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扫清3个障碍,就能过好这一生啦|《自卑与超越》

2020年第33篇

心理书籍每周推荐🎬

视频&文章 | 店长王瑞

编辑 | 媛棋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自卑与超越》,估计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说过。这本书挺简单的,适合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读者读。而且它整本书不只讲自卑的事,其实涉及了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同的年龄段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是可以作为一本入门的书籍去看,比我上次给大家推荐的《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作为入门书籍的话可能还要更简单一些。

点击视频查看正经分析👇

下面是视频的文字版👇

生活的阻碍

1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我们的生活里面到底要思考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它给了三个方向,或者说我们生活当中的三个阻碍。因为其实生活说白了,就是我们怎么样和生活当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去相处,甚至去克服它,这样的一个过程。它给出了三个限制的因素。第一个限制的因素我不是特别赞同,但是也给了一部分的信息。它说: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无处可逃。我们的确在整个宇宙里不是特别自由的,我们不是想去哪个星球,就可以去哪个星球,我们确实是不得不呆在地球上。但是地球我觉得不是一个贫瘠的星球,所以在这一点上不是特别赞同。不过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确不是没有限度的自由,这件事情我是赞同的。

第二个限制的因素是我们并非人类的唯一成员,也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一个个体,你需要跟其他的人类相处。人类也需要跟其他的生物去相处。那这些复杂的关系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另一个障碍。

第三个限制的因素就是两性关系。为什么呢?是因为虽然我们都是人,但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些区别,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去理解,比如现在网络上不是铺天盖地的都是什么渣男渣女啊。男生不懂女生,女生不懂男生,各种各样的这些信息,搞得好像这两个性别是非常对立的。但我一直觉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太对, 我们总是努力让对方变得跟自己一样,但却不是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另外一种性别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以前也是属于那种希望让男性也像女性一样思考问题的,但是后来发现的也是挺有弊端的,所以两个性别之间能够互相就像学习一门新知识一样去学习不同性别的这个想法和思维方式,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而且真的能最终让这两种性别非常开心快乐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所以如果你想去探索自己,或者说探索生活,探索人生的话,那这三个方向就是你可以去参考的一个选项。
个人的意义没有意义

2
如果很迷茫的话,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你读一句话或者读一段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特别赞同其中的半句话或者一部分的内容,但是另外一部分就会让你全是问号的感觉。比如说这句话:只属于个人的意义,事实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乍一听这句话就是很难赞同,但是它一解释,大概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它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非常非常好。

是关于小宗教团体领袖的故事。有一天这个领袖召集了所有的信徒,告诉他们下周三是世界末日,信徒们惊恐万分,变卖财产,抛弃红尘俗事惴惴不安的等待预言中灾难的到来。但是周三波澜不惊的过去了,到了周四,他们聚集起来要他给一个解释,瞧瞧你给我们带来多大麻烦,我们抛弃了所有的财产,告诉遇到的每一个人世界末日将在周三来临,受到嘲笑时,我们也不灰心,而是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说消息来源绝对可靠。可是周三过去了,世界却还安然存在。

这位领袖回答说:我说的周三不是你们理解的周三。这就是他在为刚才那句话去做一个解释。为什么说如果一个意义仅能用于你自己个人的话,那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就比如说这件事,你告诉大家,周三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了,然后人家来找你问罪,说这没有来啊,你说你的周三和我周三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其实这样的话我们就失去了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一个答案都能够达成一致和彼此理解的一种概念的基础。

所以这种纯个人的意义确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办法让你很好的和这个世界去沟通,也没有办法让你很好的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存在的方式。所以它在一开始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即使是我们个人的意义,也需要放在某种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中存在,它才具有功能性、价值性。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的话,我觉得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

在表达一句话的时候,尤其是咨询师特别不太喜欢用绝对的方式去表达任何的含义。一方面,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说的任何一句话就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我觉得一本书,你即使有很多自己非常扎实的研究思想的情况下,说的时候也尽量是从你个人认为的一个角度去分享一个观点,我会觉得是更好的。所以提示大家一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能需要自己保持着一种质疑的状态。但是他说的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他自己证明了这个过程,反正需要多花一点耐心,才能去读明白。
关系中的个人意义

