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筋经的来源
中华武术话台州

周 琦

[内容提要]:中华武术源于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台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铸”就了“山魂海魄”的台州式硬气。随着中国佛教最早的宗派天台宗和中国道教南宗在台州的崛起,为中华武术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明代后期,天台紫凝道人宗衡集中华武功之大成,完成了驰名中外的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使台州成为中华武功的主要源头。
[关键词]:中华武功 天台宗 道教南宗 《易筋经》 台州
[作 者]: 周 琦 浙江台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台州 318000)


第一节 台州武术起源与发展


从文物考古来看:台州武术亦发轫于台州先民生存的“第一需要”。目前台州已知最早的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仙居下汤文化遗址,是浙南规模最大、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文化遗址。下汤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铲、凿、镰、削、锛等,狩猎武器有石矛、刀、镞、钺、流星石锤、弹丸等,表明台州武术已经萌芽。进入商周奴隶社会后,青铜器逐步代替了新石器。距今3000多年的玉环三合潭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镞等。仙居上田村出土了青铜剑、矛、镞、弩机等兵器,为铜锡合金(金祖明《从文物 考古看台州秦以前文化》,见《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1990年第六期)。临海博物馆还藏 有一枚商周时期的一级文物青铜戈,质地坚利,制作精良。台州青铜文明的出现,表明台州武术器械有了质的演进(金祖明《从文物考古看台州秦以前文化》,见《东南文化 ·天台山文化专号》1990年第六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西汉初,因东越部落首领摇(台州当时属东越)在“楚汉相争”时率东越兵“佐汉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被封 为“东海王”,在今台州、温州、丽水、闽北一带建立了历时50多年的东海王国(《史记·东越列传》)。汉代还在台州章安县设立了辖区远及台湾的军事机构——东部都尉。自西汉 始元二年(前85)建立台州最早的县级行政建置回浦县(后改章安)起,至东晋永和三年(347)设置乐安(后改仙居)县,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后改天台)、宁海、乐安5县,大体形成了如今的台州市行政区域。东海王国、东部都尉的建立,台州行政区域的基本形成,东晋永嘉南渡后中原文化的移入,佛教与道教相继传入台州、州郡兵制与武举制度的设置、明代戚继光台州四年抗倭练兵等,既促进了台州经济文化的开发,又为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 文化基因”,促进了台州武术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一、台州行政区域的形成,历代的州郡兵制亦随之确立,促进了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浙江南拳代表性拳类“台州南拳”。

