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 郭正勋太极随笔---要是没有这三道气圈,这些基本概念及三道气圈的皆无法巧妙结合、应用,揉手就无法有所成就

开合相寓、正偶相化、方圆相生、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系、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内外相合,是所谓太极诀。虽每门派、每太极老师各有不同解释,但一理而贯之。学习汪、魏传承的太极拳诀,合理、巧妙、实用、且变化万千。理解九大理法,练习杨式太极拳,要循序渐进,方不致于偏差,且不容易被人误导,不因为观念、原则错误,而引起身体受到伤害,轻松自在。且练习杨家真传太极拳须先明瞭理法,才能开始学拳。而不是先学拳再来研究理法,应该是比较正确途径。

杨家揉手功法,包含心法、手法、劲法、兵法,理法之多,难以记数。最基本的就有数十种,包含了意在先、十字错位、背贴气、球碰壁劲法、钱投鼓劲法、钟身、钟锤、点中求劲法,内容都是所谓的意气之功。再结合滚、错、折、磨、搓五大劲法,加上六大锤法,以及鞭、杆、枪劲法,成为一种特殊的技击应用体系,有别于推手,一般外面极少流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推手就是揉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念,简单来说,揉手就是杨氏太极拳的综合应用,内含许多技击技法,实战意味浓厚。

所谓「意气之功」,是指以意领形、重意不重形、意在先 ... 等等,刚开始时意比形最少,且意念要比形先走半米以上,意领形跟。慢慢的,进而不管形,不知道形怎么走,所谓「己不知、人难知」。由有意、刻意,至意淡、自然、无意,应物自然。所谓气,是指气机、气势、内外相合,练到程度时,重外不重内,老前辈常说「在气则滞」,不能管体内之气,因为刻意要将体内东西逼出,这样做太慢了。以养生来说,培养内气是件好事,但在技击应用上,管气,则太慢了,也容易僵滞,所谓舍不掉力气,长不了意气。意气是经由不断的练习而锻炼出来、培养出来的,然后经过合理的运用,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产生适当的效果,由无到有、有变多、多入简、进而应物自然,最后再入放空的境界。所谓真空妙有,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所谓三道气圈,是意气之功,它是由练习拳架、揉手、太极功,自然生成的,练习拳架时,从起式开始就是在练习这三道气圈。在拳架练习过程中,不断地训练平圈、立圈、斜圈、小气球、大气球、集中、分散、旋转、聚集、消失,从起始、运行、终点、变换,这些拳架练习过程中,在定静中运转、变化。练习太极功时,神、意、气的训练也是不断在练习这三道气圈。练习揉手时,要是没有这三道气圈,这些基本概念及三道气圈的皆无法巧妙结合、应用,揉手就无法有所成就。举凡种种都是与三道气圈有所关联,这是汪永泉师爷晚年传下来的,并不是魏树人老师独自发明的名词,因为早期很多学生没学到,以致外面有许多奇怪的说法,很多汪师爷晚年所教学生目前尚都还健在,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求证一下,这些人包括像是齐一、王平凡、王诘、卢志明...等人,我在北京就听到很多奇怪说法,我也都求证过了,魏树人老师所传都是老一辈杨家所留下的真法。

所谓三道气圈,就是(肩圈、腰圈、骻圈),它可以连结起来应用也就是三连架,属于养生架,也可以分开独立运用,称为六断架,属于技击架,结合立圈、斜圈、直线、斜线、曲线、构成一立体的运转,再结合天、地、五行,经过适当的练习,就会变成有用的武术。

三道气圈是意气之功,它会随著练习者投入的时间、用心的程度,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巧妙,舍掉力气,气会越来越强,到老都还不断进化,这些东西从魏老师身上很明显可以感受得到。魏师六、七年前曾经对我说,以前输很多人,后来只有两位还无法应付,去年那两位也可以应付了,从1995年到2003年,看到魏师从七十三岁一直到八十岁封山,他的功力不断进步、突破,更加深我学习的心,原来真正的练对的话,到老都可以不断转化、突破、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可贵的地方。

 

 

 

我学过拳击、擒拿、少林拳、跆拳道、空手道、螳螂拳、陈氏太极拳、八极拳、杨氏太极拳、咏春拳、鹤拳、八卦掌、太祖拳、八肘、形意拳,每一派都有其特长与优点,对我现在的武艺也都有所助益。从事武术教学迄今已三十多年,训练出许多国际级的跆拳道金牌选手、奥运金牌选手,以及世界国术散打金牌...等。年轻时,我也算得上是台湾跆拳道界响叮当的风云人物,到今年为止,我的跆拳道段位可以升至八段,但我离开跆拳界已十多年。

