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十一狂欢背后:我们真的越买越快乐吗?

“双十一”购物节又到了。

一波又一波营销热潮,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购物车加满了吗?

信用卡刷爆了吗?

熬夜去直播间里血拼了吗?

你的快乐又快要到达顶峰了吗?

“买买买”总是很快乐的。想象着自己“拥有”了那一切时的心满意足,一切烦恼似乎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尤其是等待快递的日子。明明知道买的是什么,依然满怀期待。

也许这样的惊喜和满足,真的值得“不惜一切代价”攫取。

可是然后呢?

无数事实证明冲动消费过后,往往是更深的落寞和焦虑。毕竟还卡还是挺痛苦的。

可是每一年我们依然一边喊着“拒绝冲动消费”,一边不自觉地跟风消费。

这是为什么呢?

你真的需要吗?

心理学认为欲望是人一切行为的驱动力。欲望越强烈行动力越强。

因此不可控制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无处安放的欲望。只是很多时候,它隐藏得很深。

如果我们不能够辨别表层需求和核心需求,就会一直在表层需求那里打转。结果越来越失望,越来越苦闷,也越来越沉迷于满足表层需求。如此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简单来说“冲动消费”,尤其是不可控制的“买东西上瘾”是成瘾行为。而成瘾的心理机制是用短平快的快乐来填补内心巨大的空洞,短期有效但是长期有害。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女主贝卡是个购物狂。手握十几张信用卡月月光。家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战利品。可每次出门走过橱窗,看到精美的商品依然会忍不住买买买。

满载而归的感觉可真是爽啊,觉得幸福不过如此。只是到了月底面对高额还款额就崩溃。

雪上加霜的是因为沉迷于购物,工作的时候开小差她被开除了。

然而去面试的路上路过橱窗,她看中了一条绿色围巾。恍惚觉得塑胶模特在跟自己对话。

“它多么适合你啊。拥有了她你看上去一定更自信、更美丽。面试也会更顺利。”

纠结了半天她东拼西凑买下了围巾。然后面试迟到了。

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催债的人却找上门来。

一时工作爱情全没了。这时她才意识到一直买买买,并没有让自己生活更美好。

想明白了之后她将家中所有闲置物品大甩卖。

当她走出卖场的时候迎面看到男友正一脸欣慰地看着她。

这个剧情听起来有点玛丽苏。然而仔细想一想现实中因为一方沉迷于购物而吵架的事还少吗?

曾看过一个新闻。家住浙江的朱女士因为沉迷于购物,把家里堆得连脚都迈不开。

丈夫苦恼不已。

孩子也忍不住抱怨:“妈妈对购物车的热爱超过自己。”

为了让她戒掉“购物瘾”,一家人劝她去看了精神科医生。

当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疯狂。

可沉迷于购物或冲动消费,或多或少都是缘于某种更深层的需求未能被满足。严重了说就是心理障碍。

假性需求vs真需求

有一说一“双十一”时有些产品真的很优惠。白给的优惠不要也说不过去。

可有些产品仔细算来并没有优惠多少。更不划算的是,因为所谓的优惠券买了一堆原本并不那么需要的东西。

若不能识别真需求和假性需求,就很容易掉入营销陷阱中。

比如被广告宣称的神奇效果洗脑,买了一堆听起来很神奇的“瓶瓶罐罐”。

结果却发现徒有虚名,一点用都没有。

还有总觉得下一件衣服会让自己更有魅力。

可实际上呢?买来才发现很多衣服并不真的适合自己。想象和现实之间有很大一段距离。

抛开是否浪费钱不说,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一定要买呢?目的达成了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为了减少这类后悔,在剁手之前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以下5个问题。

比如看中了一件衣服,情感上很想要理智上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需要。

A、如果拥有了这件衣服,我就会感觉怎样呢?我期待会有什么不同呢?(识别表层需求背后的情感诉求)

B、它真的会让我感觉更好吗?(质疑它的真实性,以免被虚假需求牵着鼻子走)

C、为什么这种感觉需要衣服来给予?没有这件衣服我就不能感到(快乐、自信)吗?(撬动深层错误信念)

D、除了买这件衣服,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满足内心诉求呢?现在已经拥有的哪些东西,也可以让我有这样的满足呢?(回到当下,寻找可能性)

E、如果买了这件衣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坏处呢?(觉察冲动消费的负面后果)

也许有人会觉得开心就买呗,想这么多太纠结了。当然如果并不会后悔,怎么开心怎么来。这是个人的自由。只是如果总是忍不住买买买,买完又总是后悔就有问题了。

毕竟花钱是买开心的,不是买后悔的。

更重要的是若我们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病毒式欲望,就会慢慢被它吞噬。

买买买,不是唯一的快乐

如果道理都懂,但还是控制不住买买买怎么办呢?