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两大“摇篮”。台州兵制,历代不同。晋代大郡百人,小郡五十。唐代大州一千,小州八百。宋代临海东湖辟建为水军营,操演水师。明代因倭战频繁,设台州、海门、松门三卫,辖兵近二万,清代尚辖兵万余。历代兵 员虽有主、客之分,但台州“子弟兵”毕竟占了相当数量。“子弟兵” “强者习 弓弩, 弱者习排枪 ;缓则修农,急则为兵”(《民国台州府志·武备考》)〖HT〗。这种“寓兵于 农”的兵制,促进了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其结果是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台州南拳” 。
“台州南拳”是流传于台州各地中国南拳类的拳术统称。与浙江南拳一样,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手法多样,且多短拳;二是动作紧凑,劲力刚健;三是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四是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五是身法强调吞吐浮沉,靠蹦闪转,腰腿身手要贯串一致,做到手起肩随,腰催周身,完整一气;六是气沉丹田,发声吐字。其历史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据明万历(1573—1620)温州学者姜准所著的《岐海琐谈》记载:“永嘉手搏之 法,传自李克别,别号文皋,原籍临海,其法正枬俱有七路,世所称‘李拳师’是矣!”
据考:李克别所传乃“刚柔法拳”,特点是“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相寓”,现已成为“ 温州南拳”和“浙江南拳”代表性拳种。目前尚有66种徒手套路、20种器械套路、5种对练套路 、18 种器械对练套路。主要流传于台州、温州、丽水、金华等地。“温州南拳”系台州传人,可 见 “台州南拳”源远流长。除“刚柔法拳”外,目前“台州南拳”流传的主要有九种拳种(见浙江省体委所编的《浙江省武术拳械录》):
(一)“黑虎拳” 系模仿虎的活动形态并结合浙江南拳的套路特点组合而 成,大部与明戚继光“32势长拳”有关,适合平原、山丘和船上演练。其特点是突出了南方短打的技法, 沉稳坚固,臂坚腰实,击打猛烈,发劲短暴,边疆进招,气势威猛。现尚有49种徒手套路、6 种器械套路,传人有天台近代名拳师吴式芝、萧聘三、奚诚甫等。
(二)“缩山拳” 传为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方国珍所创编,当时在台州广为 流传。由于该拳动作朴实,水陆兼用,故明朝嘉靖时期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曾招募不少谙熟“缩山拳”的 民众为水军,使该拳成为有浙江地方特色的拳种之一。相传,明代戚继光在台州练兵编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时,也吸收有“缩山拳”的拳法。其特点是连续发劲,以身带手,击中 带缠,刚中带柔,步型主要为“缩山步”,从劲力与技法看,与“陈式太极拳”有相类之处, “缩山步”类似“陈式太极拳”的“大马步”,均有“以刚为本,劲从刚生”的风格。现尚有14 种徒手套路、4种器械套路。
(三)“南八卦拳” 系浙江南拳中的内家拳,该拳的第八路是台州地方拳种,有较长 的历史。其特点是动作柔软,步法稳实,心静气运四肢、意神贯觉指端。现尚有13种徒手套路 、3种器械套路。
(四)“洪拳” 系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善武功)等在台州、宁波抗清失败后 ,秘密组织“洪门”所习之拳术。该拳特点与明万历年间临海李克别所传“刚柔法拳”技艺相似 ,讲究快攻,一招一式,稳扎稳打,是一种求速战速决的实用套路。这可能存在着某种传承关系。现尚有19种徒手套路、24种器械套路、一种器械对练套路。
(五)“杨家拳” 传为北宋杨门女将所编,该拳中的“杨家选手套路”系 宁波天童寺僧人玉高传于天台名拳师奚诚甫。奚诚甫20世纪30年代曾在浙江省国术馆任教,后传入台州。其特点是结构鲜明,朴实无华。步法、手法均紧密明快,攻守兼顾,并以拳打、肘靠、膝顶人体经穴,达到“动即制人”的技击目的。现尚有6种徒手套路、一种器械套路。
(六)“南猴拳” “猴拳”历史悠久,在明戚继光编著的《纪效新书·拳 经捷要》中就有 “猴拳”的记载。天台名拳师萧聘三,30年代在浙江省国术馆任教,后传入台州。其 特点是模仿猴子形态,动作轻快,身手多变,常以单手、双手洗脸闭合之招式,作为攻防引诱对方。现尚有9种徒手套路和3种器械套路。
(七)“南八仙拳” 相传北宋方腊起义时所传习的拳种。该拳以神话中“八仙”形 态,配以技法,构成套路。仙居吕师囊、方七佛响应方腊起义而传入台州。其特点是每招每式,都显示了“八仙”形象的性格特征,寓武术攻防技法于其中。现尚有9种徒手套路、4种器械套 路。
(八)“南罗汉拳” 系武僧如修传于天台名拳师奚诚甫,经他悉习钻研,结合浙江 南拳特点,充实内容,其套路招式与浙江南拳相同。该拳分“意形”和“南拳架式”两种,前者 名“ 醉罗汉”,后者名为“罗汉十八手”。其特点是拳势威武,劲力迅猛,闪展腾挪,注重攻 防,刚柔兼施,以意催力。现尚有16种徒手套路。
(九)“南少林拳” 此拳传习者以嵩山少林寺为祖庭,以福建莆田少林寺为发祥地, 所习拳种称为“南少林拳”,传入浙江后与浙江南拳相融,具有浙江南拳特色。其套路亦重桩 式,重拳术,少跳跃,较稳固,短小精悍,刚柔相兼。特点是步稳手快,五步并用,少腿法,出手快,击敌狠。现尚有147种徒手套路、71种器械套路。
以上虽然是1984年“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时留存下来有关“台州南拳”的部分史料,但已弥足珍贵。一方面反映了“台州南拳”是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渗透相融的产物;另一 方面“台州南拳”保留拳种之多,居全省前列(仅次于杭州与温州),充分体现了台州人民弘 扬中华武术文化的崇武民风。

