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学理论
                       真学理论--诸家印证
    诸家印证医道儒释各家修持的方法千姿百态,但三教归一、万法归宗。医、道、儒、释各家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周天的生理反应情况。仔细推敲,与真气运行五步功法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达到通督的目的。综观各家功法基本上都是五个步骤通周天,这是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必须遵循。但叙述方法不同,如《行气玉铭》以真气运行的动态变化来形容。儒家“定、静、安、虑、得”,是真气运行到哪个部位,引起的精神活动的记述。“六妙”虽称为六,实际止息、观息都在丹田,亦是五步。顺乎自然,意随息动,是守机的记实。更有“小周天歌诀”,作为意念导引的一种记述,仅作练功中必要的辅助。这些记述都不属于真正的功法,只有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以科学的功理功法,指导着真气循经运行。 ◆ 行 气 玉 铭在出土的战国初期(约在公元前四百年)文物中,有一件《行气玉铭》。铭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一段短短的铭文虽然只有四十五个字,却包括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和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互相印证,每个阶段的生理变化和进展情况,完全是一致的。可见真气运行在当时已成为健身养生的普遍知识。 "真法"与"行气"的意义是一致的。法是使真气运行的手段,行气的行字,也就是真气运行的方法。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第一步是呼气注意心窝部,使真气在心窝部集中便是"行气--深则蓄"。第二步将集中的真气向下延伸,呼气注意丹田,丹田发热则是"蓄则伸,伸则下"。第三步意守下丹田,真气在丹田内形成气丘,恒定存在,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充实饱满,丹田内呈现很大的萌动力量,正是"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经会阴、尾闾、命门向后窜动,并沿脊柱向上过夹脊、透玉枕、直达脑海,又如"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由于贯通督脉,肾气不断地灌溉脑髓,大脑调控力量不断增强,生机旺盛,周天运转,在头顶表现出一种光色体,有力量,有形状;下丹田也有一种力量,功夫深了,感到上丹田与下丹田像有一种磁力吸引。上丹田叫"性",下丹田曰"命",上下吸引就成性命双修。顺着这个规律,持之以恒,可以生生不息。违反这个生理机制,逆而行之,则是趋向早衰早死的道路,就是"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 道 家 养 生道家的始祖老子以及更远古的修道者,他们是在以身证天、以天验人的实践中体悟到、认识到“道”的存在的。《老子·十五章》所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的修道体验,就是后世“正道行修”的道家养生实践基础,不难看出其中与真法修炼的诸多相通处。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有学识的人,善于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界变化和人与自然相关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叫做道。这一章具体谈养生的道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细致、深远而通达的,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能认识。 (2)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正因为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为了使这个道理发扬光大,所以勉强加以描述。 (3)豫焉,若冬之涉川。人们对这个微妙玄通的道理,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事前要谨慎啊,要象冬天赤脚过河那样小心谨慎地接触;虽然非常向往,又怕出毛病,踌躇不前,不敢毅然一试。 (4)犹兮,若畏四邻。要从事实践,就必须选择一个清静适宜的环境,避免他人的干扰。因此择地要反复考虑,要象提防邻国的围攻那样谨慎。 (5)俨兮,其若客。坐功的时候,必须端正身心排除杂念,所以表现得恭敬严肃,象面对着宾客那样认真,注意着调息的方法。 (6)敦兮,其若朴。进一步到了忘我的程度,对全身失去分别的感觉,似无意识活动敦厚地象未经雕刻的素材。 (7)旷兮,其若谷。坐到无物无我的境界,但觉得有那么一种空旷而界远的样子,象是一个深山幽谷。 (8)涣兮,若冰之将释。坐功到一定的程度,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全身关节尤其两肩和两膝部位感到流动疏脱,象春冰将融那样松利舒适。 (9)混兮,其若浊。在内呼吸旺盛时,皮肤毛窍都随呼吸而呼吸,全身里外无处不随呼吸活动,包容一切,象长江大河的混浊。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致的,就象泥沙在江河里翻滚着,既是清楚的细小个体,但又没办法分开。 (10)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在这种内呼吸旺盛的情况下,静止以待,内呼吸越加旺盛,各组织细胞气机通透良好,那种全身活动的现象慢慢的都感觉不到了,就好象浊流澄清了一样。 (11)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持久地坐下去,丹田里的真气就会慢慢地充集增长活动起来,这就是静极生动。 (12)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个养生之道的人,他不会自满的。谦受益,满招损。 (13)夫唯不盈,故可蔽而新成。正因为他不自满,才能持之以恒,努力钻研,使丹田力量不断增长,贯通督脉,后天复返先天,由衰返壮,使衰退了的身体恢复健康。“若得不老,还精补脑”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机制。 ◆ 内 丹 秘 术陕西周至楼观台,相传是老子讲经的地方。庙内有两方刻有《道德经》的大石碑,石碑两侧刻有传说是老子写的一副对联,文字稀奇古怪。有人根据道家理论翻释成现代常用字,原来是这么两句话: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这正是道家养生的秘旨。玉炉,指人的下丹田;烧炼,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延年药,指真气及其聚集;正道行修,指正宗传统功法的修炼;益寿丹,亦指真气及其聚集的功能作用。道家养生历来认为,强身治病的最佳药物就在自己身上。内丹术的修炼突出这一养生旨要。什么是丹?过去谁也没有说得很清楚,都认为很神秘,炼丹是个高不可攀的事。我们认为“丹”就是真气的凝集。真法主要是培养真气,以呼吸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阴阳再合,产生新的生命力(真气)。结丹的机制就在于此。练真法者往往在第三步功就有得丹者,也有在通督后得丹。不尽如《丹经》所说,只是因人而异。得丹不难,保存不易,稍一不慎,就可走丹。《丹经》提出的种、采、炼、养四个环节,养是长期的,也是最重要的。真法五步功法的要求,都是依照文武火候制定的。所以虽不言炼丹,得丹却快。至于入手修炼,在后天应以炼精[即阴精(养料),阳精(氧气)]化气、炼气化神为序;返还先天之后应以神驶气、气成精(肾气)为宗。今人不知本末,把种的根本阶段忽略了,所以无药可采。真法第一步,呼气推动心火下降,振奋脾阳(火生土)。第二步,真气趋向丹田,通过肠区,胃肠生理功能增强,吸收营养(土生金),这一过程称为“种”。任脉既通,真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丹田。第三步,意守丹田,称之为“采”(小药),即用文火亦采亦炼。真气充足,丹田内出现多种动态,有的有光团活跃,全身都有急剧变化,阳光现前有欲泄之势,即当用“吸、舔、撮、闭”四法,以敛聚之,勿令走失,这就是采大药。也有在此同时玉枕轰隆一声而通关的。 ◆ 儒 家 诚 修儒家修炼讲究诚,以“十六字心法”为指导思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叫人端正身心,不违大道,保存天一之精气。还具体记述了练功中每个阶段的思想变化,如“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者,止于丹田也。又曰“止于至善之地”。气沉丹田,则可固定,培养真气。因此丹田真气活泼有力,可使精神专注而入静,能入静就可安然久坐,静极生动。这一过程,真法叫“通督”,会产生很多生理变化,有时还是很难受的。如果紧张、害怕,处理不当,则会出偏差。因此古人也有“防危虑险”的说法。所以说“安”以后会产生“虑”,经过“虑”这一段过程,才能得到通督后的轻松愉快,并得到常人不能见到的所谓“天命之谓性”。佛家叫“明心见性”,真法谓之“积精全神”。 ◆ 佛 家 六 妙 佛家天台宗“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与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基本一致。 “一妙”开始用“数息”法,或“听息”法,以减少杂念。这与真法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一样,都是让注意力集中的一个极其简单的生理意念,既不事思考,又以一念代万念。 “二妙”为“随息”,即意随呼吸以待机。真法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则是意随息动,呼气注意丹田,三五天就可以完成。 “三妙”为“止息”,是把呼吸实际上是意念止于丹田。真法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也是把呼气及意守部位止于丹田。 “四妙”是“观息”,即内视丹田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渐至丹田温热,丹田饱满,丹田开阖、丹田蕴珠等,真气充足而行冲关。仍属第三步。 “五妙”是“还息”,即通周天,任督循环。和真法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一致,督脉贯通,肾气上升,还精补脑,沟通任督二脉。 “六妙”为“净息”,亦称“静息”,即贯通督脉后,以静守为法,使大脑处于澄净状态,一切顺乎自然,叫“破法执”。真法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就是以静守为法,肾气不断的灌溉脑髓,使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力量增强,而达到深度入静。