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考复习精华版:谜语知识大全

中考复习精华版:谜语知识大全  


 

  猜谜分析法

灯谜是利用汉字的义、形、音的各种变化而使面底相扣的“文义谜”。这种相扣既不是单纯的词汇注释,也不是一般的知识问答,而是一种特殊的别解。猜谜除了弄清这个特点外,还应遵守“底面不能相犯”的规则,也就是说谜面上已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出现。

猜谜的方法有好多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字义分析法;字形分析法;形义综合法;特殊分析法。下面向大家分细类介绍并举例说明。

字义分析法

1、解析法

谜面一般比较精炼,谜底对谜面作正面解释分析的作用。如:

积食(打口语一)

谜底:吃不消

解作“吃进去不消化”。

服(打七言唐诗一句)

谜底:身上衣裳口中食

将“服”作名词为“身上衣裳”,作动词为“口中食”。

2、归纳法

同上法相对应,谜底是谜面的归纳或概括。如:

上游、中游、下游(打无线电名词一)

谜底:三波段

归纳为“河流水波分成三段”。

万紫千红遍地开(打越剧演员一)

谜底:陆锦花

概括为“陆地上繁花似锦”。

3、喻义法

这类谜的谜面大多是有一定喻义的现成词语,猜射时不照字面意思,而要按其比喻的含义去思索。如:

桃李满天下(打作曲家一)

谜底:生茂

比喻到处都有学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打明代抗清名将一)

谜底:史可法

比喻历史上的事情可作借鉴和效法。

4、反扣法

前面三种方法都是正面相扣,属正扣法。此法是从反面入扣,面底大多包含有一对反义词。如:

生产必须出正品(打成语一)

谜底:不可造次

解作“不可以造出次品”,“正、次”为一对反义词。

挑嫩的(打作家一)

谜底:老舍

解作“老的舍去”,“嫩、老”为一对反义词。

5、侧击法

谜面和谜底之间既不是正扣,也不同于反扣,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法使其烘托相扣,有时亦称衬扣法。如:

爷爷,我来了(打电影演员一)

谜底:孙道临

用对爷爷说话的口吻来表示孙子说道我来临了。

誓夺冠军(打外国首都名一)

谜底:索非亚

以“要的不是亚军”来烘托誓夺冠军的语气。

6、漏字法

谜面借用某句有规律的词语,故意漏去一两个字,谜底即以漏掉的那个字配以适当的词汇相扣。如:

泰衡恒嵩(打京剧名一)

谜底:少华山

五岳漏掉了“华山”,再把“多少”之“少”别解别读为“老少”之“少”。

赤橙绿蓝紫(打成语一)

谜底:青黄不接

光谱七色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现漏掉“青黄”二色。

7、特征法

以某种事物作谜面,按其特征或用途猜射谜底。如:

手杖(打常用词二)

谜底:掌握、执行

手掌拿着支撑走路,这是手杖的用途。

汤药与膏药(打口语一)

谜底:服贴

用“服、贴”表示这两类药不同的使用方法。

8、问答法

谜面和谜底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如:

兵马未动,何物当先?(打影片名二)

谜底:粮食、走在战争前面

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义。

鱼书欲寄何由远?(打唐宋传奇篇目一)

谜底:绿衣人传

谜面借用宋代晏殊诗句,谜底回答为由穿绿衣服的人(指邮递员)传递。

9、因果法

谜面和谜底互为因果关系。如:

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打乒乓球教练员一)

谜底:庄家富

解作“庄户人家富起来了”。谜面是因,谜底是果。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打沪剧演员名一)

谜底:丁是娥

惊惶的原因是见到木兰原来是个女子。谜面是果,谜底是因。

10、承启法

此法通常称“承上启下法”,一般以具有上下文连贯含义的现成句子作谜面,猜射时应联想到其上下句的含义。如:

一朝分娩(打杂志名二)

谜底:十月、新体育

由上句“十月怀胎”推得。解作“经过了十个月,新的身体生育出来了”。这是承上法。

桃花潭水深千尺(打成语一)

谜底:无与伦比

谜面系李白诗句,谜底解作“无法与汪伦的情意相比”,与下句“不及汪伦送我情”相吻合。

11、运典法

不是单纯从谜面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通过谜面运用的典故来猜射。如:

莫须有(打《聊斋》篇目三)

谜底:秦桧、织成、冤狱

这是运用宋代秦桧捏造罪名陷害岳飞的典故。

楚人求剑(打美术品种一)

谜底:水印木刻

这是运用成语“刻舟求剑”的典故。

12、分扣法

此法和上述诸法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它不是以谜面的整体含义来推敲谜底,而是把谜面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分别猜射,得到谜底。

半圆空地(打上海地名一)

谜底:五角场

分成两部分相扣:“半圆”为“五角”(指人民币币值),“空地”扣“场”。

陈亮集(打宣传品一)

谜底:说明书

分成三部分相扣:“陈”扣“说”,“亮”扣“明”,“集”扣“书”。

top

字形分析法

1、组合法

将谜面上有关的笔划、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如:

合二而一(打字一)

谜底:面

把“二而一”三个字合在一起。

破格选人才(打字一)

谜底:财

把“门”看成是破的方格子,再加“人才”二字合成。

2、分解法

将谜面上有关的字分解开来。如:

杂(打五字俗语一)

谜底:八九不离十

把“杂”看成是由“八、九、十”三字组成。

一笔写成两个字(打植物名一)

谜底:毛竹

把一个“笔”分解成“毛、竹”两个字。

3、增字法

以谜面上的字适当加上某个字(或部首、笔划)而引起的变化来猜射。如:

冈(打工业材料)

谜底:合金钢

“冈”合上“金”为“钢”。

呵(打成语一)

谜底:不置可否

将“不”安置于“呵”上,即成“可否”二字。

4、减字法

以谜面上的字适当减去某个字(或部首、笔划)而引起的变化来猜射。如:

拆去一点(打储蓄用品一)

谜底:存折

“拆”去掉一“点”,存下为“折”。

春(打话剧名二)

谜底:三人行、日出

“春”字上面的“三人”去掉,则“日”字就出来了。

5、加减法

这是上面两种方法的混合,既有增,又有减。如:

迷信害死人(打字一)

谜底:谜

“迷信”二字合成后除去“人”(亻)字。

杯(打越剧名二)

谜底:十八相送、玉连环

“杯”送去“十八”,连接“玉”旁,即成“环”。

6、选拼法

在谜面上有关的文字中挑选适当的部首或笔划拼成谜底。如:

半价出售(打字一)

谜底:催

在“价出售”三个字中各选择一半“亻山佳”拼合而成。

有一半,有一半,又有一半(打常用词一)

谜底:朋友

前两个“有”一半,各取“月”拼成“朋”,再“又”和“有”的另一半“ナ”拼成“友”。

7、移位法

通过移动文字的部首或笔划来猜射。如:

晖(打成语一)

谜底:晕头转向

“晕”字的头部“日”转换方向就成了“晖”。

明天(打川剧名一)

谜底:易胆大

移动一下笔划,可变成“胆大”二字。

8、参差法

和上法类似,将某些字的部首笔划互相参差重新搭配成另外的字。如:

大小参差(打字一)

谜底:灯

将“大”和“小”两个字的笔划重新搭配组合而成。

情景交融(打字二)

谜底:惊、晴

将“情”和“景”两个字的部首互换。

9、包含法

从谜面上某一组字中辨别其包含了什么共同的字。这个笔划总是简单的。如:

加劲劳动(打字一)

谜底:力

“加劲劳动”四个字中均包含“力”字。

个个参加运动会(打字一)

谜底:云

“运动会”三个字中均有“云”字。

10、抵消法

将谜面上有关的字自行抵消后再猜射。抵消法实际上是把增损法从局部笔划部首增损扩大到整个文字增损。如:

啤酒厂出酒(打字一)

谜底:碑

谜面上“酒出酒”暗示将“酒”字自行抵消,余下“啤厂”二字合成“碑”。

废品不废(打京剧名一)

谜底:三岔口

谜面上“废”字可自行抵消,仅以“品”扣“三岔口”。

11、辗转法

通过对字形辗转来猜射。如:

半(打成语一)

谜底:本末倒置

把“半”看成是“末”倒置过来。

12、象形法

根据汉字的象形特点来猜射。如:

