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现象难点探析
光现象难点探析

尺子的刻度会变吗?  

试题: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
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                                      
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1)将尺子斜插入水中时,从上面看水中的尺子,尺子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尺子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向上弯折,并且似乎变短了,所以看起来变得密了,本题答案为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考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中的一道透镜题  

一种手电筒上所有的聚光小电珠如图2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出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透镜时的光束(图中虚线所示)要窄,即它可减小光束的发散,有聚光功能。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    ]

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C.凸透镜的焦点处   D.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解答:如果灯丝在焦点上,出射光束是平行的;如果灯丝在焦点外,灯丝会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实像,且经过凸透镜的出射光线经过像点,出射光束是会聚光束。故选A.

一道经典的透镜题  

为了比较甲、乙两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小宇先后用这两个凸透镜做成像实验.

(1)首先,将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                  ,这样做的目的是:                     

(2)实验过程中,小宇调节两个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均为20cm.此时发现:烛焰经凸透镜甲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烛焰经凸透镜乙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甲的焦距范围为                                ,凸透镜乙的焦距范围为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探究题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在此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f.

解答:解:(1)在实验前,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处.故答案为:同一高度(同一水平面);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实验观察.
                   (2)由题意知,v=20cm.烛焰经凸透镜甲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缩小的像,所以此时物距大于2f,而像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f<20cm<2f,所以10cm<f<20cm.而烛焰经凸透镜乙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放大的像,所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大于2f.所以20cm>2f,所以f<10cm.故答案为:10cm<f<20cm;f<10cm.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实验前对光屏、凸透镜、烛焰高度的要求.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特点、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做到灵活应用.

捷径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里的传播是依直线行进的,也就是说是依最短的路径行进的。但是,当光从一点射出不是直接射到另一点,而是经过镜面的反射射到另一点的时候,光也仍旧是依最短的路径行进的。

  让我们跟着光的路径看去。假设图92上A点表示光源,MN线表示镜面,ABC线表示光从蜡烛到人的眼睛C的路径。直线KB跟MN垂直。

               

  

  根据光学的定律,反射角2等于入射角1。知道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证明从A点到镜面再到C点的所有可能走的路线里,ABC是最短的一条。我们可以把光线的路径ABC跟另外一条路径比如ADC(图93)来比较一下。从A点向MN作一垂线AE,把它延长到跟CB线的延长线相交于F。然后把F、D两点用直线连接起来。首先让我们证明三角形ABE和FBE全等。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而且有公共的直角边EB;此外,EFB和EAB两角相等,因为它们分别跟角2和角1相等;这样就证明了三角形ABE和三角形FBE全等。于是得到AB=FB,AE=W。现在再来看两个直角三角形ADE和FDE,它们有公共的直角边ED,上面又已经证明AE=FE,所以三角形ADE和三角形FDE也全等。因此,AD和FD也自然相等。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路线ABC用跟它相等的路线FBC来代替(因为AB=FB),把路线ADC用路线FDC来代替。把这两条路线FBC跟FDC比较,可见直线FBC要比折线FDC短。因此,路线ABC要比ADC短,而这正是我们需要证明的!

  无论D点在什么地方,只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路线ABC总比路线ADC短。这样,光线在光源、镜子和人的眼睛之间行进,果然是选择所有可能的路线里最短的一条。这一点,还在2世纪时就由希腊亚历山大城的机械师和数学家希罗指出了。

服装的颜色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

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利用。象大型露天煤气罐、石油罐的表面都漆成银白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热的能力,使罐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以免引起爆炸事故。

人们还利用反向和吸收的原理来征服自然界,让它为人类服务。我国西北部有座祁连山,山上盖满了厚厚的冰雪。可是,因为山很高,上面很冷,就是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和辐射热照上去,也都被那白色耀眼的冰雪给反射回去了,所以积雪没法融化。结果山下大片的田地,都因缺水而荒芜了。解放后,党领导人民向大自然进军,为了叫祁连山交出水来,政府派了工作队,用飞机把碳黑撒到祁连山的积雪上,乌黑的碳黑拼命地吸收着光和热,使粘有碳黑的积雪融化了,祁连山终于献出了滔滔的雪水。