二、自唐至清设武举取士,培育了一批台州军事武术人才和民间的尚武风气。

唐长安二年(702),“一代女皇”武则天为选拔武官始设武举。考试内容有长垛、骑射、步射、筒射、翘关(举重)等。宋代增加兵书义理或《论语》、《孟子》等理论考试,称“内场”,以别于步、骑射等“外场”。自唐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1)废武举,台 州中武进士者184人。以地域分仙居最多为112人,以朝代分,宋、清两朝为最。宋代台州武进士12 8人,清代43人,宋、清两朝为最。宋代台州武进士128人,清代43人。台州历代文科、武科状元共6名,文武各半。最早的武状元是宋嘉泰二年(1202)中举的临海叶崇,官至沅州知州;其次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举的仙居陈正大,官至钦州知州;第三是清同治七 年(1868)中举的天台陈桂芬,官至广东南雄府副将。唯一的武探花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 44)中举的临海张〓,官至温(州)处(州)参将(《台州地区志·人物传》) 。
在“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台州民间习武成风,培育了一批将才。五代时牙将临海孙琰,神勇有智,号“孙百计”;明代抗倭名将有:广东都督温岭张元勋,“起小校,大 小 百十战,威名震岭南” (《民国台州府志·宦业传》, 下同)〖HT〗;明代海 门卫参将均是客籍,临海杨文骢始开台州籍任海门卫参将之风气。并在浙江、广东、福建抗倭平寇“多立殊功 ”;京城卫军都督温岭李超,“单骑持矛,直突倭营,斩获无算”;镇江副总兵温岭武进士季金 , “尝从征(日本)关白,复朝鲜有功(按:明中叶,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援朝,临海王士琦、温岭季金奉命从征)”;清代名将有:浙江提督临海蒋懋勋,“少有才能,能力举千 钧,(康熙)二十二年(1683)会剿澎(湖)、台(湾),进取花岛,鏖战澎湖,取虎井盘屿及三十六岛屿,遂克台湾”;定海总兵黄岩周士法,“(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英 吉利夷船驶入定海,(士法)率官军击退,毁其船”;台湾总兵临海叶绍春,“在海三十年, 追剿剧盗,率先士卒,海寇畏之,称‘叶老虎’”;千总黄岩孙起蛟,“以技击名于时,乾隆 十八年(1753),高宗南巡,大吏选拳勇之尤者二十人,使之较技,起蛟连摔八人,众皆不敢前 ,上称善。时人目为‘孙铁臂’ ”〖HT5”K〗(《民国台州府志·方伎传》)〖HT〗。 更值得一书的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四年(1559—1562)抗倭期间,总结创编了“32势长拳”,并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和俞大猷的《剑经》。此书历来是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朝鲜在此书基础上编成《武艺图谱通志》,日本还以《武术早学》、《军法兵记》、《兵法奥义》等不同书名出版此书。“32势长拳”又名“戚继光拳” ,据传是戚继光教习训练台州义兵,后温岭沿海一带自发组织“大拳会”,每年五月初十在“大拳爷庙”前进行武术竞赛,选其优者入会,温岭松门至今仍保留类似习俗(见台 州文管会所编的《台州风俗》)。

