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徽州177】从石塘坑到小山,穿过山林窠,找寻游击队的故事

【行走徽州177】从石塘坑到小山,穿过山林窠,找寻游击队的故事

司马狂/

从大脉坞一路沿着溪流逆流而上,经过了漳岭山,继续往大山深处去。途中有岔路左转,那路的下面有座古桥,名为永安桥,桥上有旧时石碑,可惜我去的那日行程匆忙,未曾下车去拍照。一路沿着不宽的乡间水泥路驰骋,到了乡路的尽头,有一个极小的村庄,这里便是石塘坑。

乡路尽头处,有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在茶棵地里一直往山顶上蔓延去。带我去走访的汪卫东老师告诉我,这条石板路在山的这头是石塘坑,翻越山岭到了那头就是坑口乡的汪龙坑,古道因为翻越的是高溪岭,自然得名高溪岭古道。不过你仔细看,古道两头的两个地名都带着坑字,何不各取一字,命名龙塘古道。毕竟龙潭虎穴的成语历来为世人熟知,乍闻之下就有立马动身前来一探究竟的冲动啊。

看着这条石板路,自然就能揣度出当年修建时候耗费的银两定然是不菲的,不知道当初是此间出过何等大佬,才能修成这般古道。在山上的道口,原本有石碑,上刻“往徽州府由此上岭”,可惜的是这石碑如今没能见到真容。倒是一块民国廿三年仲夏立的石碑,依旧伫立道旁。这石碑上的顶端似乎少了一部分,仅存“茶碑志”三字,碑文内容写的是福缘善庆,其下则是密密麻麻的当年修建高溪岭古道捐款人的名姓和捐款金额。原来,修这条路的不是哪位大佬,而是你我他大家一起出的资,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前,这条高溪岭古道是漳岭山这条源,甚至是绵潭人,去往徽州府城的捷径,人来人往,热闹得很。待我去的时候,绕行一圈,从山上往下走,只见古道上,青石板依旧完好,但各种杂草早就漫过田间地头,彻底侵占了古道。彼时还是穿短袖的,看着这样的路,我特别担忧,总感觉里面藏着长虫。于是悄悄躲在最后面,让同行者在前,同时折一根树枝,疯狂打着那茂盛的杂草,方才敢下山。途中,能见到23年上半年举办的“黄山徽州古城百公里越野赛”的指路飘带。迅哥儿诚不欺我,路得是走得人多了才叫路,这不过半年光景,没有行人的古道,也就只剩下影影绰绰的古道影子了。

说回高溪岭下乡路尽头的石塘坑,这是一个极小的村庄,或者说它压根不是村庄,只能算作一个居民点。根据《歙县地名录》的记载,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仅有419人。可就是这样容易被世人所忽略的小村庄,却培育出了2010年版《歙县志》主编胡武林这样的文人雅士。胡曾任歙县党史地志办主任,写过很多关于歙县的著作,我也看不过不少。虽然我们素未谋面,我却知晓其人,更有甚者,胡夫人是我老家凤池人,我父亲和她家向来交好。当卫东老师告知我那栋岌岌可危的老宅就是胡武林家的时候,我不禁感慨,果然是深山小村出贵子啊。

胡姓先人因何选择石塘坑定居,我无处去找寻资料,唯一能确定的是此间胡姓源自高山金竹岭。前辈或许看中了高塘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藏在山中的坞间,有水有田,足以自给自足。只不过,到底是原来住的地方人口繁衍过快,不得已外出谋生。还是因为打猎或者别的缘故误入此处,看山水俱佳乐不思归,就此定居。亦或者是为了躲避天灾兵燹之类的祸事,才选中了这样一处外人鲜难发现的地方,如今都无从考证了。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衍脉至今不过四户人家,可见石塘坑有人定居的时间断然是不长的。僻处山间,忙时农耕,农闲打猎,抽空读书,或许这就是陶渊明最为向往的生活状态了吧。

虽然石塘坑很有韵味,但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探寻当年游击队的故事,于是汪卫东老师带着我,从高溪岭古道隔壁的田塍路往小(社)山而去。最初那路确实在周遭农户的田埂上,行不得多久,就一头扎进山林窠里面去了,竹林和树林相互较着劲,疯了一般生长。我抬头张望,完全不像有人家的模样。而卫东老师一直告诉我,就在上面不远处。我倒没觉着他哄骗我,我是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会有游击队的交通站。因为外人往里闯的时候,上面的人是一目了然的,而上面究竟是什么情况,钻在山林窠里的人还真就无法知晓。

好容易爬到山间一处平坦地,向阳处一栋两层的砖瓦房,一对老夫妻带着小孙女守在这里。这长者便是,我们要探访的游击队交通站联络员姚要娣的小儿子方德禄(小华)。见到我们一行人到来,方德禄很是高兴,张罗着泡茶。你看,这就是独居山中的人家,最为质朴的地方,不论误入此间的是否是自家亲眷,都是极其热情的。方德禄深处的弹丸之地,就是小(社)山,原先有两户人家,都姓方,是否兄弟家,我也没细问。方德禄的爷爷是彭泽高山顶人,属于五渡塘坑方氏,撑船为生。娶妻漳岭山朱氏,是故移居小(社)山。

我们要找的游击队交通站并不是如今方德禄所居房舍,而是隔壁的土墙块。方德禄带着我们房前屋后仔细转悠了一遍,指着房后的已经破败不堪的二层阁楼告诉我们,当时游击队队员就住在楼上,一旦有风吹草 动,他母亲就在一楼敲响板壁,楼上的游击队员听到声音,就立马跳到山林窠里跑出去。当我询问当年究竟是哪些人住在这里的时候,方德禄也说不上来。他只听母亲姚要娣说过,1947年的某一日,忽然就有几个背着枪的人跑到小山来,恳请住在家里,还请家里人帮忙去传递一些情报、采购一些物品。

彼时方家留守家中的是,方德禄的奶奶和姚要娣两个人,他父亲随着他祖父在外赚钱。姚要娣娘家在渔梁,虽然早早就跟着方德禄祖父来到小山,嫁给了他父亲,但她毕竟是见过一些世面的。所以,对于这些不期而至的人,姚要娣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很自然地给他们收拾好房间。随后的日子里,姚要娣就成为了这支游击队的交通员,时不时翻越高溪岭。据姚要娣告诉方德禄,那时候住在他们家的游击队员不是固定的几个人,而是陆陆续续有人来,也有人走的。他们也没有告诉过姚要娣自己的真实姓名,以至于解放后姚要娣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当年就是游击队的交通员。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姚要娣才在当年的游击队员方鹏祖、胡铭等人的证明下,享受到政府补助。

小山、石塘坑,这样的小村庄,两村加一起不过二三十人,我相信大多数人,只要不是那附近的,都如同我一样,事先从未听闻过。可偏偏就是这两个村,因为游击队联络站,因为《歙县志》主编,有了被更多人知晓的可能。村不在大,有人则灵。这人也并非就得有多大的成就,只消有某个能被人记忆的点,就足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古道73】高溪岭古道:一段新安江沿江古道原创 黄良顺 乡野闲谈 2022-05-27 19:00 发表于安徽
徽饶古道
习茶 | 这些地方的岩茶,不输 “三坑两涧”
微笑曙光
石屋坑(图游徽州84)
出徽州记(十七):太黟古道上有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却是大名鼎鼎臭鳜鱼的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