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学必修2复习1

基本概念题

有关基本概念的题目主要包括:对放热、吸热含义的理解及应用:对燃烧的理解;滴定管的使用等.

例1 对于放热反应;2H2(g)+O2(g) 2H2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生成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O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能量相等

〔分析〕 放热反应指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戍热能而释放出来.

答案:B

例2 下列选项中,阐述了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有机物燃烧发生的都是氧化反应,某些含氯、溴的有机物燃烧后会有毒,因此发生氧化反应并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

答案:D

例3 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NH4ClO4=N2↑+4H2O+Cl2+2O2↑+Q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分析〕 2 H4 O4= 2↑+ l2+2 2+4H2O,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 NH4CO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答案:D

例4 减少酸雨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 )

①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修高;③燃料脱硫;④向已酸化的土地中加入石灰;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⑤ D.①③④⑤

〔分析〕 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煤和石油而造成的,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的使用,燃料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这些都是可行的.酸雨的主要成分为HNO3和H2SO4.

答案:C

例5 用一支25mL的滴定管装好液体至“0”刻度,然后将液体全部放下,所得液体的体积是 ( )

A.25 mL B.小于25 mL

C.大于25 mL D.无法判断

〔分析〕 由滴定管的结构可知,“0”刻度在上、满刻度在下.满刻度以下还有一段空间没有刻度,因此将一支滴定管“0”刻度以下的液体全部放出时,则液体一定超过25 mL.

答案:C

综合应用题

本节知识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联系能源的相关知识,回答热点问题等.

例6 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在1971年7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关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几条主要去路,提供了如下数据:

直射反射 52000×109kJ/s

以热能方式离开地球 81000×109??kJ/s

水循环 40000×109??kJ/s

大气流动 370×109??kJ/s

光合作用 40×109??kJ/s

请选用以上数据计算:

(1)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约为_______.

(2)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有_____kJ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每年按:天计算).

(3)每年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为我们生存的环境除去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试根据能量关系列出A的计算式.列式中缺少的数据用符号表示.

A=_______kg.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_______.

〔分析〕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生跨学科的综合题,该题计算过程简单,但情景新、立意高,充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选择并使用适当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和解释有关问题的综合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通过分析提炼出解题的必要条件,然后运用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结合化学知识,就能正确解题.

(1)分析题中所给数据得出,“直接反射”与“以热能方式离开地球”的大阳能地球没有利用,而用于“水循环”“大气流动”和“光合作用”的太阳能是被地球利用的太阳能,所以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

(2)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有(365×24×60×60)s×40×109 kJ/s=1.26×1018kJ 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6CO2 (g)+6H2O(l)=C6H12O6(s)+6O2(g)-Q

6×44×10-3kg QkJ

A 1.26×1018kJ

A=1.26×1018×6×44×10-3kg/Q=

Q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热量(或每消耗264gCO2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答案:(1)23.3% (2)1.26×1018 (3)3.33×1017/Q;Q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说明]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热”、生物学中的“热量”、地理学中的“地表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学科间的综合预计会成为综合测试的命题热点.

同类变式 2 g氢气充分燃烧后约放热286 kJ,而1000g汽油充分燃烧后约放热46000 kJ.氢气被公认为是21世纪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试简述氢气作为能源的三个主要优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作为理想的能源,要具备来源广、发热量大、有利于保护环境等条件.

答案:(1)可以用水作原料制备氢气,氢气来源广

(2)单位质量的氢气比单位质量的汽油燃烧发热量高

(3)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氢气可再生

例7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有的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H2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2H2O(l)电解=2H2(g)+O2(g).根据以上叙述,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水煤气是一级能源

(2)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H2,以下研究方向中,不正确的是 ( )

A.构成水的氢和氧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 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H2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H2,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的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H2

〔分析〕 凡是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它是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包括已开采出来的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与经过加工或转移的能量的来源,尚未开采出的能量资源不列入能源的范畴,只是能源资源.能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分为一级能源与二级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叫一级能源, 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级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 如各种石油制品、煤气、电力、氢能、沼气等.

第二种:分为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在一定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 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 展,才开始被人类采用先进的方法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新发展的利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变能、用以发电的风能、大阳能、海洋能等.

第三种: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持续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所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之为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

(1)由题给的信息可知:水力、天然气是一级能源.电能是依靠煤燃烧的热能或水能、风能、核能等转化而得到的能源;水煤气是CO和H2的混合气体,它是由焦炭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故电能和水煤气均为二级能源.

