旺盛,故能养生保健。

顾注:积聚精气以致柔顺。

刘注:专气,专心守气排除杂念,达到宁静柔弱。

能婴儿?(注)河注:能如婴儿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

冯说:导引之术首求一身放松,须如婴儿之骨弱筋柔,绵绵自在,乃能气流全身,畅行不滞。如此才能意到气到。但是否能办到呢?

顾注:能象婴儿的状态吗?

涤除玄览,(注)河注:当涤其心,使洁净也。新居玄冥之处览万事,谓之玄览也。

高亨说:涤除:洗刷。玄览,帛书甲本览作蓝,  本作监。览蓝均当读作监,监是否鉴字镜也。老子称人的内心为玄监,因为人心是玄妙的形而上的镜子。能照察事物,故谓玄览。

冯引:《庄子天道篇》圣人之心静手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冯说:洗垢谓涤,去尘谓除,意在去欲也。冯又引蒋锡昌说:老子此语,仍承上文而导引。常人于闭目静坐后脑中即现种种日常声色之现象。老子名此现象完全驱之脑中之外,务另吾心海阔天空,不着一物,然后运气乃能一无阻碍。玄览,玄镜,谓深藏体内的明镜,喻灵,涤除玄览,谓澄清心灵不蒙尘埃。保持心理活动状态,便会产生生理功能的良好效果。

顾注:排除心中的杂念,深入静观状态。

刘注:玄览,形容人的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能无疵乎?(注)河注:不谣邪也,净能无疵病乎?

顾注:能没有瑕疵吗?瑕疵:缺点。

高亨说:疵,病也,指私欲,私欲是心中的病。刘注:疵,斑痕,斑点,弊病,毛病。

邓注:疵,理疵,毛病,指杂念。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注)河注: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也,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不知也。

冯引范应元说:谓抱一专气,涤除等事,既已修身明心,可推充此道及人物,即爱民治国之本也。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莫不有当行之路,则何以智为?爱民者,非区区爱之,但不害之,即爱之至也。治国非区区治之,即治之至也。人能之乎?高亨说:爱人民治国家,能够无所作为吗?

天门开阖,能无雌?(注)河注:开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为终始五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合而不唱也。

冯注: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引郭注:天门者,万物之门也。谓之天门,犹云众妙之门。天门是宇宙秘奥处,天门开阖谓宇宙秘奥的巨大变化。开阖喻变化。雌,喻宁静。

刘注:天门谓鼻孔,此处指心神安定。

邓注:天门,天地自然之理。开阖,变化。

顾注:感官和外界接触。天地间阴阳相推变化无穷的自然现象。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注)河注:言达明白,如日月四通,满于天下,八极之外,故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之十方,焕焕煌煌也,无有能知道满于天下者。冯引奚侗说:明白四达,是无所不知也。知而不自以为知,乃德之上者,即明白四达而无知,是求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忘形丧我则祸福无有,恶有人灭也。又引蒋锡昌说:所以治身先于治国者,以治身为治国之一本也,此为老子之重要教训。太史公言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诧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云。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太史公自言,尝习道论于黄子,其渊源所本,有自来矣。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说: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冯说:前一句为治身之法,后三句为治国之术,身欲健,国欲安,健之安之云道。同在乎自然。即此可以喻健,且未有身不治而能治国,故次第说亡。顾注:明白势力,能晓奥妙。

刘注:明白,明,内心先明通慧,白,心的本体自然而存。四达:四通八达,畅达无阻。

生之蓄之,(注)河注:道生万物而畜养之。

顾注:生育万物,繁殖万物。

生而不有,(注)河注:道生万物,无所取有。

冯引蒋锡昌说:谓任民自生自长,自,作自息,而圣人不去管理或干涉也。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河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道长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

