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守护者】鲍义来:昱岭关下第一村的守护人

【徽州守护者】鲍义来:昱岭关下第一村的守护人

司马狂/

写在前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徽州的乡村亦如神州各地的乡村一样,逐渐空心化。村子的萧条和衰败,肉眼都能见到。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出去以后,就一去不复返,再也不回来了。恶性循环,不断延续着,我的乡村,我的徽州,似乎渐行渐远。

但近几年在行走徽州的时候,发现乡野间已然有些人回来了。他们或是功成名就后的衣锦还乡,或是年轻人读完书直接回家乡建设。不论他们的年纪长幼,不论他们的学历高低,也不论他们的财富多寡,他们都在致力于守护自己的村落,我将他们谓之“徽州守护者”。他们不需要高大上,他们只是出于对故土的挚爱,我想讴歌他们,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所以有了这个新的系列。

作为“徽州守护者”系列的开篇之作,我第一反应就是要写鲍义来老师。谈及鲍老师,作为晚辈末学,我对他是高山仰止的。多年前,有幸在方有正老师的引荐下,得见真容。其后,交流并不多,只是偶尔在微信上聊上三两句。断断续续听闻,鲍老师一直在为东大门和他的家乡打造而劳心劳力。后来,又听到很多人,在去过岭脚村回来后,不断称赞着他家乡的巨大变化。于是,今年五一假期,趁着鲍老师在家,驱车前往昱岭关下第一村——岭脚村,一边走访村落,一边了解鲍老师这些年的辛劳。

修祠堂

一切要从八年前说起,彼时刚从《安徽日报》高级编辑任上退下来的鲍老师,时年65岁。这个年纪正好是颐养天年的大好时光,写写文章,四处旅游,大多数人的退休生活都是如此。然而他平静的退休生活,却在这年春天,被同村族人的电话给打破了。电话里的人操着歙县旱南里截那外人听不懂的方言,着急忙慌地在冲着电话吼道:“村里要把学校危房,也就是原来的鲍家祠堂平了建体育场。”乍闻此言,鲍义来忙不迭地连声询问:这怎么可以?

细究之下,这才知道,是村子获准“一事一议”资金资助,打算把荒废已久成为危房的村小学,也即原来的鲍家祠堂遗址及其一些遗构,彻底推平,修建村体育场,让村民有个健身休闲的去处,问题这鲍家祠堂的废墟还留有一进,这在鲍义来和岭脚村民心中,无异于“圆明园”一样的感情。如果修建了体育场所,则这一“圆明园”便荡然无存,大家都有些不舍。

(图源李新林老师)

翌日,鲍义来受族人和村两委所邀急匆匆自省城赶回村里。他到的时候,族人已然把祠堂院子里的杂草清除干净,地也扫过,还有人接了电线,点亮灯泡。大家平日里各自为了五斗米奔波,虽也见到祠堂的颓败,但那时没有太多的感触。如今,当有消息说鲍家祠堂遗址及其所剩遗存,彻底改为他用,从此永远消失,他们都接受不了。所以,村民们把祠堂院子收拾得干净利落,便是在用自己的行为,默默表达着内心的想法。

说真话,鲍义来原本也以为眼下的乡村没了凝聚力,故乡对于他只是残存的记忆罢了。可在看到那一院子的男女老少,为了这座祠堂,似乎一夜之间又被凝聚在了一起:“祠堂是绝对不能拆的!不仅不能拆,我们还要一起努力,修复起来!”鲍义来看到了村民的决心。

然而最现实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修缮祠堂那是要花钱的。鲍广水、鲍善波、鲍富九等企业家带头捐款,村人纷纷响应,鲍义来也不甘落后,积极跟上,并还让家在外村的外甥跟着认捐,结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13年年底岭脚鲍家祠堂中进修缮完毕。

2014年正月初二,在岭脚村举行了盛大的鲍氏宗祠中进修缮完工大典,同时也是纪念鲍公俊昂由槐塘迁来岭脚500周年。之后,鲍义来又和几位核心骨干成员,商讨继续修缮鲍氏祠堂后续部分。这一次,鲍义来特别叮嘱要去买些大料,以恢复出往昔的气魄。因为有了前一年的经验,鲍氏祠堂后续维修稳步推进,耗时三年,终于完全竣工。与此同时,岭脚村的潘氏宗祠也得到了修缮。