以上仅为练功方法上对照相互一致,至于静后的进一步深入,根据各自功德,将是奥蕴无穷。 ◆ 西 游 记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为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描述了佛道两家的修炼要旨,展现了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的全过程,早就有“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之誉。称“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这种观点并非牵强附会。《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第三十二回十分明确地指出:“师徒们一心同体”。第九十九回又说,师徒们“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他们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个是“一体纯阳喜回阳”。这四个人的艺术形象,唐僧代表人的生命体,三个徒弟“悟”字为号,代表人体三个脏器的功能活动。孙悟空配心,主神思喜动,一跃十万八千里,故又名行者;猪悟能配脾胃,主后天,贪欲,当须八戒;沙悟净配肾,主先天,本性向善;白龙马配意,善奔驰。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备通经奥”、“聪悟不群的法门领袖”。由于写作目的需要,小说中的唐僧,则是一个人妖不辨的“肉眼凡胎”。正因如此,他才需要艰苦的修炼。他的心需要悟空,诸多欲念需要八戒,修性固命需要悟净,培真全生需要悟能。书中描述不外乎意使心脾肾三家相会也。孙悟空的师父,就住在“灵台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第二回)。灵台、方寸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是心的笔划形状。第八十一回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又说:“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其师于夜半三更六耳不闻的情况下秘传与孙悟空的“长生之妙道”,原来是:“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是“攒簇五行颠倒用”;是“子前午后,自己调息”(第二回)。这不正是真气运行之法吗? 对于真法第四步通督一步功,《西游记》讲得更具体。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描述了真气由尾闾逆行而上通过夹脊关的情形:“滩头坡坂最高,又有一道夹脊小路,两座大关,关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夹脊一过,负重感立即缓解,再往上就是玉枕关。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描述更精彩。说师徒们到了西天佛地,第一个前来迎接他们的人是“玉真观”的“金顶大仙”。“玉真观”者,“玉枕关”也,亦称“玉真上关”;“金顶”者,头顶也。师徒当晚在玉真观歇息,次日去见佛。有意思的是,书中说从玉真观到佛祖住地灵鹫高峰的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说的是真气穿过枕骨大孔到达百会,只在脑内进行。接着,真气从头顶沿前额到鼻尖,舌尖被上腭紧紧吸住,真气又到“凌云渡”上的独木桥,便寓舌抵上腭之意。猪八戒见独木桥危险,想腾云驾雾过河。孙悟空说:“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通督之前,每觉头周围象箍着一个圈一样很难受,一旦通督,这种感觉即消失。这就是“紧箍咒”。第一百回,师徒成佛后,悟空要唐僧为他取掉紧箍。唐僧说:“今已成佛,自然去矣”。悟空举手一摸,紧箍果然不见了。至于书中出现的众多妖魔,实乃自心所生诸多烦恼、恶念之象。第十三回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所有妖魔鬼怪,不约而同地、千篇一律地要吃唐僧肉。吃了斯,它们便可长生不老。足见烦恼、恶念对自身之损害。解救之法,唯自心“悟空”、“八戒”、“悟净”而已矣。 ◆ 易 卦 生 息《易经》为群经之首。伏羲画八卦,文王做《系辞》,孔子做《十翼》,阐述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故《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面的“生”字,即由阴阳演变而来的意思。《易经》以或阴或阳二元气论阐释宇宙万象,更重视阴阳未分之前,或将成为阴柔、或将成为阳刚这一变化流通的根源。而是这一根源主宰万物的生成发展,并非凝聚静止的阴柔,而是属于积极流通的阳刚。《系辞上传》又说:“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这才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人秉天地之气以生,阴阳的流通演变支配着人的生理活动。《易经》以八卦的爻象暗示天机,教人效法阴阳和合之道、数理变化之机,以度天年。民间长期流传着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认为这是天数,是自然规律。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的注意呼气,就可以使人们从寿限的必然王国解放出来。