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家人之名》要烂尾?这史诗级心理大剧足够研究一年!

作者|雨青 

审核|流沐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可联系删除 

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和两个爸爸,最终组成了一个家庭。

很多人是以“猎奇”的心态入坑了《以家人之名》这部剧,没想到却被这一家人充满温情的泪水与欢笑打动颇深,一个个大喊“李爸爸真香” “大哥好甜” “小哥快让我来保护你” “这样的妹妹我怎么遇不到的”......

在这些引人入胜的剧情背后,隐藏的是心理专家眼中的“心理大剧”!没错,这三家子人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级的“史诗心理大剧”,每一个情节和细节都值得挖出来写一大篇心理分析报告。

凌霄给三岁的妹妹喂核桃,导致妹妹噎住窒息而死。当时没有大人在家,凌霄想求助,可是门被反锁了,当母亲陈婷赶回家的时候,妹妹的身体已经凉了。

丧女之痛使陈婷不断利用语言攻击凌霄,令他深陷于妹妹去世的自责中。她将这些本应由成年人承担的责任,归咎于孩子,让他无法感受到被爱与支持,这导致凌霄在情感交流上产生障碍,难以向亲密的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前期他几乎不表达快乐和愤怒,习惯紧紧包裹自己,如同被黑夜困住的小兽,不想和任何人产生关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少受一些伤害。母亲,作为小凌霄出生后的第一段、最亲密的亲密关系,用近乎毁灭性的方式给小凌霄的情感世界画上了一个句号。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马丁泰歇尔曾与波士顿儿童医院合作,共同评估过虐待(包括语言虐待)对儿童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语言暴力会让孩子发育中的大脑出现受损情况,脑部多个区域都会被消极情绪所影响。

实验调查还显示,与未受过语言虐待的儿童相比,受过言语暴力的孩子,识别调节情绪的脑组织体积平均减少了6%。所以,对于当时未成年的凌霄而言,如此直白的语言暴力虐待是无法被消化,且伤害深远的。

如果他没有遇到李尖尖一家,从小便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关爱,这样即使成年,也依旧很难界定自己的身份,因为他独立的思想、感情以及需求都从未得到任何鼓励,内心的小孩始终处于被抛弃、不被爱的状态,他也很难以正确的方式去爱别人和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像小凌霄这样,饱受语言暴力伤害之苦的人,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原生家庭关系,并且逐渐治愈自己?

一些日常心理调节,或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些微帮到我们。

1. 你可以自私一点!

长期与语言暴力相伴的人,往往都会把错误归咎于自己:是我的错误才使得自己被抛弃、被指责、被忽视。

如果不能认清主要的责任方,你将一辈子成为这些痛苦重担的承受者。内心充满自责和羞耻的人,只会不断伤害自己和亲密的人,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首先,你要从认知层面认同这些过错不在于你,再慢慢开始内心认同,不断练习原谅自己。

“你不需要为……负责!”卸下那些童年不幸遭遇承担责任的重担,归还给那些应该承担责任的人,你有权利“恨”他们,也有权利“自私”一些。

2. 建立与他人的信任,打破自我防备!

童年遭到语言暴力并被家人抛弃的人,在成年后的交往中,可能无法相信自己有能力维系好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并在其中拥有感受被爱的能力。他们会害怕像童年那样,再次遭到遗弃。

所以,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从自身相信自己有能力被爱。建立与他人的信任是打破自我防备、重新建立关系尤为重要的一步。

3. 迈出沟通的第一步。

对于已经成年的“受伤者”而言,将“回避”变为“摊牌”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单纯地揭开伤疤,而是通往治愈的必经之路。

“摊牌”的目的不是吵架,而是传达你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你的痛苦,并告诉他们作为成年人我会承担自己的过错,但你在我小时候对我产生的伤害也应由你来承担;即使你号称不记得,但这些伤害依旧是真实存在的;我感谢你对我的付出,但这仍不能抵消你对我的伤害……

所有无法面对和不被提及的部分,都一定是还未被治愈且令你痛苦的源泉。唯有面对它们,才有可能治愈自己。

但无论是怎样的“会面”,请都一定记得使用非辩护语言来应答。作为成年子女,与原生家庭过度的牵连也是很有必要的,保持一定友好但冷静的距离,可能对于大多数家庭都非常有益。

面对被原生家庭抛弃,子秋却做出了与凌霄截然不同的反应。凌霄是“酷酷”的防御性表现,而子秋似乎非常快速地“接受”了现状刚被接到李家的小子秋,就盯着李海潮,突然喊了一声“爸”。

这种“急速接受现实”并“异常乖巧”的表现,简直令人心疼,如此懂事的孩子一定经历了太多他这个年纪不该经历的心酸,而不得不学着尽可能地讨好他人,以换取最低程度的爱。

在后面的剧情中,子秋的二姨继续强化他的这种行为、信念,说他和“家里给了钱”的凌霄不一样,他是被李海潮施舍着长大的,要像一个外人一样小心地活。

这也许就是子秋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一,他必须想方设法满足别人的需求来维持现状。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但在帮别人忙时,却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并且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别人,因为担心会被拒绝。

就像是小子秋,他竭尽努力想表达出愿意加入新家庭的“决心”,尽可能显得乖巧、积极和懂事,努力地洗碗洗衣服。即使被妹妹尖尖扔掉几次行李,也依然像跟屁虫一样天天跟着妹妹跑。

可是妹妹依旧不喜欢他

所以,他觉得自己必须足够努力,足够讨好,才可以稍微改变自己毫无价值的生命本身。这是多令人心酸的“懂事”。

如果这些“讨好型人格”的特征已经出现,除了请心理咨询师帮忙外,我们要如何改变“讨好”的心态?