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越族固有的文化特质,铸就了刚烈不屈、好勇轻死的 “台州式尚武精神”。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浙中唯台(州)一郡连 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 着该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按台州地理环境,可大致分为“水乡之民”与“山谷之民”。 水乡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少”;山谷之民 “ 石气所钟,猛烈鸷愎,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羽而傲缙绅”。越族素有“处危争死 ” (《淮南子·主术训》)、“轻死易发” (《汉书·地理 志下》)〖HT〗的传统,加上东晋“永嘉南渡”与宋代“靖康南渡”,不少侨民迁徙聚族而居于台州,移入了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形成了“台州民性强悍,人不畏死” (《民国台州府志·武备考》)〖HT〗的尚武精神。早在东汉,为反抗暴政,台州曾旌揭义旗于海上(《民国台州府志·大事记略》);东晋临海周胄为反抗强征兵役,响应孙恩起义而克郡城;南朝临海田流为反抗沉重的赋役,起义于浙东,称“东海王” ;唐代袁晁在台州起义,建“宝胜”政权,据有江浙十州之地,聚众20万余,是唐中叶最大的农民起义;唐末还有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宋代仙居吕师囊响应方腊起义,聚兵万余,长篇小说《南水浒》生动而悲壮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元末黄岩方国珍聚众十余万,称雄浙东,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长篇小说《方国珍》形象地塑造了这位武艺高强、多谋善变的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清末历时4年的临海金满起义,是晚清浙江境内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长篇道情《金满闹台州》、《黄金满打桐坑》、长篇小说《山大黄金满》艺术地再现了起义的历程。台州历代农民起义,既集中地体现了台州人民不畏强暴、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又充分反映了台州民间习武的普遍性。

四、以中国佛教天台宗和中国道教南宗为代表佛道气功,融入了集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的中华武术第一部专著《易筋经》,成为中华武术功法的主要源头。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派,创始人为有“东方黑格尔”和“东土小释迦”之美誉的智者大师(538—597)。他融合“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构成了以“一念三千”、“ 三谛圆融”为核心的天台宗佛学思想体系。唐宋以降,天台宗分别传入日本、朝鲜,至今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支生力军。其佛教气功代表作是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和《六妙法门》。天台宗禅法的主要内容是“止观”学说。“止”意为摄心入止,达到一定的止寂、禅 定; “观”意为静明观照,生发智慧。“止观”即“定慧”,是佛教修持的基本方法,天台宗在 理论上用实相来阐明,在实修中以止观为指导。强调“止观双运、定慧双修”,从而开创了具有天台宗独特风格的修持方法。上述二书,1400多年来流传海内外,影响极为深远。
中国道教南宗为张伯端(984—1082)创于台州,他博学多才:“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宋张伯端《悟真篇·序》)其气功代表作为《悟真篇》,与“丹经王”《周易参同契》齐名。《悟真篇》以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以人身为鼎 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结成内丹。内丹以祛疾健身为初效,延年永寿为中效,“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张伯端创立的“先 命后性,性命双修”中国道教南宗修持功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明出现的道教净明派、(张)三丰派,宋明理学家朱熹、王阳明等亦深受影响,至今其《悟真篇》仍被誉为“中国气功 四大经典”之一。
中华武术由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所组成。功法为套路和格斗提供必要的体能准备,套路与格斗则显示功法的水平高低。三者既相对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武术技法强调“内外合一”,武术教学强调“内外兼修”,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互导”。显然,这 “三大原则”是深受天台宗的“止观双运、定慧双修”、道教南宗的“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佛道气功修持理论的影响,而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编著的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则集中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提出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 的“内壮外强、内坚外勇”统一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气功体系,奠定了中华武术功法 的基础。
第二节 台州是中华武术功法的主要源头


