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题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试卷一(C1)


             (答题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共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说明了阴阳的( )

A.对立制约 B.交感相荡 C.互藏互寓 D.消长转化 E.互根互用

2.心火亢盛累及肝而形成肝火,属于( )

A.母病及子 B.子令母实 C.子盗母气 D.乘其所胜 E.侮所不胜

3.培土生金法的确立,是根据五行( )

A.相克规律 B.相乘规律 C.相生规律 D.相侮规律 E.制化规律

4."阳病治阴"适用于( )

A.阳虚阴盛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阴盛伤阳 E.阴阳两虚

5.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指( )

A.肝肺 B.肺肾 C.肝肾 D.心肺 E.脾胃

6.称为"动气"的是( )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E.经络之气

7."气有余便是火"之说的生理基础是( )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C.气的调控作用

D.气的防御作用 E.气的固摄作用

8.补气与活血并用治疗费要血证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血 B.血能生气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气能摄血

9.下列哪项不符?quot;液"的特性( )

A.质较稠厚 B.流动性较小 C.灌注骨节、脏腑、脑髓

D.渗注血脉 E.起濡养作用

10."生之本"是指( )

A.心 B.精 C.血 D.脾 E.肾

11.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

A.脾气主升 B.脾宜升则健 C.脾主转输水谷精微

D.脾气散精于心肺 E.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

12.下列何项是指三焦而言( )

A.中正之官 B.州都之官 C.受盛之官 D.决渎之官 E.传导之官

13.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 )

A.《内经》 B.《难经》 C.《类经》 D.《医贯》 E.《医旨绪余》

14.下列哪项体现了肝脾两脏的密切联系( )

A.气血互用 B.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C.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D.气机的调节 E.情志活动的调节

15.《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是指( )

A.经脉 B.经别 C.经筋 D.络脉 E.皮部

16.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

A.心中 B.胸中 D.肺中 D.中焦 E.心包

17.十五别络的主要作用是( )

A.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B.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

D.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及渗灌气血

E.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18.经过"气街"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9.下列符合"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的是( )

A.筋脉收缩而孪急 B.阻遏脏腑气机 C.易于伤肺 D.易袭阴位 E.发病迅速

20.《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 )

A.筋 B.骨 C.肉 D.气 E.血

21.《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 )

A.怒 B.悲 C.惊 D.恐 E.忧

22."怪病多痰"说明了痰饮的哪种致病特点( )

A.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B.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C.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D.易扰乱神明 E.易流注经络

23.外感病过程中,热盛伤津耗气,病机属( )

A.真实假虚 B.真虚假实 C.由实转虚 D.虚中夹实 E.实中夹虚

24.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取决于( )

A.体质的强弱 B.疾病的虚实 C.邪气的性质 D.邪正的盛衰 E.阴阳的消长

25.在阳虚的病机中,最为关键的是( )

A.脾阳虚 B.肾阳虚 C.肝阳虚 D.心阳虚 E.肺阳虚

26.热病后期出现筋,阂肉搁,手足蠕动之症,多为( )

A.肝阳化风 B.血虚生风 C.热极生风 D.血燥生风 E.阴虚风动

27.下列不属于心血亏虚病理表现的是( )

A.血脉空虚而见脉细无力 B.心神失养而见神识衰弱 C.心失所养而见心悸不安

D.目失濡养而见视物昏花 E.血虚不荣而见面色苍白

28.导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脱 E.气闭

29.下列标本关系中,错误的是( )

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继发病为本,原发病为标 E.脏腑病为本,肌表病为标

30.以下哪种治法符合"用热远热"的原则( )

A.阴虚慎用热药 B.阳盛慎用热药 C.假热慎用热药

D.假寒慎用热药 E.暑季慎用热药

二、多项选择题(31~5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下列症状属阴的有( )

A.语声低微 B.口干而渴 C.恶寒喜热 D.下利清谷 E.脉象沉迟

32.下列符合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的有( )

A.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B.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C.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D.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 E.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3.下列五脏病变可用五行乘侮规律解释的有( )

A.肾病及脾 B.脾病及肝 C.心病及肺 D.肺病及肾 E.肾病及肝

34.汗液和尿液的正常排泄主要依赖气的( )

A.温煦作用 B.凉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推动作用

35.血液的正常循行主要依赖气的(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凉润作用 E.调控作用

36.用补气法治疗大出血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血 B.血为气母 C.气能摄血 D.气能行血 E.血能载气

37.肺失于宣发可出现( )

A.呼气不利 B.胸闷咳喘 C.呼吸表浅 D.小便不利 E.皮毛憔悴

38.反映肾精与肾气盛衰变化的主要征象有( )

A.齿 B.骨 C.肉 D.皮 E.发

39.属于中焦生理特点的是( )

A.宣五谷味 B.泌糟粕 C.蒸津液 D.为升降之枢 E.气血生化之源

40.入耳中的经脉有( )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少阳三焦经 E.手阳明大肠经

41.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

A.运行气血 B.感应传导平衡 C.调节机能平衡

D.沟通表里上下 E.联络脏腑组织

42.交会于督脉的经脉有( )

A.足三阳经 B.手三阳经 C.阳跷脉 D.阴跷脉 E.阳维脉

43.结石的致病特点有( )

A.多发于肝肾及六腑等脏器 B.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C.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D.易扰乱神明 E.甚则发生绞痛

44.痰饮的形成原因有( )

A.外感六淫 B.内伤七情 C.饮食不节 D.劳逸失度 E.感受疠气

45.七情致病以下列哪些脏腑为多见( )

A.心 B.肺 C.肝 D.肾 E.脾

46.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有( )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体质因素 D.情志因素 E.生活工作环境

47.导致肺失宣降的原因有( )

A.外邪袭表犯肺 B.肺阴亏虚 C.肺气不足 D.痰浊内阻肺络 E.肝火犯肺

48.虚性病机主要表现为( )

A.邪气不盛或已退 B.正气不足或衰弱 C.出现平缓的病理反映

D.邪气久留体内 E.出现剧烈的病理反映

49.脾不升清所致"上气不足",可见( )

A.头晕 B.恶心 C.耳鸣 D.眼花 E.疲倦乏力

50.下列治法中,体现阴阳对立制约理论的有( )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C.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D.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E.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三、填空题(51~60题,每题2空,每空1分,共20分)

51.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

52.阴阳偏胜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 )的病变;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 )病变。

53.宗气积聚于( ),上出息道,贯注( )。

54.( )为水谷气血之海;( )"中正之官"。

55.奇恒之腑中除胆之外,其余的都没有( ),也没有( ),是其区别于五脏六腑的特点。

56.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交接;分别属络于( )的脏腑。

57.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概括为( );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

对,称为( )。

58.寒邪致病, ( )为"伤寒";( )为"中寒"。

59.导致气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 ),二是( )。

60.阴邪侵犯人体,阴胜则导致( )证,用( )的治疗方法。

四、名词术语解释(61~70题,每题2分,共20分)

61.形与神俱

62.阳病治阴

63.津血同源

64.肺为水之上源

65.喜则气缓

66.经筋

67.无形之痰

68.五行制化的

69.正虚邪恋

70.内生五邪

五、简答题(71~76题,每题5分,共30分)

71.何谓阴阳交感?其意义如何?