3
个人的意义怎么样建立在关系之中,它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当这样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好像活着不就没有自己了嘛。其实我们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个在我之前讲过到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有聊过,就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我们去设定任何的目标去做任何的意义的定位的时,其实自己总是处在某一种关系里的。比如说,你在爱情当中思考问题,你是在恋人关系里,对吧?上学呢,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同学和同学的关系,进入了职场,思考的是同事的关系、上司和下属的关系。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不太想搞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就是想好好做事就行了。可是没有人这事也做不了呀,你的项目当中肯定是有很多需要跟别人去合作的。这个概念是在这本书里被反复提到的,我觉得也是值得去重点聊一聊的。当我们从只关注自己到关注关系的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变化是在于你不是没有自己了,是当你关注关系的时候,你又有自己又有别人。

我在《被讨厌的勇气》那本书里面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在爱情当中,如果出现争吵了,不是会为各自的立场去辩护嘛,我觉得我是对的,然后你的伴侣可能会觉得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里面其实每个人都没有为这段关系去考虑,而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自私的去为自己想要获得的这个利益去辩护。

那怎样是为关系呢?就是同时能看到自己的存在和对方的存在,怎么样是能让两个人的相处更舒服的,而不是说对方要妥协去配合你,也不是说你要牺牲自己来配合对方。所以当我们把重点放在关系上的时候。你其实是更宽容了,不仅理解了自己,而且能够理解对方的一种状态,所以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避免了自私,同时又避免了讨好别人和过度利他的行为所以从那本书到这本书,如果大家能够稍微开始有点感觉,怎么样是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成长是一个质的变化。

那我来给大家总结下这个方法怎么样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现在就可以找一个你生活当中的困惑。然后把它写下来,去看一看这件事情你有没有站在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还是完全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或者说完全站在了别人的角度。

比如说,如果你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那其实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如果你有讨好的性质,那可能还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如果你是觉得所有人都不理解你、没有在意你,那其实就是完全站在了自己的角度 。这个就是你之前可能会困扰的一部分的原因,也就是你去看待一个问题的方式,不是完全站在自己这,就是完全站在别人那。这里边是完全没有关系存在的。

如果用我们今天学到这个方法怎么样可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呢?那你就要看看,如果一件事情我完全是为了关系去努力,或者说我是为了实现让这段关系,比如说大家都更开心一点啊,或者说我们的效率更高一些,或者说我们都能够有收获,也就说你的目标的前提完全是以两个人这个关系绑定起来为目标去设立的,不完全是你也不完全是对方,你就死死的盯着怎么样能让这个关系更好一些,然后你再来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一些新的思路,或者说可以去尝试的方向。

如果你分析不出来,可以在留言区把你的困惑写下来。我可能会挑其中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跟大家用这个方法来分析一下,怎么从只关注自己或者只关注对方切换到关注关系,并且利用制定关系的目标来解决一个问题。
黑暗中探索生活的意义

4
接下来的一个概念非常有意思。这是早期我们童年的启蒙经历,给我们设定了一个生活模式,我们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其实就会在黑暗中开始探索生活的意义了。你可能开始探索意义的时候,都还没有形成记忆,所以你现在不记得了,但是我们就算是在婴儿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及这份力量在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环境当中所占的一个份量。而且这里提到一个非常精确的时间点,说在我们快五岁的时候,小孩子就会形成一套统一而且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模式。

我们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三岁就能看见这孩子长大是什么样,七岁基本就能看这人一生是什么样了,还是有些夸张,但是这里提到的这个预测性,我觉得就跟这种在五岁左右的时候形成的生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生活模式是会实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当我们在之后的人生当中遇到了一些事情的时候,不管别人跟你说什么,都没有办法改变你最开始的那个生活模式的思考方式。

我们既然聊自卑就提前说一下自卑这个事,他觉得自己是自卑的,比如说是不好看的啊,不够聪明的,不够好的等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不管你长大了之后你变得多美、能力多强,你也仍旧是五岁的时候对自己的那个印象。这个就是生活模式,它对于我们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不知道它的话,你就会默默的被它控制。但是如果你知道它,我们就有机会去修改这个生活模式。