顾注:畜养而不依仗,恃,依赖,倚仗。滋润万物而不加主宰。

刘注:宰,主宰,宰制,制约。

高亨说:圣人能生养万物,万物生了而圣人不据为己有,万物活动,而圣人不去掌握,万物长了而圣人不做主宰。

是谓玄德。(注)河注:言道行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好道也。冯引奚侗说:玄德犹云至德,以其深远故云玄德。又引蒋锡昌说:自生之至此,言圣人治国之表现与成功,故最后以玄德二字赞之。

高亨说:玄妙的德行。

刘注:玄德:指微妙深远莫测的天德,即“道”。

译文:精神和形体凝聚一体,永远也不分开吗?聚精会神使身心达到

柔和的全息状态象婴儿一样吗?能够作到排除一切杂念使心静如明

镜,不掺杂任何私念,静观世界万物吗?爱民治国能作到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不违背自然规律吗?人体的器官的自然门户,开闭自然甘守

宁静,养生处事,退让不争能象雌性一样安静吗?明白事理,通达四

方,而不用心机,让万物顺应规律而发展变化不去甘于,不占为己有,

不去作它们的主宰,这才是最高尚的德行。

按:本章向人们指出养身治国应采用的方法就是要做到?精神与形体

如一,爱民治国顺应自然而不强迫命令,推行无为而治。屏除一切杂

念,不作人民主宰全心全意于人们大众的事业而奋斗。这才是最高尚

的德行。

无用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注)河注: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工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也。

冯注:共,向。“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注:共音拱,亦作拱,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高亨注:辐,车的辐条。毂,车轮中心车轴穿过的圆木。共,凑集也。

顾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不毂当中。

当其无有,车之用。(注)河注:无,空虚,毂中空虚,轮得转行,与中空虚,人得载其上也。

高亨注:当,犹在也。无,指车的空处。有,指车的实体。

刘注:当其无,因为有了毂中间的空隙才有了车的作用。

  埴以为器,(注)河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高亨注:手捏曰  。黏土曰埴。

冯注:埏作埏,“说文”埏,长也,从手从埏。凡柔和之物,以之使长,持之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埏。埴黏土也。

刘注:埏,以水和泥。埏埴,陶人以水和土之工作,此处指陶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注)河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高亨注:无,指器的空处。有,指器的实体。

凿户  为室,(注)河注:谓作屋室。

高亨当指造窑洞,牖,窗也。

刘注:户牖,即门窗。

顾注:开凿门窗。

当其无,有室之用。(注)河注:言户  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

高亨注:无,指屋的空虚。有,指屋的实体。

邓注:有,事物的实体,无,中空的地方。“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出它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河注:利物也。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亡也。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刘注: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了它的功用。只有有无兼备,才得到利用两全。道是有和无的辨证统一,现象界的一切也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这是老子辨证思想的具体阐述。

冯注:为利,有用价值。为用,起作用。有和无的对立,即实物与空虚处的对立。这是物质世界内部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这就是物质的间断形态和连续形态的对立。必须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物质世界里,才能各自发挥其作用。如果有轮无毂如何转动;有器不空,成什么器;有房无门窗如何住用。所以有和无不能分离而独存。实体是具体的物,空虚处起作用,这是有和无的辨证的统一。常人但知崇有,不解贵无,或偏在贵无,轻其崇有,都未解得“为利”,“为用”之意。

译文:三十根辐条,共安在一个车毂上,车毂轮上有可安辐条的空洞,

车子才能转动起来。把黏土和成泥作成器皿,在器皿中间挖空,才能

成东西,器皿才是真正的器皿,起到器皿的作用。建造房屋要凿开门

窗人才能住进去,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说,实体给人于利用,无能

发挥它的作用。

按:本章通过:车,陶器,房屋三个例子阐述有和无的辨证关系。有

与无同等重要,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且不可只重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

面,它们是共同存在相互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发挥作用的。

检欲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注)河注: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

顾注:五色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为色,此处指色彩缤纷。目盲喻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聋。(注)河注: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