盖人在未生之前,由母体供给营养,以内呼吸形式发育生长。后天的生命还未开始,在易理属于纯阴坤卦。出生时通过第一个呼气开始外呼吸,使心火下降而补肾阳,吸气肾水上潮以济心火,这在易卦中为水火既济,在生理上叫心肾相交。通过这一次呼吸运动,启动了后天的生理活动。十二消息卦表明,人体生理变化情况,阴阳盛衰的规律。自一岁起,每经三十二个月,肾中增一阳,至十六岁,由纯阴坤卦,进而为复而临、泰、大壮、夬卦,至纯阳乾卦。此时阳气盛极,心火易动,识神用事,七情六欲终日盘旋,致使肾气暗耗。不知葆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恃强好胜,欲无止境,每八年生一阴。至六十四岁,阳气耗尽,又成为纯阴坤卦,而生机尽矣!如消息卦在剥卦尚有一阳未尽时,即练真法通过呼气推动心火下降,而为复卦,又可开始下一轮卦爻的变化。继续采炼则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而返还。由于这一阳的变易,恢复人体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尽终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度百岁乃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为先天之否卦。阴阳隔离,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须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属性为火。坤喻肾,肾属性为水。在胚胎时期,只凭先天秉赋发育生长,没有脏腑经络自身的联系,水火未济,故为先天之否卦。出生后以外呼吸的推动力,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潮,心肾相交,阴升阳降,由否卦变为泰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在初生第一次呼气时,将否卦上卦之一阳爻,推向下卦之下,则变成了益(〓〓)卦,益之上卦为巽(〓〓)为风,即呼气运动的推动力;下卦为震为雷火,主动,即生命能量。在“巽风吹得乾阳降,坤阴一元来复时”的这个益卦,象征着人体长期不断的生命来源。乾坤易位,而为后天之离坎,离即心火,坎即肾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以离上坎下未济而告终。火性炎上,水性趋下,表现为阴阳离决的趋势。在此生机欲绝的时刻,用真法呼气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将离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则将未济变为既济矣。中国民医协会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徽的设计,即取此意。如消息卦在剥卦尚有一阳未尽时,即练真法通过呼气推动心火下降,而为复卦,又可开始下一轮卦爻的变化。继续采炼则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而返还。由于这一阳的变易,恢复人体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尽终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度百岁乃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为先天之否卦。阴阳隔离,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须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属性为火。坤喻肾,肾属性为水。在胚胎时期,只凭先天秉赋发育生长,没有脏腑经络自身的联系,水火未济,故为先天之否卦。出生后以外呼吸的推动力,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潮,心肾相交,阴升阳降,由否卦变为泰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在初生第一次呼气时,将否卦上卦之一阳爻,推向下卦之下,则变成了益(〓〓)卦,益之上卦为巽(〓〓)为风,即呼气运动的推动力;下卦为震为雷火,主动,即生命能量。在“巽风吹得乾阳降,坤阴一元来复时”的这个益卦,象征着人体长期不断的生命来源。乾坤易位,而为后天之离坎,离即心火,坎即肾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以离上坎下未济而告终。火性炎上,水性趋下,表现为阴阳离决的趋势。在此生机欲绝的时刻,用真法呼气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将离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则将未济变为既济矣。中国民医协会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徽的设计,即取此意。 (来源)气功养生网:http://www.19999.cn/gong/2007/0711/1373.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少波真气运行
真气运行之---会徽释义(三)
真系列:近代第一中医张锡纯‘静坐论’与真气运行法
一篇关于气功方面的文章,对于初学气功的人比较适用
真气运行法治肝病有奇效
【归根心理学】第十七讲归根心理学看修道(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