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小泉|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解析及备考建议(选择题)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时间上,从西周初年,到中期到春秋时期,内容的变迁上,卿、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甚至多达数十个。主干是: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提示词“说明”。通过现象说明本质的问题,转换成专业术语的提问:“为什么贵族采邑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逻辑上有几种原因推定:一是整个采邑数量越来越多,二是天子或者诸侯国君赐得越来越多,三是,贵族自取,获得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早期积极作用更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渐解体。可知,本题描述分封制解体的过程。说明的本质问题是符合原因推定的第一个。即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带来采邑数量的增多,贵族自取的采邑增加。故选D。(选项中社会生产持续发展,是从长时段来理解,多数学生易理解成一直在发展,事实上生产力是曲折发展,但总体是向上的,持续的发展。)A选项中的“废除”过于绝对,B选项的“强化”与史实不符,C选项与材料中卿、大夫的主语不一致。
注意:本题得分不是很理想,主要在于D选项容易让考生误解。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跟学生强调:“除非书中明确说明,说法过于绝对的一般是错误答案。”学生一看到D选项“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马上就会想到在春秋时期,社会逐渐失序,争霸战争经常发生,便推断出“持续发展”属于绝对性的表述,首先就被排除掉了。此题可以说是一种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尝试。
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 (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历史学是一门研究求变的学问,本题要求学生对历史地理学有一定的了解。历史总是在一定空间发生的,从材料中“西汉末”、“东汉中期”两个时期段来看,前后大约100多年的时间。(西汉200年左右,东汉200年左右)这100多年发生了什么,这是这组对比数据想要告诉我们的。
命题者为了降低难度,把两汉郡名用了现今地理空间概念进行说明。我们首先看户数减少的有代郡、太原郡,汝南郡,户数增加的有南阳郡、豫章郡、零陵郡,而且豫章郡与零陵郡增加特别快,增加分别约6倍和10倍。其实这六个数据可以简单分成三组,前两个一组可看成北部,中间两个一组可看成中部,后两个一组可看成南部。第一组是明显减少,第二组有增有减,但不是很明显。第三组是成倍增长。这种数据分析,指向性特别明确,答案呼之欲出,只能选A。B选项不符合史实,东汉刘秀靠各地豪强起家,豪强势力非但没有没落,反而强大起来。C选项不符合史实,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南方有所发展。D选项“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史实,而且从材料中得不出这一结论。
注意:解答这类型题目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分析表格中的变化因素,考生应该自信自己能够与命题教师一样,解读出表格的准确信息,并且准确判断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得出正确答案。
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解析:主语有三个,“官府”、“苏辙”、“郑至道”。官府是官方,苏辙与郑至道都是亲宋官员。所以总起来看,这是宋代官方的基本论调。官府“重农”,苏辙“为士”,其他“三民”皆可为“士”,强调四民社会的流动性,也突出了“士”在四民中最受认可。郑至道“士农工商”四民皆本,“各安其业”,强调“四民”都很重要。另外,宋代“不抑兼并”,“商业空前繁荣”,“重文轻武”等突出特点有助于解答本题。
分析选项:A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宋代重农,但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课本中用了“空前繁荣”四字来形容宋代商业。B项“瓦解”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持续到明清。C项符合材料,也符合史实,是正确答案。D项“相同”一词用错了。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社会,“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最高,所以苏辙才认为其他三民“舍旧为士”。地位依次降低。
注意:官方层面,表面上是“重农抑商”,突出农业地位,实际上是“农商皆重”,官方早认识到商业的重要地位,只不过把重要商业收归官办,以此推动社会发展。
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解析:明清,是近600多年的时间跨度,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的时期。题干“善书”在民间流行,说明了编撰者,内容,目的等。中国古代社会,中央行政权力一般只到县一级,县以下是一种半自治状态。乡土中国,家国同构,统治者在地方上多数时候依靠三老(乡三者,县三老),乡绅(乡村中的知识分子,未考取功名),族长等力量“掌教化、职听讼、收赋税,禁盗贼”等。所以民间保留着礼治教化的风气。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事实上,“理学”到明清已经发展成“道学”,道学已经严重束缚人的思想,主客观严重分离,才会出现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以及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的“反动”。B选项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忠孝友悌等善行均属儒家学说主张的价值观,也即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选项与材料意思相反,传统社会官方意识形态往往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D选项是想当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后,经典一直在教授,而且在增加,从五经到十三经,到四书五经等。从汉代起,大学设五经博士,地方有县学,乡学等,宋代朱熹编启蒙读物,还有学者编写《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童蒙读物,是对经典的浅白表述,非但不会冲击儒学经典的神圣性,反而有助于儒学经典的普及。
注意:近几年高考题目对于乡土社会的组织力、凝聚力、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方面涉及较多,比如去年讲宗谱,今年讲“善书”。社会建设是每个朝代都特别重视的事情,只有社会建设较为成功,才能长治久安。