顾注:五音:古代把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称为五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耳聋喻听觉不灵。

刘注:形容听觉失灵。

五味令人口爽。(注)河注:爽,亡也。人嗜于五味于口,则口亡也,言失于道也。高亨注:爽“广雅释话”爽,伤也。冯注:爽者伤败之名,古人有此语也。

刘注:口爽,口病,形容人失去味觉。

邓注:酸、苦、甘、辛、咸谓之五味,借以代指丰美的食物。口爽,使人舌头失去辨别味道的功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注)河注: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

高亨注:驰骋,马跑。畋,帛书甲乙本均作田。畋即田猎之田。狂,病也。先秦古书称疯病为狂。不称为发狂。

冯注:驰骋,纵马追逐。

刘注:驱逐,纵横追逐,猎取禽兽心发荡而不可制止。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注)河注: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

刘注:行,操行。妨,伤害。行妨伤害其品行,德操。

冯注:“说文”妨害也。行妨,干坏事。

顾注:行妨,伤害操行大做坏事。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注)河注: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

高亨注: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为,治理也,引申为经营,谋求。

冯注:声色货利,是使人迷失本性的根源,人争逐之,则乱由是起,圣人为腹,只求此身得到滋养。不为目则在于杜绝乱源。

顾注: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刘注:意指只求饮食起居安定温饱,而不寄情于声色犬马之尔。

故去彼取此。(注)河注: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刘注:摒弃一切私欲的诱惑,保持安定清静的生活。

译文: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东西。纷乱嘈杂声音弄得

人听觉失灵,美味佳肴使人难亦辨别味道。纵马驰骋于田间猎取禽兽

使人心情放荡发狂。难得奇珍异宝诱惑,使人办坏事走向邪道。所以

圣人不为耳目口心行快活。失去良好德操,只求一生自足安静,摒弃

一切物欲的诱惑。

按:人对物质精神的要求要有适度。过分的要求就会走向邪端,还是

满足自身生活安逸的好。且不可为追求超越现实的东西,使外物役使

自己,那会使自己好的德操受到伤害。

厌耻第十三

宠辱若惊,(注)河注: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冯引王注: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

冯说:有宠则有辱,有贵则有大患,故宠辱共提,贵大患亦并提,犹如说,宠若惊,辱若惊,贵若身,大患若身。若,你。若惊,你吃惊。若身,你自身。

刘注:宠,宠幸,贵幸。辱,羞辱,失宠。惊,震动,激动,惊恐。

高亨说:宠辱,指贵族宠爱和侮辱。若,犹乃也。

顾注:得宠和爱辱都使人惊慌,意指人们邀宠恶辱爱慕虚荣,患得患失以至达到惴惧惊恐的程度。

贵大患若身。(注)河注:贵,畏也。若,至也。谓大患至身故皆惊。高亨注:此贵字当读遗,留也。

刘注:患,心中忧虑为患。贵,重视珍惜爱护。身,身体,人格,品质,道德,生命。

邓注:贵:重视。患,祸患。张注:贵,看重,大患若身,这祸如同自身性命。

顾注:将宠辱观念像生命一样看重。

何谓宠辱。(注)河注:问何谓宠何谓辱。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辱为下,(注)河注:(他本为宠为上,辱为下,)辱为下贱。

顾注:受辱是不光荣的。

冯注:为下,是打倒在下。

得之若惊,(注)河注: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冯注:得之,谓得宠,为上,为得意。

高亨说:人们得宠怕失去得宠,总是惊恐。

顾注:患得患失。自寻烦恼。

失之若惊,(注)河注: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是谓宠辱若惊。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冯注:失之,谓失宠,受辱为下,为失意。

何谓贵大患若身?(注)河注:复还自问,何故畏大患至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注)河注:有身忧者勤劳念其饥寒,触情从欲则于祸患也。

顾注:我所以有宠辱观念在于有身体的存在。

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注)河注:使吾没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冯注:及,若如果。无身,不顾自身,谓无我。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注)河注: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

