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春期女孩陪酒、被骗转账,始作俑者到底是谁?

前段时间,有一位爸爸,照常在晚上打视频问候在外地读书的15岁女儿。

奇怪的是,连续好几天,他都发现女儿在KTV,还遮遮掩掩说是给同学过生日。

孩子怎么能天天在KTV过生日呢?爸爸觉得女儿很不对劲,于是报警。

这一下牵扯出了一条未成年女学生陪酒的产业链。

在陕西某中职院校多名未成年女生被社会青年“诱导”到KTV陪酒,200块钱上3个“钟”,查手机后家属发现,红包转账记录特别多。

后面据说,KTV被查处,社会青年被拘留,校方管理人员被辞退。

警方通过和孩子及家属等多方交谈后,总结了几点:家长推诿、孩子过分追求吃穿,虚荣心极强,金钱观失衡。

无独有偶,在河南驻马店,一位庄女士说,自己11岁的女儿总是进出一家小卖部,她翻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账单,发现女儿竟然在这个小卖部花了四万多块钱。

早在今年5月份开始,少至400元,最多的一次竟然花费了9000元!

在警方的调查下发现,是老板故意“诱导”孩子进店消费,还跟孩子商量好了,让孩子把父母手机的钱转账到自己店里,没钱就来取,小孩就真的把小卖部当作自己的“取款机”了。

我不知道看到这里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好像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传递一个讯息:

未成年人是被“诱导”的,是无辜的。

套用最近很流行的话说,

TA还只是个孩子,一个孩子会有什么坏心眼呢?

始作俑者是金钱观的扭曲;

事实果真如此吗?只要从法律层面去约束社会、学校和商家,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孩子们就再也不会被“诱导”吗?

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更本质的原因还在于:青少年畸形的金钱观必然导致他们选择用种种“捷径”满足欲望。

说得更残酷一点:是青少年自己选择了被“诱导”,比起向父母索要金钱,这种靠自己挣钱的方式本就更容易一些。

知乎高赞帖上有一个网友说到:

现在15岁的小孩比你理解的小孩要懂事的多的多,你以为他们不知道利益博弈?真拿他们当三岁小孩看呢?

话糙理不糙。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就一点点地意识到金钱可以满足自己的很多欲望,青春期的孩子在如何获取钱,用钱干什么早就有了清晰的认知。

可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铤而走险地赚钱,也不按照大人的期待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将来找工作呢?

答案很简单,后者又漫长又困难。而青少年是“短视”的,“活在当下”不仅是见惯人间风雨的老年人的想法,也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们的人生格言。

如果今天就可以花50块买一杯奶茶,还是定存一笔资金,等10年后取出来可以租个奶茶店,你选哪个?

我不知道你会怎么选,但大多数青少年们会选择前者吧。

青少年“畸形金钱观”是怎么养成的?

所谓“金钱观”,是一个人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而父母对金钱的态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们为何会选择骗钱、陪酒这种奇葩方式来获取金钱呢?在跟青少年们做心理咨询时,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情感漠视型」青少年

由于父母的工作太忙,为了更好的经济生活,他们无暇陪伴孩子,「钱」成了父母弥补对孩子愧疚感的抓手,也成了孩子用来报复父母的工具。

我在咨询室里听到让人痛心的一句话是,“手机陪我的时间比他们多多了。只要他们给我换个手机,他们爱干嘛干嘛!”

这种类型的青少年最常说到的理由是:“只要有钱,我可以不需要父母”。

我也相信他们并非真的不需要父母,只是他们不得不让自己去习惯和接受父母缺失带来的空虚感和失望感。青少年最典型的一种反向形成心理机制是:如果得不到,那就假装自己不需要。

第二种,「过度攀比型」青少年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让自我形象与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保持一致,他们经常通过与同伴比较来不断确认自己的价值、身份、情感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他们尚未形成连贯一致的内在自我,所以常常容易被各种外界的评判标准所误导。

比如一个同伴因为买了双名牌鞋,而获得其他同伴的羡慕和亲近,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榜样效应”,若没有恰当的价值观指引,那么为了也融入同伴,或者害怕被孤立和嘲笑,他们往往铤而走险地去追求明显超出能力的物品,以彰显自己的能力。

他们最常见的内心活动是:“别人都有,我凭什么不能有?”