中华武术发展到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以少林派与武当派代表“主于博人”的“外家拳”和“主于御敌”的“内家拳”这两大中华武术传统流派。而奠定这两大流派功法基础的 则是融天台山佛道气功文化于一体的《易筋经》。武术家和武术史学家、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教授认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编著的《易筋经》〖HT5”K〗(《易筋经》的 作者,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的《少林武当考》、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此书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而作。笔者去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查得该书跋:紫凝道人法号“宗衡”)〖HT〗,集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它标志着中华武术气功体系的形成〖HT5”K〗(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 全》)。

一、《易筋经》融摄了各家气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气功体系。

气功按功能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防病祛疾的医疗气功;二是延年益寿的保健气功;三是以气助势、以气助人的武术气功。武术气功与各家气功相同之处,都是追求“气”的效应;不同之处是:武术气功利用“气”更有效地发挥人的攻防能力,为技击制胜服务,而不注重用“气”的医疗保健作用。《易筋经》融摄了儒家气功的“养气”、佛教气功的“禅法”、道教气功的“内丹” 以及“服药助功”修练法、医家气功的按〓、按摩等各派气功功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 气功体系:
(一)确立了武术气功的锻炼宗旨。《易筋经》修炼目的是“以 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 (《易筋经·总论》)。所谓“金石之体” ,即“有形之身”“得无形之气相练而不相违”,形成“内壮外强、内坚外勇之体” (见《易筋经·膜论》和《内壮论》)。“内壮既得,骨力凝坚”之后,“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弩之 ,硬如铁 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 (《易筋经·内壮神勇》)。 这种强身与技击的统一,而以强身为基础的锻炼观,正是武术气功的锻炼宗旨。
(二)确立了武术气功的锻炼原则。《易筋经》的修炼原则是“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无形”是指人体内在的“精气神”;“有形”是指人体外 形的“筋骨皮(《膜论》)”;“练有形”与“培无形”的统一,即“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武谚的由来。这种“内外兼修”观,正是武术气功的锻炼原则。
(三)确立了武术气功的锻炼程序。〖HT〗《易筋经》将练功的全过程分为“内壮” 和“外壮” 两个锻炼阶段,并规定了先练内壮、后练外壮的锻炼程序。其《外壮神勇八段锦》认为:“ 内壮既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盖其内有根固,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内壮锻炼分为“凝固(指通过守中锻炼,使全身内气凝而不外溢)”、“充周(指积气充满任督 二脉)”、“畅达(指气能随意畅行)”三个步骤;外壮锻炼也分为“外导(指将内壮之气引 达于四肢)”、“假力(指凭空作势,进行推拉举按重物般的术式锻炼)”、“实操(指借助绿 豆、热水、大树、巨石等,磨练皮肤和增长实际攻击力)”三个步骤。无论是内练,还是外练, 都要遵循“渐次加重、渐次加力” (《易筋经·行功轻重法》)循序渐 进的原则。这种内壮 既熟、再练外壮、循序渐进地增大锻炼负荷的练功方法,正是武术气功普遍遵循的锻炼程序。
(四)确立了武术气功的用药准则。《易筋经》中载有“内壮药”四方、“汤洗药”一方,“下部洗药”一方。服法为:“行功之际,先服药一丸,约药入胃将化之时,即行揉功。 ”“ 行功三日服药一次,照此为常。”并指出:“练壮之功,外资于揉,内资于药”,“揉与药 力两相迎凑,乃为得法”。洗药为外用药,用汤洗于锻炼部位。洗法:“一日一洗,或二日一洗 。以此为常,功成则止。”并强调“行功之时,频宜汤洗,盖取其盐能软坚,功力易入;凉( 药)能散火,不致骤热。”习练“下部行功法”:“当用药水日日汤洗,不可间断。盖取药力 通气和血,苍老皮肤,又且解热退火,不致他变也。”这种以药力助功效,以药力防损伤的“内 外用药法”,正是武术气功的用药准则。
(五)形成了武术气功的体系。《易筋经》中记载的功法,涉及到人体各部位的锻炼方法,而且形式多样。其“采精华法”属静功吐纳养气法;“易筋经十二势”属动功导引行 气法;“十二月行功”和“内壮神勇功”属硬气功中的排打功法;”下部行功“属硬气功中的铁 裆功法;”外壮神勇八段锦“和”假力运力势法”属壮力气功的假力练法;“神勇余功”、“练手 余功”、 “搓膀腕法”、“挞练手足法”和“练指法”等,均属借助外物和外力锻炼踢、打、抓、拿等攻坚抗击力的功法。这一系列功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气功的体系。
总而言之,以提高攻坚抗击力为前提,以武术固有气法为基础,以融摄诸家气法为旁参,形成了区别于医疗保健气功的武术气功,《易筋经》则是武术气功体系形成的标志。 