一钩残月带三星(打字一)

谜底:心

把“し”当作残月,“三点”当作三颗星。

top

形义综合法

这实际上是前两大类方法的综合,即既考虑到字形,又同时考虑到字义来猜射。如:

田汉(打影片名一)

谜底:画中人

“田”在“画”之中——字形相扣;“汉”扣“人”——字义相扣。

乌云一一消散(打影片名一)

谜底:黑三角

“乌”扣“黑”——字义相扣;“云”去掉两个“一”为三角(厶)——字形相扣。

龙(打成语一)

谜底:充耳不闻

“龙”加“耳”为“聋”——字形相扣;“聋”即“不闻”——字义相扣。

有了儿子,就是老子(打食品名一)

谜底:木耳

先由“老子”联想到“李耳”——词义相扣;再由“李耳”去“子”得“木耳”——字形相扣。

top

特殊分析法

1、特殊象声法

根据汉字的象声特点来猜射。如:

427(打国名一)

谜底:法兰西

427按音符声音近似“法兰西”的读音。

听听象爸爸,看看象妈妈(打字一)

谜底:毋

“毋”读音象“父”,字形象“母”。

2、谜底抵消法

根据谜面先请出谜底的一部分,再适当加上相互抵消的字,即成为谜底的整体。如:

冰肌玉骨(打节气俗语一)

谜底:白露身不露

先由谜面猜得“白身”二字,再加上自行抵消的“露不露”三字。

孤灯如豆(打《水浒》浑名三)

谜底:独火星、小遮拦、没遮拦

先由谜面猜得“独火星小”,再加上自行抵消的“遮拦没遮拦”五个字。

3、谜面加注法

谜面上有附加语,猜射时须把附加语的作用也考虑进去。如:

禁(此谜见笑)(打日本作家一)

谜底:小林多喜二

先由“禁”猜为“小林”多“二”,再由附加语“见笑”悟出需加一个“喜”字。

甘居中游(用心方能猜中)(打成语一)

谜底:不相上下

先由谜面猜为“不想上下”,再由附加语反推,去掉“心”字即是谜底。

4、题外暗扣法

这类灯谜除了以谜面上含义外,还附加一些题外的内容暗中相扣。如:当时猜谜的日期、场合、对象,谜面引文的出处、作者,甚至于该谜条的作者(如果谜条上注明的话)等内容都可能涉及到,如在元宵节那天猜谜会上挂出一条:

此时此地(打越剧名一)

谜底:元宵谜

“此时此地”乃指元宵节的灯谜。又如:在1981年9月25日那天挂出一谜:

今日何日?(打成语一)

谜底:百年树人

原来该天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鲁迅原名周树人,因此谜底就是“百年树人”。再如有一条谜:

说与旁人浑不解(打近代诗人一)朱xx作

谜底:朱自清

谜条上注明了制谜者为朱xx,旁人不解,则只有朱某自己清楚,因此谜底是“朱自清”。

以上向大家介绍了猜谜的各种方法,但在实际猜射时,谜条上并不注明用何种方法猜射,得由猜射者自己灵活运用掌握,一般只要你揭出谜底,随你用哪种方法都行。

为了有利讲解分析,方便群众掌握,我们常把按某种谜法制成的灯谜称为某种谜体。现将一些谜体分类列表如下,其中会意体、分扣体、离合体、象形体被称为灯谜中基本的四大谜体。

常见谜体 (按字义扣) 会意体 正扣体、反扣体、衬扣体、漏字体、问答体、喻义体、运典体、承启体、特征体、…… 
分扣体 
(按字形扣) 离合体 增损体、移位体、辗转体、抵消体、包含体、…… 
象形体 
(按字音扣) 象声体 
※※※※※※※※※※
谜体浅析

灯谜有各种体裁,称之“谜体”。谜体是指灯谜组合的形体与结构,俗称“法门”或“谜法”。

谜法是指制谜和猜谜的方法而言,实际上是一回事。作谜者往往根据某一种谜体或几种谜体制成谜条;猜谜者必须遵循一定的谜法去猜射,要进入同一条路,方能中“鹄”。

谜体是从灯谜创作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每一则灯谜有一定的“体”,即技巧的范围。谜体不同于“谜格”(例如:“卷帘”、“秋千”等),“谜目”(即猜什么东西,例如:“打成语一”等)注明在谜条上,它全靠猜谜者广泛联想、推敲谜面、从中摸索。所以,在了解、分析灯谜时,首先应剖析谜体,弄懂灯谜的内部结构,懂得制作和猜射各种类型灯谜的技巧和方法。

灯谜常用的谜体有四种:“会意体”、“离合体”、“象形体”和“分扣体”。

(一)会意体及其别解方法

会意体谜主要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把谜底(有时可能在谜面)的某些字(词)作与原来意思不同的另一种解释。

会意体谜很重要的一点是谜意别解,“别解方成全意谜”。下面介绍几种别解方法。

1、别解法

别解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在谜中改变原意找答案。比如:“白”这个字,就有“白色”、“说白”、“坦白”、“一穷二白”、“白字连篇”、“白族”、“姓白”等等解释,在创作灯谜时人们就利用了“白”字的这一特点。如:“断桥会许仙”(打《水浒》诨号一),谜底“白面郎君”,把白面孔的郎君别解成“白素贞面见郎君”。又如:“黑板报一幅接一幅”(打成语一),谜底“白字连篇”,把错别字别解为“白色的粉笔字”。再如:“出污泥而不染”(打影片名一),谜底“白莲花”,把白色的莲花别解成“清清白白的莲花”等等。

“生”这个字,有“出生”、“发生”、“活着”、“不熟”、“陌生”、“学生”、“生角”等等解释。有则谜:“故土知乡情”(打中药名二),谜底“生地、熟地”,原意是生的地黄和熟的地黄,这里别解为“出生的地方是熟悉的地方”。

会意体谜之所以耐人寻味,就是凭借文字含义的巧妙别解,使灯谜把各种互不相关的名称连在一起,这种独特的、饶有趣味的文字语言艺术,给人以美妙的感受,象磁力一样把广大爱好者吸引住了。有个谜底“防空洞”(建筑设施),若以“战壕”或“避弹坑”为谜面,就成了对防空洞的注释;如果谜面用“写文章要具体”,把“防空洞”三字别解为“防止空空洞洞”,谜味油然而生。

在灯谜中,会意体谜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它有时还交织、渗透在其它谜体里。因此,初学者必须揣摩谜的别解道理,制谜者须正确运用别解方法。如果说丰富各种知识是制谜、猜谜的基础,那么熟练掌握文字的别解方法就是一把入门的钥匙。有些同志在初入灯谜之门时步履艰难,甚至在谜底揭晓后还瞠目结舌,不知所云,其原因大多是未能准确地掌握灯谜别解方法。

灯谜的别解,就象诗词里的“诗眼”、文章里的“巧句”、相声里的“包袱”一样。没有它,灯谜就显得干枯、呆板,没有生命力。下面再剖析几则“别解法”佳谜:

(1)节约用布(打经济名词一),谜底“经济制裁”;

(2)终身当会计(打常用语一),谜底“长期打算”

(3)生产必须出正品(打成语一),谜底“不可造次”。

谜例(1)的“经济”原作“收支状况”或“金额”解释,现为“节约”解释;“制裁”两字,原是“限止”、“管束”、“制约”的意思,现把两字分成两个单音词:“制”作“缝制”、“裁”作“剪裁”,全义为“较为经济的制、裁布料”,紧扣了谜面。

谜例(2)的“终身”扣住谜底“长期”;“会计”是单位里管理帐目的职员,将谜底“打算”两字别解为“打打算算”的会计工作职能,恰到好处。

谜例(3)关键在谜底“造次”两字的别解上。这句成语原来的意思是“不可以再出现第二次了”;这里把“次”别解成产品中的“次品”,以“不可以造出次品”扣合谜面,含义十分深刻。

2、假借法

假借就是在谜底里假设.借用较确切的“代词”,通过举一反三达到扣合谜底的目的。假借是灯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的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人名的假借。即以古今人物或小说、电影、神话、传说中人物的名、号、职衔、外号去替代谜底里的姓氏、名字或语汇里的某些字眼。例如:“云长盼望玄德来”(打成语一),谜底“关怀备至”。谜底的“关”乃《三国演义》里关云长的姓,“备”为刘玄德的名,连义为“"关云长怀念刘备到来”。又如:《打渔杀家》剧情(打成语一),谜底“恩将仇报”。京剧《打渔杀家》全剧主要情节是主人公萧恩不畏强暴,锄除渔霸报仇的故事。以一“恩”字假借“萧恩”,扣得入木三分。

