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眨眼、转笔、走神,屁股上长钉子……你的孩子是“多动症”吗?


作为父母,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困惑——
 
某一天,你突然被叫到学校,老师表情严肃,说:“你的孩子一点儿都坐不住,安静不下来,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的时候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你们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吧,看是不是有多动症。”
 
听完老师的描述,再看到他嫌弃、不耐烦的表情,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很多家长听到后会惊慌失措,责备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忙不迭地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家长内心还有一肚子的委屈和不甘: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这么乖、这么省心?不幸为什么降临在我们家?都怪我没做好……

孩子好动,真的就是“多动症”吗?

孩子好动,就一定要训练他“静”下来吗?

并不是。



好动≠多动症


人们常提起的“多动症”,医学名词叫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诊断为ADHD,可不是老师的简单观察就能得出的结论。
 
孩子“多动”只是行为表现之一,也就是老师和家长看到的——孩子坐不住、停不下来、小动作不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注意力缺陷”——不能集中精力,做事分心走神等等。
 
据媒体报道,罗永浩几年前在北医六院确诊自己是ADHD患者。在一次逻辑思维读书会上,他详细讲述自己去医院看病的过程,说自己长期吃的药物里含有微量兴奋剂。
 
他说,ADHD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乱蹦乱跳坐不住,大量患者的表现是比一般人更安静,但脑子里暴风骤雨乱成一团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存在“多动症”的孩子也是一样,可能以“多动”为主,也可能以“注意力缺陷”为主,也有一部分是两种症状都混合存在,或者有冲动的行为。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家长和老师普遍容易犯的误区:

患有ADHD的孩子,确实存在多动、冲动或注意力问题,但存在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推导出患有ADHD。

所以,多动未必就是一种病。



什么是多动症?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列出了非常明确的诊断标准,归纳如下:
 
1.它是一个始于童年期的障碍,所以症状必须在12岁之前被发现,持续至少6个月。

2.儿童必须至少符合6种不同的行为症状,年长的青少年和成年人(17岁及以上)至少存在5种症状。(详见DSM-5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描述)

3.症状明显对孩子的学业、社交或工作能力产生了破坏和负面影响。

4.并且排除其他的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等。
 
症状足够持久,足够频繁,足够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


很多人还有一个好奇:四肢健全的孩子为什么会得ADHD?
 
答案是,患有ADHD的孩子,拥有一个不一样的大脑。
 
根据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患有ADHD孩子的大脑,流向额叶和前额叶区域的血液明显减少,做行为控制任务时,大脑的前额叶和纹状体的激活不足。这些脑区与注意、工作记忆、反应抑制和规划相关,而这些功能是与儿童ADHD相关的核心认知缺陷。
 
所以,真正患有ADHD的孩子,不是故意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也不是不听话、不懂事,而是他们的大脑功能出现了病理性障碍。
 
而且,环境因素如母亲怀孕时饮酒可能增加儿童患病风险,感染和接触毒素的病史,出生时体重低于1.35公斤,以及遗传因素如父母曾患过ADHD,都有可能会增加儿童患病风险。


面对“疑似多动症”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


1. 细心观察,多发现孩子的特点
 
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像个侦探或医生一样,总是拿着放大镜观察孩子存在什么“问题”,而是试图找出不符合这些问题的“例外”情况:

当老师说孩子安静不下来的时候,什么时候他可以安静一会儿?

当老师看见他上课左顾右盼,想要离开教室时,什么时候能够保持专注?

当他的课桌非常凌乱时,哪个地方、哪类物品,他能收拾得比较好?

……
 
大多数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全新个体。

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扭动不安,但是当他在专心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却纹丝不动。或者,孩子只是上数学课或语文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但在他喜欢的课上可以全神贯注。
 
慢慢地,你在靠近一个更真实而多样的孩子:

原来他喜欢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话更温柔一点;

原来他对自己的鞋子非常关注,收拾得很整洁;

原来他喜欢理科多于文科,他更喜欢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原来他对体育感兴趣,尤其喜欢短跑;

原来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内心的紧张不安才导致更多动……
 
也有一种可能是,你很努力去探寻他身上的特点,但仍然发现这些问题症状很顽固,那么,带孩子及时看医生,再请医生进行专业诊断也不迟。
 
2.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在没有专业医生诊断结论之前,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因为这样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自卑、消极,甚至被同伴排挤嘲笑。
 
不仅父母不要“贴标签”,还要及时发现并制止身边的其他人给孩子“贴标签”,父母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说一说英国著名的舞蹈家 Gillian Lynne的故事,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是一个让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
 
老师说她有“多动症”,逼着她妈妈带她去看医生。

医生给她做了20分钟的测试,以“要跟你母亲单独谈一会儿”为由,留 Gillian一个人在诊室听音乐。他们看着 Gillian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医生对 Gillian的妈妈说:“你的女儿没有病,你应该把她送到舞蹈学校去。”
 
Gillian说:“舞蹈学校非常棒,在那里都是在运动中才会思考的灵魂。”

多么庆幸那位医生给 Gillian指出了一条明路,她才能成为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和编舞者。

 
3.多带孩子运动
 
很多父母可能有疑问,孩子本来就好动,还要让他多运动?
 
是的,你没有听错。
 
美国有一组研究者邀请21个确诊有ADHD的孩子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这些孩子(年龄从7岁到12岁不等)分成两组:

第一组10个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项目;另外一组11个孩子不参加。
 
第一组连续10个星期,每星期3天,在中午进行45分钟的锻炼,有专业人员带孩子们做准备、踢球、做操等,达到中高等运动强度。
 
结果发现,锻炼组的孩子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水平都更高,注意力不容易分散,持续时间长。而且,父母报告显示,锻炼组的孩子在行为表现上也有好转。
 
对于小儿童,实验结论同样成立。

 

毕加索有段名言说,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但问题是长大之后如何能保持这种天赋。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要求绝对的整齐划一,都是违背孩子天性的表现。
 
孩子随时都在用他们的方式,打破大人对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的理想化期待,向大人们和这个世界告知:

他们是谁?他们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们期待如何过好自己这一生?
 
在科学的指导下,尊重孩子天性的发展,发现并呵护孩子的天赋和权利,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

最后,如果孩子被专业医生诊断为“多动症”,建议父母带孩子接受正规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个迹象判别孩子是否过动儿
3-6岁儿童早期教育《三》
刚上二年级的儿子被老师投诉后,医生一句话,让我后怕
了解ADHD:分心不是我的错
长春儿童多动症哪家医院好
多动症娃从40多分,飙升90分!老师惊喜孩子进步太大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