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级中药师|方剂学16祛湿剂

学习互助,共同成长!

(一)收缩版

(二)展开版

(三)文字版

  • 燥湿和胃

    •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 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

    • 臣——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

    • 佐——紫苏、白芷,气味芳香,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寓气行湿化之义;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 使——甘草,调和药性;煎加姜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 【组方原理】

    • 藿香正气散治风寒霍乱,即外感风寒,内伤暑湿。

    •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注:霍乱——挥霍变乱,很快就乱。清浊不分,脾轻气不升则泻,胃浊气不降则呕。理中丸治脾胃虚寒的霍乱。

    •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用法】为末。

    •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一两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 藿香三两 甘草(炙)二两半

    •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味和中此方宜。

    • ①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 ②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 【附方】

    • 若湿从热化,口苦,舌苔黄腻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 若湿从寒化,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加干姜、草豆蔻以散寒除湿;

    • 若泄泻较甚者,加茯苓、泽泻以渗利水湿。

    • 【组方原理】

    • 君——苍术,燥湿运脾;

    • 臣——厚朴,燥湿行气;二药配伍,燥湿之功相得益彰,并使气行则湿化。

    • 佐——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 佐使——甘草,补中健脾,调和药性。煎煮时少加生姜、大枣以助调和脾胃。

    • 【组方原理】

    •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用法】为散。

    • 【组成】苍术四两 厚朴三两 陈橘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 清热祛湿

    •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 三妙丸:即二妙散加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故专治下焦湿热之两脚麻木,痿软无力。

    • 四妙丸:乃三妙丸再加薏苡仁以渗湿健脾,舒筋缓急,故适宜于湿热下注之痿证。

    • 【附方】

    • 君——黄柏,擅清下焦湿热。

    • 臣——苍术,长于燥湿健脾助运。

    • 佐使——姜汁少许,调和药性,借其辛散以助祛湿,亦防黄柏苦寒伤中。

    • 【组方原理】

    •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治痿,独取阳明,阳明湿热下注,用薏苡仁既健脾又利湿,能治痹症也治痿证。

    • 【功用】清热燥湿。

    • 【用法】上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 【组成】黄柏(炒) 苍术(炒)

    • 二妙散《丹溪心法》

    •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 君——重用滑石、茵陈、黄芩,清热祛湿,泻火解毒。

    • 臣——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行湿化,助君药祛湿之力。

    • 佐——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清热解毒,透邪散结,消肿利咽;木通,清热通淋,助君药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 【组方原理】湿热疫毒充斥气分,弥漫三焦,湿热并重。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证。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用法】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开水化服亦可。

    •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 淡黄芩十两 绵茵陈十一两 石菖蒲六两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两

    •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 君——滑石,长于清热利湿(湿多热少,君药是滑石,不是三仁!)

    • 臣——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以通利水道,白蔻仁,畅达中焦气机以助祛湿,薏苡仁,渗利下焦湿热以健脾。三仁并用,宣上、畅中、渗下。

    • 佐——通草、竹叶,渗利下焦湿热,半夏、厚朴理气和胃化湿。原方以甘澜水煎服药,意在取其下走之性以助利湿之效。

    • 【组方原理】

    •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呆滞),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身热不扬),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吴鞠通:“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偏于湿者也。”薛生白:“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用法】水煎服。

    • 【组成】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苡仁六钱 半夏五钱
      注:甘澜水法,指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取甘澜水清扬可化气行水而不助水邪之性。)

    • 三仁汤《温病条辨》

    • 同:具清热通淋之功,均可治疗淋证。

    • 异:八正散集大队寒凉降泄、清利湿热之品,故专于清热利水通淋,主治热淋;小蓟饮子则以凉血止血药与利水通淋之品为伍,故宜于膀胱有热,灼伤血络之血淋。

    • 【鉴别】八正散与小蓟饮子

    •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 君——滑石、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 臣——萹蓄、瞿麦、车前子,助滑石、木通利水通淋。

    • 佐——山栀子仁,清热泻火,除三焦湿热;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合诸药令湿热由二便分消。

    •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缓急止茎中痛。煎药时加灯心草,以增利水通淋之效。

    • 【组方原理】

    •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本方为治疗淋证的基础方。

    •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用法】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温服。