《光现象》学习中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眼睛与光源

  光源是指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萤火虫、蜡烛等。但人眼不能发光,不是光源。它只能让物体射来的达到一定强度的光,经其晶状体和玻璃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该像刺激感光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人的视觉。所以我们在白天或夜晚有光的地方能看见许多物体,而在漆黑的夜晚却什么也看不见。

  二、光年、光线与法线

  光年不是年,并非是一个时间单位。它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所以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在天文学中。由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 =3.0×108m/s,所以1光年=9.46×1015m。

  光线是人们为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而引进的一个物理学概念,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但不能就此认定光源发出的光就是由一根根的线条组成的,光实际上是一种电磁波.

  法线也是为了研究问题而假想的一条直线,它是决定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间关系的一条辅助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故在作光路图时,法线要画成虚线。

  三、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

  几何光学中的这三类角都是指某种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能误看成是与反射面的夹角。所以,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反射面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与法线重合,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而不是90°。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情况。当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时,反射光线会沿同一方向平行射出,这就是镜面反射,比如黑板反光。而发生漫反射时,因其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当平行光射到这种粗糙表面时,其反射光线会朝向各个方向射出,看似很乱,但是每条光线仍然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漫反射不是“乱反射”。

  五、像与影

  像是物体射出的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界面直射、反射或折射后会聚成的与原物的形状、颜色相似的图形。如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像有虚、实之分。

  影子的形成则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挡住了光线),而在该物体后面形成的阴暗区域,它反映的是物体的边缘轮廓而不是物体的具体形状。它不但没有色彩,也不能判断物体的相关性质、特征等。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水中的倒影”、“电影”中的“影”,实际上是物体的像,并非影。

  六、实像与虚像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既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因直射光线、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发生了上下变化,故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七、会聚与发散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这里的“会聚”、“发散”具有相对意义。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体现在除穿过光心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外,其它光线经透镜后,相对于入射光线都有向主光轴靠拢的趋势,但并非一定要聚成一点才算会聚。如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发散光线经其折射后变成平行光,虽未聚成一点,但相对入射光线已经聚拢了许多。同样,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要发散一些,也不能机械的理解为“一定要使光线发散”。如指向凹透镜另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为平行光,并非是发散光。

  八、正立与倒立

  像的正、倒都是相对物体说的,不是相对观察者而言。以物体的状态为标准,若像的状态与物体的状态一致,则说像是正立的(如人在穿衣镜里所成的像);若颠倒,则说像是倒立的(如景物在照相机里所成的像)。另外,实像相对于物体,不但上下是倒立的,而且左右互置。

  九、“缩小的像”与“像变小”

  这二者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缩小的像”是像与物之间的比较,是指物体所成的像的大小相对于原物而言,像比物体变小了;而“像变小”是指物体后一次成的像相对于前一次成的像而言变小了,这是像与像之间的比较。同样,“放大的像”与“像变大”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实像还是虚像                                                                            学习了平面镜成像之后,同学们观察球面镜时发现凹面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就认为是虚像。其实不然。凹面镜成像规律是: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位于镜异侧;物距小于2倍焦距而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物位于镜同侧;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物位于镜同侧。同学们观察到的像属于第三种,但人体所成的实像,既不能用光屏接收,观察时又易产生视觉上的错误,因此就有了错误的认识。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

  ⑴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凹面镜前2倍焦距以外,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在凹面镜前移动,直到得到清晰的像。然后再向上(或下)移动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吻合的很好。