72.试述营气和卫气的联系与区别。

73.为什么说"汗为心之液"?有何临床意义?

74.何谓邪郁化火?邪郁化火的机理是什么?

75.简述经络学说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76.何谓既病防变?主要措施是什么?

六、论述题(77~79题,每题10分,共30分)

77.试述人体之气的生成、运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78.暑邪与热邪皆为阳邪,其致病特征有何异同?

79.何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

方面有何意义?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D2.B3.C4.C5.E6.B7.B8.C9.D10.A11.D12.D13.B14.B15.D16.A17.D18.D19.A20.B21.D

22.B23.E24.D25.B26.E27.D28.C29.D,30.E

二、多项选择题(31~50题,每题1分,计20分)

31.A、C、D、E32.A、B、C、D、E33.A、B、C34.D、E35.A、B、C、D、E36.A、C

37.A、B、D、E38.A、B、E39.B、C、D、E40.A、C、D41.A、B、C、D、E42.A、B、E

43.A、B、C、E44.A、B、C、D、E45.A、C、E46.A、B、C、D、E47.A、B、C、D、E

48.A、B、C49.A、C、D、E50.A、C

三、填空题(51~60题,每空1分,计20分)

5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密切关系

52.高于正常水平 低于正常水平

53.胸中 心脉

54.胃 胆

55.表里配合 五行配属(或所属经脉)

56.四肢未端 相为表里

57.离合出人 六合

58.伤于肌表 阻遏卫阳 直中于里 伤及脏腑阳气

59.气的生化不足 消耗太多

60.实寒证 寒者热之

四、名词术语解释(61~65题,每题2分,计20分)

61.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的统一协调。形,即形体,神,精神。有形体才有生命,从而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而机体功能活动又受神的主宰(1分)。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称为"形与神俱"(1分)。

62.对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以制阳,即"阳病治阴"(2分)。

63.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饮食水谷,由水谷之精所化生,并能相互资助,津液人脉化为血液,血中水液渗出脉外又为津液,故称"津血同源,,(2分)。

64.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水液布散全身,调节汗和尿的生成与排泄,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中发挥的重要调节作用(1分),并且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1分),喻为"华盖",故将肺称为"水之上源"。

65.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1分);喜乐过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可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等(1分)。

66.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

濡养和调节,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2分)。

67.停滞于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看不见形质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

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2分)。

68.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通过递相资生和制约所形成的平衡协调关系,表明事

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所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而相成(2分)。

69.正虚邪恋,是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以致正气不复,无力祛邪,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2分)。

70.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而产生

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五、简答题(71~76题,每题5分,计30分)

71.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2分)。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分),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1分)。

72.营气与卫气都由水谷之精化生(2分),但在性质、功能和分布上有所区别:营气其位精粹,属阴而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之功(1分);卫气其性,原疾滑利,属阳,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护卫肌表之能(1分)。营卫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1分)。

73.汗由津液所化,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之精且可相互转化,故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的说法,而血由心所主,故称"汗为心之液"(3分)。汗与血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汗出过多可伤及心血、心气,甚则导致心气暴脱(1分)。反之,心病亦可导致汗出异常(1分)。

74.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①外感六淫中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郁滞从阳化热化火(1.5分);②体内病理产物及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1.5分)。邪郁化火的机理,主要是这些国素导致人体气机的郁滞不畅,气郁则生热化火(2分)。

75.经络学说在诊断上的应用:①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诊断(2分);②分经诊断,即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1分)。经络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①针灸和按摩疗法的"循经取穴"(1分);②指导用药的"药物归经"理论和"引经报使"理论的形成(1分)。

76.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2分)。措施有二:①早期诊治:疾病初期,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伤较轻,因而早期诊治有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1分);②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途径(1分)和先安未受邪之地(1分)。

六、论述题(77~79题,每题10分,计30分)

77.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后天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简称谷气)以及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1分)。先天之气即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故先天之气的化生有赖于肾藏精的功能(1分);水谷之精的化生依赖脾胃的运化水谷而生成,故谷气的化生与脾胃的运化功能至为重要(1分);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而吸人(1分)。因此,一身之气是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1分)。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以升降出入为主要形式(1分)。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则为脏腑之气,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功能的作用,而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在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中得以体现(2分)。一般说来,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是:位上者其气以下行为顺,位下者其气以上升为顺(1分)。故心肺在上,其气主降;肝肾在下,其气主升;脾胃居中,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1分)。

78.暑邪与火邪致病的相同点:皆为阳邪,其性炎热,致病易伤津耗气(4分)。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火热之邪虽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之证(3分)。②暑邪致病时,虽也可扰神和伤津耗气,但往往兼挟湿邪为患,即暑多挟湿;火热之邪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痛肿,又因火与心相应,致病多见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3分)。

79.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2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认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1分)。在生理上,强调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并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分);在病理上,着眼于整体,重视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并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2分);在诊断上,察外知内,根据外在病变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综合分析辨证(2分);在治疗上,强调从整体进行调节,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分)。



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试卷二(C2)

                         (答题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

A.热极生寒 B.阴中求阳 C.阳虚阴盛 D.重阳必阴

2.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 )

A.相乘为病 B.相侮为病 C.母病及子 D.子病犯母

3."益火之源,以消阴黯"的治法适用于( )

A.阳虚则寒 B.阴虚则热 C.阴损及阳 D.阳损及阴

4.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 ( )

A.肺病及心 B.心病及脾 C.肾病及心 D.肾病及肝

5.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 )

A.心肝肾 B.心肺肾 C.肺脾肝 D.脾肺肾

6.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 )

A.足阳明经 B.督脉 C.阳维脉 D.阳烧脉

7.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 )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奇经八脉

8."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的气是(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9."五轮学说"中的"约束"归于何脏( )

A.脾 B.肝 C.肺 D.肾

10.被称为"中精之府"的是( )

A.女子胞 B.三焦 C.胃 D.胆

11.行于上股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

A.手阳明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阳经 D.手厥阴经

1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 )

A.足少阴经下来 B.足太阴经 C.足厥阴经 D.手太阳经

13.阴阳两经的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四肢末端 C.胸部 D.腹部

14.致病后最易扰乱心神的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火热之邪

15.寒因寒用,适用于( )

A.实寒证 B.虚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1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 )

A.呼吸运动 B.调节气机 C.生成宗气 D.宣发肃降

1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 )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18."决渎之官"是( )

A.三焦 B.膀胱 C.腠理 D.小肠

19.导致病证寒化或热化的原因主要是( )

A.精神状态 B.体质因素 C.感邪性质 D.正气强弱

20."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二、多项选择题(21~30题,每题2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

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下列病变中属于五行"相乘"的有( )

A.肺病及肝 B.脾病及肺 C.心病及肺 D.肝病及肾 E.脾病及肾

22.下列可用阴阳制约失调解释的有( )