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已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1898年戊戌变法。题干概括:1898年,因为“废八股”,书商“经学书”损失不大,“新学书”面临亏损。从书商对于时局变化的应对及结果看当时的政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有废八股的内容,于是,书商闻风而动,但103天便发生了“戊戌政变”,一切又都重回旧轨。答案直指C选项。A选项的颠覆用词武断,不符合史实,儒学曾经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打倒,很多学者仍然坚守儒学阵地。材料信息得不出B选项的诊断。D选项不符合材料,亦不符合史实。“民主共和”等西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在辛亥革命以后。
注意:小切口,大事件。是近几年高考题的基本方向,见微知著,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
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 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解析:这段文字选自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重点强调做群众工作的方法问题。从题干看,我们领导、组织群众生活的目的是领导、组织革命战争。A选项符合题干主旨,也符合史实,当时,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根据地面临很多困难,毛泽东同志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充满智慧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选项中国革命新道路在1927年10月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已经开始了。C选项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D选项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群众,更多是指农民群众,而非社会各界,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是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下旬,毛泽东主席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作为抗战宣传纲领,在陕西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理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更为重要的是,其文风朴实,通俗易懂,易于宣传。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解析:本题以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解放区的社会变革。从题中两个关键词,可以确定这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分布后,解放区的生活变革情形。农民与妻子商量买驴的情况。“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同意,女人开支两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同意。”得出几个信息:一,男的开支权限较女人为大(一斗米等于十升),二,男女在家庭中的政治地位相对平等,三,解放区可能以米作为等价物。A选项,消亡一词过于绝对。B选项较好地反映了材料内容,女性经济地位有所上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男性一般在经济中占支配地位,本题很好地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革命中,也特别注意社会变革,比如妇女解放等,是正确答案。C选项按劳分配体现不出来。D选项“被颠覆”夸大了,因为,男性开支权限仍然大于女性。
注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期间,在很多方面都与旧的统治者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平等的要求,一方面是革命期间,政党竞争的要求。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一直在做着实验,也在做着总结与提高,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才最终让人民跟着党走。
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表2可知
A.内陆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解析:本题通过工人社会出身,考查新中国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建国初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建国初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经济模式,靠农村等其他行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与原料等。材料中,几个地方比较突出,上海、天津工业基础较好,所以工人比例较高,资本家也相对较多。陕西与新疆工人比例相对较低,农民与转业军人与学生出身较多。A选项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答案,B选项不符合史实与材料,C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也不能得出答案。D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要得出D选项的答案,材料中必须有沿海与内陆发展速度的比较。
注意:本题难度不大,知识点考查相对单一,尤其是干扰选项梯度较低。易于排除。作为命题者,应该更多从材料与学生所学知识中设置干扰选项,这样对于指导学生回归基础史实的学习更有帮助。
32.16 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扩张以及经济发展思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6世纪起(即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等国成立特许公司,经营海外贸易,数量增加很快!逻辑指向,西方崛起中的重商主义思想(以国家力量主导,重视出超),以国家特许的形式,鼓励对外贸易。D选项是正确答案。英国与欧洲许多国家掀起热潮。可以看出,各国竞争十分激烈。A选项“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以后,逐渐形成的书面,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B选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初步形成是在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时。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划分势力范围”仍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注意:以往32题一般是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内容,今年由于41题考了希罗多德的《历史》,所以,这个题目考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商主义”思想。