修缮鲍氏宗祠,前后花费60余万元,这全都是岭脚村民尤其是鲍氏宗亲募捐而来。举全村之力,共同完成一件大事,这在计划经济结束以后的徽州乡村,已然几十年再也未曾见到过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而且在这三年中,岭脚村有着更多年轻一辈参与其间,他们也开始对岭脚村的历史充满了兴趣。正是村民们的积极参与,方才促成了鲍老师此后一头扎在岭脚村的家园守望之中。

修古迹

鲍家祠堂修成后,连同潘家祠堂一起,曾经被毁了的岭脚一村标志性建筑,又得到了恢复,这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建筑魅力下的村民凝聚力。紧接着自2015年起,截止到2021年,七年间,鲍义来借助乡村振兴的大好时机,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动员传统匠人参与,先后修复了老竹岭古亭、大方和尚寝塔、岳飞饮马泉、徽杭古道照壁、通将桥、五胜桥亭、同乐长廊、玉屏塾馆、绿猗轩、潘民生故居、文昌阁、岳王泉台等诸多岭脚村的传统古建筑。同时新修了入徽亭、徽州驿站、旅游公厕、停车场,还有岭脚村沿河的石制栏杆,以及村口处的水碓和老竹大方博物馆等。

而其中难度最大的,则莫过于修复昱岭关到岭脚村的古道,需知道,曾经由徽州至杭州的官道走的正是这条线,而古人对于官道是有路宽和路况两方面考量的。要想恢复谈何容易,可以说以鲍义来为首的岭脚长者们为了这条古道的修复可谓费尽苦心。再加上,他们还恢复了自杭州入徽之后的第二座关隘——竹岭关,这也使得整个工程的难度大为提高。鲍老师是急性子,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在催着施工匠人,以至于被他催得烦了,老匠人直接回怼他:“这不像你翻书,沾下口水一页就翻过去了。”不过,怼归怼,他们都能理解鲍老师的质朴之心,并没有因此而拖延。如今,我辈伫立在巍巍竹岭关下,感受着雄关漫道,应能晓得当初营建之苦。

行文至此,相信读者读着这些古建筑的名字一定会有感触甚至是震撼了吧?那我们回头细细品味下,徽州的村落古时候越是兴旺,留下的古迹到了如今,就越是需要修缮,而修缮这些古迹,可不是兴头起来了,就能完成的。此中之艰辛,吾虽非亲历者,但也能体会到。盖因鲍义来一直惦念着这个生他养他的传统古村落,又地处皖浙两省交界下的第一村,想的是如何保留住徽派的建筑风格,进而还将自家祖宅的一楼堂前改成藏书楼,并把寓居省城几十年存下来的书籍,拉回村里,命名为“九千卷堂”。这个类似个人图书馆,在徽学研究的圈子里颇负盛名,甚至有许多徽学爱好者,就冲着这一藏书楼慕名而去的。是的,徽州乡村文化气息浓厚,又终将转化为文化底蕴,底蕴深厚的村庄才能经久不衰。

我不曾见过岭脚村原本的模样,但当我随着鲍老师一同走进这个村庄的时候,我顿时觉着这才是新时代的新农村该有模样。古迹与现代建筑和谐并存,长者与垂髫一齐怡然自乐,溪水潺潺、古道悠悠、茶香缕缕,好一派徽州田园山居美景图。同行的宗兄武民,也一直致力于家乡堨田打造,在我们前往岭脚之前,他其实有些茫然而不知道方向,这一趟下来,他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鲍义来走在村中,每一个村民见到他,都会笑呵呵地同他打招呼,鲍老师也一路笑呵呵地招呼回去。古人常用“乡贤”一词来形容鲍老师这般人物,他却总是不肯接受,一再告诫我,他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不得这个“贤”字。

促产业

一个乡村,想要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仅仅是“输血”,那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乡村能够“造血”,那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你别看鲍义来是个纯粹的读书人,对黄白之物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在开始筹划岭脚村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就一直琢磨着该村的未来,应孕育出什么新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又要有别于传统农业,是增收的,同时又要能够持续长久的经营下去。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鲍老师脑子里闪现出两个经营方向:一个是旅游业,一个是现代农业。