A.阴胜则阳病 B.阳虚则阴盛 C.阴虚则热 D.阳胜则热 E.重阳必阴

23.血在脉中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 )

A.温煦作用 B.凉润作用 C.推动作用 D.固摄作用 E.防御作用

24.可致听力减退,耳聋不聪的原因有( )

A.肝胆气逆 B.脾气虚陷 C.心火暴盛 D.肾精不充 E.肺气虚损

25.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表现为( )

A.面色 B.舌苔 C.脉象 D.精神意识状态 E.心胸部感觉

26.入耳的经脉有( )

A.足少阴经 B.手少阴经 C.手少阳经 D.足少阳经 E.太阳经

27.十二经脉中,到达舌的经脉有( )

A.心经 B.肝经 C.脾经 D.肺经 E.肾经

28.足厥阴肝经经过的部位有( )

A.阴器 B.少腹 C.乳房 D.咽喉 E.巅顶

29.与肾关系密切的有( )

A.髓 B.骨 C.脑 D.耳 E.唾

30.胃火炽盛的主要表现有( )

A.口苦 B.口干 C.口臭 D.口甘 E.口疳

三、填空题(31~45题,每空1分,计30分)

31.按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则为( )。

32.内湿的产生以( )为关键。

33.内风的病理机制主要有( )、( )、( )和( )。

34."寒因寒用"治法适用于( );"通因通用"治法适用于( )。

35.经脉之中络脑的有( )和( )。

36.治未病包括( )和( )。

37.胃的生理特性为( )、( )。

38.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次序为()、

( )、( )、足厥阴肝经。

39.过劳包括( )、( )和( )。

40.气虚导致瘀血内阻的病机称为( ),所致证候属于( )。

41.寒邪外袭,郁遏卫阳,称为();寒邪直接侵入内脏,损伤脏腑阳气,

称为( )。

42.脏腑精气的盛衰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心气虚则( ),实则( )。

43."生之本"是指( );"身之本"是指( )。

44.人体之气由( )化生,并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

45."中精之府"是指( )。

四、简答题(46~55题,每题3分,计30分)

46.何谓阴损及阳?

47.何谓精血同源?

48.何谓心肾相交?

49.何谓佐金平术?

50.何谓辨症求因?

51.何谓决渎之官?

52.何谓五脏化液?

53.何谓阳盛格阴?

54.何谓阳病治阴?

55.何谓阴中求阳?

五、论述题(56~60题,每题10分,计50分)

56.试述营卫之气的异同(并请对营卫不和做出解释)。

57.试述脏腑之别及其临床意义(并请对此做出评议)。

58.试述扶正法邪的应用(并请对其主次及先后应用做出说明)。

59.火热之邪与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有何异同?

60.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B2.D3.A4.A5.D6.B7.D8.C9.A10.D11.C12.B13.B14.D15.C16.A17.D18.A19.B20.C

二、多项选择题(21~30题,每题2分,共20分)

21.A、C、E22.A、B、C、D23.A、B、C、D24.A、B、C、Q25.A、C、E26.C、D、E

27.A、C、E28.A、B、C、D、E29.A、B、C、D、E30.A、B、C、E

三、填空题(31~42题,每空1分,计30分)

31.抑强 扶弱

32.脾运化失职

33.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34.真热假寒证 真实假虚证

35.督脉 膀胱经

36.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37.以降为和

38.足少阴肾经 脾经

39.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0.因虚致实 虚中夹实

41.伤寒 中寒

42.悲 笑不休

43.心 精

44.精

45.胆

四、简答题(46~55题,每题3分,共30分)

46.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

(2分),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1分)。

47.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肝血和肾精存在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肾精可转化肝血,肝血可滋养肾精,故曰精血同源(2分)。

48.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1分)。心在五行属火,肾在五行属水。心位居于上,肾位居于下。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心肾之间这种关系,称为"心肾相交"(2分)。

49.佐金平木,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滋肺清肝法(2分)。适用于肝火犯肺证(1分)。

50.辨症求因,是指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51.决渎之官,即三焦的别称(1分)。决即疏通之义,渎指水道。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通利,则水液运行畅通,故称其决渎之官(2分)。

52.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之精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2分)。分别为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脾在液为涎、肝在液为泪、肾在液为唾(1分)。

53.阳盛格阴,是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导致真热假寒证(1分)。

54.阳病治阴,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理机制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55.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

五、论述题(56~60题,每题10分,计50分)

56.营气、卫气都是人体之气的组成部分,二者都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此其同(2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生成方面,营气由水谷精微中富含营养的成分化生,这种成分《内经》称为水谷之精气;卫气由水谷精微中活跃、流动迅速的成分生成,《内经》称之为水谷之悍气(2分)。②分布方面,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卫气运行于脉管以外(1分)。③功能方面,营气侧重于营养及化生血液,卫气侧重于温养皮肤、抵御外邪及调节腠理开合(2分)。

生理上,行于脉中的营气和行于脉外的卫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人才能昼精夜暝,抗邪能力强,体温正常,不会出现怕冷、发热的异常感觉(1分)。如果外邪侵犯人体,使卫气郁遏不宣(卫强),营气相对不足(营弱),即形成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对此,《伤寒论》以桂枝汤进行治疗,桂枝针对卫强,宣发卫气的郁滞,芍药针对营弱,补益不足的营气(2分)。

57.形态上,五脏为实质性脏器,六腑为空腔性脏器(1分);功能上,五脏共同的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2分);生理特点上,五脏的生理特点为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的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2分)。根据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如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精气宜充满,不宜耗泄,故临床五脏病证以虚为多,治疗以补益为主(2分)。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水谷宜不断向下输送,保持消化道的通畅,不宜在局部停滞,故临床六腑病证以实为多。根据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治疗六腑应该遵循"以通为用,,的原则(2分)。应该指出的是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临床上五脏病证也不是仅虚无实,六腑病证也不是仅实无虚。而是既有虚,又有实(1分)。

58.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2分)。扶正和法邪的应用原则是: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法邪,虚实错杂宜扶正法邪并用;②应根据邪正盛衰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的先后与主次;③应注意扶正不留邪,怯邪不伤正(每条1分,计3分)。扶正和法邪在具体运用中,又有先后、主次之分。对于虚中夹实,应扶正为主,兼以祛邪(1分);对于实中夹虚,应祛邪为主,兼以扶正(1分);对于虚实并重,应扶正、祛邪并重(1分)。有时扶正、祛邪又有先后使用的情况。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①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虽有正虚但尚耐攻者;②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或微实微虚者,可先祛邪,邪气祛除则正气自复(1分)。先扶正后祛邪,适宜和于①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兼祛邪易伤正者;②病情甚虚甚实,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者(1分)。

59.火热邪气与暑邪虽同属阳邪,皆具有火热之性及伤津耗气的致病特征(2分)。但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区别: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2分)。火热之邪虽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之证(2分)。②暑邪致病时,虽也可扰神和伤津耗气,但往往兼挟湿邪炎患,即暑多挟湿(2分);火热之邪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痈肿,又因火与心相应在,致病多见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2分)。