(2)水本身并不能燃烧,水分解后生成H2,H2才可燃烧放出能量,而水的分解是吸热反应.因此A、C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

答案:(1)AC (2)AC

同类变式1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气体矿物燃料是 ( )

A.水煤气 B.CO C.石油 D.天然气

答案:D

同类变式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因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及生物能等是多年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被称为______(用“常规能源”或“新能源”填充,下同);而核能、地热、海洋能、沼气以及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太阳能、风能等被称为_____.日本决定大规模开采海床下面大量冷冻的固态甲烷,而一旦开采成功,将会导致人类历史上使用矿物燃料的又一场革命.请问人类即将开采的冷冻的固态甲烷属于_____.

(2)我们也可以把能源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两类.自然界中以现有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

E.焦炉气是一级能源

F.通过“湿式净化秸秆气化机组”使田地里的秸秆和柴草转化成的“洁净”燃气为二级能源

答案:(1)常规能源;新能源;新能源 (2)ACDF

探索与创新题

例8 如图1-37所示,图中各曲线是某环境监测小组描绘的某市市中心空气中CO的含量变化曲线,横坐标是表示北京时间0至24时,纵坐标表示CO的含量,根据一天24小时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你认为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

〔分析〕 这是结合环境监测活动编制的一道题目,图象形式是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人口密集的市中心空气中的CO含量与人活动的频繁程度有关,烧饭、供暖等都会产生一定量的CO.北京时间0至24时中,人们活动最频繁的是7时~20时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中CO的含量应该高一些,分析题中各个图象中的曲线变化趋势,D图较符合这种实际情况.

答案:D

易错与疑难题

本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常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对吸热、放热与物质的稳定性关 系不清楚,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二是缺乏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造成判断失误.

例9 反应C(石墨)=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 )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错解:C

〔分析〕 得出上面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有的同学认为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所以 稳定性就比石墨强,但硬度和稳定性是两种不同的性质,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吸收热量,说明金刚石的能量更高.能量越低表明这种状 态越稳定,因此石墨比金刚石稳定.石墨和金刚石能量不同,但通过一定的能量变化 可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

正解:AB

例10 用铜丝编织成一个铜网,将铜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半部位置,烛焰被切 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继续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错解:铜网上方火焰被切断,是因为铜网隔绝了空气,O2含量少了

〔分析〕 上面分析错在仅考虑了燃烧条件而未联系金属的物理性质.如果将金 属的导热性和可燃蒸气的着火点温度联系起来综合考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解:铜是热的良导体,吸收火焰的热量并散失在周围的空气里,使可燃蒸气温 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火焰被切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知识详解

知识点1 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重点)

任何一位在炉火旁烤过手,给火炉添过煤的人都不会忽视化学反应的另一重要特征:能量变化.化学家更是如此.因此,化学家除研究物质外,还研究能量.

在各种能量中,人们最熟悉的是热能,它来自燃烧。历史上,人类对燃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并由此引起了近代化学的一场革命。在现代社会中,能量的绝大部分仍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特别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化学能的利用

成为我们现代文明的支柱.

实验1-4: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探究(一)

实验目的:探究金属铝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的现象.

实验步骤:如图1-23所示,在试管里加入几小块铝片,再加入5mL盐酸,立即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受其温度,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做好记录.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冒出时,再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受其温度,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试管外壁、溶液的温度,化学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比反应刚开始时高.

实验结论:铝跟盐酸反应的过程放出热量.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要小心,防止打破温度计的玻璃泡.

实验1-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探究(二)

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吸收热量的现象.

实验步骤: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细的氢氧化钡晶体[化学式为 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滴~ 4滴水的玻璃片上. 然后再向小烧杯内加入约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观察一段时间,看玻璃片 上的水是否结冰并将玻璃片与烧杯黏在一起(如图1-24所示).

实验现象:玻璃片上的水结成了冰,玻璃片与烧杯被冰黏在一起.

实验结论:Ba(OH)2·8H2O在与NH4Cl反应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归纳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可知: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要吸收热量.

