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隔三差五被叫家长,我的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欺负别人?

同事小羽,生有俩娃,大宝刚上一年级,小宝还在幼儿园,可是最近让她最烦心的不是单位KPI,也不是老公不听话;

而是大宝、小宝接连被人欺负,大宝的腿差点被人踢折了,小宝脸也被人抓烂了,让小羽茶不思饭不想,忧心忡忡,甚至都不敢让娃去学校了。

朋友西丽,全职妈妈一枚,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儿子身上,却毫无成就感而言,一提起自己的儿子,西丽就泪如雨下,因为她几乎每隔两天就接到班主任的投诉电话,你家儿子又把别人打了,你快来看看吧。

西丽说,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时常出现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的情况,老师隔三岔五找家长;

起初,西丽还想,是因为孩子太小了,又是男孩子,可能比较好动,淘气,也属正常现象,调教一下就好了。

没成想,孩子上了小学,还是喜欢打架,甚至被老师冠以“欺负他人”的“名号”。

西丽只要一接到老师电话,她就莫名的紧张,不出三句话,西丽妈妈就会重复以下动作:去学校,解释情况,带走孩子,和其他孩子家长道歉。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喜欢欺负别人?作为家长,该怎么应对,让我们走进西丽的世界,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

西丽原本是他人眼中的“女神”,不仅相貌出众,家境殷实,而且嫁的夫君也是“绩优股”,不到四十岁,就已经升任副院长,还如愿生了个儿子,一切顺风顺水。

西丽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在五年前就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

两人唯一遗憾的要孩子比较晚,接近35岁才喜得一子,西丽的夫君工作非常繁忙,常常是凌晨才能回家。起初,西丽还能包容,以为夫君确实是工作原因。

但朋友的一席话,让她徒生罅隙,她觉得自己已经为家辞了职,逐渐脱离了原来的社交圈,像极了一只被圈养的笼中鸟,而他的夫君事业有成,扶摇直上,步入中年更添魅力,这对“绿茶婊”是最具杀伤力的状态。朋友提醒她要注意点。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西丽佯装着“给他十个胆,他都不敢”的大度,实际上,内心开始嘀咕,会不会真的有问题,无论搞科研还是应酬,谁还能天天这么耗着晚回家啊。

西丽的心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发现夫君“有问题”的蛛丝马迹,并细心记录,她犹疑的想法越发严重,甚至连看电视剧都能联想到自己夫君身上。

再加上西丽内分泌失调,月经期不稳定,量少还间隔时间长,她觉得自己快要绝经了,便越发的感到不安定。她没有把此事和夫君说,她怕遭到嫌弃。

但正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稳定,导致俩人时长争吵,夫君觉得她真切是无理取闹。

西丽有苦说不出,好面子的处事风格,从不与人说自己的无奈和纠结。

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一方面,和夫君的关系与日俱下,另一方面,自己的交际圈越来越小,和周围的朋友从不说真心话,只以“凡尔赛”话术进行日常交流。

说白了,西丽就像生活在笼中的金丝鸟,看着光鲜亮丽,安逸美满,实则毫无生趣,死水一潭,更可怕的是她和“笼子的主人”关系恶化。

“主人”甚至打开笼门,让她随意飞,她却已经悲惨到丧失了飞的能力。

从怀孕到孩子出生,俩人没少吵架。当时,正值夫君竞聘副院长的关键时期,夫妻关系如果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政治前程,况且,西丽正在怀孕的重要节点,也不宜生气。

夫君想着,尽量避免直接冲突,能早回家就早回家,能少吵架绝不还口。

可是,即便如此,俩人还是一言不合,就火药味十足。夫君怕影响孕妇生产,便采取了“鸵鸟”策略,惹不起躲得起。

起初,他只是躲到自己卧室里,后来他开始躲到办公室,再后来,他甚至主动躲到同事家里,餐厅茶室。

西丽将生活寄希望于自己儿子的出生,没成想,儿子出生后,夫妻二人的矛盾愈演愈烈。

夫君几乎消失在孩子的成长计划中。

儿子在幼儿园就爱打人,动不动就对同桌拳脚相加。他个子也高,长得也壮,小朋友们看到他都绕道走。

是我错了,还是TA错了

小羽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对方的错,而是问妈妈,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小羽看到孩子扑闪着大眼睛问她,她心疼的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

据调查,一些被欺凌的孩子,一般都会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要承担责任。

西丽小时候也遭遇过校园欺凌,只是那时候没这个概念。

西丽在上初中的时候,被学校的一个“一姐”盯上了,课后西丽被“一姐”等三个女孩围起来,叫过来问话,西丽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当时的自己可笑。

因为她被问话时,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被“一姐”盯上。

西丽的这种心理不是个案,当孩子们被欺凌后,如果没有成年人用稳固的依恋关系予以保护,孩子们就很有可能遭受情感上的创伤,或者表现为情感封闭,或者抑郁,或者更糟。

如今,西丽成为了妈妈,突然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她甚至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小时候我被别人欺负, 轮到我儿子欺负别人。西丽心想,总比被欺负的要好。

可是,西丽想的太简单了,她没想到,成为一个总欺负别人的孩子的妈妈,是一种怎么样的五味杂陈。

她开始习惯了给别的家长道歉,开始习惯了被叫家长,开始习惯了一拿起电话就泣不成声。

研究表明,无论孩子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都很容易隐藏自己的内心。

西丽妈妈至今都搞不清楚孩子为什么喜欢欺负别人,就像当时她还小的时候,被“一姐”训话,她就从没和妈妈说过此事,作为孩子的自己,也不愿意和家长说起这些不堪的往事。

而今,她终于体会到,孩子的心思真难懂。

因此,身为父母,具备洞察力和耐心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很容易陷入教养困境。

如何化解孩子的攻击性?