冯注:贵字顿,以身为天下,把一身献给天下。若可寄天下,你可寄以天下重任。

高亨注:用尽自身的力量以为天下人。

顾注:以珍重自己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你才可以将天下寄与他去治理。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注)河注: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冯注:患得患失所以吃惊。以身为天下,不顾自身,不患得失,群众方爱戴不已,所以能贵爱其身。如此,又何惊之有。

顾注:以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态度去为天下,你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去管理。

译文:得到宠幸和受到羞辱,就感到惊慌,将宠辱观念看得象生命一

样重要。什么叫做得宠辱呢?宠为上等,辱是下贱,人们得宠幸和受

到羞辱,总是感到惊慌,因为怕得到的宠会失去爱的羞辱再会来,这

是因为人们自顾自身,把宠辱观念看得太重要,总是患得患失所造成

的,如果抛开自身观念,还有什么宠辱呢?把一切献给天下的人,你

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人民象爱自身的人你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去

管理。

按:私念是宠辱观念的根源,一个人患得患失,时常就会感到惊恐。

只有抛开私念把天下的事看得如自身一样重要的人才可以交给他管

理天下。

赞玄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注)河注:无色为夷。言 无彩色,不可得视而见之。

高亨注:夷,灭也,是无形的形容词。

刘注:夷,无色。道没有形象,看也看不见,所以叫做夷。

顾注:夷,没有颜色。

听之不见曰希。(注)河注:无声曰希,言一无声音,不可得听而闻之。

高亨注:希,静也。希是无声的形容词。

刘注:希声,寂无声响。道无有声音,听也听不到,所以叫做希。

顾注:听不到声音。

博之不得曰微。(注)河注: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博持而得之。高亨注:博,汉帛书甲乙两本均作   。“说文”  ,扶也。一曰摹也。按博也当抚摹。微,无也。微是无体的形容词。

刘注:微,微小,太极虚妙。无形。道无有形状,不可执持,所以叫做微。

顾注:摸不着叫做无形无象。博,触摸,微,无形无象。

此三者不可致诘,(注)河注: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夫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问诘而得之也。

高亨注:致,犹推也。诘,问也。

刘注:致诘:致,极尽,诘问,查究。此处指不能穷致其极,而问其皆妙。

张注:致诘:穷究,此言不可穷究,不可思议。顾注:诘,盘问。

故混合为一。(注)河注:混合也。故合于三者名之为一。

高亨注:一,指道。

刘注:指夷、希、微,理可分,道不可分。三者的形象无法查究,而其道又混沌一体的。

冯引范应元说:道无色,视之不见,故名曰夷。道无声,听之不可闻,故名曰希。道无形,博之不可得,故名曰微。此三者不可推致而诘问之,故合而为一。一即道。

其上不  ,(注)河注:言一在天上不  ,光明。

刘注:  ,明,光明,清晰。

高亨注:其代表一,即代表道。其上,即在道以前,不  混  不清。

其下不昧。(注)河注: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暗冥。

刘注:昧,暗,昏暗。不清楚。引申为隐藏不明。高亨注:其下,指道生天地以后。昧,暗也。

冯引冯友澜说:其上不  ,是说从道往上推,还就是混沌一气,混混沌沌,所以说不  ,其下不昧,是说从道往下推,就是天地万物这些有名的东西,清清楚楚,所以说不昧,上指一之前辈。  显明,清楚,不  ,不清楚。下,指一之后代,昧,暗昧,模糊。不昧,不模糊,宇宙万物的原始,自今不可穷极。所以说是不  。无一生有名即道一,名即随之,名则有别,所以说是不昧。

绳绳不可名,(注)河注:绳绳者,动行无穷极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一声也,不可以言宫商角徵羽听,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大小度之也。