Ⅰ反应热

(1)反应热: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

(2)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3)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反应热是人类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Ⅱ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总结

(1)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置换水或酸中氢的反应.如:

2Na+2H2O=2NaOH+H2↑

2Al+6HCl=2AlCl3+3H2↑

②酸碱中和反应.如:

NaOH+HCl=NaCl+H2O

2KOH+H2SO4=K2SO4+2H2O

③含碳燃料燃烧的反应.如:

2CO+O2 2CO2

CH3CH2OH+3O2 2CO2+3H2O

④易爆物质的爆炸反应.如爆竹的爆炸.

⑤多数的化合反应.如: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2)吸热反应

①几个常见的反应.如:

2NH4Cl(s)+Ba(OH)2·8H2O(s)=BaCl2+2NH3↑+10H2O

C(s)+H2O(g) CO+H2

②多数的分解反应.如:

CaCO3 CaO+CO2↑

CuSO4·5H2O CuSO4+5H2O

【说明】由于受所学知识的限制,上述总结还不够全面.

例如: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

A.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

B.CO2+C 2CO

C.金属镁燃烧:2Mg+O2 2MgO

D.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分析〕 酸碱中和、燃烧、多数的化合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故A、C一定不正确. CaO溶于水,放热,这是常识性知识.

答案:B

同类变式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 )

A.固体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无水乙醇 D.固体硝酸铵

答案:AB

Ⅲ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难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为:

(1)在可比条件下,各种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如在同温下,1个H2O分子和1个HCl分子、1个O2分子和1个H2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

(2)能量是不能再生、也不能消灭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电能转化为光能或热能等,或从一种物质中传递到另一种物质中去.即能量守恒.

(3)化学反应都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在任意一个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各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即有能量差.若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这个能量差就会转化成热能等形式放出来,即反应放出热量,若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就会通过吸收热能等形式的能量来补足这个能量差,即吸收热量.

(4)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关系的总结如图1-25所示,通过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贮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而被释放出来的过程,或者是热能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而被 “贮存”起来的过程.

例如:在一定的条件下A与B反应生成C和D,其关系如图1-26所示:

体系(反应前)功尽弃 体系(反应前)

图1-26

(1)若E1>E2,反应体系的总能量(填“升高”或“降低”)_____,为(填“吸热”或“放热”)_____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若E1<>

〔分析〕 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从反应体系和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1-27所示).

答案:(1)降低;放热;反应物的部分内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热能释放给环境

(2)升高,吸热;环境提供的能量转化成物质的内能“贮存”在生成物之中

同类变式1 吸热反应一定是 ( )

A.释放能量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

答案:BD

同类变式2 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X的能量一定大于M

B.Y的能量一定大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大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反应

答案:C

同类变式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答案:CD

知识点2 燃料的充分燃烧

Ⅰ燃料燃烧的概念

定义:燃料的燃烧,是组成燃料的物质(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助燃物)相互接触.在一定条件(如点燃)厂发生的化学反应.

思维拓展 空气或氧气不足,燃料能不能充分燃烧?燃料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下充分,燃料能不能充分燃烧?

点拨 燃料燃烧的条件:有助燃剂;燃料和助燃刑的温度要达到或超过着火点.

燃烧充分燃烧的条件:有充足的助燃剂;燃料和助燃剂之间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燃料发生燃烧足它充分燃烧的前提,但发生燃烧并不一定是充分燃烧。如:

2H2S+O2 2S+2H2O H2S燃烧,但燃烧不充分.

2H2S+3O2 2SO2+2H2O H2S燃烧,且燃烧充分.

Ⅱ燃烧、充分燃烧的意义

(1)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节约能源.从如图1-28所示的曲线可知,在我国重视节约能源的必要性.

(2)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现在用的燃料中都含有碳元素,这些燃料燃烧不充分 时会产生大量的CO气体.CO气体有毒,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当固体燃料不 充分燃烧时,还会增加烟尘的排放量而加重环境的污染.

【注意】 虽然燃烧需要足量的空气或氧气,但气体的通入量也要适当,否则,过 重的空气或氧气就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样会造成浪费.

【说明】 根据一定量的物质,其组成颗粒越小,则总表面积越大的原理,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或将液体燃料雾化,以增大燃料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 燃料燃烧的效率.

Ⅲ煤炭加工后应用的重要意义

煤炭直接燃烧不仅产生大量的烟尘,而且煤中所含的硫在燃烧时会生成SO2, SO2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一些城市使用的水煤气或干馏煤气,它们都是煤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的产物.例如,使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则生成CO和H2:

C(s)+H2O(g) CO(g)+H2(g)

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后,不仅在燃烧时可以大大减少SO2和烟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而且燃烧效率高,也便于输送.