学习太极拳迄今,从1983年到现在2006年,我跟随过十二位老师,每位老师都有其优点及内涵,让我很用心去学习。在台湾,太极拳界的人应该都知道我的程度,包括几位协会理事长。很多回,国外人来台湾试手,都是我下场应付,从来也没给台湾丢过脸。不只是外国人,台湾很多中生代的太极拳高手,也多曾找我试手、试劲,其中不乏知名的太极拳界会长、理事长。自己曾经八十多次赴中国,与各门各派的武术高手切磋,大家都很喜欢与我交流武艺,因为我都是让人出手,自己很少发劲,彼此皆相知相惜,最后都变成好朋友。我舍弃教授跆拳道这在台湾人口中所谓的「金饭碗」,一头栽入太极武术廿多年,并有幸碰到恩师 - 魏树人。

魏老师所传的太极拳有别于他人,特别巧妙、合理、轻松且自在。跟恩师揉手,那种感受绝非笔墨可以形容,使我深深著迷。魏老师教学认真、用心,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应用方面的解说,都非常合乎拳经、拳论,让人对杨氏太极拳有更深的体会。我跟魏老师学拳大部分时间是一对一,先理解八大劲法,再理解九大理法,等到劲法和理法都熟了,才能学拳架,并兼学拳架用法及揉手应用,最后在由魏老师解析拳经、拳论。有时我到北京,早、午、晚都缠著魏老师,因为我比较愚钝,很多问题我都反覆求教,不断体会,魏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再三解释、示范,并同我演练。有时没练好,魏老师还不准我走。每当我在北京学习过后,我都会跟师兄弟及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到处跟人交流、验证,一有问题、疑惑,一定马上打电话求教魏老师。经由自己不断地学习、应用、修正,到近几年才算小有成就。并经魏老师的口头应允,方才可开始行走天下。老人家还交待,千万不要出手伤人。他还说,要是有比他老人家所教更好的太极拳,我不能自己偷偷练,恩师他也要学习,愿意跟我当师兄弟。这种莫大胸襟,实在令人折服。

我到中国大陆八十多趟,到处与不同门派、不同高手交流武艺。也常去找我的六师兄 - 湖南长沙刘应文研究老六路及揉手。到过上海也有三十多趟,刚开始跟著孙派(孙禄堂)门人寿关顺老师学形意拳,后来我俩成了好友,往后每次到上海都邀我寄宿他家,天天研究探讨武术。因为他武学境界及层次都很高,又有大智慧,而且人品、武德都很好,所以常常一住就是一、两礼拜。寿老师经常鼓励我,说魏老师的东西实在太好了,现今中国大陆已经找不到了这样珍贵的武技了,叫我不要再浪费时间去追求其他武术了,赶紧将魏老师的东西学好,以免抱憾终生。这就是兄弟,本身功夫那么高,见识到魏老师所传的功夫,马上知道是杨家很少外传的东西,还大力鼓励我赶紧去学习。为了这句话,平时只要经济许可,我都会飞去北京去找魏老师,现在算起来,前前后后,我也已总共去了廿六趟。

