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回忆:出街

【按】前几天在群里和群友们聊起圩日的事,有群友说在惠州城里是没有圩日之说的,我说可能曾经有过,我虽然不大确定,但想起小时候从老家进城,进城的船不是每天都开的,而是隔几天才开一次,按理说就是惠州城圩日才开船。今日翻看旧作,看到自己一篇回忆小时候进城的小文,也提到了这事。不是偶然翻了出来,我自己都不记得写过这篇文字了。

(没有我有小时候出街的图片。这里暂且借用今年“五一”期间,去封开所拍乡渡进城的几张照片。这样的场景,还依稀有几分我童年时坐船出街的样子)

老家在江边,这条江我们以前都是叫做大江的,后来才知道还有一个大名,叫做东江。老家在城市的下游,距城里大约一堂路的距离。“堂”,是我们这里对路程的一个称呼,一堂路相当于十里路。

现在我老家的江边已经修了一条很宽的沿江公路,从城里到老家,开车只需5分钟就够了。可是在从前,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从老家进城,都要走一个多小时。

那时我们把城里叫做“街”,到城里去就叫做“出街”。那时候从老家出街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一条是陆路。

水路就是坐船。从老家到城里的船,我们自己村里就有一艘,是靠人工的木船,撑船的都是自己村里的男人。进城是逆水,要拉纤;回来是顺水,摇橹就行了,遇到有顺风还可以把帆拉开来,那就更快更省力了。

我记得这船并不是每天都开的,好像是隔几天开一趟,上午进城,下午回村。大概跟投圩一样是有固定时间的,但我不记得是什么日子才开船了。

小时候坐船出街,坐在船上,船在走着,却感觉不到船在走,反而觉得两边的岸在往后退,感觉很有趣;有时遇到下广州的大客船,快速行驶时船尾会带出一长串白色的浪,幼小的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回事,于是想当然地以为是客船边开边排出来的水。

那时村里家家都有菜地,而尿是浇菜很好的肥料,自家的尿是不够用的,于是就要出街向城里人买尿。那时城里人的房子大多数是没有厕所的,拉出的尿都是用尿桶或者瓦缸装着,积到一定数量就卖给农村出来买尿的人。其实这个不叫做买尿的,而是叫“倒尿”。也许是因为大家都不认为这是一种交易,而是村里人帮城里人清理存尿回去作肥料,作为补偿每桶尿给回一两角钱意思一下吧。所以每次有船出街,都会有一些村民到城里倒尿。一担担黄黄的尿摆在回程的船头,整条船都飘满了浓浓的尿味。但闻惯了倒也不觉得怎么臭了。

说到坐船,倒是听说过一些趣事。因为当时我还没出生,所以只是听说而已。一件是我的一位姐姐,那时还是在襁褓里的娃娃,我妈带她出街,靠岸时准备背上她下船,谁知不小心连背带一起掉到水里。我妈赶忙抓住背带的带子一拉,又把她给拉了上来,虚惊一场。还有一件是村里一个叫做“阿眼仔”的人,小时候坐船出街,家里人买了一块饼给他吃,上岸的时候不小心人掉到水里,等浑身湿漉漉地爬起来,嘴里还咬着那块饼。这自然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这个“阿眼仔”在我小时候就是爷爷辈,如今早已去世多年了。

不记得哪一年我们村的木船停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外村的一条机动船——我们叫做“火船”的,同样是几天才开一次,在我们村的埠头作为一个站点靠岸。又不知过了多久,这条火船也停开了。或许这时沿江的公路已经修通了吧。自此老家人出街就再也没有坐船这个方式,而各个村的埠头,慢慢地荒废了,长满了野草和杂树,现在甚至找不到当年埠头的痕迹了。

因为船不是每天都开,而村里人也还会有事在不开船的日子出街的,那就只有走路了。走路当然比较辛苦,尤其是挑着担子或背着孩子的时候,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像现在有公交车坐。那时从村子出街的路是泥土小路,现在修了大公路,原来的那条小路早就不存在了。但因为走过无数次,那条江边的弯弯小路,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从村里出来,要经过一片水田。水田连接山岗的地方,则是一些旱地。有些地里种着甘蔗,甘蔗成熟的时候,主人会在路边的蔗地挂上“已喷农药”的警告牌。但我们知道那只是吓唬人的,还是无所顾忌地掰下一根来边走边啃。当然也不会掰很多的,几个人分着吃一根就够了。

过了旱地,就是相连的几座山岗。我们老家没有高山,只有低矮的丘陵,但山岗上也长满了茂密的松树。那时候农村都是烧柴草的,家家户户都要到野外、山上割草、砍柴回去当燃料,但这些松树尽管没有人看管,但也没有人敢砍,人们都是割野草,砍灌木。因为它们是“国家的财产”,偷砍是一种犯罪!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单纯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害怕被人发现告发吧。

过了山岗,就到了一个小型的水库。水库的堤坝就是出城的路,走在堤坝上,一边是水库,一边是江。下了堤坝,是一段地势比较低矮的江边小路,路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过路的人都喜欢在树下休息。夏秋季节,江上年年都会涨洪水,有时水涨上来把路都淹掉了。有一次我的一位姐姐骑单车从被水淹掉一些的路上经过,由于看不清路掉到路边的深水去了,幸好没被水冲走,但也惊吓一场了。

再走没多远,就接上了一条过境的公路,公路两边种着两排高高的树,因为叶子像马的尾巴,所以我们都叫它们做马尾松。后来才知道这种树真正的名字是木麻黄,而马尾松则是另外一种树的名字。公路的路面上铺的是柏油,到了夏天让太阳晒久了,柏油路面就会变得软绵绵的。

沿着公路往前走,就到了一个渡口,渡口的对面就是城里了,但要过渡才能进城。这个渡口有两种渡船,大的那种是车渡,可以过汽车,当然行人也可以上去,小的那种只能上行人和单车。后来这个渡口处建了一条大桥,渡船也成为历史了。

这一条如今已不存在的小路,留给我许多的回忆。那时我姐和我都在城里读书,周末结伴回家,她会给我讲故事、猜谜语。那时她出的一个谜语我至今还记得:“豆种南山下,月在半天挂,砍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打四字成语。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但那时猜不出,她告诉答案是“岂有此理”。她还讲过一个发生在太平间的恐怖故事,我又害怕又爱听。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当时十分流行的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

长大后我生活在城市里,早就没有小时候“出街”的概念了。而老家到城里,现在也只需几分钟的车程,即使自己没有车的,也可以坐公交车,只是等车的时间长一点而已。但是,小时候坐船的经过,以及那条早已消失的小路,却已烙在我的记忆深处了。昨晚在江边的绿道上跑步,这条绿道的位置就是大概以前出街走的小路了。跑着跑着,忽然又回想起当年出街的情景,于是,就写了上面的几行文字。        2012-3-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川各地圩日汇总
悠悠大公桥(68)
在山村的小路上
小引 : 轮渡码头 | 诗人专栏 | 诗生活网
龙母江边竹林小路
倒水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