一般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修改呢?都是遭遇了重大的创伤或者痛苦的时候,它以一个非常大的外力去颠覆了你之前的某种习惯和模式,你不得不做出改变了。所以,有点像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丢了一个很宝贵的东西,但没准是一个机会。这也是我经常在去处理失恋问题的时候会去分享的一个观点。失恋很痛苦,失去了一个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人。我们沉浸在痛苦的当下,是感觉不到这件事情可能从此将会改变你在五岁的时候形成那个生活模式的。很多人是不知道这一点的,所以沉浸在这种痛苦里,没有办法自拔。

但事实上,在这样一种巨大的痛苦当中,你反而有机会去改变自己。因为如果这个感情也不温不火的,然后事业不温不火的,就一切都是不上不下,不温不火的,你其实是没有动力改变的 ,人真的就是在非常非常痛苦的时候,他才能够感觉到或者意识到改变的重要性。所以,创伤是是很痛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利用它的话,真的是人生非常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如果现在的你就处在某种创伤挫折或者说甚至是灾难之中的话。你真得好好做一下改变的准备了,因为这个阶段将是你改变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候你思考东西,你阅读的东西,你接触的东西或者说人都会变成你改变的素材,你改变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契机的话,你将会一直延续五岁时候就已经形成的模式,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了,你可能会说没有动力,也没什么机会改变了,自己就这样了,那可能真的就这样了。

可是,如果你现在真的非常痛苦的话,那反而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的机会。人生中能遭遇巨大的痛苦的概率,其实也不是特别大。我们不主动制造痛苦,我们不主张制造痛,但是如果痛苦来了,我们就要把它变成对我们来说。一个非常宝贵的改变的机会。
面对困境的模式

5
而且书里面提到三类人也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那种生活模式的三种典型的类型。第一种,遇到痛苦困境之后,他会想我必须努力摆脱这些困境来保证我的孩子将来会过得更好;第二种,生活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一帆风顺,世界却这样对待我,我凭什么善待这个世界;第三种,因为我的童年如此不幸,所以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这样三种生活模式,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种,在留言里告诉我,这将是你对于自己非常深刻的一次理解。

如果你是这其中任何一项,那你会发现在生活当中其他的方面,你的思考模式也是这种倾向的。第一种有点像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觉,好像就不管现实给我什么,我都给它变成我想要的样子。第二种会因为自己有不幸的遭遇,有一点点报复的心理。我之前看很多人分享,这个就是渣男或者渣女的心理状态,他们有一部分共同特点,之前受过同样的伤害,然后我就觉得就被这个世界伤害了,被抛弃了,决定再也不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坏人,从此才走上了这条路,这种思考模式其实就是第二种。

第三种又走了另外一个极端,觉得之前受过很多伤,受过很多委屈,所以,我就有了某种资本可以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可以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或者说自己在犯了错的时候,可以用这个理由为借口去原谅自己,那可能就会走上另外一个特别自恋的人格模式里面。什么都得给自己让道,不然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我之前受那么多苦,我就应该得到这些。

这些思考方式不管它是哪个类型,其实都会模糊一个事情,它真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看不清楚了,完全被历史所影响了。所以大家当了解到自己是更倾向于哪种思考模式的时候,其实就能够锁定了自己在五岁的时候就形成的这种生活模式。这样的话,我们之后就知道改变的方向是什么了。

确定这三种模式之后,那是由什么导致的呢?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非常想推荐给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人,就是因为它这里边给到的原因的分析特别的直观、简单,能一下定位到自己小时候是不是有这些经历,就能够自己去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了。那如果这本书太复杂的话,其实去理解起来自己的发展过程也是有些困难的,这里没有给太多的原因就给了这样几个参考。第一个,小时候是不是因为一些身体上的缺陷影响了你的生活模式。比如说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大部分人是没有带眼镜的,然后我们班就有一两个吧,个别的孩子带眼镜了,他们就统一的外号都是四眼田鸡。小的时候说实话,真没觉得什么感觉,就是个外号呗,但是现在想起来的话,如果从那么小的时候就总是被人叫四眼田鸡的话,其实这部分素材就会纳入到你的生活模式里面去,影响你的个性,影响你对这个世界的一个看法,尤其是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这一部分原因大家可以想象小时候有没有因为外形上的一些特征,比如说被取过外号,这部分对于生活模式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都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他举了两个相对来说比较对立的教育方式,一是溺爱,太关注孩子了;另外一个是忽视,太不关注孩子了,几乎当孩子不存在。这两种方式都会影响你的生活模式。