高亨注:绳绳汉帛书甲本作    ,乙本作寻寻。绳寻古时通用。

王弼注:绳绳,行动无穷极也。即运动不息的形容词。

刘注:绳:无涯际貌绵延连续,意指连续不断,天地没有形式,万物没有先兆,空空洞洞,无处不是真的奥理,无处不是真的大道。似乎有物,但又无物,形容纷纭不绝。

冯注:宇宙万物,绵延不绝,层次无穷,不可能用一个名字去叫它。

顾注:绳绳,形容渺渺茫茫绵延不绝。

复归于无物。(注)河注:物,物质也。复,当归之于无质。

冯注:复归于无物,犹言复归于一。但它终究要复归于道,复归其根。

刘注:复归,意思在于说明又回归到它的原状,即无形,无象,无声,浑然一体。无物这里指感官无法察觉,没有任何形象的道。

顾注:还原于不见物体的状态。复归,还原,无物,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体,而不是一物所有。无是相对于我们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道。所以用“无”来形容它的不可见。

是谓无状之状,(注)河注: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也。

冯注:道虽无状无象却实际存在着。

王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无物之象,(注)河注:一无物质,而为万物没形象也。

是谓惚恍。(注)河注:一惚惚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刘注:惚恍,意指微妙莫测若有若无,闪烁不定。高注:惚恍:似有似无也。

冯注:惚恍,微妙莫测。引范应元说:道不可以有无言是谓惚恍。惚则于无非无,恍则于有非有也。蒋锡昌说:谓道若存若亡,恍惚不定也。

还之不见其首,(注)河注: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之也。

冯引严复说:见首尾,必有穷之物,道于宇宙,无穷者也,何由见之?宇宙的物质,无限循环,无始无终,故还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随之不见其后,(注)河注:言一无形迹,不可得而见。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注)河注:圣人执守古道,生一御物,知今当有一也。

高亨注:御“说文”使马也,此御字即使用,利用。

冯说:执古之道犹言执古之无。蒋锡昌说:有为老子特创名词,常与无对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谓执古无名之道,以治今有名之事也。御,治,统率,有,指形的物。

顾注:凭籍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权现在的具体事物。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河注: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刚纪。

冯注:古始:天初的本原。纪,理,道纪,道的规律。

刘注:古始宇宙的开始,道的端始。指大道在天帝之先。道纪,纲纪,指道为天地万物的纲纪,亦可理解为道的规律。

译文:看也看不见的叫夷,听也听不见的叫希,摸也摸不着的叫微。

这三个方面是不能彻底的区分的,它是混合为一体的不可分割,无从

追究。这是道。在道生成前是模糊不清的没人能明白,道生成之后,

明白而不暗昧。它绵延不绝,不可定名,又归回到无物的原始状态,

种无色,无声,无形体的物质,恍恍惚惚,这种无有形态的形态没有

迹象的迹象,微妙莫测。道在它的前面看不见它的首脑,跟随它的后

边又见不到它的末端。如果能掌握住古来就有的道,来驾权现在的有

形事物就算认识了太初的本来面目,这就称得上了解了道的规律。

按: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没有形态的,但又确实存在的实

体。它恍恍惚惚,而又连绵不绝,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指挥现在所

有的一切事物。

显德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注)河注:谓得道之君。

高亨注:士,指深通道家之学的知识分子。

冯引李少波说:古时有学识的人,善于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与自然相关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叫作道。

刘注:指懂得道的人,或体道之士,或修德行道的人。

顾注:士:通晓理解道的人。

微妙玄通,(注)河注: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

冯注: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细致,深远而通达,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认识。