60.答:肾精是有形的藏于肾中的精华物质,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水谷之精的充养而成(2分)。肾气是由肾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与元气的概念相近,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等作用(2分)。肾精可化为肾气,肾气又可聚为肾精,两者可分不可离(1分)。肾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2分);肾阳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聚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气之本(2分)。肾阴与肾阳对立统一,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1分)。



专业课中医基础理论试卷一(D1)

                          (答题时间18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5分,计1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可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来解释的是( )

A.阴病治阳 B.寒极生热 C.阳盛阴衰 D.阴盛格阳 E.阴中求阳

2.可用阴阳相互转化理论来解释的是( )

A.阴盛格阳 B.阴虚阳亢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盛伤阳

3.肾水上泛导致心阳不振的病变属于( )

A.子病及母 B.制己所胜 C.侮己所不胜 D.己所胜乘之 E.己所不胜侮之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实质是( )

A.病因的异同 B.病机的异同 C.疾病的异同

D.患者素质的异同 E.病变阶段的异同

5.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 )

A.心为君主之官 B.心为生之本 C.心主神志 D.心主血脉 E.心主任物

6.在肝主疏泄的各种表现中,最主要的是( )

A.促进食物的消化 B.调畅气的运行 C.促进胆汁的分泌

D.使人心情舒畅 E.调畅血的运行

7.《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在生理上的表现是( )

A.三阳脉衰于上,发始白 B.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C.肝气衰,筋不能动

D.肾气衰,发堕齿槁 E.阳明脉衰,面始焦

8.能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阔的气是(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以上都不是

9."中精之府"是指( )

A.肾 B.胆 C.三焦 D.督脉 E.女子胞

10.与人体生殖机能密切相关的气是( )

A.宗气 B.元气 C.卫气 D.营气 E.以上都不是

11.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 )

A.肝的生理功能 B.肺的生理功能 C.肾的生理功能 D.脾的生理功能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的经脉是( )

A.足太阳经 B.任脉 C.足阳明经 D.冲脉 E.以上都不是

13.既分布于目内毗,又分布于目外毗的经脉是( )

A.足太阳经 B.手太阳经 C.手少阳经 D.足少阳经 E.足阳明经

14.分布于足跟部的经脉是( )

A.足少阴经 B.足太阴经 C.足厥阴经 D.手厥阴经 E.手少阴经

15.易阻滞脾胃气机的病邪是( )

A.寒邪 B.湿邪 C.燥邪 D.暑邪 E.痰饮

16.易导致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的病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火邪 E.以上都不是

17.表现为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瘙痒脱屑等症的病机为( )

A.津枯血燥 B.津亏血瘀 C.血不荣络 D.液涸精亏 E.风邪外袭

18."通因通用"治法适用于( )

A.小便清长 B.下利清谷 C.痢下赤白 D.尿意频频 E.久泻脱脏

19.下列不属于"火热内生"的是( )

A.阴虚生热 B.邪郁化火 C.气郁化火 D.虫积化火 E.邪热塞盛

20.正虚邪实不耐攻伐时,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

A.扶正为主 B.祛邪为主 C.先扶正后祛邪 D.先祛邪后扶正 E.扶正怯邪兼用

一、 项选择题(21~30题,每题1分,计1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可用阴阳对立制约来解释的有( )

A.热者寒之恶 B.阴病治阳 C.阴胜则阳病 D.阳中求阴 E.温阳除寒

22.与水液输布密切相关的有( )

A.肺之宣降 B.脾之运化 C.肝之疏泄 D.三焦之决渎 E.胃之降浊

2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治法有( )

A.滋水涵木 B.培土生金 D.佐金平木 C.益火补土 E.抑木扶土

24.出血的病机有( )

A.气逆 B.气虚 C.血热 D.血寒 E.瘀血

25.下列能在脉中运行的有( )

A.宗气 B.元气 C.营气 D.卫气 E.精气

26.与血液的正常运行有关的气的功能是(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凉润作用 D.固摄作用 E.防御作用

27.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

A.手少阳经 B.足少阳经 C.手少阴经 D.手太阳经 E.足太阳经

28.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寒邪

29."塞因塞用"治法适用于( )

A.脾虚胀满 B.肝郁胁胀 C.瘀血经闭 D.气虚便秘 E.血枯经闭

30.津液亏损可导致( )

A.血虚 B.血燥 4C.血热 D.血瘀 E.出血

三、填空题(31~40题,每空0.5分,共20空,计10分)

31.二阴损及阳,表现为( )证,当用( )法治之。

32.胆附于( )间。胆汁由( )所化生。

33."夺血者无汗,,的正确涵义是( )。

3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属于( )形

35.五行之间产生相侮的原因,一是( ),二是( )。

36.十二经脉中与"目系"相连的是( )和( )。

37.足少阴经除属肾络膀胱外,还上贯肝膈,与( )、( )等脏腑相连,最后注于( ),与手厥阴经相接。

38.( )为水谷之海;( )为血海。

39.( )为孤腑;( )为孤脏。

40.《灵枢.百病始生》所说?quot;两虚相感,乃客其形"中的"两虚"是指( )和( )。

四、名词术语解释(41~50题,每题2分,计20分)

41.证

42.五行制化

43.肺为娇脏

44.奇经八脉

45.元气

46.神

47.三因学说

48.通因通用

49.湿性黏滞

50.瘀血

五、简答题(51~54题,每题5分,计20分)

51.何谓"阴平阳秘"?其维持机制是什么?

52.简述肺主行水的机理。

53.简述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54.标本的涵义是什么?临床上怎样运用治标与治本的原则?

六、论述题(55~57题,每题10分,计30分)

55.试从经络联系和脏腑功能相关两方面论述肝、肾与生殖功能的关系。

56.试述阴阳偏衰、阴阳格拒的病机特点及其相应的治法。

57.试述人体之精与气的区别及联系。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5分,计10分)

1.E2.D3.B4.B5.C6.B7.E8.D9.B10.B11.A12.A13.B14.A15.B16.C17.A18.C19.E20.C

二、多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10分)

21.A、B、C、E22.A、B、C、D23.D、E24.A、B、C、E25.A、C26.A、B、C、D

27.A、B、D28.B、C、D29.A、D、E30.A、B、D

三、填空题。1~40题,每空0.5分,计10分)

31.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32.肝之短叶间 肝之精气(肝之余气,或肝血)

33.大出血病人不可再用发汗法

34.阴阳皆长和阴阳皆消 阴阳互根互用

35.所胜过亢(太过) 所不胜太弱(不及)

36.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37.肺心 胸中

38.胃 冲脉(肝)

39.三焦 脾

40.虚邪贼风 正气虚弱

四、名词术语解释(41~50题,每题2分,计20分)

41.证,是疾病过程中某→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能反映

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42.五行制化:制化,即制则生化之义。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之间的协调共济,维持事物的正常的发展变化,所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而相成。

43.肺为娇脏: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侵袭,而肺与外界相通,外邪易伤肺,故称肺为娇脏。