33.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后,国民议会对于社会改造的相关规定。材料大意:1790年代,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否定家长或家族的权力,保护孩子相关权益。逻辑指向在于国家权力对家庭与个人权益的规定。答案选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在材料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此处,法国国民议会可以理解为国家层面,孩子可以理解为个人。孩子在整个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通过国家意志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A选项只强调个人意志,是对材料片面理解。C选项材料中未体现。D选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注意:国家及政权对社会的改造,在本套试题中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以后,我们在备考时,对社会进步的题材要多涉及,多留意。
34.青年时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诫,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也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由此可知在当时
A.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已全部解决
B.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尚未开始
C.经典物理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D.量子力学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学的进展。题干主旨,在20世纪到来之前,物理学相对完善,已经能够解释多数物理现象。C选项符合材料,也符合史实。A选项不符合史实,后来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B选项“尚未开始”不符合史实,比如当时伦琴射线等问题已经被提出。D选项,量子假说由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后来才逐渐被论证与接受。
注意:本题是科学发展中的一段趣闻,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有一种重要的精神:可以通过实验等被证实或者证伪,然后有新的理论来解释世界。
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材料大意: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推崇纽约画派,资助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逻辑指向:美国政府推行美国价值观。D项符合史实,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偷换概念。主语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推崇,并未说明各国国民的态度。B选项主语“纽约画派”本身的艺术创作并没有过多意识形态色彩,是美国政府对其加以利用。C选项具有一定干扰性,错在“旨”。“旨”指的目的。其深层目的是推行美国价值观,渗透冷战思维。
注意:两极格局解体已经有22年了,但世界并不太平,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行为判断目的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训练,这样,才能在现实世界做到不被人蒙蔽。做一个清醒而独立的人。
题号
时空
主干
提问词
能力要求
应对
24
中国先秦
采邑制度演变
说明
透过现象看本质
观察历史现象,思考发展规律
25
中国秦汉
两汉南北经济发展概况
据表可知
分析,对比
学会读表,在变化处设问
26
中国两宋
四民在国家中地位的论述
可以看出
对同一主题不同论述,找到主旨,考查归纳、综合能力。
广泛收集资料,对同一问题集中研究
27
中国明清
”善书“流行于民间
善书流行
透过现象看本质
观察社会问题,思考深层原因,找到应对之策。
28
中国清末
书商经营新书、旧书亏赢
反映
透过现象看本质
思考经济行为与政治、思想行为的互动
29
中国近代
毛泽东思想精髓之群众路线
意在
判断言者目的
结合当时中国革命实际(中央苏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30
中国近代
土改后,男女经济地位有所变动
反映出
透过现象看本质
社会与政府、资本的斗争中不断演进,明白竞争、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31
中国现代
工人阶级社会出身,考查工业化、城市化
据表可知
分析、对比
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过程,要能够如数家珍。
32
世界近代
特许公司数量激增
反映
透过现象看本质
数量激增,有利可图,竞争激烈,逻辑推理与史实发展相结合。
33
世界近代
法国出台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
体现了
对近代社会进步方式的考查
反映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对于
34
世界近代
科学发展没有止境
由此可知
物理学发展进程的识记
牢记基本史实
35
世界现代
纽约画派不自觉地充当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表明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具体现象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考量,形成”大历史“观。
小结
中国史占主导地位
政、经、思、文比较均衡,各专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比较明显
对材料主旨及实质考查居多
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综合等能力很重要
夯实基础,建立知识之间纵向、横向的联系;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物的发展、演进。
建议: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在试题结构上,难度上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本套试题取材广泛,呈现形式多样,设问方式较为开放。尤其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建议教师专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逻辑学,并在平时讲解选择题时精讲精练,训练答题思维,提升历史认知,甚至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同时,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未来夯实基础,建立知识之间纵向、横向的联系;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物的发展、演进。
(五幅荷花图均摄自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乙卷历史试题分析(1)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部分详细评析
解题·历史 | 先秦史选择题分类及复习对策
刘庆亮:破解高考选择题的三大利器——以2021年全国乙卷为例
中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分类解析2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