魏老师教的杨氏太极拳,轻松自在、不流汗、肌肉不酸痛、不会受伤(揉手发劲除外),这样的功夫叫「意气之功」,因为不费力气,所以就算到老还能不断突破。它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都跟一般杨氏太极拳有所不同,看起来细腻、巧妙的太极拳,当用起来又能发挥如此浑厚、扎实的劲道,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汪师爷(汪永泉)、魏老师(魏树人)所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尤其是揉手劲法、基础、应用理论、心法,与我过去所接触过的杨氏太极拳有很大的差异,它的合理性、实用性,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是十分难以体会的。不过只有一接触之后,我相信所有人一定会为其所深深著迷。很多人常在问,杨氏太极拳推手跟揉手到底有何不同?其实简单来说,揉手就是杨氏太极拳的综合应用,而杨氏太极拳推手指的是有限制的太极拳运动。古老的杨家揉手,因其风味独特、应用合理,少有所谓「推手」的成份,多是摧发、断拍、拽炸、针劲、箭劲、鞭劲、杆劲、枪劲、锤劲...等。其中也有所谓的「错劲」,它在揉手应用最多,是接劲侧的应用,用法非常巧妙,是破势技巧之一。而八法中的各种劲法及劲路也跟传统的太极拳不太相同,像是「肘靠劲」,是在得机得势时,摧发用的,分为向前及向后,它是同时两种劲一起使用、摧出的,完全是意气之功,外形自然相应。另外,像是「采劲」,也分三段,应用时非常巧妙、合理。八种劲法,应当配合身形、步法,这样更能发挥效果。这些东西都是原本只在杨家院子里头传的东西,跟现今流传在外的杨氏太极拳有极大的差异,虽然拳架名称完全一样,但招式上无论在外形或是理法都大不相同。当年是汪永泉师爷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之邀,为保留古老杨氏太极拳珍宝才传出。套句汪师爷所说:他老人家要是不把它传出来,有些东西我们追好几代也无法追回。我以前并不以为意,直到近年,因为常跟无数人交流,才深深体会其堂奥,所以发愿终生学习。

这一派杨氏太极拳首重「神、意、气」。所谓意气之功,是指它经由正确的练习途径,结合意念与气势,做出合理的应用与变化,练至功深时重外不重内、内与外合,借对方与四面八方的气机、气势、能量,是一种增补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不是损耗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且它重意不重形、重外不重内,随时可以变化,比较不易被对手察觉。意气的东西,不是形,是可变的,所谓有法有破,武术应用,只要对方知道,就有办法应付。太极十三势,全都是意,都是借势、顺势、应势,而绝非形。明白太极诀,理解十三势,有了正确观念,才能循序渐进,开始练习杨氏太极拳。

汪师爷(汪永泉)、魏老师(魏树人)所谓的太极拳三道气圈,指的是经由意念跟气势结合,在肩、胯产生各约一米,在腰圈产生大约八十公分的三道气圈。在适当的训练之下,气圈由无慢慢变有,由不知慢慢变稍为知道,由没用变稍为有点用,练了一段时间以后,气圈的意念跟感觉会比较具体,它会随著意念集中、分散、前移、后退、旋转、消失、出现、聚拢、扩散,以后再结合立圈、斜圈、螺旋圈、天之势、地之势、五行势,所谓三才、六合,这三道气圈才能变为更具体,才能较为有用,再经过不断的反覆练习,熟能生巧,才能趋于实用,然后再配合身法、步法、手法、脚法,把意气跟动作结合再一起,注重意气,慢慢淡化动作。因为意气可以千变万化,不容易被对方知道,所谓有法有破,对方要是高手,只要他感受得到,绝对无法成功。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是属于比较近身的武术,很多是肢体接触的技巧,动作更容易被对方察觉,所以说意念、气势好变、动作不好变,不只是要得机,还要得势才能摧发,意气的应用一定要非常熟练,才能得机得势摧发之。所谓意再先,肢体自然相应,最好不知道自己有用力,要不然一定折回,甚至折回六、七成,结果伤人反而伤己。意气一定要结合动作,若只用意气打,那是属于特异功能。

为了三道气圈的问题,我曾与香港网友讨论,许多人因为没接触过所以质疑,这点可以理解。更有美国网友提出用塑胶布盖住身体,让意气把塑胶布撑起,以证明三道气圈的存在。猛然一看,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道理,但大家可以想想,就算可以将塑胶布撑起,但有何用?攻击者还是可以对他不断攻击,若只能挨打不能还手,这种傻功夫我不练,我可以不用手的拙力,透过塑胶布与对手周旋,甚至把敌人劲道还给敌人,从对手四周与对手因应,这都是我每天所练习的,我很轻松、自然可以做到,这就是所谓三才、六合势的应用,是我们基本心法。所以说,这是意气之功、神在内、意气在外,三种东西结合应用变化,这就是杨家太极的特殊之处,它会随著不断练习,越来越实用,越巧妙,到老还能不断进步。

综观天下之太极拳可分养生架、技击架,有老架、新架、大架、中架、小架、长架、短架、练架、用架、快架,各派有各派的练法。而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特点是,除云手是以腰带肘外,其余三十六式都是以肘带腰,这是非常特殊的。跟我以前所学杨式太极拳大都是以腰为轴,腰转带动所有动作,魏老师告诉我要拿腰是当后援,先递肘、腾手,再转动轴心,这属于技击架,与一般杨氏太极不太相同。