44.奇经八脉,是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统称。它们的分布没有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经脉不同,故称奇经。

45.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因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故称之为"元气"。

46.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云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神,是指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和规律。

47.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的病因分类学说,即将病因分为三类:外因,即外感六淫;内因,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为不内外因。

48.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性病证,如真实假虚证。

49.湿性黏滞,一是指湿邪为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二是指湿邪为病,多出现粘腻停滞的症状,如大便粘滞不畅等。

50.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又包括血液运行不畅而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五、简答题(51~54题,每题5分,计20分)

51."阴平阳秘',即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2分)。由阴阳的对立制约及在一定限度内的相互消长所维持(3分)。

52.肺主行水的机理: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将水液输布全身(1分)。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膝以濡润之(1分):输送到皮毛肌膝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1分)。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1分),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1分)。

53.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1分);手三阳经分布于肩与肩脚部(1分);足三阴经分布于胸腹面(1分);足三阳经则阳明在前,少阳在体侧,太阳在背部(1分);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1分)。

54.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的主次先后关系。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2分)。应用原则:①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元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1分)。②急则治标,当病证急重时则当先治、急治其标(1分)。如大出血病人,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病情缓和后再治其病本。③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1分)。

六、论述题(55-57题,每题10分,计30分)

55.①肝与肾的经络联系:督脉起于胞中而络肾(1分),足少阴经挟阴器(1分),故肾与胞及前阴有密切的联系;足厥阴经环阴器抵少腹(1分),密切了肝与前阴和胞的联系;冲脉与足少阴经、足厥阴经有联系,加强了肝肾两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分)。

②肝与肾的生理联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的运行,并调畅情志,与女子月经、孕育有密切的关系,与男子的泄精也有关(1分);肝又藏血,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也与女子月经和孕育密切相关,因而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1分)。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1分);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体内产生天葵,促使冲任二脉充盛,女子发生月经,男子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故称肾为"先天之本',(1分)。肝主疏泄与肾主藏精之间协调共济,使精的闭藏与施泄有度,方能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故有"主闭藏者,肾也;司

疏泄者,肝也',之论(2分)。

56.①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既有面色恍白、畏寒股冷、院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又见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2分)。治当补其偏衰,补阳消阴,即所谓"阴病治阳',(1分)。

②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临床常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2分)。治当补其偏衰,补阴制阳,即所谓"阳病治阴',(1分)。

③阴盛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导致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是出现真寒假热证,即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阴寒盛于内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1分)。治当从治,热因热用,即以热性的药物顺从其假热征象而治(1分)。

④阳盛格阴,系指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病理状态。病机特点是出现真热假寒证,即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的基础上,又见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1分)。治当从治,寒因寒用,即以寒性的药物顺从其假寒征象而治(1分)。

57.①在概念上:精是指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一般地说,精的概念范畴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和生殖之精,但不包括血液和津液(1分)。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分)。

②在生成上:精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融合而成,脾肾两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分);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后天水谷之精化生的谷气以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肺、脾胃、肾等脏腑起着重要作用(1分)。

③在分布上:精分藏于脏腑,称为脏腑之精,但由于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后天之精也有部分藏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故肾精在脏腑之精中占有重要地位(1分)。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则为脏腑之气,起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作用,但由于先天元气由肾精化生,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肾气在脏腑之气中占有重要地位,由肾气分化而逼迫阴气于外,导致内有真热外见假寒的的肾阴和肾阳,则分称为"一身阴气之源,,和"一身阳气之本',(1分)。

④在功能上:精有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及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1分);气有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及防御、固摄、中介等作用(1分)。

因此,精与气相较,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由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精是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支撑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精有形,贵在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气无形,贵在运行不息而不紊乱。精是生命的本原,气是生命的维系(2分)。




专业课中医基础理论试卷二(D2)

                             (答题时间18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肝火犯肺,',在五行理论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母病及子 D.子病犯母

2"重阴必阳',可用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来解释( )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D.相互转化

3."阴中求阳"的治法,以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为理论根据( )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D.相互转化

4."益火之源,以消阴黯',是(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6.具有"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的气是(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7."体阴而用阳',是对何脏生理功能的概括( )

A.心 B.肺 C.肝 D.肾

8.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取决于肺的( )

A.生成宗气 B.调节气机 C.主司呼吸 D.宣发卫气

9.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 )

A.足太阴经 B.手太阴经 C.足少阴经 D.手厥阴经

10.足三阴经的走向是( )

A.从胸走足 B.从头走足 C.从腹走足 D.从足走腹

11.相为表里的两经交接于( )

A.头面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12.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的奇经是( )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13.下列循行于胸腹部的经脉中,距腹中线最近的是( )

A.足少阴经 B.足厥阴经 C.足阳明经 D.足太阴经

14.其性升散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15.其性轻扬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6.形成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

A.阴虚则阳亢 B.阳虚则阴盛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17.若遇"诸寒之而热者"时,应采用( )

A.泻阳以配阴 C.泻阳以制阴 B.补阳以配阴 D.补阴以制阳

18."用寒远寒"、 "用热远热"属于( )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因病制宜

19."热因热用',适用于( )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20.被称为"孤府"的是( )

A.胆 B.三焦 C.女子胞 D.脑

二、多项选择题(21~30题,每题1分,计1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下列属于"相乘"的有(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胃 C.肝火犯肺 D.心病传脾 E.肺病传肝

22.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部表现有( )

A.舌苔 B.面色 C.脉象 D.精神意识状态 E.心胸部感觉

23.脑在中医学中又称为( )

A.元神之府 B.神明之府 C.中精之府 D.精明之府 E.髓海

24.下列到达耳中的经脉有( )

A.三焦经 B.胆经 C.肾经 D.小肠经 E.肝经

25.心的阳气过亢的病理反应有( )

A.躁扰,心神 B.血流薄疾 C.心神不振 D.心火亢盛 E.心脉痹阻

26.胃火炽盛的主要表现有( )

A.口苦 B.口干 C.口臭 D.善饥 E.便秘

27.足厥阴肝经经过部位有( )

A.阴器 B.少腹 C.乳房 D.咽喉 E.头顶

28.气逆多发生在( )

A.肺 B.肝 C.心 D.胃 E.脾

29.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肾经

30.与肾关系密切的有( )

A.脑 B.髓 C.骨 D.耳 E.女子胞

三、填空题(31~38题,每空0.5分,共10分)

31.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是( ), ( )。

32.胆汁由( )化生。

33.火热内生的病理机制主要有( )、( )、( )、( )。

34."寒因寒用',治法适用于( );"通因通用',治法适用于( )。

35.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于( )处交( )经。

36.经脉之中络脑的有( )和( )。

37.预防包括( )和( )。

38.脾的生理特性是( )、( )。

39.精按其来源可分为( )和( )。

40.病治异同体现了中医学的( )基本特点。

四、简答题(41~46题,每题5分,计30分)

41.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2.何谓精血同




中医药类专业本硕连读结业考试试卷一(B1)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辨析( )