刘注:最微妙最奥妙,最深远最通达。

顾注:玄通,幽玄达。

深不可识。(注)河注: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

邓说:深刻到一般人难以理解。

张说:深不可测,莫知底蕴。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注)河注:举事辄加重慎与。

刘注:强,勉强,容,形容,描绘。正因为有道的人士极深远,难以认识,只好勉强地对他加以形容。

冯注:强为之,容,犹云强为了状,道不可理解,故多方面设喻,勉为描述。

豫兮若冬涉川,(注)河注:川,心难亡也。

高亨说:豫与下文犹二兽名,性多疑畏,以喻人之临事,迟疑不决,顾虑多端。

冯注:若冬涉川,喻如临深履薄,不敢掉以轻心。道是要求精神专一。

顾注:豫原是兽的名称,性好疑虑,引申为迟疑慎重。

刘注:豫,兽名,此处引申为徘徊不前,迟疑观望。若冬涉川,像冬天,涉是江河,战战兢兢,形容小心翼翼。

犹兮畏四邻,(注)河注:其进退犹犹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

高亨注:四邻未必可畏。四当作亚,形似而误。亚读恶。恶邻,凶恶的邻人。

冯引范应元说:此形容善为上者,循理应物,富于始而不躁进也。应物既已,而尚若畏四邻,盖谨于终而常不放肆也。由于为双声字,形容迟疑模样。蒋锡昌说:行导引术,须择清静环境,力避干扰,其再三虑,有如畏邻过围攻。

刘注:不敢忘动畏惧四周。

顾注:形容不敢妄动,怕四邻挑衅寻事。因而小心谨慎。

俨兮其若容;(注)河注:如客畏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

冯注:俨,恭敬,严肃。作客必须注意身心端正,气息从容,和悦严肃,乃为一座所尊敬。行导引术,必须调身调息乃能引领真气畅通无阻。若客喻三调的要求。(若容,有的本为若客。)

刘注:形容有道的人,举止庄重,敦厚虚静,好象自己是宾客似的。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注)河注:涣者,解散。释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

冯引蒋锡昌说:此句与上句想对而言,谓圣人外虽俨敬如客,而内则一团和气,随机舒散,无复凝滞,涣然如冰之随时消化,毫无迹象可见也。李少波说:坐功到一定程度,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全身关节,尤其两肩和两膝部感到流动疏脱,象春水将融那样松利舒适的味道。

刘注:涣,散也,意指不留滞不贪不染。

顾注:涣,活泼洒脱,潇洒自如。

高亨注:涣,流散也。释,解也。河冰解开反块,则顺水而下,比喻人顺应湖流的推移而不固执。

敦兮其若朴,(注)河注:敦者,质厚,朴者形为分。内守精神,外无文彩。

高亨注:敦,纯厚天真。朴“说文”木素也。即木的本来体态,未加削砍雕琢。

冯注:敦,淳厚,引李少波说:退一步得到了忘我的程度,对全身失去分别的感觉似无意识活动。身心处于气功境界,各种因缘杂念皆不能攀。忘我无缘。其淳厚质朴之状,有似本色的木材。

旷兮其若谷,(注)河注: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

冯注:旷作广。导引之术别深浅“旷兮”是喻气功最佳境界。李少波说:在内呼吸旺盛时,皮肤毛窍都呼吸而呼吸,全身里外无处不随呼吸活动,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致的,就象泥沙在江河里翻滚着。既是清楚的细小个体,但又没办法分开。坐到无物无我的境界,但觉得有那么一种空旷而界远的样子,象是一个深山幽谷。引导术进入最佳境界时,气机呈现飞跃的状态,即窍位豁然洞开,犹如空旷山谷。此种效应,惟坚持者有所感。

顾注:空旷广阔,象深山的幽谷一样无所不容。

浑兮其若浊。(注)河注:浑者,守本真,浊者,不照然。与众合同,不自专也。

高亨注:浊,水浊,混,浑二字可通。冯注:混,和杂无别。若浊,喻混同无可分别。顾注:浑朴纯厚,独如浊水之未清。刘注:形容浑沌虚无的样子。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注)河注:孰,谁也。谁能知水只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