二、以天台山佛道气功和《易筋经》为主体的中华武术气功体系的形成,奠定中 华武术功法的基础。

少林派与武当派作为名驰中外、代表中华武术的两大传统流派,其功法基础即是以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为主体的中华武术气功体系:
(一)对少林功法的影响。少林拳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而形成的中华武术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以其刚劲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国内外“少林热”经久不衰。然据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秋在台州 编著的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载来看:当时少林拳不及少林棍著名。此书记有“ 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名著于时的拳种,而无少林拳。只载有“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另在明代郑若曾的武术名著《江南经略·兵器 总论》中,亦只记“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等11家著名拳种,不记少林拳;只载有“ 左少林、右少林”之棍。可见当时少林拳在武术界知名度不高。而《易筋经》流传至少林寺后,被视为镇寺之宝,该寺武僧将此书作为习武必修的“基础课”,形成了少林武术气功,功 法和技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易筋经》在当时武术界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在清初,为了争夺少林寺最高武功秘笈《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残杀。为此,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帝以游中岳嵩山为由而驾临少林寺,命该寺方丈献出《易筋经》,由国家印刷流传(周稔丰、周明《易筋经洗髓经(修订本)·序》)。晚清著名学者潘〓指出:“至今少林寺僧众谨以角艺擅长,是得此经之一斑也”(晚清刻本《易筋经·潘〓序》)。民国六年(1917)由大声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一书( 又名《易筋经义· 服气图说》),即是《易筋经》的翻版。民国间,少林寺方丈、著名武僧妙兴传出的 数十种少林功法,大都是《易筋经》行功理法的繁衍(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在少林功法中,既有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提出的“止观学说”, 尤其是“六字诀气法”名列“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又在《易筋经》“韦驮献杵十二势 ”和 “神勇八段锦”的基础上,衍成《易筋经》“文八段锦”和“武八段锦”功法,后辑入《卫 生易筋经》和《内功图说》,在最近出版的《少林武术百科全书》中亦有辑录。《易筋经》提出的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修习原则,已深深地融入少林武术之中。我国武术界泰斗、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蔡龙云认为,少林拳术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三类:
一是拽拳踢腿、闪展腾挪、进退快速、变化矫捷、拳脚起动形同一般的长拳。这类拳的锻炼意义,多侧重于技击功用的训练与提高,称之为“练神”。如“少林短打”、“罗 汉十八手”、“八步连环”等。
二是运气鼓劲、骨刚筋粗、肌腱隆凸、时张时弛、拳脚起动势如南拳。这类拳的锻炼意义,多侧重于身体外在的筋骨劲节的锻炼,称之为“练精”。如“金刚伏虎”等。
三是呼吸吐纳、气行之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动作连绵、纯任自然,拳脚起动类似太极拳。这类套路和南陈智者(即天台宗创始人)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所提出的“六气”、“十二息(呼吸)”、“止守扰陀那(丹田)”来医治病患的禅法,结合得非 常紧密。一代武术大师蔡桂勤和他的师兄如修,曾在沪杭等地演练过“少林心法罗汉拳”,就属这 一类(蔡龙云《少林寺拳棒阐宗》)。
蔡龙云的精深之见,充分说明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对少林武功的发展 ,起到了“培基”和“催育”的作用。