(2)朝代名的假借。即以我国历史朝代来扣合当时帝王的姓氏、 名字或年号。如:“开元通宝”(打古代科学家一),谜底“李时珍”。开元通宝是唐代贞观年间通用货币,唐代开国君王为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假借姓氏“李”扣唐代是灯谜制作常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宋朝假借“赵”,以汉朝假借“刘”,以明朝假借“朱”等等。

(3)天干地支名的假借。我国农历的纪年,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地支)编成六十组,用于纪年,周而复始地循环使用。十二地支还可代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十二生肖动物。例如:“犊”(打京剧角色一),谜底“小丑”。“犊”为小牛,“丑”假借为“牛”。又如:“端午”(打成语一),谜底“一马当先”。“端”为开端,扣住“当先”,“午”即假借“一马”,言简意赅。

(4)时间的假借。借用四季、月、日或节令,互相扣切。如“元宵节后捷报多”(打成语一),谜底“喜出望外”。元宵乃正月十五为“望日”,喜事出在望日外扣住了谜面。又如:“初一天晴”(打广西地名一),谜底“阳朔”。天晴则有“阳”,初一假借“朔”,谜意不难理解。

(5)地名的假借。可以用首都扣国名,也可用地名、国名简称扣全称,互为扣合,互相借代。例如:“威尼斯与苏州结成友好城市”(打京剧名一),谜底“意中缘”。威尼斯为意大利城市,苏州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意”、“中”结缘,富有新意。又如:“北京时间一点正”(打马名一),谜底“燕子”。燕为北京旧名的简称,“子”时乃半夜一点,此谜两字均为假借。

(6)古今汉字意义的通借。古今汉字的意义在灯谜里的通借中,以“华”假借作“花”是制谜者常用的手法。例如:“桃花江、牡丹江、芙蓉江”(打现代画家一),谜底“华三川”。桃花、牡丹、芙蓉为三株花名,“华”假借“花”,“川”紧扣“江”,非常熨贴。又如:“无花果”(打成语一),谜底“华而不实”,也是同一个道理。其它如“春”假借“酒”,“贾”假借“商”,“厶”假借“私”等等,在灯谜里亦经常出现。

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物名、书名、工具名等等假借。大凡运用假借,须大家所熟悉的,一致公认的,工具书上查得着的,不能断章取义,滥用假借法。

3、换算法

运用同等数量名称的变换和运算,达到扣合谜底的目的。它有时是“一分为二”,有时是“合二而一”,有时是数字相加,有时是化整为零。例如:“屈指行程二万”(打字一),谜底“董”。将董字拆成“二十千里”,屈指一算,行程二万不正是二十千里吗?极为传神!又如1000的平方=100x100x100(打成语一),谜底“千方百计”,不挑九百九(打工具一),谜底“千斤顶”等谜,都是采用上述谜法,使灯谜的意境进入了数学的王国。

4、顿读法

相传明朝才子祝枝山常常喜欢用“断句法”写对联,捉弄一些胸无点墨的权贵,以发泄他对土豪劣绅的憎恨。顿读法灯谜,就是把这种断句方法移植过来,用于谜底。

顿读法灯谜,特点就是谜底的语句不照原来音节、句子顺读,而要另外加标点切断语旬,使谜底的意思与原意截然不同,使谜的意境来一个“飞跃”。如:“谢绝参观”(打常用语一),谜底“不同意见”,应读谈成“不同意、见”。又如:“海灯法师”(打国产影片名二),谜底:“少林寺、内当家”,要读成“少林寺内、当家”,谜底方切正谜面。1983年5月,扬州《竹西谜会》上有则谜:“白素贞偷盗灵芝”(打影片名四),谜底“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颗草”。这则谜,先把谜底的三个顿号抹去,然后在“颜”字下面添上一个“、”,读成“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颗草”。谜底一经改变原义后,叙述了《白蛇传》中白素贞上昆仑山偷盗灵芝草的故事梗概。含义十分生动,谜法含蓄灵巧,为顿读法谜中佼佼者。

5、运典法

在会意体灯谜中,制作者往往借用古代寓言、成语、传说、历史故事、小掌故等衬托谜底。在古今谜集里,有不少灯谜凭借这些典故,把谜的意境拓宽。但必须提倡运用显典,即运用大家比较熟悉的典故。清代谜学家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举了一例:“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日”字,不明其典的人,揭出谜底亦不知其因果。此谜先从“萧萧下”联想到五代齐梁两代皇帝名“萧道成”与“萧衍”,齐梁之下为陈武帝,扣一个“陈”(繁体),然后“无边,落木”(即去“阝”、落“木”)成“日”。由于此谜用了僻典,张起南先生称之“匪夷所思”乃“最深晦之谜”。下面试举几例运典谜作:

(1)运用成语典故。如:掩耳盗铃(打地名一),谜底“蒙自”;拨苗助长(打成语一),谜底“不能自拔”。

(2)运用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打成语一),谜底“不足为凭”;愚公之居(打成语一),谜底“开门见山”。

(3)运用历史故事。如:锁战船北军用武(打常用词二),谜底“统计、操作”;古城会(打水浒人名二),谜底“关胜、张清”。

上述谜例中,前两组较易理解,第三组谜运用了《三国演义》里的章回目和剧目名。

猜这类谜,须通晓典故。胸中装有一本“百科全书”,才能百发百中。

6、问答法

谜也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问答法谜常有明、暗两种方法:

(1)明答式。谜面提出问题,谜底直接回答。例如:诸葛亮赤壁何能奏大功?(打气象用语一),谜底“风向偏东”,道出了剧目“借东风”的寓意。又如:随地吐痰有何害处?(打成语一),谜底“感人肺腑”,诉说了随地吐痰细菌将进入人们的肺腑,寓教于谜底之中。再如:怎么开口?(打《沙家滨》唱词一句),谜底“全凭嘴一张”。一个“张”字变量词为动词,作“张开”解释,谜底扣得浑成自然。

(2)暗答式。较明答式扑朔迷离,猜时必须顿读谜面或对谜面上某一字加上引号,谜面别解后再回答谜底。例如:如何是好(打体育用词一),谜底“女子组”。此谜先将谜面读成“如何是‘好’?”,也就是怎样写成“好”宇,谜底回答了必须“女”、“子”两字组成,一个“组”字用得十分含蓄。又如:解析几何(打数量词一),谜底“十八斤”。乍看谜底不易理解,如果将谜面数学名词读成“解‘析’几何?”,作“分解‘析’字”来理解,“十八斤”不是清清楚楚了吗?

7、变义法

一些外来语译成中文,或外语的音、声写成中文的习惯用词、名称、人名或物名,原来并无汉字的文义制成灯谜,就称“变义法”谜。如:技术革新胜硬干(打糖果名一),谜底“巧克力”,变义后作“巧干胜于蛮干”释。下面再举几例:

①户外一峰秀(打外国山名一),安第斯山;

②信自湖南省会寄出(打家具名一),长沙发;

③零存整取(打国名一),加拿大;

④夺取冠军(打首都一),索非亚。

上述谜底,一经用汉字文义逐字变义,妙趣横生。

8、转音法

汉字中的读音,有不少文字一字多音,由于转换了文字的读音,猜出的谜底意思就起了质的变化,这种制谜方法称之“转音法”,旧称“系铃格”或“解铃格”。例如:银行的“行”(音hang),可读成xing音,作行礼、行路的“行”;数学中加、减、乘、除的“乘”(音cheng),可读成千乘之国的“乘”(音sheng)等等。用转音法制成的灯谜很多。如:流动资金(打机构名一),谜底“银行”,“行”作流动解释。又如:客运规则(打数学名词一),谜底“乘法”,作“乘车法规”的意思剖析。还有两则谜: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句,打职务名一),谜底“旅长”;太阳出来苗茂盛(打成语一),谜底“来日方长”。前一则将zhang读成chang,后一则把chang读成zhang,灵活运用,旨在吻合谜底。
※※※※※※※※※※
(二) 离合体及其表现手