关于太极拳的阴阳,有很多种解说,在杨氏太极拳中,我们把看不到的简称阴,所谓意气之功(式),而那些看得到的简称阳,所谓形体(招),把有形与无形结合起来,结合阴阳,才称为太极拳。只有意气,没有动作,如上所述,那是特异功能。汪师爷系统传承的太极拳.分为三阶段:
(一) 初级阶段 (从无到有),第一进程:形体基本要求。第二进程:招中有术、术从招出。第三进程:初识内功理法。
(二) 中级阶段 (从有到繁),第一进程:引证神、意、气。第二进程:运用心劲。第三进程:奥妙出现。
(三) 高级阶段(从繁到空),第一进程:万法自明。第二进程:阴阳孕育。 第三进程:无形无象、无我无为。都是有程序、有阶段、慢慢训练出来、体会出来、培养出来的,但是还要去反覆淬练,不断应用、不断修正,才能有所成就,魏师说我们这一代,要是再不重视,那就很难再练出前辈那种境界了,所以我一直说,我是个杨氏太极拳的学习者,愿终生练习。

要练好杨氏太极拳,在学习阶段,要先有所谓的整劲观念。因敌变化应用之,守规矩而后脱规矩,脱规矩中合规矩,先练出结构劲、三才劲,再练出三节劲、六合劲,这是我的练习方式,也是我这四十多年来的武学心得。

四、五年前,台北县的太极拳教练研究班找我去上一个月的课,我当时戒慎惶恐,我的师兄弟,还有很多朋友都跑来帮我打气。而当课程结束之后,大家都说我所讲述的内容比他们预期好许多,尤其是风格独特的架式。这两年我更用心,也越来越能明白、瞭解杨家太极的真正内涵。太极拳有练架、有用架,我喜欢用架,拳架练得少,所以打起拳架来,没有魏老师来得轻灵

杨氏太极的刚与柔 *

2009-10-08 18:13:28


杨氏老六路的【刚】、【柔】,强调【刚】是集中,【柔】是分散,分散催集中是「肘意」,集中摧分散是「靠意」,两端一端接集中,一端接分散,由中间通出,横竖找,就是所谓的「肘靠混合劲」,有好几种变化,应用,所以我说这一派太极跟很多杨氏太极不大相同。

 

关于拳架,魏师所教,除了云手是以腰带肘外,其余三十六式都是以肘带腰,这与大部分人所练的太极又有很大的差异。像这样的太极功夫若没有亲身体验,而只用语言和文字解释,实在很难表达其真义,因为我学的是「技击架」,更明显可以感觉杨家前辈的智慧。

 

在盘架子时,意在先,意要比形最少要快上半米,以意领形是刚开始,但这意要在空处,别在你或对方身上,才不会应用时产生阻碍,所谓【避实就虚】、【以虚带实】、【以虚领实】、【以虚摧实】,杨式太极大部分的用法,都是在盘架子中,不断体验,再用「揉手」来检验你盘架子是否正确,练拳时好像有对手跟你对练,.应用时却又好像没有对手一样。所以我说练拳架四个基本要诀:起始、运行、终点、变换,有时间我做给大家看,应该会给您们一些启发。

 


单鞭的内容

2009-10-08 17:49:19


我学习的杨氏太极【单鞭】,有鞭、有掌、有弓弦、有跷跷板、有球,弓有手弓、脚弓、背弓、身弓和侧弓...等,劲法有轻灵劲、月牙劲、滚劲、错劲、折劲、磨劲及搓劲...等,意念上有阴阳、有开合相寓、有曲直相求、有快慢相匀、有方圆相生、正偶相化、两膊相系、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其重意不重形、变化运用存乎一心,我只注重掌意,不管掌


什么是老六路?

