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源流:知行合一儒家为学的核心方法

我们继续介绍儒家工夫论的另一个内容——道问学。道问学,其次是指儒家的学问之道,既包括对儒家典籍的学习,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是儒家学问之道的一贯主张,《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后习,即学习之后的实践和应用,这就是知行合一。儒家认为,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的反复过程,才能增长才干,培养君子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道问学包括博学约礼、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三个内容。

1. 博学约礼

孔子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他认为君子应该广泛的学习六艺及文献典籍,并用礼仪规范来钓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孔子认为,古代文献典籍承载着大道,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结晶。深入学习和践行深入学习和践行文献中的道理,可以帮助青年人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人文情怀,陶冶君子性格与情操。《礼记》中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周礼是周代社会公共性行为的规范,儒家认为遵循周礼可以培养君子慎终追远、庄重肃穆的内心状态,加强其道德修养。礼是古圣先王依据天地之性而制定的礼仪淮则,学礼行礼可以滋养人的德性。儒者践习礼乐,练习待人接物,言谈辞气,既是外在的言行规范演练,也是对内在道德品质的培养。

2.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后世儒者对其做出了很多阐释,不断丰富其内涵。宋代程颐将”格物”解释为穷理,指在广泛接触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和把握事物背后所当然和所以然的道理。朱熹继承了这一观点,将“格物致知”诠释为在广泛接触与研究事物的过程中,穷究事物的道理,使人心知通天理。朱熹认为,万物皆有理,我们需要通过格物才穷尽了物之理。今天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久而久之,识见愈多,终有一天就能豁然贯通了。

3.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通过自身的躬行实践,将其所学的德性与学识运用于日伦常之中而实有所得,也就学以致用。朱熹曾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要求学者将学问知识与自身践行时的切身感受结合起来。

明代王守仁力倡“知行合一”论,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认为知和行不可分离,知必然发为外在的言行事功,否则不是真知。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真知具有在实际践行中明觉精察。”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只有亲身经历过并获得体验和感受,才是真知真行。所以他主张”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我们需要在具体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培养德性,要切实地去做,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对所学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对所学道理有了深切体会之后,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它。所以知识学过了必须要付诸实践,只有通实践才能有真知。这便是知行合一。

儒家工夫论与性善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儒家心性论,它是儒家关于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理论学说。儒家认为天赋予人心善的本性,但由于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先天本有的善性会被蒙蔽,从而出现了恶。这便需要个体通过自觉的修养工夫返善复始,重新发见本善,才能成就道德人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二)
杜维明:心学的时代已经来临
王阳明: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儒家的实践智慧
儒学实践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