那可能就需要往更深处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了。

忍不住剁手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强迫性行为。强迫是焦虑和恐惧的混合体。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强迫性行为或强迫性思维,是因为担心不……

就会有严重后果。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就忍不住重复某些行为,哪怕是有害的。但只要当时感觉很好就不管不顾了。

一般来说强迫性消费是源于深层的匮乏感和没有安全感或缺爱。

匮乏感

匮乏感是一种很“缺”的感觉,和一个人实际拥有多少无关,和内心的黑洞有关。

内心很匮乏的人和得了暴食症的人一样总是不满足,习惯于囤积任何她觉得自己缺的东西。

买了很多东西堆在那里,包装都不拆的人就是内心匮乏感作祟。

不那么严重的可能就是爱多买乱买,总觉得不够。

没有安全感或缺爱

有些人买东西是因为潜意识里把花钱等同于爱自己。所以,她们很难拒绝“你值得拥有”这样的话。事实上绝大多数冲动消费的女人买东西都是源于这种心理。

因为受了广告语或推销人员的暗示,她由衷觉得一个人女人如果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就不够爱自己。或者觉得只有舍得给自己花钱的女人才会被人爱。

总之就是相信拥有了这些东西会让自己人生更美好。如果没有人生就很可怜。

压力很大没什么时间和精力与人建立关系的都市白领,很容易掉入这种消费陷阱中。毕竟买买买可能是最简单快捷的解压方法了。

就好比吸烟一样。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内心很空的时候,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只想要来点刺激。

如何摆脱“强迫性”消费呢?

克服“强迫性消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欲望做断舍离。

断舍离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斩断外界干扰以及无意义的诱惑,比如不买不需要的东西,不混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不与不合适的人交往。

第二重,舍去已经拥有但是消耗自己能量的,无用的东西。比如,感情、物品、人际关系、想法等等。

第三重,出离是指割断对一些人事物的执念,放下那些对自己成长来说无益的东西专注于活出自己独特价值。

控制自己买买买的冲动是第一重,斩断诱惑。

果断处理不适合自己的、多余的东西是第二重,舍去多余的东西。

不再执迷于用外物来填补内心的匮乏和缺爱感是第三重。找到内心的平衡,不被虚假的需求迷惑。

最难的是第三重。

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每天一醒来各种声音纷至沓来。就像海妖的歌声引诱着我们去追逐。甚至连感情也被物化了。

我们越来越相信“只有拥有更多才会幸福”。可一边拼命追逐,一边遗憾地发现似乎自己总是缺点什么。

在这样“虽拥有了很多却依然不快乐”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外物与自己的关系。

一切外物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人也好,物也好,事也好,无一例外。

当欲望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很焦虑、很恐惧、很空虚、很孤独。

就好像把自己的心寄存在了他处。如提线木偶般去向外索求。

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只有向内求我们才能够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

因此多问问自己“当我拥有了这一切之后,我的感觉是怎样的?现在可不可以就这样呢?”

其实内心的转变只在一念之间。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是被迫去追逐这一切,而是有选择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焦虑、痛苦了。

放下了焦虑自然不再会掉入“强迫性消费”怪圈。

更重要的是放下了焦虑就能够更好地活在当下,更从容地奔赴自己想要到达的远方。

对每个人而言双十一的狂欢都是一场关于内心欲望的考卷。你得了多少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什么造就了你的性格?——详解九种性格的防御机制(上)
强迫症是什么
为什么购物、买买买会上瘾?如何缓解购物上瘾呢?
“性成瘾”是什么?患者自述:难以控制、无法摆脱,像大脑磕了药
U护·“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
双十一疯狂“买买买”的我们,究竟买的是什么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