2009-10-08 17:37:56


魏树人老师传授给我的:拳架就有短架、二十二式、长架、八十九式,其它还有像是太极功(练神、意、气)、十三势、揉手(包含理论、架构、心法、劲法)以及太极诀。

 

为了有别外面所传的「杨家太极长架八五式」,故还原为原来的「八九式」,虽然与「八五式」在招式名称一样,但是其动作、方位、用法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是健侯公所传下来称之为「八九式」的老六路。

 

倘若将其中重复招式删减掉,真正来说,【老六路】也只有三十式。而汪师爷所传杨家太极拳,当中揉手劲法里面就有所谓的【六杆】及【七枪】之劲法,汪师爷曾说健侯公传承时失传其中一枪之劲法。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郭正勋
 (2009-09-28 22:28:

杨氏老六路是非常著名的杨氏太极拳套路与功法,是杨氏公开的母拳。

  *我们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因为它轻松自在,又不会有运动伤害,随着练习,境界,层次不断提升,比较不会碰到瓶颈,可以一辈子练习。理解,体会,应用桩步,而不要站死桩,架构很重要,应用及气势更重要,要灵活去应用桩步,而不要被桩步把你钉死。
  *揉手时要先相互体会三才,六合势,球碰壁,钱投鼓劲法,胯圈,肩圈,肘圈的应用,腰圈当后援,这些基础的意气应用,身体架构要注意四正,八柱有没有正确,腰内劲,脊内劲要相合,滚,错,折,磨,搓劲也要多练,这是揉手基本功法,也是救命手法,先单练,再混合应用。
  *别走化,先守规矩好好练再说,心中十字是基础,也是练己身的平准,所谓立身中正,练到程度当然要放空,但是在放空前,十字要移到身前应用,可以扩大,缩小,分散,集中,前移,后退,错位,消失等,但是我只管一个,而且只顾一方,灵活运用,刚练时管两个容易分心,等程度高时随便你,你高兴都可以。
  *我们在盘架子时,保持平准,随时在松,散,通,空的条件下,谨守起始,运行,终点,变换的原则,定,静中,轻松自在的打拳,动中求静,静犹动,揉手时也是如此。所谓三道气圈,是肩圈,腰圈,胯圈,是汪师爷晚年所传老六路的基本功法之一,从起式,到收式总共89式,每一式都以三道气圈为基础,衍生出三连及六断架,结合肘圈,立圈,平圈,斜圈,大立圈,大平圈,大斜圈,应用开合相寓,方圆相生,正隅相化,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系,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原理,构成一个立体的太极拳架构及思维,这三道气圈是意念及气势所构成,随着正确的练习,会逐渐巧妙,只有舍弃力气,意气才能越来越强,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结合内外气所成,只有内气,第一,容易损耗,第二,容易被对方察觉,第三,太渺小了,等练达一定程度,自然与天地相结合,轻松自在,无我无为,也才能称为真正的太极拳,三道气圈是基本功法,一定要结合很多东西,相辅相成,随时可以出现,随时可以消失,分散,旋转,变化,没人指导,没练过,没接触过很多人会说很玄,我以前没练好,不好用,随着练习时间,应用,现在比较会用,也比较实用,希望能有时间更深入的练习,也希望碰到各派顶尖的高手,做善意的交流,增加经验,学习人家优点,能用得更巧妙,武术是个大家庭,每个门派都有优点,都有高手,都值得我们敬重跟学习
  *走化是不得已的,生命有危险,当然要走化,但是先别练走化,先练空化,杨家所谓化而不走,化即是发,化得好,发的契机就已经出现,虽然空化是高阶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应该先练空化,走化是不得已的,有人说,因为我身体壮,有本钱,不用走化,但是我跟人交流这几十年来的经验,应该先练空化,用得好不好,会不会用没关系,但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有正确的观念,立体的分散到身外,往空处分散,或是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
  *别老是往脚下松沉,没接触无所谓,要是跟对方有身体接触,对方程度高,实力强,对方来劲又是打透劲,松沉是无法处理的,所以最好化到身外,多一点松散,当然真正的空化应用是对方将发未发之际,当对方劲已经发出,就要接,分,截,离,断,引,空等心法来配合,危险时用滚,错,折,磨,搓等劲法,手法来化解。与人揉手时,我是接劲侧,而不是接劲头,对方来劲,我只管对方劲端后面,旁边,最好不要接顶点,来劲太强,在来劲还没爆发前可以用截劲,分劲,引劲,断劲,离劲,化劲这些心法跟劲法来因应之
  *关于沉肩坠肘,我的理解是松肩,甚至于不管肩,只管肩圈.意寄在肩胛骨.或是其后头,配合开合相寓.肘意可堕.肘形不可坠.肘形一坠.就会断掉凹陷.会给对方可趁之机.要练出肘圈.对方来劲.不能过肘.万一过肘.(分散).(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的身后。在练达形体,招式,应用都轻松自在,然后慢慢放空之前,还得先把保护性,应用性的鼓荡劲练出来,甚至有意,刻意的练出来,不能太早放空,没练出来以前,应用不自然以前就放空,非常危险,因为对手要是练过很多种武术,实力很强,你这些东西,包括球碰壁劲法,钱投鼓劲法,鼓荡劲这三种一定要先练好,不要基础没打好,就讲空,以后绝对不能用,所以我们门内很多人都讲意境,但是碰到高手,就无法应付,会被人批评为眼高手低,切记,什么都练好了,而且应用自如,应物自然,才来谈空,所谓真空妙有
  *站势要中正安舒,用眼袋观四方。动中求静,以静制动,谨守松散通空的原则,身外随时可以有球碰壁,钱投鼓,鼓荡劲的意念,是练点中求,点边形之前必须先练出的心法,劲法,没有这些基础功,所谓没有这些护体的意气,无法先求自保,想练点中求,不小心,会被敌所伤,没有练出心劲,也无法练点中求,所以神,意,气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老是用集中劲,要懂得分散劲,给对方是面,这面可放大和缩小用滚、错、折、磨、搓五大劲法,并利用肩圈,肘圈,腰圈,胯圈,立圈,平圈,斜圈来应付对方。
  *分清虚实,是把自己重心搞清楚,还是把自己的虚实搞清楚,我认为要明白何谓(虚,实),虚处,实处,假的,真的,重心是随着意念,因敌变化自然因应之,但是要开合相寓,大家都把分清虚实搞成把自己的重心分清,我要分清别人虚实,我自己虚实因敌变化因应之,我绝对不给对方明白我的虚实,要是把虚实变成放在脚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甚至会造成膝关节的伤害,或是腰椎的伤害,尤其是有外力的状况,所以要小心,分清对方虚实,不是分清自己虚实。分清虚实以后,先练避实就虚,以虚领实,以虚带实,先破势,得机得势时,再顺势,借势,应势摧发之,敌不动,不能出手。练到程度时,可视实为虚,随心所欲,只要你高兴,无坚不摧,但是要记住,己空才能空人,所谓身无形,手无相,全身是手,手非手,开合相寓,内外相合,应物自然,真空妙有,没有筑基,按步就班,由无意到有意,刻意,意淡,到自然,最后才能放空,再经长时间不断的焠炼,才能到达大成就,奥妙是练出来,自然达成的,奥妙是追不得的。

