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曼殊

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1903年,在广东海云寺削发为僧,结交革命志士。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1918年5月2日,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苏曼殊多才多艺,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是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故有诗僧之称。他写过《无题诗三百首》,可惜已经失传,今存一百零一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他的诗、文、小说、翻译等著述共达三十种以上,柳亚子将其著作搜集汇成《曼殊全集》5卷。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其一

蹈海鲁连不帝秦,
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
洒上鲛绡赠故人。

其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
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
一天明月白如霜。

王若水点评:

这两首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诗人二十岁,是他现存最早的作品。诗人离日本国,留诗画给友人汤国顿。汤国顿,即汤睿,号荷庵,广东番禺人,是诗人居留日本时的好友辛亥革命时任中国银行总裁1916年被军阀龙济光刺杀。

诗作中运用了大量典故。蹈海鲁连不帝秦”: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常周游各国一次他到赵国游历,正碰上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国使者新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坚决反对,并表示,如秦国“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诗中借此典故表达诗人不愿为清朝之民。洒上鲛绡赠故人”:“鲛绡”指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述异志》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馀金。以为服,入水不濡。”诗中指绘有画的生绢。海天龙战血玄黄”:典出《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诗用此典,借喻列强侵略中国。披发长歌览大荒”: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诗人变化而来,抒发无边的感慨,并且满清为了强化对汉人的统治,在入关之初就实行了剃发蓄辫制度,披发本身就是对满清统治的反叛易水萧萧人去也”:荆轲刺杀秦始皇,出发时至易水上曾有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诗人以荆轲自喻,借以表示他归国反清的决心。

清朝末年战乱四起,民生凋敝,神州飘摇。反清革命风起云涌,热血青年更是豪情满怀,以驱除鞑虏,振兴中华为己任。诗中“披发长歌”;“一天明月”就是反对满清恢复中华的真实心声。

苏曼殊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重要作家以僧名风闻那个时代。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参加了革命党,被世人称之为奇人。苏曼珠一生曾三次出家。第一次出家是因为生计1895年随化缘和尚赞初法师到广州六榕寺出家,因犯大戒被逐出寺院。第二次出家是在1898年,苏曼珠与母亲回日本故居与日本女子静子相识相恋因叔父干扰,两情拆散,静子殉情而死苏曼殊不堪打击,再次出家,回国到广州白云山蒲涧寺当了“门徒僧”,很快他又回横滨大同学校。第三次出家是在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身历恶劣现实,苏曼殊革命理想遭受打击,于是广东番禺海云寺削发为僧为时只有数月,尚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资格,即乘师父外出之机,偷了已故师兄博经的度牒,溜之大吉以后则以“和尚”自居,过起半僧半俗的生活。1904年苏曼殊南游泰国、缅甸、印度、越南等国考察佛教圣地,潜心学习焚语,并重新受戒,在手臂上烙了九个香洞。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由章太炎先生与'南社'诗人们烘托,擅长鸳鸯蝴蝶派的文字,以写作言情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等而出名,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从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时,诚为异数。好事者又冠以大师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误以为僧,群举与太虚、弘一等法师相提并论,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虽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苏曼殊的这些经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

《本事诗》二首

其一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其二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李都蔚点评:

苏曼殊一共写了十首七绝《本事诗》,我们选取其中二首点评,了解他颇富传奇的一生。

苏曼殊一生经历坎坷,感情丰富,情绪时常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他的每一次出家经历,与其说皈依佛门,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害怕为情所困的选择。“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另类。苏曼殊一生短短35年受到正规教育的时间不多,但是绘画、文学上均成就斐然一方面归结于他天赋使然,另一方面大概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真挚、充沛的感情超凡脱俗心灵,才会取得那样杰出的成就吧。

袈裟飘飘却又留恋红尘的苏曼殊究竟有多少尘世羁绊,才能让他写出如此感伤的诗句呢?第一首四句不过是两层意思:前二句写思乡之情,后二句写身世之感。而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又浑然交织,全无半点隔断。起首一句,七个字是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这三种意象是最好的诗料——春雨朦胧,不知是谁家的楼头,吹起了一片箫声。春雨易让人惆怅,箫声入耳,撩拨起的便是无边的乡愁了。接下来的一句,诗人便说起乡愁当时,诗人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日本。尺八是日本的箫,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两样都是对处境的点明。三四句,由故国之思转入身世之感。芒鞋破钵是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僧人自然只能是一双草鞋、一个破钵,走千村、求万户地讨生活。“踏过樱花第几桥?”究竟走过了多少桥梁道路,记不清了。当然,诗人未必如此凄惨,以至于要化缘乞讨。这两句只是极力渲染身世的凄楚而已。“芒鞋破钵”与漫天樱花形成强烈的对比,一片绚烂美丽的背景里,走来的便是这样一个地老天荒无人识的行脚僧。背景的绚烂,将主人公的潦倒反衬得异样的显目。 “繁花如梦缀浮生”,樱花短暂而绚烂的生命又与诗人心境相呼应

第二首不难看出,苏曼殊一生在红尘与佛门之间纠结缠绕,一则执著,一则逃逸,二者缠附愈紧,他的痛苦我们不难体察一二。读着苏曼殊的这两首诗,心中总会莫名地感到一阵伤痛,是为了他飘零的身世而感叹,是为了他空有满腹的才华却几次三番试图遁入空门而叹息,是为了各个时代所有郁郁不得志的人才可惜。

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如此一位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苏曼殊,经过三十五年的红尘孤旅,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然后离开了人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爱情诗词《》本事诗(其九)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寒山尺八-开启一个忘却的故乡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苏曼殊多情缱绻的《本事诗》
【爱情诗】《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赏析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的意思
《春雨》楼头尺八箫——情僧苏曼殊的京都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