  ⑵分别把点燃的蜡烛和不发光物(例如钢笔)放在凹面镜前2倍焦距以外同一位置,面对凹面镜直接观察两种情况下所成的像,这时两个物体的成像性质应该完全相同。再用光屏可找到点燃的蜡烛所成实像,从而说明钢笔所成的也是实像。

  ⑶借用凸透镜的两个面作为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做反射成像实验,进而比较虚、实像位置上的差异。具体做法是:在凸透镜(选口径大些的较好)前点燃一支蜡烛,控制物距,在蜡烛的同一侧对镜观察可看到两个像,一个正立缩小,一个倒立缩小。视线稍偏离主光轴,即可清楚地分辨出倒立缩小的像在物同侧,就是说在镜前方,而不是在镜后方,由凸透镜后侧的凹面反射会聚而成,是实像;正立缩小的像在镜后方,是由凸透镜前侧的凸面反射而成的,是虚像。

  通过分析和比较,同学们对像的虚实就会有正确的认识。

  凸透镜成像也有类似的问题。当面对凸透镜直接观察实像时,也会产生折射会聚所成的实像似与物在透镜同侧的感觉,误以为是虚像。仿效前面的方法,以发光物为观察对象,对镜直接观察时使视线稍偏离主光轴方向,可以较正确地看出像的大概位置。

  物体上的光线透过透镜会聚成像后不是停下不传了(没有光屏的情况下),而是继续向前传,射入眼中,我们就觉得光是从(实)像的位置发出的,这样就和看实际物体一样了(有光从物体射入眼睛就能看到物体)。

  总结

  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当有光屏时,会聚在像点的光线改变方向,发生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像。我们把光屏拿去之后,光线会继续向前传播,如果我们的眼睛正好在光线传播范围之内,并且正对光线,那么我们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就能看到像。像就是人们用眼睛看上去是一个物体,但是实际上又不是一个真实的物体,而是由于光线会聚使眼睛产生这种感觉的东西,就是说光线是从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个“物体”的位置发出来的。有没有实像跟“有没有光屏接收”没有关系。有光屏,光线汇聚在光屏上;没光屏,光线汇聚在空气中(然后继续向前传播)。放个光屏在那里,只是利用光屏的漫反射来帮助旁边的人也能看得见;如果不放光屏,你就只能站在像的后面才看得见.

  虚像,就是说光线不是从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个“物体”的位置发出来的,而是从“半路”上发出来的,因为人的眼睛总是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去感知物体的存在,所以才感觉到那个地方有一个物体(实际上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释疑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里,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题目是经常出现的,虽然《物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较低,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问题常常困惑着我们,本文就来讨论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以帮助同学们能更顺利地学好这一部分。

  一、关于平面镜的结构及反光原理

  平面镜是在一块平板玻璃的一面均匀地镀上一层金属膜(以前是银,现在多用铝等),在金属膜外面漆上一层起保护作用的漆即可形成(如图1甲)。

  光射到平面镜上,先透过玻璃层,遇到金属膜再反射,反射光先透过玻璃层再进入空气里传播,光在经过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时虽有折射,但因玻璃厚度薄,一般不考虑其对光路的影响,所以在作图时,平面镜的示意图(如图1乙)主要画出其反光面(短斜线表示其背面)。

  练习1、一铅笔尖垂直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到笔尖约有4毫米,问平面镜的厚度约有多大?

  二、关于平面镜成像原理

  如图2,平面镜前的蜡烛是怎样成像的呢?在烛焰上取一点S,发光点S射向镜面的无数条光(图甲中只画三条)经镜面反射后,每一条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于镜面后同一点M(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三角形全等知识可证明),而这些反射光进入眼睛后,眼睛只能感觉到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即不能感觉出光在进入人眼前的过程中是否改变过光路,只能感觉光是沿最后进入眼睛的光线所在直线上的某点发出的),所以反射光AD、BE、CF进入人眼后,人就感觉到它们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的交点M发出的,于是就看到了像点M。通过实验知道,在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叫虚像,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能按如此原理成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