有学者提出,欺凌是人类情感脑区中,最重要的两种心理动力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心理动力分别是:依恋和防御。

孩子欺凌别人,是因为和家长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成年人给予支持和引导的;

但是,当孩子发现成年人不值得信赖,不值得托付,不能给予建议和意见,不愿意听他们的心声时,孩子就会放弃原生依恋关系,从而找到可以替代的依恋。

被替代的依恋,如果不是来自于心智成熟的年轻人,就会来自于心智远未成熟的同龄人。

同伴导向的依恋,会导致关系的不稳定,容易产生控制他人或被控制的倾向,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同伴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欺凌他人的孩子,看似既冷漠又冷酷,老师、家长说什么都不听,实际上是内心极度敏感,外强中干的类型。

他们心理依赖性强,但又想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通过他人的服从,确保自己的控制性地位。

西丽的孩子之所以总是喜欢在学校欺负别人,是从小缺少安全感的表现,父亲的长期“消失”,父母之间的隐形隔阂,都对孩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很希望能在父母那里找到依靠,却发现这种依靠是时有时无、毫无确定性的,他渴望情感依赖,却又害怕失去保护。

孩子天然的希望依靠父母,却在现实中发现这种依靠被扭曲成不安全的形态,于是,摒弃或者放弃原生依恋,用错位的同伴依恋代替父母,同时,害怕脆弱,希望通过某种方式逃离脆弱的渴望越发迫切。

在这种既迫切又脆弱的依恋中,孩子会把依恋的方向指向同伴,在学校,是最好的同伴场所,这里的成年人不多,即使有老师,也无法照顾到所有同学,所以,学校成为欺凌的高发场景。

真正能改变这种情况,是让孩子重新融入一段健康的依恋等级关系,让他们放下戒备心理,满足他的依恋饥渴。

相关研究显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有效降低欺凌发生率,降低欺凌损伤的严重程度。与父母沟通不畅、缺乏父母充分照料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在调查问卷中,研究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设置了一道考察孩子视力情况的题目;

数据显示:在初中阶段近视的学生中竟然有约20%的家长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已经近视了,这部分学生遭受过欺凌以及重度欺凌的比例分别高达84.1%和7.8%,而家长能准确掌握其视力情况的学生遭受过欺凌以及重度欺凌的比例则分别下降到了73.2%和3.3%。

坦诚相对:我们也许误解了孩子

但,身为父母,谁也无法保障自己的婚姻不出现任何情况,一旦发生婚姻危机,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避免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唯有用爱,才能撑起孩子避风的港湾,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重新调整自己,亲近父母。

“亲近父母”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真正的用心和花时间。西丽的孩子就在我的帮助下走过了这个阶段,我为她制定了“开放记忆与闭合记忆”的积极治疗方法。

西丽完全放弃了让孩子爸爸加入到治疗的努力,她不想和孩子爸爸多说一句话,但为了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她积极的介入到配合治疗的过程中。

她说,她不能改变别人,但她会努力改变自己。

所谓“开放记忆”,就是那些无法理解的记忆和引发负面情绪的记忆,所谓“闭合记忆”就是那些虽然过程曲折,但最终以积极结果结束的记忆。

当我让西丽的孩子试着说出一件他印象最深刻的“开放记忆事件”时,他愤懑的说出爸爸和妈妈打架的事情,他觉得爸爸做的太过分了,但当时的他又太小,无法保护妈妈,他希望自己尽快长成一个男子汉,能够保护妈妈不受伤害。

西丽孩子在这件事情中,看到的是爸爸的残暴、不讲理、人面兽心,以及与之相反的社会面对爸爸的高度认可。

西丽孩子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挣扎了很久,却找不到出路。他想,用攻击别人的方式,并不影响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且,用拳头才是保护力的表现。

在这段“开放记忆”中,我所帮他完成的是,引导他能否找到这段记忆中的积极一面。西丽孩子终于发现,原来他做一切事情的终点是保护妈妈。

但他不知道,他通过攻击其他同学的方式,反而令本已身心俱疲的妈妈雪上加霜。

他坦言,之前从未意识到这点。因为老师在叫家长的时候,他以为妈妈会很自豪,看,我的儿子多厉害。

西丽重新与孩子亲近,是通过西丽的一段坦诚相对的“示弱性表达实现的。

西丽告诉儿子,她的内心很脆弱,她很害怕被老师告状,很惧怕向其他家长道歉。

当我们的孩子做出了匪夷所思的行为,也许是我们在不经意间给孩子植入了“开放性记忆”的病毒。

当病毒爆发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指责孩子的不是,不能仅仅指望孩子的转变。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还很多,无论何时改变,都不晚。

1、Tayyab Rashid / Martin P. Seligman,Positive psychotherapy:clinician manual,2018,ISBN: 9780195325386

2、Daniel 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 Bantam,199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在学校总被欺负,就是因为父母不会这样做!
孩子被开玩笑到开始怀疑人生,家长如何安抚孩子
为什么女儿会经常说讨厌爸爸?宝妈别干着急,3招唤回女儿的喜欢
让宝宝独自睡觉的技巧(图)
很重要:目睹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凌,爸妈要不要帮?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家长用这5招,和孩子一起向校园欺凌说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