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徽州179】漳岭山:人们说到这个村,必然会联想到那句俗语

【行走徽州179】漳岭山:人们说到这个村,必然会联想到那句俗语

司马狂/

说到漳岭山村,歙南的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一句俗语——假充大脉坞,放屁漳岭山。我《行走徽州》系列既然写到漳岭山,那自然得以这句俗语开篇,因为这是作为一个外人,对于漳岭山最初的记忆点了。之所以会有这句俗语,盖因当年,漳源河入新安江口的村庄大脉坞,盛产爆竹。漳岭山与大脉坞相距不远,渊源极深,于是漳岭山人也效仿大脉坞制作爆竹,并且以大脉坞的名义对外销售。谁曾想,漳岭山的爆竹质量堪忧,点燃过后,响声若屁,遂有了这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

去年国庆假期,在汪卫东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这个山坞里的偌大村庄。一进村,便有一座风雨廊桥,不过这是新修的,你到得此桥,走上去,就能看到漳岭山的古桥。古桥才是真正的徽州传统风雨廊桥,桥身石拱,桥面若房,四面围挡,开窗各有造型,桥名“庆新”,乃县保单位。桥头有额,题曰“环溪仁里”,这是旧时此间结社之名,但此题额看着是新写的。倒是桥尾的额,很明显是民国时候的老物件,上书“曲水流觞”,款识上的时间是1935年。庆新桥虽然没有许村和北岸两座风雨廊桥的气势,却也是属于难能可贵的古迹保存,只是其桥当年兴建的来历典故却是无迹可寻了。

同大多数徽州山坞里的村庄一样,漳岭山也被一条溪流分为两岸,溪名漳源河。徽州人聚居的这类村庄连接两岸的桥,会在整个村子里出现很多座。继续往前,就有一众当地村民,围坐桥上,打着牌的和打着盹的人,互不打扰,这桥叫李家桥。越李家桥,走几步,赫然有一座李家宗祠。这祠堂中等规模,亦无五凤楼,通过一进大门的改建,也能揣测出曾经做过他用。歙县李姓多为三田李,漳岭山我猜测也应当是其分支。李姓何时迁居此地,我没有资料可查,汪卫东能透露的是,明代正德年间,因为娶了漳岭山朱氏女的潘青自漳潭入居,于是李姓由大脉坞返迁漳岭山。

虽然目前漳岭山仅存的祠堂是李氏的,但其实这个村子的主要姓氏是朱。根据程朱理学研究会秘书长朱志翔的介绍,漳岭山朱姓是篁墩朱的后裔,先迁居霞坑溪上村,后迁荷花形,再从荷花形迁居到漳岭山。始迁祖名为朱文龙,南宋时期就来此定居。朱志翔近几年多次到漳岭山走访,他打听到的消息是,朱姓本有宗祠,堂号“叙伦”。可惜的是叙伦堂早就拆了改建成小学,待到我走入漳岭山的时候,我连小学都见不到踪影,反倒是现在的村委会看样子很像是小学改建的,也不知道此间是否就是叙伦堂所在地?

大多数徽州村落,如果有河流穿村而过,大多数情况下,河的一岸是村民聚居地,另一岸多数是因为开通马路、人口繁衍等情况才形成的聚居,所以就会有很明显的新旧两种风格。可漳岭山不一样,给我的感觉是,漳源河两岸的房舍,似乎都是差不多时间鼎建的,并没有很明显的先后顺序。莫不是村民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岸定居的格式?两岸都有老宅,也都有新房,只是其中的村民不仅有朱李二姓,另有周、徐、张等其他姓氏,诸姓之间没有明显的隔阂,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许是年岁长久,各姓之间多有姻亲关系的缘故吧。