A.疾病 B.证候 C.体征 D.症状 E.体质

2."阴虚则热"所致病证的性质是( )

A.实热证 B.虚热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E.上热下寒证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以下何种治法( )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E.以上都不是

4."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

A.阴阳相互消长 B.阴阳相互转化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相互制约 E.阴阳相互交感

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

A.滋水涵术 B.益火补土 C.培土生金 D.佐金平木 E.金水相生

6.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

A.生成宗气 B.调理气机 C.肺为娇脏 D.主一身之气 E.朝百脉

7.心在液为( )

A.汗 B.泪 C.涕 D.唾 E.涎

8.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

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 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

9.称肝?quot;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

A.促进血行 B.调畅气机 C.贮藏血液 D.疏通水道 E.疏泄肾精

10.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

A.精 B.血 C.津液 D.营气 E.心气

11.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

A.气门 B.吸门 C.贲门 D.飞门 E.户门

12.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 )

A.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13.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

A.濡润肌肤 B.濡润孔窍 C.滑利血脉 D.滑利关节 E.入脉化血

14.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 )

A.心与肝 B.肝与脾 D.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

15.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6.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 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 C.督脉与任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阴维脉与阳维脉

17.足太阴经的终点与下列何经的起点相接( )

A.手太阴经 B.手阳明经 C.足太阳经 D.足阳明经 E.手少阴经

18.在循行过程中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

A.足少阴经 B.足太阴经 C.足厥阴经 D.任脉 E.冲脉

19.下列经脉中,起于季胁的是( )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以上都不是

20.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寒邪 E.火邪

21.容易引起气血不通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22.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E.悲

23.内湿的产生与下列何脏关系最密切( )

A.肝 B.脾 C.肺 D.肾 E.心

24.表现为不孕不育、精神萎顿、健忘失眠等症状,主要属于( )

A.肾精不足 B.肾气不充 C.肾阳虚衰 D.肾阴亏虚 E.肝血不足

2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

A.气血的盛衰毛 B.邪正的盛衰 C.阴阳的失调

D.脏腑精气的盛衰 E.津液的盛衰

26.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

A.脾 B.肾 C.肝 D.心 E.肺

27.真热假寒证的病机是( )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阴损及阳 D.阳损及阴 E.阳盛伤阴

28.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 )

A.治病求本 B.扶正怯邪 C.调整阴阳 D.三因制宜 E.标本缓急

29.下列适用于"扶正法邪并用"治法的是( )

A.邪盛正未衰 B.正虚邪不盛 C.邪实正虚但补之易留邪

D.正虚邪实但尚能耐攻 E.正虚邪实但泻之易伤正

30.以下哪种治法符合"用热远热"的原则( )

A.阴虚慎用热药 B.阳盛慎用热药 C.假热慎用热药

D.寒冷季节慎用热药 E.炎热季节慎用热药

二、多项选择题(31~5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

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根据五行特性,下列属木的有( )

A.肝 B.胆 C.筋 D.喉咙 E.辛味

32.下列属于阴阳转化的有( )

A.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C.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D.水极似火,火极似水 E.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33.肾气亏虚可出现( )

A.发育迟缓 B.遗精滑精 C.水液不化 D.动则气喘 E.髓海空虚

34.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有( )

A.血液的循行 B.津液的输布 C.情志的舒畅 D.脾气的升健 E.女子的月经

35.导致胆汁排泄障碍的有( )

A.脾气不升 B.肝失疏泄 C.肺失肃降 D.湿热蕴脾 E.胃失和降

36.宗气的生理功能有( )

A.推动血行 B.充养皮毛 C.司腠理开阖 D.化生血液 E.助肺司呼吸

37.与津液输布有关的脏腑功能有( )

A.脾之运化 B.肺之宣降 C.肝之疏泄 D.胃之游溢精气 E.三焦之决渎

38.以补气方法治疗出血证,其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39.小肠的生理功能有( )

A.受盛化物 B.泌别清浊 C.传化糟柏 D.吸收水液 E.吸收水谷精微

40.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阴维脉

41.任脉的基本功能是( )

A.总督阳经气血 B.调节阴经气血 C.妊养胞胎

D.调节十二经气血 E.约束纵行诸脉

42.循行于下肢内侧的经脉有( )

A.足少阴经 B.足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 E.阴跷脉

43.下列属于"偏阴质"特征的有( )

A.形体偏瘦 B.性格内向 C.喜静少动 D.急躁易怒 E.精力旺盛

44.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A.黏滞 B.凝滞 C.收引 D.趋下 E.重浊

45.易伤津液的病邪有(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E.暑邪

46.七情致病,扰乱心气的情志有( )

A.喜 B.恐 C.悲 D.怒 E.惊

47.气滞常见于下列哪些脏腑( )

A.肺 B.胃 C.肝 D.脾 E.肾

48.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有( )

A.感受阳邪 B.五志过极 C.食积瘀血 D.久病耗伤 E.阴邪从阳而化

49.因人制宜的原则包括考虑病人的( )

A.性别差异 B.生活习惯不同 C.年龄不同 D.体质不同 E.证候不同

50.下列属于扶正的治法有( )

A.滋阴制阳 B.阴中求阳 C.阴病治阳 D.热者寒之 E.塞因塞用

三、填空题(51~60题,每空0.5分,计10分)

51.金元四大家中,提出相火论的是( ),后世称其为( )派。

52.以五行学说来分析,肝病及肺称为( ),肺病传肾称为( )。

53.中精之府是指( ),孤脏是指( )

54.宗气积聚于( ),故称此处为( )。

55.脾在窍为( ),与之通应的季节是( )。

56.称为血海的经脉和脏腑分别是( )和( )。

57.手太阳经与( )为表里,足少阳经与( )为表里。

58.《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思则( );寒则( )。

59.内风中属于阳盛化风病机的有( )和( )。

60.根据扶正法邪治则,虚中夹实证当用( )或( )法治疗。

四、简答题(61~65题,每题4分,计20分)

61.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62.简述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63.简述奇经八脉的涵义及其总体功能。

64.简述体质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

65.简述六淫的概念及其共同致病特点。

五、论述题(66~67题,每题10分,计20分)

66.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试述之。

67.试述阴阳偏衰的病机、证候及其相应治法。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B2.B3.A4.D5.D6.C7.A8.C9.C10.B11.A12.B13.D14.B15.B16.B17.E18.B19.D20.A

21.B22.C23.B24.A25.B26.B27.B28.A29.D30.E

二、多项选择题(31~50题,每题1分,计20分)

31.A、B、C 32.A、B 33.A、B、C、D 34.A、B、C、D、E 35.B、D、E 36.A、E

37.A、B、C、E 38.A、C 39.A、B、D、E 40.A、B、D 41.B、C 42.A、B、C、E

43.B、C 44.B、C、D 45.C、D、E 46.A、E 47.A、B、C、D 48.A、B、C、E

49.A、B、C、D 50.A、B、C、E

三、填空题(51~60题,每空0.5分,计10分)

