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顶峰。

3.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经验:汉、唐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权建设中,都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并加以发展、完善,有利于王朝的巩固。

教训:秦、隋统治者都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民族关系)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1 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

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 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 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 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民族融合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辽宋夏金元时期: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同边疆各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

国家统一的局面;民族政权和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的政策(或改革);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等。

二 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从方式上看:

1、和亲:

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东汉时,窦固、窦宪先后击败北匈奴。

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

3、册封

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

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影响: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陆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从不同时期看:

1.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东汉时,窦固、窦宪先后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东汉初,班超出使西域,同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④设置管理机构: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友好往来: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陆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②民族迁徙和杂居: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统治者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用战争、和亲、设管理机构、册封等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经济文化交流。

①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

②设置管理机构:如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 五代辽宋夏金元:

①友好往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宋夏和议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②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③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明清:

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平定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③民族迁徙: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④设置管理机构: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

回复

举报洳淉の妸姒 发表于 2008.11.29 17:14:52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陆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从不同地区看:

1、 西藏

① 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支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

2、 新疆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④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

(⑤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

3、台湾

①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陆的联系

② 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③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④ 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⑤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⑥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⑧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中共制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

4、东北:清军入关时,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清朝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济

一 农业问题

1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4)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6)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7)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8)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

(9)清朝:从康熙统治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2 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陆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3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4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思想)

(1)重农抑商

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③隋唐轻徭薄赋

④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休养生息

5 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出现文景之治。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筒车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新制度的确立。如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民族融合的加强。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元朝的统一等。

▲对外交往的加强。如宋朝引进推广占城稻、明朝引进大量农作物,有利于经济发展。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实际而定。

古代经济政策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④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

⑤隋朝: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⑥唐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⑦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⑧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大运河。

⑨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

⑩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二 商业

1 商业和城市

(1) 隋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

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 资本主义的萌芽

(1)原因(条件):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

(3)实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4)缓慢发展:清朝,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部门增多了,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2 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3 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

4 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5 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记》;对外港口

6 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

回复

举报洳淉の妸姒 发表于 2008.11.29 17:14:52

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 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 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因素

1 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如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对外政策。如隋唐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对外交往,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影响了中外交往。

2 经济:经济发展是对外交往的物质基础。如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是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如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对外交往则以南方海路为主;

3 文化:科技发展。如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外交往。

4 人物:杰出航海家的作用。如明朝郑和。

四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1汉朝: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

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 唐朝:①对外贸易繁荣;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称中国人为“唐人”

3宋朝: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②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

4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5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五 对外政策

1对外开放: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1)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便利;

(3)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 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开始限制对外交往,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设广州一地作为对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背景: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3)影响: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它阻碍了同外国的经济交流,限制了国内的手工业(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同时,它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3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专题五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具体史实

1、开放:

⑴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⑶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⑷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分述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加强友好往来,树立大国形象。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3)根本目的:维护、巩固封建统治。而近代西方殖民者则是以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为目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3、不同时期对外商路的特点、原因

先陆路贸易为主,逐渐发展为陆路、海路并重,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⑴秦汉:以北方陆路为主。原因:经济重心在北方,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陆路、海路并重。原因:

⑶两宋元明:海路为主。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指南针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外贸商品的变化等。

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⑵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⑶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⑷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⑸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⑹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⑺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5、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⑴中国文化传播:

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宋朝时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b宋朝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c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文字:.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⑵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农作物品种:a 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B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

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生产技术: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

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

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6、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

二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的入侵,对外关系由友好交往转变为冲突和战争,这种变化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伍了。面对侵略与骚扰,中国政府与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

2、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台湾省。

3、 17世纪中期沙俄侵略东北,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军队;1689年,中俄双方签署了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φι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先秦到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秦汉-明清)2
七下期中历史知识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表格式提纲》可下载
中考:初中历史《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