1. 世界不完美,所有人都一样!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会将他人的优点放大,而对自我的价值贬低,所以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是很重要的。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也就能逐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你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与此同时,你也没有义务对别人的话完全赞同。你应该明白,自我价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的评价。

2. 学会说“不”。

建立边界意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可以尝试学习逐一列出那些你不喜欢,或者令你感到痛苦、愤怒,却不自主去帮别人做的事情。

我不喜欢身体被碰触,却无法拒绝他人的勾肩搭背;

我也想准时下班,却无法拒绝同事请你帮忙的要求……

在列出这些之后,思考“为什么不想做这些事?在什么情形下你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这些事?这些是在什么情形下发生的?”并且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尝试,拒绝他人一次。

3. 学会自爱,相信自己值得!

在最初开始尝试拒绝他人的时候,你一定会有着强烈的内疚感,这种开始是艰难的,但确实是有必要的。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任何负面的反馈都有可能令你变得退缩。

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暗示自己不用内疚,不用抱歉,这也是对他人的信任,也是在帮助他们,信任对方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会自爱,你可以尝试将自己变成一个“别人”,从小事开始帮助自己,学会爱自己,讨好自己。也许你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的优点和价值,并感染周围的人,改变一味讨好的现状。

成年的凌霄打电话跟李尖尖,说让她撒个娇,尖尖当着闺蜜的面跟“哥哥”温柔撒娇 “哥,人家好想你哦,快点回来哦,爱你爱你么么” ,氛围真的是温馨又甜蜜,令观众忍不住咧出“老母亲”般的欣慰微笑。


这种在家庭(无论原生还是重组家庭)生活中的撒娇行为,在幼年时期可能经常发生,但在成年后可能会变得并不常见。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成年之后,有多久没有对自己的父母正经说出“我爱你” 、“我想你”这样的话了?

成年的家庭成员往往会陷入“好话不会好好说” 、“越亲密越疏远”的怪圈。最直白简单的撒娇,却是成年人最难以启齿的沟通方式。

从心理学上讲,会“撒娇”,或者说会“服软”的人,不论男女,都比“倔强到底”的人心理弹性更好。影响一个人心理弹性的因素不止一个,这里我们只提到一个根本原因:原生家庭的影响——认同的心理机制。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人。这也正是李尖尖会“撒娇”且心理弹性也更好的底层原因。

有了两个爸爸的爱和哥哥们的保护,即使在缺失母亲的情况下,尖尖也可以不自觉地向养育他的父母、兄长获取认同,并成长为一个情感比较正面和健全的女孩。

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会撒娇更好命”呢?

1. 避免“指责式关怀”。

与家庭成员沟通时,尽可能减少使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

比如,“你怎么这么笨” “你很没用”这样的后缀,很伤人。我们可以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担忧,但也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将小错误扩大化。不要说“倒杯水也能被烫到,笨死了” !“不好好读书,以后就等着以后捡破烂吧”!这类话。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你不小心烫到自己,我很心疼”,“好好读书是为了使你成为有修养、有知识的人,希望你以后拥有更多自由去选择……”记住,表达要正面积极,避免指责式关怀。

2.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无论男女老少,被赞美都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可我们往往更善于赞美朋友、同事、老板这些“陌生人”,反而对我们最亲近的家庭成员报以“他知道我爱他,所以我不必说”的心态。

如果一开始觉得不好意思,可以规划从最小的事情开始,每天赞美家人3次。妈妈你做的饭真好吃”、“爸爸你修好了水管,我很感谢”、“孩子你画的花非常美”......尝试将赞美之词直白地表达出来。不要觉得这些事太过微小,相信我,甜蜜温馨的家庭气氛正在逐渐形成。

 3. 温柔地邀请他们来帮助你。

撒娇,是一种令对方感到舒服和心动的柔软沟通方式。

可以注视对方,尝试稍微轻声地、缓慢地、温柔地对你的家人提出第一次小的帮助请求。比如从“宝贝(可指孩子也可指夫妻)可以帮我倒一杯茶么?”这种相对简单的事开始。

以“撒娇”的方式提出帮助请求,不是在要求对方付出,反而会令对方感受到被爱和被需要,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方式。

4. 关注他们的反应,也关注你自己的感受。

我们往往会更关注孩子的情绪或者反馈,却忽略了大人以及自己的感受。多观察在做出上述尝试和改变之后,大家的反应。

一开始可能会显得局促和羞涩,亦或对于某些赞美和请教表现出难堪。没有关系,这也是我们想要知道的。真实地感受并调整它们,我相信这会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与自己家人“柔软沟通”的方式。

“有血缘的不一定能成为家人,但是互相依靠、用心对待的一定可以。”这句话是《以家人之名》中最感动我的一句旁白。所谓家人,绝不仅仅是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更是互帮互助、风雨同舟、彼此成长的陪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家人之名》收官:原生家庭的痛,真的可以用爱来治愈吗?
《以家人之名》,中年重塑家庭剧?
人人都夸它好看,我只希望别烂尾
用成长和和解的力量重新打来《以家人之名》窒息的原生家庭之伤
爸妈,请不要“以家人之名”伤害我。
🍊摔伤事件看大哥感情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