  *我所练的是开胸,不是含胸,胸口里头像两扇门向里面开,但是先决条件是背后劲源一定要先松开,背后劲源没先松开前,胸口不能开,这是初步,再来才能学习胸空背融,这是杨式太极拳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关于沉肩坠肘,我的理解是松肩,甚至于不管肩,只管肩圈.意寄在肩胛骨.配合开合相寓.肘意可堕.肘形不可刻意的坠.肘形下坠太多.就会有断掉凹陷处.会给对方可趁之机.要练出肘圈.对方来劲.不能过腕,不能过肘.万一过肘.分散.或是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这是我们杨式太极拳的心法.很多人把武术的心法跟练法加到杨式太极拳上来.但是因为没有人理解.所以会造成学习者偏差.技巧性不足.斗力.到处是菱角.运动伤害.等.非常可惜,万一碰到高手时无法应付对方.
  *揉手就是杨式太极拳综合应用,推手是有限制的太极拳运动,古老杨家称揉手,因为味道也好,应用也好,很少有推的成份,都是摧发,断拍,拽炸,针劲,箭劲,鞭劲,杆劲,枪劲,锤劲,等,是杨家院子里头传的东西, 跟外传杨式太极拳有一些差异,拳架名称完全一样,招式也有差异。
  *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经由正确的练习途径,结合意念与气势,做出合理的应用与变化,练至功深时重外不重内,内与外合,借对方与四面八方的气机,气势,能量,是一种增补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不是损耗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且它重意不重形,重外不重内,随时可以变化,比较不易被对方察觉。
  *杨式太极拳揉手的基本应用心法是(集中,分散)在进,退,顾,盼,定的合理基础上,在松,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配合滚,错,折,磨,搓的手法,结合无形与有形(阴阳)
  *练习杨式太极拳刚开始要先求平准(也就是横竖),所谓立身中正,然后在定静的基础上(心静,形定),在松,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才能开始学拳,一切以意领形(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明了进,退,顾,盼,定的真正函意,九大理法必须有基本认识,八种基本劲法也应该明白,配合三才,五行,才能开始学拳,这是正确的途径。 