  在平面镜成像原理中,眼睛只能感觉到进入眼睛的光是沿直线传播而来,这是眼睛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这一点需要我们慢慢理解它。

  练习2、如图3,点S为平面镜前一发光点,请作出由点S发出的一条光,经镜面反射后其反射光经过平面镜前A点的光路图。(提示:根据点S的像必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来作)

  三、关于平面镜成像大小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像与物到镜面等距的虚像的结论,从实验的角度容易理解,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总有物体距平面镜越远,其像越小的生活经验,所以对“像与物等大”又表示怀疑,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因受生活经验的干扰而常常出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与我们没把“像”理解成一个客观对象有关,一个物体只要放在平面镜前方,它就能在关于平面镜对称的位置上成一个像,这个像就好象是一个物体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大家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含长短、粗细)是一定的,但人距它越远,看到它感觉到它会越小,这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有关,物体距眼睛越远,通过眼球凸透镜成于视网膜上的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就越小,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视觉中枢感觉到的物体就越小。但不能因距它远,感觉到它小就说它的长度在变小,而实际上物体的长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量,其长度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所以,无论我们距它远感觉它小,还是距它近感觉它大,实际上物体的长度都未变。但在生活中我们能对看到的远处的物体的大小进行估计,这是根据物体在背景中的大小比例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分析而得到的。

  在平面镜前观看物体的像也是这样的道理,应把像理解为一个客观的对象,其长度是由像本身来决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始终是等大的,所以,无论我们距平面镜的距离发生怎样的变化,感觉到的像无论是变大还是变小,像的大小,它也只能是由物体本身来决定,而不是以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

  练习3、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与人间的距离将( )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大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大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四、平面镜成像的推广

  凡具有反光能力的平面,都能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只是反光能力越强的表面,所成的像越清晰,如水面、窗玻璃表面、光滑而平整的家具表面,光滑的瓷砖面、光滑的金属表面等等,平面镜因其反射面反光能力特别强,所以成像很清晰;窗玻璃面因反光能力弱,所成像不太清晰罢了。

  练习4、在平静的水面上能看到岸边树的倒影,这是为什么?(提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

辨别透镜的几种方法及利与弊  

透镜是由透明的玻璃、水晶等物质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它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透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的叫凸透镜,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薄的叫凹透镜,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

  我们怎么来区别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呢?通常用“手摸厚薄、眼看像征和光过聚散”的方法,即:

  1.手摸厚薄

  这是从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着眼,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左图),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右图)。

 

  2.眼看像征

  这是从透镜的成像不同的特征着眼来加以辨别的。

  (1)用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成正立、放大像的是凸透镜(左图),成正立、缩小像的是凹透镜(右图)。

  

  (2)用透镜望远处的景物,成倒立的像是凸透镜(左图),正立的则是凹透镜(右图)。

  

  3.光过聚散

  这是从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入手加以辨别的。把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放一张白纸在透镜下,调节透镜和白纸之间的距离,若能在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焦点)的为凸透镜(左图),在纸上看到一个放大光圈的是凹透镜(右图)。

  

  以上三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效,至于实际使用哪种判断方法,要随场合变化而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宜一概而论。例如,如果待辨别透镜的中央与边缘的厚薄差异不明显,就不能用“手摸厚薄”的方法,况且光学镜面一般是不允许用手直接去摸的;再如在有太阳光与没有太阳光的场合,所选的方法可能不同;而“眼看像征”不失为一种好的辨别方法,可用“观近望远”两法,它不易受人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巧用图解法分析凸透镜成像问题  

摘要: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比较难理解,但又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理解凸透镜成像问题,是摆在初中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科题。凸透镜能成各种各样的像,这些像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产生跟那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判断所成像的性质?利用图解法分析物距就能快速直观的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 物距 焦距