第三种,「哭穷式教育」

我在咨询室接待过一个15岁的女孩,她说,“我很鄙视那些口口声声说喜欢爱豆,但啥都不做的同学,那叫做白嫖。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追爱豆,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爱豆打榜,直播打赏。”

她说的时候,神采飞扬,自信而勇敢。就像一个正义化身的美少女,只是她手中拿着的是用父母省吃俭用的钱铸造的金钱棒。

父母很不解,平时给女儿说得最多的就是,“家里很穷,我们省吃俭用花钱给你,你一定不要辜负我们,好好上学,找份收入高的工作,好好孝敬我们。”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有的父母过分强调「钱」的重要性,甚至反复提及养育孩子花费的各项成本,这种“哭穷式教育”,一边让孩子继承了内心对物质的匮乏感,一边又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内疚感和羞愧感。孩子也学会了用金钱来维系关系,这是一种对情感的“物化”。

其实这三种理由的背后,其实都是受到同一种力量的驱使:用「钱」来满足对「关系」的需要,这是青少年的金钱观出现偏离的根本原因。

爱缺位的时候,金钱不过是青少年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如何培养青少年与钱的关系?

第一,更关注孩子,而非“金钱”

很多父母有一个误区,把改掉孩子的乱花钱习惯当作首要目标,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这样只会让孩子选择更危险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搞清楚孩子的动机和意图,比如TA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在买游戏装备上?TA为什么直播打赏这么多,TA为什么要用陪酒、骗钱的方式去筹钱呢?孩子是否在情感上特别孤独和空虚,缺少朋友和父母的陪伴?

一旦父母的焦点错了,所有的“为TA好”都会变成更重的枷锁,让亲子关系更加糟糕和紧张。

父母可以通过关切地倾听、询问和关注,来确认孩子的情绪情感状态,恰当表达自己的担忧,而非强行灌输“正确的人生道理”。

当然,有些父母说,不管我怎么问TA都不回答我,很失望。

其实在倾听和询问上也是很有技巧的,你是带着愤怒的声音,指责的表情来询问呢,还是假装漫不经心,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呢?要知道,孩子是父母情感的第一反应器,甚至比父母自己都能更精准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状态。

父母可以先在查明真相之前,把是非对错放一放,先谈一谈彼此的感受和情绪,再讨论金钱观。

第二,提供一个全员参与的家庭经济框架

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有些父母甚至阻断孩子与金钱接触的任何可能,极端到饭卡必须自己充,费用单独给老师,只给少得可怜的零花钱,让孩子跟“金钱”绝缘,不是更安全么?

很多90后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那时候还没有抖音、网络直播、也没有铺天盖地的电商、网贷等平台。可今天的孩子们基本上出生于一个“全民消费”的时代,“绝缘”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且有一个刷遍全网的短片里,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Robert Klyosaki说:

不是因为命运,也不是因为抓不住机遇,而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正在把我们培养成穷人。

一心扑在学习上的鸡娃们,好不容易考上985、211,毕业后的归宿却成了“又忙又穷”的打工人,实在是很悲哀的事情。

金钱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早就不适合用“遮羞布”盖住了,父母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邀请孩子参与到家庭的经济活动之中。

比如在B站上就有一位妈妈分享过,如何用预算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她的做法是,和孩子共同制定每月的家庭开支预算,一起来定好在玩具、图书、游戏等不同类目上的预算,每月总结实际开销,规划下月预算。

一起去跳蚤市场,鼓励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赚钱,培养孩子和金钱打交道的能力,也就是「财商」。

最后,我想说,最理想的「金钱教育」莫过于:

在一段稳固和接纳的亲子关系里,孩子会从父母那里继承良好的品格,善良、公平、利他、诚实,充分感受到爱与支持,同时学会做「钱」的主人,而非为「钱」打工的奴隶,为世界多一份美好与幸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须正确培养孩子金钱观
亲情,爱情,金钱,如果选一个你会选择哪一个?(455个回答)
《如何培养高财商的孩子》:幼儿园孩子怎样学理财?这里有5个方法!
让孩子成为有钱人,只需要做到这几点!90%的父母都不知道!
“我爸一个月挣几千万”:不和孩子谈钱才可怕
在关系中用尽全力,却疲惫不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