溺爱这孩子就会觉得我得到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没有得到就是大家没有尊重我,没有理解我,没有帮助我,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那如果小时候如果经常被忽视的话,是很难和别人建立关系、合作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直都是不存在,一直都是透明人的状态,那如果自我都不存在,怎么去跟别人合作呢,所以就很难把人生的意义和另外一个人或者说和关系联系在一起。
想法与行动的配合

6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特别好的概念,就是我们的心灵和身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它这里说道,人的一个特别的地方就在于能动,就是很简单的移动。我们跟不能动的去做一个对比来感受一下这个动,它是有多大的价值。要举一个植物的例子,这段写的挺好的。它说,植物扎根于地下,无法移动,所以假使植物有头脑,或至少是我们能在某种意义上理解的头脑就会令人大吃一惊。即使植物能遇见或者计划未来,这种能力也毫无用武之地。假如这个植物能预料到,有一个人要过来,他马上就要踩到我了,我要死在他的脚底下了,啊!啊!这种预料一点用都没有。这个植物知道有人要来杀自己了,它也没法避开。这个头脑有什么用呢?

作者应该不是植物方面的专家,我印象当中有些植物,它虽然根不能动,但是好像上半身还是可以晃一下,但是这个例子我觉得是在告诉我们人能动的巨大价值吧。就是我们的脑子和身体要打好配合,脑里有一个想法之后,你就要因为这个想法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话,你的身体才会给你的脑子反馈,你的脑子才会练习得更加聪明,更加知道如何去判断。如果你一直是躺尸的状态,没有给你脑子里面出现那些想法,任何付诸实践和行动的机会的话,那其实你脑子里的这个想法就没有下文了。它会永远停留在一个非常基础和幼稚的萌芽期。它没有办法慢慢的变成熟,然后长成比如说更整合、更完整的想法,它没有这个机会。

经它这么一说,我觉得比如我现在想跟大家分享一本书,然后我就录了一个视频分享了一本书。这个过程就涉及到我们作为一个人非常核心的能力,这种感觉是非常好的,所以很多人他没有办法实现改变就是在于他脑子里面那个想法,得不到身体的反馈就被困在原地了。这个尤其是我要对完美主义的人说,完美主义也是另外一个身体和心灵之间没有打好配合的一个现象。脑里设置了完美的计划,几点做什么,但是第二天可能起晚了,这个计划就完全泡汤了,就不会去实施了。等到下一次,你再遇到这样的困难那可能会更退缩,因为你完全没有经验,你不知道怎么去应对当计划搞砸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所以这个心灵和身体的配合就是非常差的。

我们但凡有一个想法,哪怕你现在身体没有办法回应得非常到位完美。但是只要你动了脑子,它就能接收到一个信号,它会迅速的去调整。比如说你这次动大了,或者动的太微弱了,那你的脑子会提示你下次动大一点,或动小一点,这个就是非常好的配合。所以大家不管现在脑子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做。

比如说有时候我会在留言区跟大家互动一下,你脑里有了这个想法你就发一下。这个互动的过程呢,就会让你有一种,想法和身体联络的感觉,如果你总是那种,我是1,我是2,我是3,但你也没有讲出来具体的,也没有跟任何人分享故事,那这个想法就只是在你的脑子里,它没有跟你的身体形成一个互动,所以它给你的印象不是很深刻。比如说,刚才在我让大家发生活模式123的这个留言区大家发了的。我现在再问你,你刚才的模式是什么,是1还是2还是3,是不是瞬间能有一个相对来说明确的反应,而且你能在大脑里面去建立一个和当时我去分享内容的记忆,但是如果你没有发的话,其实这个内容就从你的脑子里面划过了,你可能需要多一点的时间和多一点的唤起,来把那部分记忆想起来。

生活中如果这样的设计多了,那其实很多你吸收的东西都只是在表面上,没有形成一个扎实的基础,更没有变成你的一部分,所以就好像做了很多努力,结果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你的想法和行动,它们之间的联络是断层的
自卑情绪

7
自卑感强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自卑的方式,不一定就会特别顺从、安静、温和、矜持。真的是不一定,有些特别爱生气,特别有攻击性,可能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所以,不要被表象的一些伪装所迷惑。