灯谜的“离合体”,又称“增损体”、“拆字体”。它是利用汉字的笔划、结构进行增补、减损、分离、合并、叠字、拆字和变字组合谜底。它有时象做数学题,加减乘除,巧妙计算;有时似巧玩“益智图”,七拼八凑,变化万千;有时如画家调色,七色混和,五彩缤纷。旧谜中有一则谜:明月半露云脚下,残花并落马蹄前(打一字),谜底“熊”,就是一则绝妙的笔划离合谜。

离合谜体,制进、猜谜的方法颇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增补法

就是把汉字的笔划或结构,通过谜面文义的增补,另成谜底。如:各有风格(打一字),谜底“枫”,“枫”字添进一个“各”即成“风格”两字。又如:月月迎来文明月(打一字),谜底“旻”。此谜谜底“旻”如在右上角添进“月月”两字,便可读成“文明月”三字。

2、减损法

就是把汉字的笔划或结构,通过谜面文义的减损,另成谜底。如:一落千丈(打一字),谜底“仗”,“千丈”两字落去了“一”,就成了“仗”。又如:短一些,再短一些(打一字),谜底“此”,“些”字减短了“二”,不恰成了“此”字嘛!再如:牡丹、牵牛(打一字),谜底“坍”,谜面为两种花名,它如蒙上一层面纱,揭去面纱,露出真容,原来是用了减损谜法,将“牡丹”两字牵去“牛”字偏旁,“坍”字即成。

3、离合法

就是把汉字的笔划或结构,加以分离或重新组合,另成谜底。如:劈岩移山,筑田植柳(打花名一),谜底“石榴”。此谜先将“岩”字劈开移去“山”成“石”;再把“田”字上植进“柳”巧成“榴”,先离后合,手法娴熟。又如:掌握气温,节约用水(打一字),谜底“氲”,先把“气温”两字合在一起,再去“水”成“氲”字,先合后离,拆字利索。再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谜底“省”。“自小”在一起是“省”,“目”之前“少”字相联也为“省”,两次离合,两种方法。还有一则谜:六一下加四,去八进一十(打一字),谜底“章”。它先以“六一”合成“立”,下面加“四”则要去中间的“八”,再进“一十”两字,顺序而下,拼成“章”字,多次离合,手法特殊。

4、参差法

互相变更汉字的笔划位置,毋需减笔、增画,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参差之目的。如:大小参差(打一字),谜底“灯”,以“大”字一划放在“小”字上,“小”字两点置于“大”字两侧,成“火、丁”两字扣底。又如:枯苗移植(打影片名一),谜底“苦果”。以“枯苗”两字的部首互相交换,“苦果”两字跃然纸上。

5、移位法

按照谜面文字的修饰关系,移动汉字的某一处笔划位置,另成文字。如:一举而成(打一字),谜底“血”。将血字下面一划举到顶端,“而”字即成。又如:大胆进行改革(打常用语一),谜底“天明”。将“大胆”两字笔划进行变更一下,“天明”两字不难拆拼。

6、倒影法

利用汉字的笔划、结构或单字,通过辗转反侧象池中的倒影、镜中的反形一样联想谜底。如:湖中显倒影(打一字),谜底“潮”。“潮”中间有个“古”,“古”字倒影入水,不成了“潮”字中间部份吗?又如:镜中人(打一字),谜底“入”,则是运用“人”字照在镜中,就显出“入”字来了。

7、转动法

将文字作一定规则的转动:有时是局部,有时是全部;有时是九十度,有时要一百八十度。如:转业到厂(打一字),谜底“严”,其上半部就是“业”字转了个身。又如:妇女解放翻了身(打一字),谜底“山”,将“妇”字去“女”字旁,再朝上九十度翻身便成了“山”字。再如:倒数第一(打一字),谜底“由”,把谜底倒悬,成为“甲”字,扣切了“第一”。

8、借笔法

汉字笔划或结构上相互借笔,采取多次重复刻划,达到“回互其辞”。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曾拟一谜:一月共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打一字),谜底“用”。此谜谜面八句共三十二字,谜底“用”仅有五笔,分别把它拆成两“月”,分成“田川”,变成六“口” (其中两口下少两笔),想象何等丰富!近人有一谜:一张生产表格,两条直线向上,六个口径相连,三日两头超额(打一字),谜底“曲”。“曲”字以一个方框,两条直接,六个“口”,三个“日”互相关联借笔。这种谜,猜者易,制 者难,一般惯用“长面扣短底”。

9、叠字法

谜面运用叠字(或词)形式,结合计算方法扣切谜底。如:大大小小(打一字),谜底“秦”,拆成“二大、二小”即解。又如:林木森森(打一字),谜底“杂”,将谜面算一算,巧为九“木”。再如:多多多多(打传统节令名二),谜底“除夕、七夕”;赫赫赫赫赫(打组织名一),谜底“红十字会”等。前一则将四个“多”拆成八个“夕”,除去一“夕”还剩七“夕”;后一则五个“赫”化为十个“赤”,赤为红色,十个“红”字会在一起,谜底不难理解。

10、半联法

采用谜面汉字上下左右的一半部首文字联成谜底,贵在浑成自然,无斧凿之痕。如:半推半就(打一字),谜底“扰”。“推”、“就”各取其半。又如,“半价出售”(打一字),谜底“催”,以“价”、“出”、“售”三字各用其半。

11、推理法

运用逻辑推理方法,道出因果关系、变更文字笔划得谜底。如:春雨潇潇(打一字),谜底“泰”。“春”多了“雨水”,“日”必然落下。又如“山东省有雨”(打一字),谜底“渔”。“鲁”为山东省简称,多了雨水,理应少“日”,同前一则谜是一个道理。

12、方位法

运用汉字结构作东、南、西、北或上下、左右等部位作取舍扣合。如:喜上眉梢(打一字),谜底“声”;享乐在后(打一字),谜底“孙”。前一则取“喜、眉”两字的上端合成“声”;后一则取“享、乐”两字的下面拼成“孙”。至于东南西北方向,在谜底则根据地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右东、左西。如:孔雀东南飞(打一字),谜底“孙”,将“孔雀”两字“东南”方位的部分笔划剔除。

13、拼字提义法

先用拆字、拼字的方法,后用暗示谜底单字含义的方法制谜。这类谜上下联成一体,富有逻辑、因果关系。如:虽然胜了又胜,但却慎之又慎(打一字),谜底“兢”。胜了又胜扣两个“克”字,“兢”义为谨慎小心,上下一气呵成。又如:一心依赖实为惰(打一字),谜底“懒”。一“心”旁依住“赖”,即一“懒”字,扣住“惰”也,妙在谜面前四字与后三字顺理成章,象一句箴言。其它还有:十分用心细细想(打一字),谜底“忖”(十分为“寸”);我的照片,摄于河南(打一字),谜底“豫”(予为“我”,象扣“照片”);一贯用心,习以为常(打一字),谜底“惯”。这类谜都是先以拆拼入手,然后作词义注释。这种谜法为近年来谜界之新创作。

14、综合法

离合体谜的方法多变,上述叙述了几种方法,但往往有好多灯谜采用几种方法拟成,熔于一炉,不但谜法上综合,谜体之间还互相渗透,这种谜法统称为综合法。如:善始善终一片心,一心只图翻个身(打一字),谜底“总”。此谜两次拆字拼字,先“离合”后“转动”。又如:种草植木大变样(打一字),谜底“荼”。“草头”和“木”分置上下,中间将“大”字一笔移到下面,先“增补”后“移位”。

离合体谜主要是上述十四种方法,还有少数谜法很少应用,这里不一一累赘了。
※※※※※※※※※※
(三)象形体及其表现手法

谜的象形体,是利用文字(也可以用外文或各种符号)的笔划、结构,进行刻划、比拟、夸张,使文字的全部或一部分变成简练的图画或形象扣合谜底。如果说画中设谜是“画谜”的话,那么谜中隐画就是象形体谜了。

象形体谜不是古代的象形文字,而是制进者巧妙构思,广泛想象,利用现代汉字的特点达到“以字代图、以文变画”的目的。

古今谜家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出了象形谜的种种表现方法。

1、·(点)的比喻和运用

汉字笔划里的“点”,通过生动的比喻、借巧,可以组成很多灵巧、有趣的象形谜。它在谜里用途较广,举例说明:

(1)比作星星。如:“星临万户动”,打“房”字;

“一勾斜月带三星”,打“心”字;“天上星星总相聚”,打“关”字等。

(2)比作圆球。如:“三人踢球,一人所倒”,打“似”字;“球进栏边”,打“门”字;“曲棍球”,“之”字等。

(3)比作药丸。如:“掺进两颗丸,制成两颗丹”,打“册”字;“……”,打体育项目“排球”等。

(4)比作斑痕。如:“白玉元瑕”,打“皇”字;“良玉无瑕价连城”,打“琅”字等。

(5)比作泪珠。如“提起从前泪痕在”,打“箭”字(“从前”两字中间两点如泪痕);“儿女相逢泪双行”,打“姚”字(“儿女”两手中悬四点如两串泪珠)。

(6)比作雨点。如:“风丝雨点”,打“飞”;“山道弯弯雨点来”,打“函”字等。

(7)比作小动物。如:“两只蚂蚁抬根棒,一只蚂蚁棒上躺”,打“六”字;“四条小蝌蚪,两条朝上游,两条朝下游,要寻书中有”,打标点符号“”(引号)等。

(8)比作豆子。如:“两颗豆儿埋地下,一颗豆儿发了芽”,打“六”字;“两颗豆子生了根。两颗豆子发了芽”,打标点符号“”(引号)等。

·(点)有时还可以比作小鸟、小虫、瓜果、事物……。只要善于思考,把“点”用活,还可创作出不少佳谜来。

2、一(横)、|(竖)、丿(撇)的比喻和运用

(1)“一”可比作独木桥。如:“两人走在独木桥上”,打“丛”字;可以比作钢丝索,如:“双人走钢丝”,打“丛”字;还可以比作道路,如:“狭路相逢”,打“丛”字等。上述三则谜,异面同底,比喻方法一样,可以举一反三。

(2)“|”可比作直道。如:“高路入云端”,打“去”字;可比作一枝笔,如“投笔从戎”,打“戒”字等。

(3)“丿”可比喻为尖针。如:“一针见血”,打“皿”字;可比喻为箭,如:“一箭仇”打“亿”字;可比作鞭子,如:“夺过鞭子揍敌人”,打“做”字(一“鞭”揍下为“敌人”两字);如果堆集起来,还可比喻为雨丝,如:“雨丝斜刺画楼空”,打“形”字;还可比喻为刀,如:“三刀急就一颗章”,打“彰”字等。

3、し、乙、」的比喻和运用

(1)“し”可比作钩月。如:“三潭印月”打“心”字;可比作舟船,如:“野渡无人舟自横,浪花飞溅船舱中”打“心”字;“轻舟一叶水横流”打“心”字等。

(2)“乙”可比作白鹅。如:“花前游鹅栖”打“艺”字;可比作轻燕,如“乳燕飞”,打“孚”字;“燕子依人”打“亿”字等。

(3)“」”可比作钓鱼钩。如:“江边垂钓钩”,打“汀”字;“情急无心垂钓钩”,打“静”字等。

4、メ的比喻和运用

(1)可作“错”(即不对)的意思运用。如:“走错了,一直去”,打三国人名“赵云”;“人难免有一点错误”,打“仪”字;“一错再错,铸成大错”,打“爽”字等。

(2)可作数学“乘法”符号的运用。如:“十八乘六”打“校”字;“有机可乘”打“枫”字(谜面乘字别解)等。

(3)可作数学未知数和英文字母X运用。如:“里外都是末知数”,打“风”字(几、X都是末知数);“大于4X”打“爽”字;“爱克司光机”打“枫”(拆成“X、机”)字等。

象形谜除了上述笔划象形手法外,还有用汉字的结构比喻事物的。举例如下:

①驴高栏低(打字一),谜底“骗”。将“骗”字右下半部分比喻为栏栅。

②点水蜻蜓款款飞(打字一),谜底“汗”。将“干”字比喻为款款飞的蜻蜓。

③雁阵三行,时斜时横(打字一),谜底“丛”。将“人”、“一”比喻为高飞的雁阵。

④两株幼苗(打影片名一),谜底“丫丫”。将“丫”字比喻为刚破土的幼苗。

⑤篮板(打字一),谜底“回”;竖看象酒甏,横看象风箱(打字一),谜底“酉”。这两则谜,采用全部象形手法,如一幅高度概括的线条白描,叫人看了有赏心悦目之感。

象形谜不但成年人喜欢猜,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更喜欢猜。有时它还出现在小学的语文识字课上。老师为了使学生掌握文字结构的特点、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往往用较简单的象形灯谜举例讲解,例如:“小钉钯,柄儿短,上面只长四根齿”打“而”字;“足球守门员”打“闪”字;“把电线杆架上山顶”打“击”字等等
※※※※※※※※※※
(四)分扣体及其表现手法

分扣体谜是利用汉字字义的断句解析、分段分组扣合谜底;或通过谜面的反面意思,用反义词切合谜底。

常见的分扣体谜表现手法有三种:即正扣法、反扣法和排扣法。

1、正扣法

在猜谜底时,须把谜面分解成两段或三段以上的含义进行断句解析,其谜面大多和别解法相交织。谜面一般难以连贯文义照应谜面,也就是说谜面、谜底的连义不能划等号。只有通过分节、分段扣合后,才能按节、按段成为同义或近义词入迷。如:鲁迅全集(打曲艺形式一),谜底“山东快书”。此谜以“鲁”扣“山东”(山东简称“鲁”),“迅”扣“快”,“全集”扣“书”,扣合工整,释义精确。如果把鲁迅全集与山东快书连义来扣,谜面变成“山东迅快的一本书”,谜面就不能成立了。

下面再举例说明: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打电影演员二),谜底“林默予、程之”。(谜面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谜以“桃李”扣“林”,“不言”扣“默”,“自”扣“予”,“蹊”扣“程之”,谜底分节为“林、默、予、程之”。此谜虽结构复杂,经分析后,字字紧扣,不失为佳作。

(2)实现(打饮料名一),谜底“果子露”。

(3)望穿(打剧目名一),谜底“十五贯”。

(4)壮丽(打成语一),谜底“成人之美”。

(5)生存(打银行用词一),谜底“活期储蓄”。

上述几则谜,谜底要分成两个词组分别扣住谜面上的每字含义,谜面大多用别解法表现衬托谜底。例(2)以“实”扣“果子”,“现”扣“露”。例(3)以“望”扣“十五”,“穿”扣“贯”。例(4)以“壮”扣“成人之”,“丽”扣“美”。例(5)以“生”扣“活期”,“存”扣“储蓄”。

top

2、反扣法

是通过谜面的反面或对衬的文义切合谜底,谜面与谜底互相烘托。在谜底中,大多带有与谜面相反的词语。因此又称它为反意法。如:胜境(打成语一),谜底“不败之地”,以“胜”反切“不败”,以“境”扣“地”。又如:仙笛(打成语一),谜底“不同凡响”,以“仙”扣“不同凡”,“笛声”扣“响”。这种谜言简意赅,要从谜面的反面去悟出谜底。

下面再举例说明:

(1)记者(打影片名一),谜底“难忘的人”。

(2)黑(打字一),谜底“皈”。

(3)总而言之(打成语一),谜底“不由分说”。

(4)定语(打成语二),谜底“不易之论”。

(5)看中(打成语一),谜底“不相上下”。

上述谜底中,带有“不”或类似意义的词语,就是这种谜法的特点和规律。例(1)“记”扣“难忘”,“者”与“人”同义。例(2)“黑”扣“反白”。例(3)“总而”作“聚合”、“集拢”意解,谜底“不由分说”解作“不能分开来说话”,一“合”一“分”巧成对衬。例(4)“定”作“固定”解,扣住谜底“不易”(不可更易、变动)。例(5)“看中”的“中”别解为“中间”之意,看的是中间,当然不看上和下了。

top

3、排扣法

谜面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词性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分段扣合谜底。这种谜好比文字里的“排句”,谜面读起来有节奏,谜底扣合工整、合理。如:固体、气体、液体(打夏令饮料一),谜底“冰汽水”。谜面三段,分别扣合“冰”、“汽”、“水”,妙在这三种东西和谜面三个名词各自之间非常统一、和谐。又如:文静,莽撞;秘密,公开(打河流名一),谜底“雅鲁藏布”,谜面两组各两个正反含义词组,紧紧地扣住“雅、鲁、藏、布”四字,殊为难得之作。