煤经过处理后,除了可以得到气体燃料外,还可以得到液体燃料,如甲醇等.Ⅳ煤炭燃烧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

(1)CO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CO的主要来源是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如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CO 是排放量最大的大气污染物,目前每年人为排放的CO的总量约为3亿吨~4亿吨, 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汽车排放出的废气.过去曾认为CO大部分来自人类活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O的自然排放量比人为排放量要大几倍,主要来自森林火灾、CH4的氧化、动植物的代谢等.CO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吸收,但在大气中很稳定,不能被氧化成CO2,故能在大气中停留很久.

CO使人中毒的机理是它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跟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200倍~300倍.CO被吸进肺里,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用Hb表示)化合发生下述反应:

CO+Hb·O2=Hb.CO+O2

使血红蛋白携氧和向体内供氧的能力减弱或失去,导致慢性或急性中毒,出现一系列缺氧症状或窒息死亡.

(2)CO2与“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前途经大气层时,大约有30%的辐射能经反射作用返回宇 宙空间,约有20%的辐射能被大气层吸收后,再反射回宇宙空间去.其余的约50太 阳辐射能以可见光的形式到达地面,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以地球长波辐射能的形式,又重新反射回大气层中,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不变.但是,当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时,地球大气层中的CO2和水蒸气等在允许太阳能透过并到达地面的同时,它们还把部分长波辐射能反射回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犹如在地球上空壤上了“玻璃层”,“玻璃层”允许太阳辐射能透过,但却阻止地面热量散发,致使地面温度上升,这种作用叫做“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积极作用是控制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合于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在夜间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下降到零下20℃,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悬殊.但是由于地球上人口激增,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的CO2不断增加,致使CO2吸收及反射回地面的长波辐射能增多,引起地面气温上升,因而造成“温室效应”加剧.

例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B.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

C.在使用化石燃料时,为使之充分燃烧,需通人过量的空气

D.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分析〕 燃料燃烧时,由于空气不足、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有限等因素会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产生的热量少,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要除去这些缺点;一是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发展洁净技术,如煤的气化和液化;三是通入足量的空气(如图1-29所示),但是过量空气又会带走部分热量造成损失,综上所述,只有C不正确.

答案:C

同类变式1 将煤处理后变为气体燃料的目的是 ( )

A.提高燃烧效率,减少大气污染 B.提高煤的价格

C.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管 D.减少运输环节

答案:AD

同类变式2 下列措施:①固体燃料粉碎;②液体燃料雾化;③煤经液化或气化处理;④通入尽可能多的空气。可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全部

答案:B

实验研究

实验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

实验目的:练习滴定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滴定管、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玻

璃棒、滴定管夹、锥形瓶.

实验步骤:

一、滴定管的使用

1.构造(如图1-30所示).滴定管是内径均匀的、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端有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或由橡皮管、玻璃球组成的阀).

滴定管上有两种标志:一是标志液面高低的刻度线,其“0”刻度在上方,其他刻度线由小到大自上而下均匀分布,刻度线最小间隔为0.1mL,再大一点为1ml;最大刻度线在最下方;其二是标志滴定管的规格和使用温度的数值,如50mL 20℃或20mL20℃,且位于管的上方.

【注意】 ①量筒无“0”刻度,其刻度从厂至上逐渐增大.

②量筒能准确读到0.1 ml.它只能粗略地计量液体的体积.

【说明】 查漏.滴定管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其是否漏水,只有不漏水的滴定管才能使用.本实验主要练习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的检查方法是:

①将滴定管活塞关闭,向其中装水至“0”刻度线附近.用滴定管夹把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观察滴定管的尖嘴处和玻璃活塞处约1 min,看是否漏水.若所观察部位有一处或两处有水漏出,则不合格,要修理活塞或更换滴定管。若所观察部位两处均无水漏出,就将活塞旋转180°,再次按上述方法和要求观察,检查滴定管是否合格.若不合格,要修理活塞或更换滴定管;若合格,该滴定管可以使用.

2.控制活塞,取一支洁净的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察(如图1-31所示),并轻轻地反复转动活塞,使活塞转动灵活.

【注意】 ①手势:左手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如图1—3lⅠ所示).