51.朱震亨 滋阴

52.相侮 母病及子

53.胆 脾

54.胸中 气海

55.口 长夏

56.冲脉 肝

57.手少阴 足厥阴

58.气结 气收

59.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60.扶正法邪兼用 先扶正后怯邪

四、简答题(61~65题,每题4分,计20分)

61.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①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属阴的事物也可转化为属阳,如证的阴阳转化

(1分);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原有的阴阳属性被淡化,如昼为阳而夜为阴:昼中之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间之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2分);③比较的对象苓同,阴阳属性不同,春天与冬天比较属阳,但与夏天比较则属阴(1分)。

62.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1分)。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沿三焦分布全身(1分)。元气的功能:①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1分);②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1分)。

63.奇经八脉,是督、任、冲、带、阴烧、阳烧、阴维、阳维脉的总称(1分)。由于它们的分布没有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脉不同,故称(1分)。总体功能有:①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关系(1分);②调节十二经脉气血(1分);③加强了五脏与某些奇恒之腑的联系。

64.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与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体质的构成成分主要有:形态结构的差异性(1分);生理功能的差异性(1分);心理特征的差异性(1分)。

65.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1分)。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外感性: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人,或两者同时受邪(1分)。②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0.5分)。③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0.5分)。④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如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1分)。

五、论述题(66~67题,每题10分, 计20分)

66.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气向外周布散的作用(1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呼出体内浊气(1分);②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膝(1分);③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膜,以温分肉,充皮肤, 肥滕理,司开闹,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1分)。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1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吸人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人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 以资元气(1分);②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1分);③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1分)。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1分)。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代谢,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分)。

67.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1分)。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亢的虚寒证(2分)。临床可见面色咣白、畏寒股冷、院腹冷痛、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症。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黯"(2分)。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1分)。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2分)。临床常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宜补阴抑阳,即所谓"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硕连读结业考试试卷二(B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脉经

2.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A.刘完素 B.李东垣 C.张从正 D.朱丹溪 E.张元素

3.五脏之中,阴中之阳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4.阳病治阴,用于( )

A.阴虚 B.阳虚 C.阴盛 D.阳盛 E.阴阳两虚

5.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稼穑 E.润下

6.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

A.生我者 B.我生者 C.我克者 D.克我者 E.我侮者

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A.抑术扶土 B.佐金平术 C.滋水涵术 D.泻南补北 E.培土制水

8.怒能胜( )

A.喜 B.悲 C.恐 D.思 E.忧

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因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生气

10.肾在志为( )

A.喜 B.悲 C.思 D.恐 E.惊

1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 )

A.心主血 B.心主脉 C.心藏神 D.心为生之本 E.心为君主之官

12.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 )

A.胃 C.胆 B.脑 D.三焦 E.命门

13.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

A.足厥阴 B.足少阴 C.足太阴 D.冲脉 E.任脉

14.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

A.头面部 B.胸腹部 C.手指端 D.足趾端 E.以上都不是

15.六淫致病,季节性最明显的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6.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的病机是( )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转化

17.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

18.阳中求阴法,可用于( )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E.实热证

19.十二经脉中,起于目外毗的是( )

A.足阳明 B.足少阳 C.手太阳 D.手少阳 E.足太阳

20.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面者,自内向外的次序是(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少阴、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

C.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D.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足太阴

21."身之本"是指( )

A.心 B.气 C.脾 D.肾 E.精

22.人的视觉主要取决于( )

A.脾的运化 B.心主血脉 C.肝藏血 D.肾藏精 E.肺主气

23."中焦如讴"主要是描述( )

A.胃的受纳 B.牌的散精 C.小肠泌别清浊 D.胃的腐熟水谷 E.大肠传化糟柏

24.魄门位于( )

A.大小肠连接处 B.胃与小肠连接处 C.胃上口 D.大肠末端 E.以上皆不是

25.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

A.血液 B.天葵 C.肾精 D.脑髓 E.肾气

26.与内湿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

A.脾 B.肾 C.肝 D.肺 E.心

27.见肝之病而当先实脾,属于( )

A.早期治疗 B.治病求本 C.急则治标 D.先安未受邪之地 E.未病先防

28.其性轻扬,易犯人体上部及肌表的病邪是( )

A.暑邪 B.风邪 C.燥邪 D.寒邪 E.火邪

29.下列属损坏血所致病证之特征的是( )

A.胁肋胀痛 B.肿块时聚时散 C.疼痛如针刺 D.出血色淡清稀 E.舌淡苔滑

30.扶正法邪兼用的基本原则是( )

A.先扶正后祛邪 B.先法邪后扶正 C.扶正为主,兼以法邪

D.扶正不留邪,法邪不伤正 E.法邪为主,兼以扶正

二、多项选捧题(31~5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

A.滋水涵术 B.培土生金 C.培土制水 D.益火补土 E.抑木扶土

32.运行于血脉中的气有( )

A.宗气 B.元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33.五味之中属阴的有(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34.五脏之中属阳的有(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5.与呼吸运动关系最密切的有(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6.十二经脉中在目内毗交接的有( )

A.手太阳 B.足太阳 C.手阳明 D.足阳明 E.手少阳

37.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有(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8.与水液的输布相关的脏腑有(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9.以下五脏与情志的关系中,正确的有( )

A.心在志为喜 B.肺在志为怒 C.肝在志为悲 D.肾在志为恐 E.脾在志为思

40.循行至耳的经脉有( )

A.足太阳 B.手太阳 C.足少阳 D.手少阳 E.足阳明

41.六淫致病,易伤津耗气的有( )

A.风邪 B.火邪 C.寒邪 D.燥邪 E.暑邪

42.下列属正治法的有( )

A.寒者热之 B.寒因寒用 C.热者寒之 D.热因热用 E.虚者补之

43.虚实夹杂证可用下列哪些方法治疗( )

A.扶正 B.祛邪 C.扶正祛邪兼用 D.先扶正后祛邪 E.先祛邪后扶正

44.气逆病变常见于( )

A.心 B.肝 C.脾 D.肺 E.胃

45.头痛在巅顶者,病属( )

A.太阳经 B.少阳经 C.阳明经 D.太阴经 E.厥阴经

46.以下情志变化与肺关系密切的有( )

A.喜 B.怒 C.忧 D.思 E.悲

47.在下股内侧循行的经脉有( )

A.足太阴 B.足厥阴 C.足少阴 D.阴跷脉 E.冲脉

48.以下病邪属阳的有(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热邪 E.暑邪

49."气为血之帅"的涵义包括( )

A.气生血 B.气行血 C.气摄血 D.血载气 E.血生气

50.在气血津液关系失调的病机中,津液亏虚可引起( )

A.血瘀 B.气虚 C.血燥 D.血虚 E.气滞

三、填空题。1~60题,每空0.5分,计10分)

51.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是( ),他的主要学术观点是( )。

52.依据五行学说,肺病及肝称为( ),肺病及肾称为( )。

53.元气由( )化生,沿( )运行全身。

54.胃的生理特性是( ), ( )。

55. ( )为骨之余; ( )筋之余。

56. ( )为髓之海; ( )十二经脉之海。

57.体质,主要由形体结构的差异性、( )和( )构成。

58.脾之华在( );肺之门户是( )。

59.与目系相连的两条经脉是(( )、( )。

60.阴中求阳法的理论依据是( ),适应证是( )。

四、简答题(61~65题,每题4分,计20分)

61.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62.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63.简述督脉与任脉在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异同。

64.试述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65.何谓反治?反治法有哪儿种?