对于旅游业,岭脚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徽杭交界处,又毗邻三阳高铁站。村中的所有基础设置竣工以后,既能一览昱岭关、竹岭关的雄峻,也可以增加体验游,融合《水浒传》中的故事,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又有杭徽古官道,能够满足徒步游人群的需求。再加岭脚村中的祠堂、民居、传说故事、徽商名流以及手艺人表演和地方美食,诸多的先天条件,相互融合,必然能够成为一个吸引人的乡村旅游景点。

而在现代农业方面,鲍义来念念不忘的是大方茶。在他的认知里,大方茶是绝对不逊于杭州龙井茶的,或说是现代扁形茶的鼻祖。但是现代人都认杭州龙井,能知道大方茶的人少之又少。为此,他和朋友一起,查阅古籍资料,梳理关于老竹大方茶的来历,找寻大方和尚和大方茶的文献资料。而后,在梅公厅遗址上搬迁来一栋徽派老宅,将其改造为“老竹大方茶博物馆”。我有幸得以参观,那真的是琳琅满目,几乎涵盖了制茶工艺的方方面面。有了博物馆,加上大方和尚寝塔,然后融合岭脚村传说中的大方和尚亲手培植的茶树,还有当年大方和尚挂单寺院的遗址,相信在未来,一个围绕老竹大方茶而形成的现代农业、体验式旅游、研学游,将会造福岭脚村民。

鲍义来的默默付出,总归是有人能够看到的。这不,20205月底,歙县农业局、文化旅游体育局等单位在岭脚村举办了“徽杭古官道活动周”,歙县县长和安徽省茶叶协会的负责人,一起探寻了老竹大方原产地,详细了解了老竹大方茶的来历、工艺等,并参加了老竹大方茶振兴座谈会。此后的8月间,在镇政府的带领下,鲍义来又与冯全根、洪道广、洪芳等人一道前往合肥参加茶博会。这也成功引起了合肥徽道味公司的关注,该公司已经初步达成与岭脚村就老竹大方茶的深度合作。今年5月,又传来好消息,岭脚村被评选为安徽省首届美丽茶村,安徽省获此殊荣的仅20个村子,而所在的三阳镇则被评为美丽茶镇。

利好消息虽然一个接一个的传来,但岭脚村想要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路漫漫兮,还得继续积累各方面的条件。鲍老师常说自己垂垂老矣,岭脚要持续发展,还得要有一个坚强的村两委班子。   然而可喜的是,这些年在岭脚,年轻一辈更多地加入志愿者,相信有此传承,岭脚何愁未来的产业之路,不能持续下去呢?这也是更多徽州乡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吧。

结尾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鲍老师是坚决反对的,他一直觉得不应该宣传他。我虽然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但从我内心深处而言,这些年间,鲍老师的付出是值得我尊崇的,也是值得我辈学习的。一个人,当他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时候,他就是楷模。我想,鲍义来老师完全够资格成为我们的楷模。早在2016年的时候,鲍义来就当选了“寻找古村落守护人”全国十佳人物,荣誉对于他来说,只少不多。

当然,岭脚能够有今天大家看到的如此景象,也绝非鲍义来一人之功劳。首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广大村民的支持。其次岭脚有村退协,退协里的各位长者,为了岭脚村各自发挥着光和热。还有鲍广水、鲍善波、鲍福九、鲍福宇等旅外企业家的资助;再加上以潘基高、潘梦来、鲍君杰、鲍灶炎、洪道广、冯全根、鲍先顺、鲍伏禾、鲍瑞金、鲍绪华、潘学建等年轻志愿者紧紧跟随,一齐努力;还有外村人如李世泽、潘金印、洪小尘、王红春的支持,等等。可以说,我虽然主线写的是鲍义来,但是要说昱岭关下第一村的守护人,应当是以鲍义来为代表的一个群体。有他们在,岭脚必然能够振兴!

(图源李新林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火热三阳
034、老竹岭上大方香——走岭脚
婺源:浙源岭脚村
寻访徽州古村落(五)开心许村行
安徽5A级古村 坐拥全国最大古牌坊群 入选国保被誉“江南第一乡”
“一座古祠,一种凝聚”|歙县北岸镇岭脚村程氏古祠焕新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