(二)对武当功法的影响。〖HT〗武当派的内家拳传为元末明初的武当山高道张三丰 所创。其特点是“主于御敌”,尤重内功。武当内功亦以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为基础,博采诸家气功而成的有别于“主于搏人”的少林派功法。
自宋代台州张伯端著《悟真篇》而创道教南宗内丹功法后,元明以来影响深远。张三丰承道教南宗传统,与张伯端一样,在修炼思想上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在内丹理论 上提倡“性命双修、阴阳双修”,在修炼方式上主张“大隐市”;在内丹功法上遵循“固筑根 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修习步骤。从而奠定了武当派内家拳功法的基础,并开创了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内丹流派“三丰派”(任继愈《中国道教史》)。
1988年,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著名的武当派武术家李天骥主编的《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一书(下简称《武当绝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 部系统阐述武当拳术、内功、剑谱的武术专著。其《内功篇》系统地阐述武当内功的理论及功法。从中可清晰地看出天台山佛道气功与《易筋经》对武当内功的影响。
一是张伯端“性命双修”的内丹理论是武当内功的主体。《武当绝技·内功篇》指出:“武当武术,尤重内功,以内功为基本功;犹建高屋,先筑地基;地基不固,高屋焉存? ” 武术内功是指采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为基本锻炼形式的一种“内外兼修”方法 ,说到底还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从“心为君、神为主、 意为媒、气为用、精从气”五个方面论述修炼“精气神”之道,还提出了四个修炼阶段:“( 固)筑(根)基、练精化气、练气为神、练神还虚。”“内丹”,道家之名;而武术则名为“内 功” 。张伯端这套内功练养理论被《武当绝技》视为武当内功的基本功,所辑《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功法》中提出的“收心求静,收气降龙,安炉运鼎,十口呼吸开八脉,外文武火金木合并法,点龙虎穴、固精关门法”五大功法,实质上是张伯端“性命双修”内丹功法的具体化 。此外,在武当剑谱中还辑有《紫阳(张伯端号紫阳)剑谱》(《浙江省武术拳械 录》)。
二是以《易筋经》的“内外兼修”理论,作为武当内功的修炼指南。内功修炼之法,主要是养气、练气与运气。《武当绝技·内功篇》指出:武当内功“养气”的理论,不外乎 《易筋经》所说的“守中(气)、绝妄(念)而已”。只有“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继绝 其诸妄念,渐至如一而不动”,方能“养气”;在“练气”上,主张“以心为体,以气为用” ,要按《易筋经》所说“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的练气之道,方能“有补于国(武 )术”。在“运气”上,要练好桩功,并按《易筋经》“运掌八法”,在“运使之中,隐寓练 气之法 ”,做到“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在内外功关系上,要按《易筋经》“内外兼修”的原则 ,必须“先练有形(即筋骨皮)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即精气神)者,为有形之辅”;“二 者交顾,始克有济”。从上可以看出:《易筋经》的功法理论已成为武当内功修炼的主要依据。此外,其《武当绝技·内功篇》还辑录了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字诀气法”,作为武当内 功运劲、发劲的辅助手段。
总之,天台山佛道气功和以《易筋经》为标志而形成的中华武术气功体系,促进了中华武术功法与技法的统一,强身与技击的统一,内壮与外勇的统一;确立了中华武术技法的“内外合一”,教学的“内外兼修”、训练的“内外互导”三大法则,完善了中华武术的 理论体系。这就是台州文化对中华武术所作出的独特贡献。1999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选择了曾于1907年创办我国第一所体育学校“台州耀梓体育学堂”,涌现出黄岩“全国武术之乡” 的台州作为举办地,既是历史必然中的偶然,又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与《易筋经》
两仪点穴练习
少林失传了上百年的功法!只需要做3次,比得上每天走一万步!
南拳内家拳内功功法
马王堆帛画《导引图》与健身运动
易筋经真传,动图教学,传承千年的功夫,强身减肥增功力,附吐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