下面再举几例:

(1)绿化、香化、彩化(打古人名一),谜底“花木兰”。

(2)县名、水名、城名(打地名一),谜底“镇江市”。

(3)太阳、月亮、地球(打影片一),谜底“星星星”。

(4)一人、三人、七人(打商业用语一),谜底“大众化”。

上述四则谜,除最后一则用拆字方法排扣谜底外,其它三则都是以谜面两字扣住谜底一字,猜起来非常容易,但制谜却要花一番精力的。

上述介绍了四大谜体。如果弄懂了这些谜体,就知道了猜谜的规律性,就能广泛联想,猜出各种灯谜。除此以外,还有少数谜体不常用,归入“其它谜体种种”作简要的介绍。
※※※※※※※※※※
(五)其它谜体种种

1、包含体

就是把谜底的文字,经过构思,都包含在谜面的字义里;谜底多为单字,如果是两个或两个单字以上,就不能“包含”进去了。如:“加劲劳动,个个有份”打“力”字,谜面第一句“加劲劳动”四字,个个都有“力”的份,妙在谜面虚虚实实,含蓄纤巧。又如:“个个参加运动会”打“云”字,谜面“运动会”三字,个个都有“云”字参加进去。有人曾以“海滨游泳池,个个都参加”猜“水”字,就不妥。虽“水”字在谜面第一句五字中个个都具备,但三点水不能单独成为文字,而且偏旁都在左面,缺乏含蓄。晚清张起南《橐园春灯话》中有则谜:“四围山色中,万重奄画里”猜“田”字。诗是好诗,谜是好谜,可谓“两绝”,令人拍案叫好!

2、漏字体

它的表现手法是谜面选用固定词组、成语,有意地漏去一二个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以适当否定词组成。旧谜中有一则:“金银铜铁”打地名“无锡”,谜面“五金”漏去“锡”字,即无锡也;又如:“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打古书“拾遗记”,谜底“遗记”两字用得十分得体。上述两则都是漏去一个字的,有些谜还可以漏去两个字。如:“泰、衡、恒、嵩”打京剧名“少华山”,因“五岳”之中,少了“华山”,又如:“赤橙绿蓝紫”打成语“青黄不接”,在霞光的“七色”中,少了“青”与“黄”,成语“青黄不接”,一拍即合。

3、抵销体

它的表现手法是把谜面或谜底里的不用闲字,进行自我抵销、剔除;但只允许二个或几个单字剔除,不允许把某个语法结构或笔划抵销。它有时在谜面自我抵销,有时在谜底剔除。如:“啤酒厂出酒”打“碑”字,则是把“啤酒厂”三字抵销一个“酒”字,扣住“出酒”,然后把“啤厂”两字联成“碑”。又如:“废品不废”打京剧名“三岔口”,“废品”两字剔除“废”字,仅剩“品”字,紧扣“三岔口”。这是谜面抵销。在旧谜中有则谜,以“婴儿学步”打水浒浑名三:“行者、小遮拦、没遮拦”。谜底中“行者小遮拦”五字,剔除“遮拦”(没遮拦)两字,即存“行者小”三字,扣住谜面“婴儿学步”。这种谜体由来已久,在晚清很为盛行。

4、象声体

这种体裁在灯谜里较为少见,我们称它为“有声的谜”。二十年前,上海某报载一条谜:“二十路电车,开进北口,噹噹噹噹!”猜“燕”字。此谜除了“廿、北、口”外,用四点来表示有轨电车的噹噹之声,颇为传神有趣。有这样一则谜:“朝来初闻马啼声”,猜俗语“天晓得”,以“朝来”比喻天己破晓,马啼声本应“得得得”,此谜仅出现一个“得”字,扣住“初闻”,独运匠心。这两则谜,前者用四点表示电车之声,后者用一“得”表示初闻马啼之声,这就是象声体谜。象声体有时和象形体组合,有时以同音谐声相扣,有时以象声词相扣,运法灵活。如:“看看母鸡蛋,听听公鸡叫”猜英文字母“O”,既是“象形”,又是“象声”;又如:“看看象妈妈,听听似爸爸”猜“毋”字,思路巧妙,有声有色,还有以“427”打国名“法兰西”,这则谜竞用三个数字的单字,别解成音乐的曲调,“法兰西”声声入耳,维妙维肖。

5、综合体

谜的体裁,是通过总结、归纳,为谜界公认,约定俗成而产生。每则谜都有一定的“体”,有的是单独一种体,有的是两种体兼而有之,有的竟达三种或三种以上,谜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谜称之“综合体”。综合体谜制作手法灵话多变,集各谜法于一炉,更显出灯谜的魅力。如:“一弯斜月临窗前”猜“穹”字,即离合体与象形体的综合。又如:“一叶障目,有己无人”猜“自”字,是象形体、离合体和会意体的综合。
※※※※※※※※※※
怎样猜字谜

为了帮助读者寻求一条猜射字谜的途径,下面想从字谜创作所惯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掌握其固有规律。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同样,猜射字谜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构造。字谜的构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四种。即:借字法、写义法、笔划交待法、拟人法。只要我们掌握了这四种基本方法,最常见的综合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借字法

即借用其他字交待谜底。这是字谜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

1、合成法:由两个以上的字合成谜底。

如:“一字十八口,一字口十八,十八中有口,口中有十八”。谜底为四个字,每字都由“十”、“八”、“口”三字合成,第一句合成为“杏”,其他三句分别为“呆”、“束”、“困”。

又如:“二山穿在一起,猜出没有道理”。前句是借“二”、“山”两字,“穿在一起”是说谜底由“二”、“山”合成,写出为“击”。后句是为排除误解而设。

合成法的特点是把所借来用以合成谜底的字,都在谜面上作了明确交待,有时采用一句话,有时采用一成语,有时只用两字,猜射起来较为省力。

2、加字法:交待谜底加上一字所组成的字,用以暗示谜底。

如:“见人就笑”。这是采用一句话揭示谜底,因此不能把它作为通常的话来理解。它的意思是谜底加上“人”字就成了“笑”字,由此得知谜底为“竺”。

再如:“有耳听不见”。是说谜底加一“耳”为“聋”,因此谜底应为“龙”字。

加字法的特点是谜底加上的字在谜面中作了明确交待,谜底加上一字后所组成的字,有的作了交待,有的只是暗示,尚需猜射者自己判断。

3、减字法:交待一字减去一字(或两字)即为谜底。

如:“夫人莫入”。即是“夫”字去掉“人”字,谜底为“二”。

再如:“一了百了”。意思是“一”字没有了,“百”字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谜底为“白”。

减字法的特点是谜底隐藏在谜面中,只需你把应减掉的字减掉,谜底就暴露了。

4、离合法:拆开两字(或几字)各取一部组成谜底。

如:“给一半,留一半”。意即拆开“给”、“留”二字,各取一半组成谜底。写出为“细”。

再如:“彼此各有一半”。即是拆开“彼”、“此”,“各”三字,从中各取一部组成谜底。乃“跛”字。

离合法的特点是向你提供谜底的各组成部分。

5、暗示法:交待谜底匿于某字之中。

如:“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堆在左边,挂在右边”。意即谜底在“走”字的“上边”,“坐”字的“下边”,“堆”字的“左边”,“挂”字的“右边”,显示是个“土”字。

又如:“天没有地有,我没有他有”。是说谜底在“地”和“他”字里。谜底为“也”。

暗示法的特点是谜底较为暴露,易于猜射。

6、附会法:借用某个(或某几个)字,附会谜底字形,启发猜射者思路。

如:“左是山,右是山,上是山,下是山,山连山,山靠山,山咬山,不是山”。这里是借“山”字附会谜底字形,前两句是交待上下左右都有“山”,后两句又进而说明是“山”字“连”、“靠”、“咬”在一起,而不是“山”原来的字形,由此联想谜底为“田”字。

附会法的特点是要求猜射者按照谜面附会的字形,进行大胆想象,求得谜底。

7、笔划加减法:借用一字(或几个字)的笔划加减暗示谜底。

如:“心有余,力不足”。这里采用两句话说出了两个字,“心有余”,即“心”字多加一笔,谜底为“必”;“力”不足,即“力”字不出头,谜底为“刀”。这是借一字的笔划加减直接暗示谜底。