②转动滴定管的活塞时,不要向一边推或拉滴定管,也不要向下拽滴定管.

③滴定管的活塞要转动灵活,若转动不灵活,要向教师请教解决办法.

3.润洗,从滴定管夹L取卜滴定管。从滴定管上口倒入少量所要盛装的溶液(这里可用水代替),并使滴定管缓慢倾斜转动。使水润湿滴定管内壁.用左手控制活塞,将水从滴定管下部放出.再用水润洗滴定管一次.

【注意】 ①在向滴定管里装入某种溶液之前,一定要先用少量该溶液将滴定管的内壁全部润洗2~3次,并且润洗液要从滴定管下部放出,使滴定管尖嘴内壁也得到润洗.

②润洗滴定管时要小心操作,以防碰破滴定管,也要防止润洗液洒落.

4.装液和赶气泡.向滴定管中注人水至“0”刻度以上2cm~3 cm处,将滴定管垂直夹持在滴定管夹上,如果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调整液面到”旷刻度或”0”刻度以下.

【注意】 ①在滴定管夹上,滴定管要垂直.

②如果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一定要赶走它,使滴定管尖嘴内充满液体.

③由于滴定管的“0”刻度线以上没有其他刻度线.所以当滴定管尖嘴内的气泡赶走以后,要把管内液面调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但又不能离“0”刻度太远.

5.读数,读取滴定管内液体体积数。并记录下来.读取滴定管山液体体积数的方法与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的方法相似(如图1-32所示),使眼睛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取与液面凹面相切处的数据.

【注意】 ①在读取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数时:一是要使滴定管与水平面垂直;二是要使眼睛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三是要读取与液面凹面相切处的数据;四是要估读到0.01 mL.

②由于滴定管刻皮值的设计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所以,以俯视(视线偏高)方式读数,读数偏低,以仰视(视线偏低)方式读数,读数偏高.

6.放液和记录.

(1)用滴定管向烧杯中滴液,测出25滴水的体积.并将读数记录下来.

[说明] ①从滴定管内放出一定体积的液体,先后两次读取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数,计算放出的液体体积的方法是用第二次读得的数值减去第一次读得的数值.

②记录液体体积时要精确到0.01 mL.

③25滴水的体积一般为1.25 mL,即1.00 mL一般为20滴.

(2)用滴定管准确量取10.00 mL水.

【注意】 ①从滴定管里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逐滴放出,不能使液体快速流出.当放出的液体体积接近预定值时,更要逐滴慢慢放出,以防放出的液体过量.

②当最后关闭滴定管的活塞时,若滴定管的尖嘴外还悬挂一个液珠,要使该液珠进入液体接受器内的液体中去,原因是该液珠的体积经滴定管准确测出,它是液体接受器中应有液体体积的组成部分.

7.滴定管用完后。应按规定洗净,倒夹在滴定管夹上晾干.

二、锥形瓶

1.识别.如图1-31Ⅱ所示.锥形瓶底大而门小,盛溶液后,重心靠下.

2.用途.

3.使用方法.

三、容量瓶

1.容量瓶的构造.

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如图1-33所示),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

2.规格.常用的容量瓶有100 mL,250mL,1000 mL等多种.

3.用途.用来准确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注意】 ①要明确区分容量瓶和烧瓶的构造和用途.

②配制溶液时,选择的容量瓶的容积必须与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一致,如配250 mL溶液就要选用250 mL的容量瓶.

[说明] ①容量瓶的瓶口配制的是玻璃塞时,瓶口的内壁和瓶塞的外圆面都经过磨砂处理的.

②容量瓶和瓶塞是一一专门配制的,不可调换.因此,容量瓶瓶塞需用结实的绳系在瓶颈上,以防止损坏或丢失.

4.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1)检漏.容量瓶使用前,首先要检查是否完好,瓶口处是否漏水.检查方法如下:

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图1-34所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支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凡是像容量瓶瓶口、酸式滴定管的活塞、配有玻璃塞的玻璃试剂瓶的瓶门,在检查其是否漏水时。都要做到“旋转180°后再检查一次”.只有两次检查部合格才是真正合格.

(2)溶解,因为容量瓶不能加热。因此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如果是固体试剂。应将称好的试剂先放在烧杯里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如果是液体试剂.应将所需体积的液体先移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后。再转移到容量瓶里.应特别注意在溶解或稀释时如有明显的热量变化,就必须待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才能向容量瓶中转移.