这里给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我比较疑惑,先给大家念一下,自卑情结就是当某一个问题超出个体的适应程度或能力范围,并且它承认绝对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了。因为这句话,我读完以后,我感觉到的不是自卑,我感觉到的是对自己的接纳就是一个是超出我的范围了,然后我承认我现在确实没有能力解决它。就是好像不是一种自卑的感觉,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感觉。

所以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还挺奇怪的,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本来就把自卑的这个概念给污名化了,就是很多人都会说,我自卑啊,就跟比如说一些懦弱的词,羞耻的词,羞愧的词联系在一起了,让自卑变得是一个非常非常糟糕的词。但其实在阿德勒的眼里,自卑就是现在自己还缺少一些东西的一个客观性的描述,包括它这个定义里面其实没有特别涉及情绪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更准确的应该说是大家在自己缺少一些东西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吧。如果你是不接纳的,我觉得更偏自卑一些。如果是接纳的状态,那就是对自己客观的描述,也没有自卑不自卑的,就是一个合理的你生活当中,你觉得可以去接受的一个现象。

这本书很多概念是点到为止,你可能需要很多自己的联想和分析能力去结合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现在是作为一个入门级别去看的话,那遇到一些不会的概念,什么的就直接跳过,不要去纠结这些。因为这本书的好处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有些特别不明白的地方你可以先留着,之后还会读很多其他的书,你慢慢的就把这个系统的框架建立起来了。
早期经历的影响

8
怎么利用我们的早期记忆来去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模式?跟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如果你判断不出来,怎么样再去进一步的探索自己的生活模式,以及这种生活模式是怎么来的呢?可能你没有遇到溺爱,也没有遇到忽视,也没有遇到身体缺陷,那可能是别的原因。对吧,有一个方法去判断,第一步,回忆你五岁左右最早的一些生活当中的片段,然后至少找出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在脑子里捕捉那个画面。想到那个画面之后你就把这个画面记录下来,客观的去描述一下脑子里边对于自己小时候最初的那个记忆是什么?

第二步,是把你的情绪补充到这个记忆上面。我看见这个画面,我当时发生了这个事,我的情绪是怎么样的,以及我现在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这个部分可能就跟你的生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了,是你可以去探索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还有就是关于你是家里第几个孩子,它可能会对你的成长有蛮大的影响。虽然说父母可能会爱每一个孩子,但是不可能任何时候,对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父母可能会把重心在某一个时间倾向给谁了?那是不是冷落了?这些可能都会影响。所以你可以看看自己再家里边是第几个孩子,有没有因为这个顺序而影响到自己的一个发展和成长的,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去了解自己的素材,包括就是独生子女,本身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他没有放在任何一段相同属性的角色里去互动过,他是缺少这个部分的。比如说,谈恋爱了,能大概感觉到别人谈恋爱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你没有兄弟姐妹,其实有兄弟姐妹的人和没有兄弟姐妹,让他们之间在这个共情上是很难去转移的,没有就是没有,认了一个哥哥或者是妹妹,性质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是没有办法完全去体会的,但这些都是可能影响我们的。

另外还有一个探索自己的来源,你可以去看看青春期的时候,因为青春期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各种各样的意外,但那个时候面对你从来没有处理过的情况,那么迷茫的这个状态下有没有人引导你,你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怎么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马上到一个成人的状态的。

如果你这段时间非常迷茫、非常焦虑不安的话,其实这部分的问题就会带到你成人的过程中。比如说你青春期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和异性相处,你现在可能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很多时候你之前没有解决的这个任务,当你成人的时候就还是要补上的,而且要从小的时候可能中断成长的那个水平开始补习。比如说你连和异性之间的暧昧或者说懵懂的状态都没有的话,就可能是需要去经历这个阶段的。但是要避免的完全停留在这个阶段。比如说,有很多人已经是青年或中年这样一个年龄段了,但是还停留在可能偏青春期、特别花痴的一个状态,那他可能就没有机会去发展成人那个部分,对于恋爱一个相对来说更成熟的理解了,就是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有花痴的部分没问题,但是同时你也需要把其他的部分培养起来,不然的话,心理年龄就会永远停留在青春期的时候,没有长大。
婚前准备