还有一种叫做间接暗示,即通过暗示组成谜底的字(因为有的谜底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笔划加减来揭示谜底。如:“加上一直减少一点”。初看不知往哪儿加,在哪儿减,似乎无从下手,实际 问题就出在“上”和“少”两字上。意即谜底是由加在“上”上一直(止)和减去“少”中一点两个部分组成的,二者合成为“步”。

又如:“一个不出头,两个不出头,三个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这个谜面写得颇有味道,乍看同样不摸头脑,只要你能仔细揣摩,就会从中找出关键。这里重点要抓住“不”字。“不”,出头为“木”,前三句话是交待谜底由三个“木”字组成,写出为“森”。后两句是对前三句的解释,也是进一步把扣子系得更紧,增加猜射的难度。

笔划加减法的特点是向你提供解开谜底的基本字形,掌握了这一点,猜射起来就更加有的放矢了。

以上七种方法间的相互结合使用就不谈了。借字法总的说来是借用其他字,揭示谜底的字形、构造,至于谜底字本身的含义则全然不顾。
※※※※※※※※※※
(二)写义法

用叙述或同义词代替的方法揭示谜底或组成谜底的字(有时是组字部件)的含义。

1、直接写义法:写谜底的含义或特点。

如:“奇怪奇怪真奇怪,出个谜语给你猜,一家至少有一个,全国一共才几百”。这四句话的重点在后两句,它写出了谜底的特殊性。“一家至少有一个”的东西就多了,可是紧接着又加以限制“全国一共才几百”,这一提示告诉我们,上句乃不是指东西而言。谜底为“姓”。

又如:“水边”。这是采用同义词代替的方法交待谜底。“水边”只能与“岸”字相对应,谜底为“岸”。

直接写义法的特点是提供猜射的对象只有一个。

2、间接写义法:写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或特点。

如:“一边韧又软,一过硬又刚,软的可做鞋,硬的好盖房”。很清楚,谜底系由两字组成,其含义又各具特色。前两句交待的一“软”一“硬”,首先为我们猜射划定了大范围。第三句“软的可做鞋”暗示了个“皮”字,末句“硬的好盖房”暗示了个“石”字,二者合成谜底为“破”。

又如:“木乃伊”。同样是使用同义词代替的方法,谜面向我们暗示的意思是“古代的尸体”,谜底系由“古”、“尸”二字合成,写出来为“居”。

间接写义法的特点是或把谜底分做几个部分来描绘,以揭示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或把组成谜底的两字(或几字)的含义交待清楚,最后由猜射者自己合成谜底。

3、间接、直接结合法

如:“一半在河海,一半在天空,问它住哪里,老家在山东”。前两句交待谜底系由两字组成,“在河海”是暗示“鱼”字,“在天空”是暗示“日”字,末句则是一语道破谜底为“鲁”(山东的简称)。

间接、直接结合法的特点是既交待了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又交待了合成谜底后的含义,猜射起来较为省力。

写义法与借字法正好相反,它不在谜底字形和字形的构造上下工夫,而是着重描绘谜底或组成谜底的字的含义与特点,用以暗示谜底。
※※※※※※※※※※
(三)笔划交待法

抓住谜底的笔划特点交待谜底。

1、具体交待法:对笔划一笔一笔的进行描绘。

如:“一勾一勾又一勾,一点一点又一点,左一撇来右一撇,一撇一撇又一撇”。这个字笔划特点是勾、点、撇,用以揭示一个繁体的“參”字。

2、抽象交待法:只讲笔划特点。

如:“一字有六笔,笔笔是斜的”。这儿的六斜笔用来揭示了一个“众”字。

笔划交待法的特点是一般揭示的谜底均为特殊形体字或有规律可寻的字。
※※※※※※※※※※
(四)拟人法

把谜底形象化或人格化。

如:“髽髻冲着天,乌云挂两边,双脚盘腿坐,烟袋手上端”。谜面将谜底的字人格化。前两句交待了一个“宝盖”(宀),“髽髻”即为“宝盖”上的一点“冲着天”,“乌云”(头发)即为“宝盖”的一直一勾分“挂两边”;后两句揭示了一个“女”字,下边的两笔交叉为“双脚盘腿坐”,上边的一横一撇为“烟袋手上端”。句句有着落,谜底为“安”。

拟人法的特点是生动形象,可把死的东西写活,但猜射起来较为吃力。
※※※※※※※※※※
(五)综合法

前面所讲的四种方法均是单一的、最基本的方法,但是通常在谜面中出现最多的还是综合法,即以上四种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1、借字与写义综合:既借字交待谜底,又写谜底之含义。

如:“上而又小,别小看它,若论辈份,准比你大”。首句中的“上”、“又”、“小”是借字,可用以合成谜底;后句是写义,暗示合成谜底的范围是长辈。谜底为“叔”。

再如:“论文字一半是春秋,论年代一半在春秋”。前句是借字,暗示谜底乃由“春”、“秋”二字的部分部件构成;后句是写义,暗示谜底所处的年代有“一半在春秋”时期。通过双重暗示,我们得知谜底为“秦”。

2、拟人与借字综合:在把谜底形象化的过程中,又巧妙地运用借字揭示谜底。

如:“老大老二和小三,兄弟三人逗着玩,老大踩着老二头,剩下小的在下边”。这个谜面拟人与借字结合得十分成功。它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饶有兴味的风俗画,又非常自然地借用了“大”、“二”、“小”三字,并按照书写顺序予以排列。合成后谜底为“奈”。

又如:“一人生得丑,一耳八张口”。谜面以字喻人生动有趣,在描绘相貌的同时巧妙地借用“耳”、“八”、“口”三字道破谜底为“职”。

3、拟人与写义综合:将谜底形象化,用以揭示其含义。

如:“家中一大将,长得粗又壮,既象关云长,又象楚霸王”。谜面以拟人手法暗示了组成谜底的两字的含义。“家”是“户”的同义语,头两句是说“户”下有一武将;后两句是说这员武将象“关云长”和“楚霸王”,由此带出个“羽”字(关云长名关羽、楚霸王名项羽),于是由“户”、“羽”二字合成谜底为“扇”。

又如:“一字生得奇,共唱四出戏:第一出霸王举鼎;第二出王婆骂鸡;第三出武松打虎;第四出吴汉杀妻”。谜面以拟人手法暗示组成谜底的四个部分的含义。依次解释:“举鼎”用“手”(扌),“骂鸡”用“口”,“打虎”用“力”,“杀妻”用“刀”(刂)。用来合成谜底为“捌”。谜面描绘生动,句句紧扣谜底,用心周到。

4、拟人、借字、写义综合

如:“莺莺红娘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远看好象张秀才,近看却是一和尚”。谜面通过各种形象化的人、物去揭示谜底,这当中又借用了“香”、“几”二字,“香”的借用又转了个弯子,强调是“香头”(即为“禾”字),后两句又着重写义说“远看好象张秀才”,这只不过是虚晃一枪,暗示谜底类似“秀”字,“近看却是一和尚”,一语道破谜底为“秃”。

又如:“一人卧着一人站,背后藏刀把人满,整整呆了一个月,做事谁也看不见”。谜面在采用拟人法构画谜底的同时,前三句借用了“一”、“人”、“人”(亻)、“刀”(刂)、“月”五字对谜底进行揭示,末句则是写义,用以暗示合成谜底的范围。经过推敲可以断定谜底为“偷”。

5、拟人、借字、笔划综合

如:“夫人回娘家,头戴两朵花,住了一个月,骑马转回家”。拟人法以“夫人回娘家”为由交待谜底。行文中又借用“夫”、“月”、“马”三字。第二句“头戴两朵花”是交待笔划,即“夫”字“头”上一边一点,由此合成谜底为“腾”。所喻形象生动,谜底揭示准确。

又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二十去买田,初八回家乡”。头两句是交待笔划,写出来为“广”,但这并非谜底;后两句是采用拟人法借字,借“二十”(廿),“田”、“八”三字进一步交待谜底,合成后为繁体的“廣”字。