(3)转移.

①将烧杯中的溶液(可用水代替)转移到容量瓶中(如图1-35所示).

②用少量水洗涤烧杯2~3次,把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

【注意】 ①若溶液的温度偏高或偏低,一定要待其恢复到室温以后再向容量瓶里转移.

②在向容量瓶里转移溶液之前,容量瓶瓶颈的刻度线以上部分,内壁上必须没有可自然下流的水.

③向容量瓶里转移溶液或注入水,都必须用玻璃棒引流.烧杯嘴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容量瓶的内壁上.玻璃棒的下端靠在容量瓶瓶颈内壁的刻度线以下的部位。玻璃棒棒身位于容量瓶瓶口的中央,切忌靠在容量瓶瓶口.

④单手持容量瓶的瓶颈,使容量瓶瓶口向上直立,轻轻旋摇容量瓶,使液体混合均匀.

⑤要防止溶液溅到容量瓶的刻度线以上.

(4)定容.用烧杯沿着玻璃棒向容量瓶中缓缓地注入水,到刻度线以下1 cm~ 2 cm处,改用滴管滴加水到刻度(小心操作.切勿超过刻度).

【注意】 ①不要用烧杯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使容量瓶内的液体体积准确.

②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内滴水时要做到:一是使水滴落在液面中央而不落在瓶壁上;二是使水逐滴滴入;三是以平视的方式盯着容量瓶的刻度线,直至液面的凹面与刻度线相切为止.

③定容时,如果溶液超过标线,不允许用滴管将多余的溶液吸出,需重新配制溶液.

(1)摇匀.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用另—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倒转,使溶液混合均匀(如图1-36所示).

【注意】 ①手持容量瓶时要用指尖而不要握瓶,以防止液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

②摁瓶塞的食指不要松动,以防瓶塞松动而漏出液体.

③振荡容量瓶要小心,防止碰破容量瓶.

(6)转、贴.因为容量瓶是一种量具,故不可贮存溶液.尤其是碱性溶液.因为碱液会腐蚀玻璃,使瓶塞黏住,难以打开.

把配好的溶液转入试剂瓶中,并在试剂瓶上贴好注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者姓名和配制日期的标签.

【注意】 ①试剂瓶不仅要干净,而且还要干燥.若试剂瓶不干燥,会使溶液浓度变小.

②试剂瓶的颜色、瓶塞都要符合该试剂保存的要求.

(7)将容量瓶洗净、晾干(玻璃磨砂瓶塞应在瓶塞与瓶口之间垫张纸条,以免瓶塞与瓶口黏连).

思维拓展

1.在读取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数时,俯视、仰视和平视得到的数据有什么差异? 这种差异与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数时的差异有什么差别?

点拨 在读取滴定管的读数时,如果眼睛的位置偏高、偏低或滴定管放置歪斜,所读取的读数会有较大的误差.如仰视时得到的数据比平视偏大,俯视时得到的数据比平视的会偏小.

在实验室中,一般量筒没有“0”刻度,而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部,量筒刻度从下向上依次增大,而滴定管刻度从上到下依次增大,恰好相反.因此,从仰视与俯视得到的结果看,读数的大小也刚好相反.例如,在仰视时,对于滴定管,得到的数据会偏大,而对于量筒,得到的数据则会偏小;在俯视时,对于滴定管,得到的数据会偏小,而对于量筒,得到的数据则会偏大.

2.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为什么必须要待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再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点拨 因为玻璃的膨胀系数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容量瓶是玻璃制品,因此在容量瓶上一般标有使用温度.如果待配制的溶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所配制溶液浓度的准确性.

3.为什么滴定管要先用试剂润洗2~3次,而容量瓶却不能先用试剂润洗?

点拨 如果滴定管不用试剂润洗而其中又有少量蒸馏水,当加入试剂后,会使试剂的浓度变小.容量瓶若用试剂润洗,会在容量瓶中存有少量试剂,使所配制的溶液的浓度变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化学 | 实验操作八大注意事项,背牢考试不丢分!
八、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归纳
化学干货II关于高考化学实验复习要点的归纳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九:实验基础知识(一)
怎么使用实验室玻璃仪器 - 大将军王电厂化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五方面把握初中化学实验【黄冈中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