五、论述题(66~67题,每题10分,计20分)

66.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67.试述阳偏胜的概念、形成原因、病机发展及其相应治法。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2.D3.B4.A5.A6.C7.C8.D9.D10.D11.C12.C13.B14.A15.C16.D17.C18.C19.B20.A

21.E22.C23.D24.D25.B26.A27.D28.B29.C30.D

二、多项选择题(31~50题,每题1分,计20分)

31.C、E 32.A、C、E 33.C、D、E 34.A、D 35.D、E 36.A、B、D

37.A、B、C、D 38.B、C、D、E 39.A、D、E 40.B、C、D 41.B、E

42.A、C、E 43.C、D、E 44.B、D、E 45.A、B、C 46.C、E

47.A、B、C、D、E 48.A、D、E 49.A、B、C 50.A、B、C、D

三、填空题(51~60题,每空0.5分,计10分)

51.李杲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52.相乘 母病及子

53.肾精(先天之精) 三焦

54.以降为和 喜润恶燥

55.齿 爪

56.脑 冲脉

57.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58.唇 鼻

59.手少阴经 足厥阴经

60.阴阳互根互用 阳偏衰的虚寒证

四、简答题(61~65题,每题4分,计20分)

61.阴阳互根,即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寒与热,寒属阴而热属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就无所谓寒(3分)。

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气属阳而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分)。

62.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五:①贮藏充足的血液,涵养肝气,使其冲和,防其亢逆(1分)。②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的血量分配(1分)。③濡养肝脏自身及筋目等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1分)。④防止出血(1分)。⑤为女子经血之源(1分)。

63.在循行部位方面,督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1分)。但督脉行腰背正中线,任脉行腹胸正中线,在上唇系带处相交(1分)。

在生理功能方面,督脉与任脉皆与生殖功能相关(1分)。但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调节阳经气血,称为阳脉之海,并与脑髓和肾有一定的联系(1分);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称为阴脉之海,并主司娃振和胎儿的发育,所谓"任主胞胎"(1分)。

64.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分):寒邪袭表,郁遏卫阳;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1分)。②寒性凝滞(1分)主痛(1分);③寒性收引(1分)。

65.寒因寒用:即用寒性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热性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1分)。

热因热用:即以热性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寒性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1

分)。

塞因塞用:即以补益性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征象的虚性病证,适用于真虚假实证(1.5分)。

通因通用:即以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性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证(1.5分)。

六、论述题(66~67题,每题10分,计20分)

66.肾精,即肾所藏的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成(2分)。

肾气,即肾精所化的、因运动而具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各脏

腑气化等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2分)。

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称为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一身阳气之根,"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2分);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称为肾阴,又称元阴、真阴,是一身阴气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2分)。

肾之精气阴阳的关系是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两部分。肾阴与肾阳协

调,则肾气冲和,发挥应有的作用(2分)。

67.阳偏胜,即阳盛,是指机体阳气亢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

导致原因有:①感受温热阳邪;②感受阴邪而化热;③情志过激而化火;④气滞、血瘀、食积而化热(2分)。

病机发展:病初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所谓"阳胜则热"。若病情进一

步发展,阳盛伤阴明显,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虚证,所谓"阳胜则阴病";若阴气大伤,病由实转虚则发展为虚热证(3分)。

治法:实热证当用"热者寒之";实热兼阴虚证,当以清热兼滋阴;阴虚内热证,当补阴以制阳,即滋阴清热法,又称"阳病治阴"(3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结业考试试卷一(A1)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刘完素 B.李果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元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

A.辛 B.甘 C.酸 D.苦 E.威

22.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

A.筋 B.脉 C.肉 D.目 E.胆

24.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 )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亡失

25.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6.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 )

A.气滞 B.气逆 C.气脱 D.气闭 E.气陷

27.气为血之帅是指(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8.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 )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29.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0.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毗的有( )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31.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32.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A.年龄不同 B.性别差异 C.体质强弱 D.生活习惯不同 E.肤色不同

33.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4.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35.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6.以下经脉中循行至齿的是( )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37.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 )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8.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柏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汁 E.排泄胆汁

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 )

A.津液 B.肾精 C.营气 D.元气 E.卫气

40.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 )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

42.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 )与( )。

4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与( )两个方面。

44.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和( )水谷。

45.血运失常包括( )与( )两个方面。

46.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 )经,下交( )经。

47.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 ),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

48.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 )与( )。

49.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 )与( )三个方面。

50.预防包括( )与( )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阴阳

52.藏象

53.经络

54.体质

55.内生"五邪"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60.简述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1.D2.D3.C4.D5.C6.B7.A8.A9.C10.D11.C12.D13.D14.B15.D16.B17.A18.C19.D20.C

二、多项选择题。1~40题,每题1分,计20分)

21.C、D、E 22.A、B 23.A、D、E 24.A、B、C、D、E 25.C、D、E

26.B、E 27.A、B、C 28.B、C、D 29.A、B、C、D 30.A、B、C

31.A、C、E 32.A、B、C、D 33.c、D 34.A、B、C、D、E 35.B、C36.B、C

37.C、E 38.D、E 39.A、B、C 40.A、B、C、D、E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计10分)

41.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42.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43.主疏泄 主藏血

44.受盛 传化

45.血瘀 出血

46.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47.津能载气 气能摄血

48.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49.饮食偏嗜 饮食不洁

50.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四、名词术语解释。1~55题,每题2分,共10分)

5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2.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54.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1分)在形体结、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

55.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术,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术,依次相克(1分)。

5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于三阳经,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58.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秸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教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股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59.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2分)。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0.5分);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0.5分);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J(0.5分)。

60.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分)。

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①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生命的生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1分);②广义之精:指人体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1分);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1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气能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62.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因实致虚(邪气

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黯",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

A.脏附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

A.手指未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赢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 )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痴气的致病特点(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法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 )。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 )。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 )、( )和( )。

40.过劳包括( )、( )、( )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则实,( )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 )、( )、( )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45.精血同源46.十二经筋47.阳盛格阴48.辨症求因49.阴阳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元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2.D3.D4.B5.D6.D7.B8.B9.C10.A11.A12.C13.D14.D15.B16.C17.

A18.B19.D20.D21.B22.E23.B24.C25.C26.C27.C28.D29.E30.D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A、B、C、D

三、填空题。7~43题,每空1分,计18分)

37.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38.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39.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40.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1.邪气盛 精气夺

42.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43.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或制约(1分)。其顺序为:术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术(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日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

50.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吸人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法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习题
中医试题及答案—Earls360
八十一难经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整理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