总之综合法是字谜中使用较广的一种形式,这儿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对字谜的猜射除了要了解它的构造方法之外,还要了解它的语言特点。如:“要一半、扔一半”;“夺去一半,还剩一半”。这是两条字谜,各打一字。因此对它使用的语言我们就不能按照通常的习惯去理解,否则将无法猜射。这里采用的是借字中的“离合法”,一语双关,必须细细琢磨它的真正含义。再如:“字字去了盖,不当子字猜”;“一横又一直,不猜丁和十”。这也是两条字谜,各打一字。对这里的语言,同样不能光看它的表面。它们采用的是借字与笔划综合法,一字二义。要根据第二句的提示,找出它借字的关键。在此,倘使你放过了“了”、“又”二字,就无从寻求答案了。又如:“左一个,右一个”;“又在左边,又在右边”。这两条字谜也各打一字。明明是很简单的,有时却觉得无从下手,被其使用的障眼法给罩住了,难以看穿。这里采取的是借字中的“合成法”,抓住“个”和“又”问题就解决了。凡遇到类似情况,均需猜射者仔细推敲,不能马虎从事,此外,还应注意到同义词代替(如:谜面上用“家”,可能暗示谜底的组成有“户”;用“阳”,可能暗示有“日”;用“站”,可能暗示有“立”等)、偏旁部首的运用(如:谜面上用“手”,可能暗示谜底的组成有“扌”;用“脚”,可能暗示有“足”旁;用“人”,可能暗示有“亻”等)、“天干”、“地支”的顺序(如:谜面上用“第一”,可能暗示谜底的组成有“甲”或“子”,用“第六”,可能暗示有“己”或“巳”等)、十二属相与“地支”的交替使用(如:谜面上用“丑”,可能暗示谜底组成有“牛”;用“猴”,可能暗示有“申”等),这都是字谜猜射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猜射字谜只要掌握了它的构造方法、语言特点等,便可以从谜面的提示中,找出一条寻求谜底的路来,一条路行不通再走另一条,总是可以收到一些效果的。当然有些字谜结构较为复杂,语言又十分隐晦,猜射起来确是要花一番功力的,但只要常猜,接触多了自然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
怎样猜灯谜

灯谜以汉字的音、形、义为基础。自创始以来,灯谜又形成了自己的“体”,继而创了不少的“格”。谜体和谜格本栏目已作了介绍,这里讲一下猜谜的方法。掌握了猜灯谜的规律性,中鹄就不大难了。

初入门,要多猜、多想和多记,对揭晓的谜底要逐句逐字地细加推敲,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逐步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运用谜法、掌握规律、准确猜谜上,要注意如下几点:

1、琢磨谜面,字字不放

有不少谜的谜面,往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猜时首先要看懂弄通谜面作者的用意,对谜条上的字句要细细推敲,每个字都不能轻易放过。如:“宋字去了盖,不作木字猜”,打一字。乍一看,谜底明明是 个“木”,可是第二句限止不能猜“木”字;再把谜面反复读上几遍,原来“宋字”两字都是宝盖头,而将两个宝盖都去掉,即成“木子”,拼起来即成了“李”。此谜妙在“字”字实用,使猜者有联想、思索的余地。又比如:“离闹市,才回来,忙把门儿关”,打一字。这条谜里有几个动词:“离”、“回来”、“关”,在谜面上遇有“增、损、离、合”含义的词类,猜时要先从拆字方法入手。“闹”离了“市”为“门”,“才”字放进去即成“闭”,“关门”的含义也暗喻“闭”字,烘托了谜底“闭”字。还有一则:“一叶障目,有己无人”猜“自”字,方法与上面相仿。先把“一叶”象形为“丿”,遮在“目”字上成“自”,第二句“有己无人”即“自”字的含义反扣,加深对谜底的喧染,而谜面两句又自然天成。谜面上凡带有“去、不、离、分、来、合、有、无”等字眼的,要实用这些字,从离合的拆字法入手。

2、掌握典故,广泛联想

有些谜往往巧借典故,如果不知典故的来历,就不可能猜中。诚然,灯谜的运典要以通俗为主,不可用生疏、冷辟和大家不熟悉的典故入谜。运典创作的灯谜佳作举不胜举。如有条谜:“愚公之居”打成语一。愚公移山是大家熟悉的传说故事,猜这条谜时首先要把愚公居住的环境思索一下,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故第一步想到谜底离不开“山、岭、峰、岩”等字;第二步再想是愚公的居住处所,谜底可能隐“门、户、家、房”等字。想到了这些,再将素材剪拼,可能在脑里出现“家在山前”、“门外见峰”的语句,但都不是成语,这时,如果查一下《成语词典》或再思考一下,“开门见山”即油然而生。又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猜《水浒》人名二,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第四十三回里有“舌战群儒”的情节。猜这则谜时得先从谜面上推敲: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先生,而在《水浒》一百零八将中有个“毛头星”孔明,“泊人”中还有个叫“白日鼠”白胜,将“孔明”与“白胜”两个《水浒》人名串在一起,就紧紧扣住了谜面。

再如:“曹冲称象”打文化艺术品名一。猜这个谜首先要熟悉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曹冲将大象牵至木船中,把船浸水的深度用刀刻上记号,将大象牵出,再把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块聚于木舟,待水浸到大象重量的刀痕上,即将石块取出,零碎相称得其重量。悉知典故后,要从称大象的工具和方法上动脑筋,因谜底局限几字,只能高度概括,即从水、河、木船、石块、刻痕上广泛联想。在文化艺术品中有个“水印木刻”,正好合乎谜意。水印木刻还有个谜面,“楚人求剑”,只要熟悉《刻舟求剑》成语典故,就能一拍即合。这两条谜,前者描写曹冲的“智”,后者讥讽楚人的“愚”,各有千秋。从这类谜的猜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步积累不少典故知识。

3、一字多义,举一反三

运用汉字的一字多义,别解成谜,是谜的普遍方法。上面一则谜底“孔明、白胜”的“白”字,原意是姓,此谜作“说白”解释。“白”还可以解释为:白颜色,白白费,清清白白,白字连篇等等。猜谜时,要根据谜面的含义,灵活运用。例如:“生活开支巧安排”打越剧演员一。猜这条谜时先从“开支”和“巧”字入手,从“金、钱、好、妙、佳”等字中入扣。如果你经常看越剧,一定会联想到有个演员叫钱妙花。这则谜将“钱”、“花”两字都别解了。三个字解释为:用金钱要巧妙地安排,花作“花费”解,妙趣横生。又如:“唐古拉山口”打纺织品名“藏青线卡”。谜作者故意将谜底别解为:西藏、青海线上的卡口,经人猜出,回味无穷。这类谜,作者决不会按照字面的原来意思解释一遍,否则,就成了语言的翻译,文字的注释,决不是一条完整、成热的文义谜。

4、顺藤摸瓜、曲径通幽

谜有平直、曲折之分,平直和曲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猜谜时要仔细研究谜面,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谜面一个“杖”字要猜两个常用词,如果用拆字的方法,只好拆成“木”、“丈”两字,任你增或损,也无法联成两句词语;进而在“杖”字的用途上动脑筋。杖可能为“手杖”,是老年人或行路有困难的人用来辅助行动的器物。手杖是拿在手里的,联想到“握手”;拿在手里边走边用的,联想到“拿走”。但“握手”、“拿走”是常用语不是常用词,第二个念头从“手”想到“掌”,从“拿”想到“执”,于是就猜出了“掌握、执行”的谜底。又如:“中秋花月”打干果品名一。中秋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花是植 物,月是卫星的名称,按照中秋、花、月三个词组来猜,很难摸索。如果将它划为两个词组,即,中秋花、月,解释成:中秋时的花和月,即可想到“八月中秋桂花香”的剧中唱词,一个“桂”字就自然地扣住了“中秋花”。中秋节的月亮,分外明亮,古人有“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说法,用“明”字入扣是最恰当了。但“桂明”无此干果名称,再想一下十五月亮所以特别明,是因为它又大又圆,于是“桂圆”两字自然而然地猜出来了。

猜谜,就象秋末收割成熟的地瓜一样,要顺着瓜藤,一步一步地向前,不管大的、小的,埋得深的、浅的全都摘进你的篓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子网教你猜谜语简单的39方法
谜法大全
猜灯谜的技巧(下)
如何猜灯谜(一)
灯谜猜法 <5>
趣味灯谜猜法全攻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