冯引吴澄说:浊者,动之时也,继之以静,则徐徐而清矣。陈柱说:浊者而能清,安者而能生,在乎静之动之,使其徐而不疾,渐而不骤,顺其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孰谁言其难能。李少波说:谁能在这种内呼吸旺盛的情况下,静止以待,内呼吸越加旺盛,各组织细胞气机通透良好,那种全身活动的现象慢慢的都感觉不到了,就好象浊流澄清了一样。又说谁能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持久地坐下去,丹田里的真气就会慢慢地充集增长活动起来,这就是静极生动。冯说:养生之道如此,治国之道亦复如此。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注)河注: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刘注:谁能够在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活动。

保此道,不欲盈。(注)河注: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

冯注:此道,指徐清徐生之道。道不可极,保持此道的人,不敢自满。

刘注:不欲盈:不求自满,不愿自满足。

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注)河注:夫为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高亨,敝,破也。此句是说,破败转化为成功。冯引李少波说:正因为他不自满,才能持之以恒,努力钻研,使丹田力量不断增长,贯通督脉,后先复返先天,由衰迫状,使衰退了的身体恢复健康。若得不老,还精补脑,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机制。

译文:古时候,得道的高人,在运用道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如知识深

远微妙而通达,深不可测。正因为他们高深莫测难以认识真貌,只能

勉强加以形容。他们处事如临履冰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不敢妄动生

怕四邻挑衅生事,严肃的象作客一样,气息从容,乃为一座所尊敬。

而内心一团和气,象水随时消融。顺应潮流而不固执,沌厚而质朴,

没有任何造作,总是显现出本来素质。胸怀宽旷的象深山幽谷一样无

所不包。浑沌虚无象浊水一样不清,但他能慢慢地有浊变清,在极度

安静的情况下慢慢地活动起来。永不欲求满足,正因为如此才能持之

以恒,达到最高境界。

按:本章形象地介绍了得道高人所具备的谨慎,严肃,从容,淳朴,

胸怀矿光,浑厚,沉静,飘逸等高尚品德。只有具备以上品德才能达

到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归根第十六

致虚极,(注)河注:得道之人,指情去欲,五内情静,至于虚极。高亨注:虚,空虚无欲。

冯注:致,至,达成。虚,心中空虚无物,虚极,最大限度地屏除外界刺激的反应,屏除一切杂念,使处于完全无意识状态。

顾注:达到空虚无物的极点,虚,形容心灵原本是空明的状况。

刘注:真空无象为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界不带任何成见。

守静笃,万物并作。(注)河注:守清静。作,万物并生也。

高亨注:静,无为。笃,坚定。

冯注:心目内视,不使有一丝一毫之累,涵养于非有非无之中,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是谓守静,谓高度入静,高度保持意识的清静。玩物并作,万物竟相生长。刘注:守,保持专一不二为守。静寂然不动为静。形容无有心机的境地。消除欲后安静的状态。致虚是天道,守静是地道。

顾注: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是谓守静。笃,正一意,坚定不移。

吾以观复。(注)河注: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

高亨注:复,回复。

冯注:复往来也。往来谓往而复来。彻底排除杂念,保持绝对清静,务使心若明镜照见一切,虽万物并作,也能凭此虚静功夫,看出它们的循环往复。(人能处于虚空的无意识状态,宇宙中一切信息传导无不可以感知,故可以观其复。)

刘注:观复:观,观察,观看。复,返还,往复循环。就是复命归根,万物的始末,阴阳的消长,观复就是观察到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顾注:静观万物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注)河注:芸芸者华叶盛也。万物无不枯落,各复还其根,而久生也。

高亨注:物主要是指人。芸芸,众多。根,根本,指人类原有的德行。

冯注:芸芸,复杂众多。归根,返本,各返其所始也。

刘注:归根,就是回归本原,返回自然的来往,恢复事物本来的属性。

顾注:芸芸纷杂茂盛。归根,回归到本原状态。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注)河注:静为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言安静者复还性命使不死也。高亨注:静,不争,不乱。命天所赋予的本性,即自然所赋予的天命。