    • 【组成】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各一斤

    •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湿热蕴结在肝胆,清热利湿退黄良。

    • 若湿重于热而身热口渴不甚,食少便溏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

    • 若热重于湿而舌红苔黄燥者,加龙胆草、虎杖以清热祛湿;

    • 若肝气郁滞而胁痛明显者,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 【常用加减】

    • 君——重用茵陈蒿,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要药。

    • 臣——栀子,泻热降火,清利三焦湿热,合茵陈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伍茵陈蒿令湿热瘀滞由大便而去。

    • 【组方原理】

    •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身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 【用法】水煎服。

    • 【组成】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 茵陈蒿汤《伤寒论》

    • 利水渗湿

      •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 君——防己,祛风利水以止痛;黄芪,益气补虚而固表;二药合用,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

      • 臣——白术,补气健脾祛湿,助君药祛湿行水,益气固表。

      • 佐——煎加生姜、大枣以助祛风湿,和营卫,调脾胃。

      • 佐使——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药性。

      • 【组方原理】肺脾气虚,风湿外袭,或脾虚失运,水湿内停,复感风邪,治宜祛风胜湿,益气固表,健脾利水。

      • 【主治】气虚受风,水湿内停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亦治风水表虚证。

      •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 【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 【组成】防己一两 甘草(炒)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

      •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 同: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的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

      • 异:五苓散证由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 【鉴别】猪苓汤与五苓散

      •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 君:猪苓,淡渗利水。

      • 臣: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泽泻兼可泻热,茯苓长于健脾。

      • 佐:滑石,清热利水;阿胶,滋阴止血(滋而不腻)。诸药相合,则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

      • 【组方原理】水热结于下焦,热伤阴津,治宜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伤寒论》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而成水热互结证。化热伤阴,又有阴虚。

      • 【功用】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 【用法】先煮四味,内阿胶烊消。

      • 【组成】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各一两

      • 猪苓汤《伤寒论》(补充)

      •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利尿解表烦渴清。
        太阳腑证: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湿邪停蓄下焦。

      • 四苓散:即五苓散减去桂枝,重在健脾渗湿,适宜于脾失健运,湿胜泄泻。

      • 春泽汤:五苓散减桂枝,加人参而成,故益气补脾之功较胜,适宜于水湿停蓄而兼神疲乏力、口渴、泄泻等脾虚征象者。

      • 胃苓汤: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有燥湿和中、行气利水之效,适宜于水湿内盛,气机阻滞之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者。

      •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与倍量茵陈相合而成,具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宜于黄疸之湿重热轻证。

      • 【附方】

      • 君——重用泽泻,利水渗湿。

      • 臣——茯苓、猪苓,助君药渗利水湿。

      • 佐——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合茯苓健脾制水之效益彰;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兼以解表。

      • 【组方原理】本方原治外有表证,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治以淡渗利湿,温阳化气,解表散邪。

      • 【主治】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五苓散主治归纳:①蓄水 ②水肿 ③水泻 ④眩晕 ⑤水逆病 ⑥霍乱

      •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用法】为散,以白饮和服,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 【组成】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 五苓散《伤寒论》

      • 温化寒湿

        •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注:瞤惕,筋惕肉瞤,指的是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chì]动,出自于《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

        • 为真武汤中生姜易人参,均主治阳虚湿盛证。然附子汤重用附、术,配伍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适宜于阳虚寒湿内盛的身体骨节疼痛;真武汤中附子与茯苓配伍,佐以白术、生姜,故重在温阳而散水气,适宜于阳虚水泛的水肿。

        • 【附方】附子汤

        •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敛肺止咳;

        • 脾肾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加干姜以温中祛寒;

        • 水寒犯胃而呕者,加半夏、吴茱萸以温胃降逆止呕。

        • 【常用加减】

        • 君——附子,温肾暖脾,化气行水。

        • 臣——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

        • 佐——生姜,配附子温阳散寒,伍苓、术辛散水气,又能和胃止呕;白芍的作用:一是,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二是,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三是,利小便以行水气(《神农本草经》);四是,可兼制附子燥热伤阴之弊。

        • 【组方原理】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溢,治宜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 【主治】1.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或沉重,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心悸头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体瞤动,振振欲擗地。注:擗[pǐ],顿足.大汗亡阳,阳虚失于温煦,加上阴液不足,机体失养,水气内动,故出现身体瞤动,严重者振振欲擗地。