  *揉手功法,它包含心法,手法,劲法,兵法,有上千种东西,最基本的有数十种,包含意在先,十字错位,背贴气,球碰壁劲法,钱投鼓劲法,钟身,钟锤,点中求劲法,都是所谓意气之功,再结合滚,错,折,磨,搓劲法,六大锤法,鞭,杆,枪劲法,成为一种特殊的技击应用体系,有别于推手,外面很少流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推手就是揉手,其实有所差别,简单来说揉手就是杨式太极拳综合应用,比较有技击技法。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三) *

2009-09-28 21:26:02


*我所练的是开胸,不是含胸,胸口里头像两扇门向里面开,但是先决条件是背后劲源一定要先松开,背后劲源没先松开前,胸口不能开,这是初步,再来才能学习胸空背融,这是杨式太极拳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关于沉肩坠肘,我的理解是松肩,甚至于不管肩,只管肩圈.意寄在肩胛骨.配合开合相寓.肘意可堕.肘形不可刻意的坠.肘形下坠太多.就会有断掉凹陷处.会给对方可趁之机.要练出肘圈.对方来劲.不能过腕,不能过肘.万一过肘.分散.或是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这是我们杨式太极拳的心法.很多人把武术的心法跟练法加到杨式太极拳上来.但是因为没有人理解.所以会造成学习者偏差.技巧性不足.斗力.到处是菱角.运动伤害...等.非常可惜,万一碰到高手时无法应付对方.

 

*揉手就是杨式太极拳综合应用,推手是有限制的太极拳运动,古老杨家称揉手,因为味道也好 ,应用也好,很少有推的成份,都是摧发,断拍,拽炸,针劲,箭劲,鞭劲,杆劲,枪劲,锤劲,,,,等,是杨家院子里头传的东西, 跟外传杨式太极拳有一些差异,拳架名称完全一样,招式也有差异

 

*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经由正确的练习途径,结合意念与气势,做出合理的应用与变化,练至功深时重外不重内,内与外合,借对方与四面八方的气机,气势,能量,是一种增补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不是损耗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且它重意不重形,重外不重内,随时可以变化,比较不易被对方察觉

 

*杨式太极拳揉手的基本应用心法是(集中,分散)在进,退,顾,盼,定的合理基础上,在松,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配合滚,错,折,磨,搓的手法,结合无形与有形(阴阳)

 

*练习杨式太极拳刚开始要先求平准(也就是横竖),所谓立身中正,然后在定静的基础上(心静,形定),在松,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才能开始学拳,一切以意领形(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明了进,退,顾,盼,定的真正函意,九大理法必须有基本认识,八种基本劲法也应该明白,配合三才,五行,才能开始学拳,这是正确的途径

 

*揉手功法,它包含心法,手法,劲法,兵法,有上千种东西,最基本的有数十种,包含意在先,十字错位,背贴气,球碰壁劲法,钱投鼓劲法,钟身,钟锤,点中求劲法,都是所谓意气之功,再结合滚,错,折,磨,搓劲法,六大锤法,鞭,杆,枪劲法,成为一种特殊的技击应用体系,有别于推手,外面很少流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推手就是揉手,其实有所差别,简单来说揉手就是杨式太极拳综合应用,比较有技击技法

 


杨氏老六路的一些心法(二) *

2009-09-27 13:19:04


*在练达形体,招式,应用都轻松自在,然后慢慢放空之前,还得先把保护性,应用性的鼓荡劲练出来,甚至有意,刻意的练出来,不能太早放空,没练出来以前,应用不自然以前就放空,非常危险,因为对手要是练过很多种武术,实力很强,你这些东西,包括球碰壁劲法,钱投鼓劲法,鼓荡劲这三种一定要先练好,不要基础没打好,就讲空,以后绝对不能用,所以我们门内很多人都讲意境,但是碰到高手,就无法应付,会被人批评为眼高手低,切记,什么都练好了,而且应用自如,应物自然,才来谈空,所谓真空妙有

*站势要中正安舒,用眼袋观四方。动中求静,以静制动,谨守松散通空的原则,身外随时可以有球碰壁,钱投鼓,鼓荡劲的意念,是练点中求,点边形之前必须先练出的心法,劲法,没有这些基础功,所谓没有这些护体的意气,无法先求自保,想练点中求,不小心,会被敌所伤,没有练出心劲,也无法练点中求,所以神,意,气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老是用集中劲,要懂得分散劲,给对方是面,这面可放大和缩小用滚、错、折、磨、搓五大劲法,并利用肩圈,肘圈,腰圈,胯圈,立圈,平圈,斜圈来应付对方。