  在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凸透镜能成各种各样的像,有些同学就会产生困惑,这些像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产生跟那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判断所成像的性质?我们通过作图法就能很快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透过同一个凸透镜观察同一个物体,当物距发生改变时,就会得到不同的像,即凸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或等大的像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通过不断调节其相对位置,在光屏上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一次缩小的像和一次等大的像,并把此时的物距记录下来。如图,我们以二倍焦距为分界点,把物距分为二段。

  从图可知:2f是放大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2f时成缩小的像;物距等于2f时成等大的像;物距小于2f时成放大的像(除去物距=f时不成像)。

  然后,我们又来探究凸透镜成虚实像(或正倒立像)时与物距的关系,不断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接收到一次正立的像,一次倒立的像和一个与凸透镜大小相等的圆形光斑,并把此时的物距记录下来。如图,我们以一倍焦距为分界点,把物距分为二段。

  从图可知:f是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f时成倒立的像;物距等于f时不成像;物距小于f时成正立的像。

  在凸透镜成像中,凡是正立的像是虚像,凡是倒立的像是实像。所以,f也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f时是实像;物距等于f时不成像;物距小于f时是虚像。

  最后,我们来探究凸透镜所起作用与物距的关系,不断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分别以二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为分界点,把物距分为三段。

  我们知道,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凸透镜所起的作用也发生变化。在初中阶段,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成像的原理。

  如图,2f是投影仪(幻灯机)和照相机的分界点,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起照相机的作用;物距小于2f而大于f时, 凸透镜起投影仪(幻灯机)的作用。

  f是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分界点,物距大于f而小于2f时,凸透镜起投影仪(幻灯机)的作用;物距小于f时,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

  把以上三个图综合起来,则如图:

  因此,我们应用交并集概念可得出结论:

  当物距>2f时,凸透镜起照相机的作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物距>f时,凸透镜起投影仪(幻灯机)的作用,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f时,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一道凸透镜成像应用的题目  


某幻灯机的镜头和幻灯片之间的距离可在10cm--20cm之间调节.这台幻灯机是用下列哪一个透镜做镜头(  )
A、焦距为5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10cm的凹透镜
C、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 
分析: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
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而幻灯机正是应用了凸透镜的这一原理.
解答:因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才是幻灯机的应用,
而此时镜头与幻灯片距离为物距,可在10cm--20cm之间调节,
即f=10cm,2f=20cm,故选择: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筷子应向何方弯折  

第10届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第6题:如图1所示,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图2中的哪个图的情形?

对于此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回答。

笔者在教学中演示此竞赛题的实验时,请学生到讲台上来观察,学生的回答亦如上所说,“筷子向上弯折了”,可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却大声回答,“筷子向侧后方弯折了”,如图3。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较少,座位上的学生又会发现筷子向侧前方弯折了,如图4,这也是光的折射造成的结果,但为什么讲台上的学生和座位上的学生看到的现象不一样呢?现分析如下。

  
  

     

人在讲台上和在座位上看到的之所以不同,是由于观察者的位置和观察的方向不同。前者是在杯子的斜上方向下观察,由水中筷子上的任一P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经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到达人眼时觉得光好像是从P′射来的,P′点在P点的上方,如图5所示。后者是从杯子的侧面沿水平方向观察,对照图3,若我们取AA’截面的俯视图,如图6,由于光的折射,P’点为P点的像点(ON为法线),那么筷子的虚像确实向侧后方弯折。同样对照图3,若我们取BB’截面的俯视图,如图7,由于光的折射,Q’点为Q点的像点(ON为法线),则筷子的虚像向侧前方弯折。可以预见,若筷子与水平面的交叉点在圆柱形玻璃杯横截面的圆心处,筷子将不弯折,只是由于折射而变粗了。学生试做后,确实如此。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可知上面的竞赛题是从杯子的侧面滑水平方向观察,所以应选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年级物理光学中,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怎样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提纲(1—5)
中考物理光学知识点梳理
初中光学
【中考物理】九年级物理光学专题复习
初二物理期末复习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