        • 【功用】温阳利水。

        • 【用法】水煎服。

        • 【组成】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一枚

        •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 【组成】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白茯苓 干姜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 【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 【主治】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迟。注:实脾饮为真武汤的变化方,专门治“阴水”,即阳虚水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气机阻滞,故有水肿,又有气滞。

        • 【组方原理】

        • 使——甘草,调和药性;煎时加生姜温散水气,大枣益脾和中。

        • 佐——木瓜,除湿和中,厚朴、木香、大腹子,行气利水,草果温中燥湿。

        • 臣——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 君——附子、干姜,温肾暖脾,扶阳抑阴。

        •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 【鉴别】真武汤与实脾散

        • 异: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佐以芍药、生姜,故偏于温肾,并善散水消肿,兼可敛阴缓急,宜于阳虚水肿,伴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或身瞤动者;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配入木香、厚朴、槟榔等行气除满之品,宜于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注:真武汤,偏肾阳虚;实脾散,偏脾阳虚。二者主治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腹胀。

        • 同:均含附子、茯苓、白术等药,具有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可治阳虚水肿。

        • 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 【组成】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
          注:缩泉丸+荜薢、石菖蒲

        • 【用法】为末。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

        •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 【组方原理】下元虚冷,湿浊下注,清浊不分,治宜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 使——入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 佐——石菖蒲,芳香化浊,温肠暖胃;乌药,温暖下元,行气散寒。

        • 臣——益智仁,温暖脾肾,固精缩尿。

        • 君——萆薢,利湿分清化浊,为治小便浑浊之要药。

        •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 真武汤《伤寒论》

        •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 君——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

        • 臣——桂枝,温阳化气。

        • 佐——白术,健脾燥湿。

        • 佐使——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温补中阳;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崇土制水;兼调和诸药。

        • 【组方原理】脾阳不足,健运失职,水津停滞,聚而成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 【主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苓桂术甘汤四药皆入脾胃,治疗中焦停饮。五苓散用泽泻为君药,治疗水饮停留在下焦。

        •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 【用法】水煎服。

        • 【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炙)二两

        •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 祛风胜湿

          •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 若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

          • 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苍术、防己、薏苡仁以祛湿消肿;

          • 疼痛较剧者,可酌加白花蛇、制川乌、制草乌、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

          • 【常用加减】

          • 君——独活,祛风散寒胜湿,善治腰膝腿足之痛。

          • 臣——细辛,祛风散寒止痛,秦艽,祛风胜湿舒筋,桂心,温经散寒通脉,防风,祛一身风湿。

          • 佐——桑寄生、杜仲、牛膝,益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芍药与甘草相合,有缓急舒筋之功;当归、川芎、牛膝、桂心相伍,有活血通脉之效。

          • 使——甘草,调和诸药。

          • 【组方原理】风寒湿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治宜祛风散寒胜湿,补益肝肾气血。

          •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症日久,深入筋骨,侵犯脏腑,肝肾不足;风湿之邪耗伤气血)

          • 【用法】水煎服。

          • 【组成】独活三两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

          •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祛风胜湿止痛良,善治周身风湿痛。

          • 君——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合用祛一身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

          • 臣——防风,祛风胜湿,通痹止痛;川芎,祛风散邪,活血行气。

          • 佐——藁本、蔓荆子,善达头面,疏风胜湿。

          • 佐使——甘草,缓诸药之辛散,并调和药性。

          • 【组方原理】外感风湿,邪客肌表经络,太阳经气不畅,治宜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 【主治】风湿犯表。头痛身重,肩背、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注:风湿犯于太阳经,沿太阳经循行,从头顺着脊柱往下走,以上半身为著,肩背痛不可回顾——肩周炎、颈椎病等。

          •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 【用法】水煎服。

          • 【组成】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甘草(炙)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川芎二分

          • 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卫生职称考试-方剂学-祛湿剂
        二妙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三种逍遥丸的现代应用及比较
        逍遥丸,加味逍遥丸,丹栀逍遥丸还傻傻分不清?
        调理腹泻,只知道四神、参苓白术吗?这4个方法也试试
        名老中医郑伟达教授特效验方(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