在一众漳岭山的老宅中,有一处宅子显得与众不同。它就矗立在马路边上,其外围是约摸两人高的围墙,围墙大门八字开。内里房分两门,一大一小,中间有马头墙隔开,估摸着小间是厨房,但楼上应该是互通的。房主是个很慈祥的老奶奶,因为远远就看到窗上有楣,楣上有字的缘故,我们叨扰着进内一睹前人字迹。这宅子打眼一瞧就是当年的富贾,且是有些文化的商人,窗楣左右分别写着“梧月松风”和“溪光山色”。老奶奶很热情地请我们入内观赏,并告知我们她家先人是在上海做糕点生意的,店铺的名号带个斋字。当我们和老人家用方言交流的时候,她家有个更年轻一些的女子出来,本以为能知晓更多相关内容,没想到却只是告诉我们,她家祖上很牛。可惜了,一个非常好的近代徽商口述史的采访对象,却未能探究根源。

当我为能寻到这样一户人家,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漳岭山又给了我一个惊喜。从巷子里穿过的时候,我瞧见前方有高高的石磅,石磅上的人家,门楣上的“紫气东来”四个字,篆书写就,很有气势。询问过房主得知,门楣连带着窗楣两侧的“清风”“明月”皆出自其兄手笔,他的这位兄长可是50年代的大学生,绝对的人才。宅子则是其先人业商沪上,赚得不菲身家后,荣归故里所建。在他家,最让我惊奇的,莫过于一个类似竹子裤夹的物件。乍见之下,我一脸懵,完全不晓得是用来做什么的。待到老人家,把装面条、饺子的那个小面簸拿出来置于其上的时候,我瞬间明白了这小玩意的作用,这绝对是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啊。

如今人们对于漳岭山,大多只知晓“假充大脉坞,放屁漳岭山”这一句俗语,然而实际上在当地还有一句流传时间更为久远的俗语,“斫不完的九砂柴,看不完的绵潭戏,打不完的漳潭鱼,穿不完的漳岭山箬皮鞋”。也不知道是因为人们逐渐不再穿箬皮鞋的缘故,还是因为“穿不完的漳岭山箬皮鞋”和前面三句不是那么合辙押韵的缘故,最终俗语被湮没在村民的记忆中了。如今的漳岭山村,也成为以枇杷为核心经济来源的村庄。当年穿着箬皮鞋走出大山的那些漳岭山先民,想来也是因为家乡实在是无法养活一大家子才走出去的吧。虽然史料没有太多关于他们的记载,但这一栋栋的房舍还是佐证着他们曾经的艰苦创业。

从高空看漳岭山,可见漳源河逶迤而去,不知道是河流冲刷了山脉,还是山脉容忍了河流,最终给漳岭山人留下了这么一片大山里的平缓之地,村子也就因山得名。勤劳的漳岭山人几百年来逐渐繁衍开来,到上世纪80年代,已然成为一个拥有274户,1159人的山区大村。村子大了,乐观的人们娱乐活动也就丰富多彩了起来。根据《歙县志》记载,漳岭山村民曾自建过戏班,班主是外号甘丁枣,工青衣、花旦的朱有福,戏班里的老生朱荣辉也是名角,这个戏班子曾远赴浙江、江西演出。除了他们两人,另有大花脸朱伦达、朱寿根也都是个中好手。

我在漳岭山村子转悠的时候,遇到一所老宅子,门楣上的八卦镜倒了。房主老奶奶听到犬吠声,走出昏暗的堂前,眯着眼适应门外的强光。我连忙告诉她,八卦镜倒了。老奶奶抬头看过,立马就叫孙子搬梯子来重新挂。你看,这便是老宅子有人住的好处,随时能防患于未然。不过,漳岭山村虽大,村内也有不少人,但大多数的老宅子,还是人去楼空了。这些老宅的命运,让人唏嘘,这些村庄未来的命运,也令人唏嘘。趁着村子还有人,多去看看,这些才是徽州最朴实无华的历史留存。

(图源:朱志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漳村,一座田园牧歌似的徽州古村,一年四季美得让人心醉!
春天带娃背包行走婺源 | 详细路线攻略分享
你见过拥有24座祖祠的村子吗?
徽杭古道驴行记
重游徽州--长溪、石城
这座不足200人的村子,竟然这么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