9
婚前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很突然有没有,但是我觉得也挺好的这一点,感觉给了我们一些方向。之前我也在网络上看到过别人去分享结婚之前你要注意的七个问题什么之类的,我觉得写的都挺扯的,但是这个地方他提到的这个观点,我觉得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方法去实践。

很多人在选择伴侣时会定很多的客观条件。比如说,对方父母不能是离异的,得有房有车,有这个有那个。其实这些条件,你想看也没关系,但是它的重要性不能排在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一点的前面。像对方是单身家庭,这些没有任何问题,不是说两个父母都在,他就一定健康,单身家庭就一定不健康,这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你要看的是他的看法。比如说你可以跟他聊,父母是什么样的状态,可能是分开了,可能是还在一起,他们现在状态可能好可能不好。比如说我们对于离开的不好,对于在一起的好,可能很好去预见它是一个符合大家主流观念的一个想法,很好想象,但是在一起也不好,分开了也挺好的,那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比如说对于分开了挺好的,就我前两天看那个脱口秀大会,里面有一个选手李雪琴,就分享她自己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分开了,各自都组建了新的家庭,都挺幸福的。然后李雪琴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呢?她觉得还真好,我在妈妈那边又多得到了一份爱。我在爸爸这边多得到了一份爱。我有三个婚姻家庭当中婚姻的经历啊,我学到了更多之类的。

这个态度是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健康很重要的一个标准,他如果觉得分开就不好了,他们就是对自己造成影响,那大概离他现在还处在对这件事情没有过去的一个状态,就是还在影响,而且只多半是负面的影响吧。所以我觉得在婚前要聊的话呢,各种各样具体的条件是什么都没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他怎么看待那些事儿,你能从他看的那些事儿的态度里去预见到你们接下来婚姻生活的态度。这是可以进行直接转移的。

如果可以聊得更深一些的话,那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对于自己感情部分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比如说有些人父母天天吵架,或者说父母分开的,对于新的恋情没什么安全感,那他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或说在你们交往的过程当中,没有因为你们两个人之间非常好的恋爱的过程而提升的话,那其实婚姻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在婚姻里面,一切事情都已经定了,而且会被很多其他的事分心。比如有孩子就是孩子的事啊,父母都介入了有父母的事儿,那其实你们会变得有更少的时间来处理你们两人之间的问题。

所以婚前看什么,就看两个地方,一个是他对于自己的家庭,父母的婚姻的看法是什么,一个是因为有这样的看法或者说某种经历,对于自己的婚姻生活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如果你听到很多不安这个东西,一定要在婚前有一个大讨论,而且你们两个人如果能够在婚前就经历一起去改变这种不安的过程,而且能看到效果的话,那婚后我觉得对于幸福的可预测率还是很强的。但是如果你们在婚前就没有解决,就不要指望在婚后能解决了。因为那个时候你们的精力和时间是更少的。所以他这个建议或者说这个观点吧,我觉得还真是挺有启发性的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我发现在读这种网络上很流行推荐的书,或者说大家一提到心理学书,就会特别推崇的这几本,比如今天这一本,我读完的感受,肯定是言之有物的,不是一点没有可取之处的。但好像对应了我们常常说的一种心理状态,你期待越高的时候,反而这个落差是越大的,尤其就是这种。

所以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自己能够在亲自体验之后去形成对一本书的评价。它到底适不适合你,可能只有你自己看了才知道,我也是尽量能够在读完之后推荐给相应比较适合的人群。就比如这本书,如果你已经看了好多心理学书了,在看这本书,你可能会觉得有点食之无味,没有太多特别新颖的观点,或者说更深度的想法去讨论出来。但是我的立场是,任何书籍作品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只要推荐给了适合的人,我觉得它就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我想做这个栏目的一部分意义。如果大家想提前知道书的预告,可以关注安慰记心理小店的微博,并且加入同名的超话就可以提前看到了,而且可以跟其他的小伙伴一起交流。嗯,那我们下期见。拜拜!

——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成幸福读书会这件事,希望能把幸福思考的更有深度一些
“奔着赚钱去读书,书读不好,钱也赚不到”:读书的四个目的
可能你不知有多少人爱着你~
独处,思静,拥抱变化,人生才会有更多可能性
阿苏|心理咨询道与术二十五:认知层面(下)
你的生命是谁在掌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