 

*分清虚实,是把自己重心搞清楚,还是把自己的虚实搞清楚,我认为要明白何谓(虚,实),虚处,实处,假的,真的,重心是随着意念,因敌变化自然因应之,但是要开合相寓,大家都把分清虚实搞成把自己的重心分清,我要分清别人虚实,我自己虚实因敌变化因应之,我绝对不给对方明白我的虚实,要是把虚实变成放在脚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甚至会造成膝关节的伤害,或是腰椎的伤害,尤其是有外力的状况,所以要小心,分清对方虚实,不是分清自己虚实

 

*分清虚实以后,先练避实就虚,以虚领实,以虚带实,先破势,得机得势时,再顺势,借势,应势摧发之,敌不动,不能出手,切记

练到程度时,可视实为虚,随心所欲,只要你高兴,无坚不摧,但是要记住,己空才能空人,所谓身无形,手无相,全身是手,手非手,开合相寓,内外相合,应物自然,真空妙有,没有筑基,按步就班,由无意到有意,刻意,意淡,到自然,最后才能放空,再经长时间不断的焠炼,才能到达大成就,奥妙是练出来,自然达成的,奥妙是追不得的

 

 

杨氏老六路的殊胜之处 *

2009-10-08 18:46:19


 

开合相寓、方圆相生、正隅相化、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系、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内外相合,统称为杨氏太极九大理法。配合八劲、七枪、六杆,由「横竖找」,进而「点中求」,由有意到意淡,最后空入自然。太极拳本是一种实战武术,到后来却变成现在的推手及养生功法,实在可惜。希望有机会,我可以把我跟魏老师十多年来所学,跟大家介绍,给太极拳友一种另类思考。

 

练习杨式太极拳刚开始要先求平准(也就是横竖),所谓「立身中正」,然后在定静的基础上(心静、形定),在松、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才能开始学拳,一切以意领形(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明了进、退、顾、盼、定的真正涵义。九大理法必须有基本认识,八种基本劲法也应该明白,配合三才、五行,才能开始学拳,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杨氏太极拳的正统老六路,其与外面所传不同之处,是它完全是「以意领形」,练到程度,连自己形体怎么做都不管它,也不知道。每一式中包含着很多转折、变化、应用,就连每一式与每一式间的衔接,也有很多没有名称的转折、变化,所以我跟湖南长沙刘应文六师兄(中国全国推手冠军)都觉得老六路有奥妙,真正是好东西,好好来练,会发觉里面有很多内涵。它是技击架,也是养生架,兼具实战与养生效果。

 

太极拳八种劲有个小故事,魏老师以前教我,问我想学什么,我说想先学八种劲,掤、履、挤、按.采、列、肘、靠,先学单一劲,再学混合劲,这样就跑了北京三趟。第一趟学完就回上海、台北,到处找人试,学完三趟发觉普天下太极拳高手好像不多了,于是乎我越学越有兴趣,就这样一搞就搞了五、六年,同时也把老六路拳架学了起来。但后来才知道错了,应该要先学基础理论、心法、应用理论,才能开始去学劲法,这样才对,有了理论基础再去碰拳架、揉手,最后灵活应用,由明劲、暗劲入化劲。倘若没有理论基础,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而且会一直在学习、改正,完全不明白合理的理论,这样实在太辛苦了。杨家九大理法.每一种都是合理、巧妙,且变化万千,最高境界一切合乎自然。魏老师所教劲法很多种,有空再谈,学好了以后,空手还得要能打出鞭劲、杆劲和枪劲。揉手心法多,而且其中满是巧妙,它结合心理学、力学、生理学,除此之外,它也含藏着易、道、佛学,老祖宗早就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发觉罢了!的我学生最近把魏老师所教的理法和心法内容粗略整理,共有一百多篇,其中阐述了上千种理论及应用,都跟王宗岳拳论非常符合,有空我会写出来,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湾太极第一人”郭正勋的太极拳论 - ...
太极真谛--杨氏太极拳神意气练法揭秘
杨氏太极拳架的练法
太极拳不能丢掉的几大原则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20160820太极拳学微信群聊天记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