冯注:清静乃能认识根源而返本,能认识根源而返本,才能说得上是静。复命,回复本性,恢复天赋本然。

刘注: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归到虚静的本性。归根就是归虚静,归虚静,万物就都复于命。命是太极在万物上流行。万物的归根,是万物的静,万物不静,就不能复命。

顾注:复命,复归本性,顺乎自然。张注:万物得先天叫命,后天于人叫性。复命即言恢复自然本性。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注)河注: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能知道之所常行则为明。

高亨注:常,永恒法则。冯注:常,道永恒的规律。“韩非子解老篇”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为常。

刘注:常,指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而不变的规律,也是人行动的依据。

顾注:常,永恒不变的规律。明,高明睿知,认识和了解了万物运动变化依循的规律叫做明。

张注:常,指自然法则也就是道。

不知常,妄作凶。(注)河注: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故凶也。

冯注:妄作,轻举妄动。

刘注:不了解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而轻举妄动纵欲无度,就遭到灾祸。

顾注: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注)河注:能知道之所行,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

高亨:容,读作庸“说文”庸,用也。容通也,圣也,知常容谓知常为圣通。

王注:无所不包通也,谓深通一切。

刘注:宽容,包容,容纳。

容乃公,(注)河注: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

冯引王注:公,公正,公允。

顾注:公平无私。

公乃王,(注)(有的本作公乃全)河注:公正无私,可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其躬也。

冯引王注: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无所不周普是无处不到,谓全而周到,没有空间界限。

王乃天,(注)河注:能王,德合神明,乃与天通。

刘注:天,指自然的天,即自然。

顾注:顺乎自然。

天乃道,道乃久。(注)河注: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与道合同乃能长久。

冯引陈柱说:道者,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久,谓没有时间界限。顾注:顺乎自然,合乎道。

没身不殆。(注)河注: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同备,道德弘远,无殃无咎,乃与天地俱没,不危殆也。

刘注:不殆,没有危险。

张注:殆,死亡,此言直至老死,终身没有危险。冯注:万物在其运动发展中,复归于始,复归于无,又由无复归于生,复于他物之有,这是万物变化,自然发展的永恒历程。物质不灭,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们虚心观察万物的循环往复变化便可从中找出规律,发现行动方向,所以不殆。

译文:得道之人要使自己心空虚无物屏除一切杂念,使心处于无意识

状态。作到心目内视,外无所见,内无所思,凝神内守,高度入静,

务使心若明镜,照见一切,虽然万物并作也能凭借虚静功夫,看出它

们的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看到芸芸众生返本归根的本来状态。万物

回归于先天赋于万物的本性,也就是达到虚静才能复命,恢复到它的

自然本性。这就是万物运动变化而永恒不变的规律,也就是道。不了

解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祸端。知道了,道的高

深奥妙规律,去情忘欲,公正无私,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就可以

得到天下,德与天通与道同,就永久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也不会有灾

难降临。

按:得道需要空虚无欲,致虚宁静,外物所见,内无所思,顺应万物循环往复运动变化的规律,不造作,不妄为荡然公平,与天通与道同,就会终身安然无恙。

淳风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注)河注: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

高亨注:上,君也,下,民也,百姓。

冯注:太上,最高明的统治者。下知有之,民众只知道有他。引王注: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争,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刘注:太上,最高至上的第一等的,这里意指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治制度。下知有之(下改作不字)意思指人民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

顾注:太上,最好至上,指最好的统治方式。

张注:太上,至高无上,上古最好的君主。下,指黎民百姓。

其次,亲之誉之。(注)河注: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冯引王注: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卦
《泰》
(北宋)程颐《周易程氏传》|第十一卦_泰卦
《易经》彖传全文
易传/ 孔子《文言传》
17-周易辨录-明-杨爵> 4-周易辩録卷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