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故事会之中振说本草】 十全大补补什么?

这里有音频

戳音频,听节目

第五讲:复方玄奥

来自中医出版

10:27

10:27


钱乙创制了一个新方,“六味地黄丸”。

用药如用兵,论起“君、臣、佐、使”,西游记这幅画中,谁是君?唐僧?


开讲之前我想先问几个问题。您得过感冒没有?这不用问,大家一定都会举手。看过西医的请举手。百分之百。看过中医的呢?也差不多。中医怎么看病的?学中诊的时候,“十问歌”都记住了吧?“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词组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学习中药先要辨药性寒热。那学习中医中诊看感冒也是一样,先要看是寒还是热。什么是寒证?很多人说把脉太难学了,三部九候,难以掌握。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看看舌苔,是偏黄还是偏白。如果偏黄,那是热证;偏白的是虚证。去解小便的时候,看看小便,偏黄还是偏淡;颜色淡:寒证。

 

辨证论治谈

寒证、热证一定要先辨明。辨完寒热证以后,假如是风寒型的感冒,那么我们以《伤寒论》第一方,“麻黄汤”为代表来说明“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方歌大家都挺熟悉的。这里有麻黄、有桂枝、有杏仁、有甘草,四个药物组成,有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互相配合。主要治疗哪些代表性的症状?高热,发烧,有一些咳喘,而且无汗。麻黄的药性如何呢?麻黄是温热性的,可以有发汗的作用。


 

麻黄汤是辛温解表的一个代表方。反过来,假如是风热型的感冒,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可能就不太合适。那应该用什么呢?刚才提到的《温病条辨》里收载的“银翘散”。大家听说过这个方子吗?可能很多人说没见过。但在香港市场上卖的凉茶配方,多数都是“银翘散”。这个方药味这么多,能不能记得住呢?这里有同学用广东话创造出来一个速记歌诀“河牛吃草,连梗叶花穗根(全吃了)”,一个音对一个药。“河—荷叶,牛—牛蒡子,吃—豆豉,草—甘草,连—连翘,梗—桔梗”。一句话,就记住了一个方子。


 

组方是艺术

中药到底有多少条方呢?今天我带来了几本书,《备急千金要方》——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写的一本医书。这本书里面收了差不多五千多个方子。刚才我们提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892种药,有一万多条处方。而且李时珍收录的方都是一些小药方,没有十几味二十味的大方子,都是几味药的,非常实用。提到了李时珍,在李时珍之前,朱元璋的儿子,周定王朱橚,他组织编写了一本书——《普济方》。《普济方》里收了多少方呢?一共是六万多个。可以说中药的处方数不胜数。今天还有一本书,1934年的《民间验方新编》。谈到民间的中医处方,就更难以计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医的组方有统一的原则。

 

药王孙思邈

“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的《大医精诚》一文,文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有医德。相传孙思邈曾为老虎治好疾病,那老虎从此甘愿成为他的坐骑。后又用针灸治好了一条苍龙的眼睛。便有了孙思邈坐虎针龙的故事。

 

什么原则呢?就是“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表示药物相互配合的关系。君、臣、佐、使,共同构成了一个中医药的交响乐,一个美妙的和谐之曲。我想大家可能更熟悉的处方是“十全大补”,如“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丸”。但十全大补的组成可能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它是如何组成的。补什么?这个“十全”是取其完美之意。讲起“补”,中医说“虚则补之”,不虚不要补,补的过了也一定会造成麻烦。补什么?“阴”“阳”“气”“血”。其中,最关键的是补气、补血。我这里面举两个代表性的方子。补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是一个补气的代表方。补血,“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是一个补血的代表方。这两个方子,补气和补血,如果加在一起就成了另一个方,“八珍汤”。如果这个八珍汤再加上两味药,黄芪、肉桂,就构成了“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三个药,陈皮、五味子、远志,则又组成在广东比较流行的“十三太保”,《中国药典》收载名为“人参养荣丸”。看到这里大家可以知道中药组方就是一个一个药迭加组合起来的。


常用的中药处方,有的是从《伤寒论》就开始出现的,有的是中国历代的名医经验所得。比如宋代有一个医生,叫钱乙,是小儿科的医生。他创制了一个新方,“六味地黄丸”,一个很好的滋阴、补阴的方剂。这个六味地黄丸,有六味药,既能补也能泻,把人体该排的排下来,该补的补进去。所以它是六味药分两组,一组是“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一组是“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作为一个基础方。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剂,我这里列出了一个“六味地黄丸”系列。现代人天天用计算机、玩手机,很多人觉得眼睛疲劳,那要怎么办?补肝肾:枸杞子;明目:菊花。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就变成了“杞菊地黄丸”。若加上五味子就变成“都气丸”。加上麦冬、五味子,就变成了一个“麦味地黄丸”。所以现在我们所说所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六味地黄丸,应该讲是一个六味地黄丸系列。

 


用法灵活现

前面的方子都是在做加法,那经典处方可不可以做减法?或者替换呢?可以的。有一个古方,“生脉散”。生脉,顾名思义,脉微欲绝的时候,就要用生脉散。生脉散是由三味药组成的,人参、麦冬、五味子。年轻人可不可以用?我觉得,年轻火旺的话,可能要适当调整一下。20年前我在日本工作,我有个爱好,喜欢跑长跑,跑马拉松。我们那个队伍,大概有十几个人。大家要喝一些饮料,当时我给开了一个方,是什么呢?因为跑马拉松,大家年轻体壮,喝人参一定上火,所以就改用药性稍微偏温和一点的——西洋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又可以敛汗,又可以滋阴也可以补气。而且这个方不违反国际奥委会禁令的。

 


中药有很多名家名方,远远不止十万二十万。我这里推荐给大家十大名方,这是在临床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方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温胆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五苓散、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他们把中药叫汉方药。日本临床上也有个常用处方名单,他们叫“七汤二散一丸”。“七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朴汤、补中益气汤、小青龙汤、六君子汤、麦门冬汤。“二散”,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一丸”,八味地黄丸。归纳起来,这些就是我们临床上的常用方剂。

 

用药如用兵

我在这里引用了一幅《西游记》的插画。用药如用兵,论起“君、臣、佐、使”,西游记这幅画中,谁是君?唐僧?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师徒四人是做什么的?是护卫着唐僧西天取经。一个处方,君、臣、佐、使,是配合起护卫人体作用的。我的理解,他们师徒四人的分工:孙悟空是君;猪八戒是臣;沙和尚是佐;使是白马。在这副图里,有冲锋陷阵的,有策援保护的,有担行李负责辎重的。中药里面,君臣佐使,“使”是引经调和的,白马的作用正是如此。这四位配合好了,可以保送唐僧一路,克服重重险阻,到达西天。再看一下,一个处方里,“臣”“佐”“使”,都可以调换。但是君药不能换,君药换了,这个处方就不能叫某某方加减了。所以大家想想,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不在的时候,那一定是打败仗的。

 


中药的复方应用是一门艺术,是中医药王国的宝中之宝。其灵活应用的妙处就在于兼容诸药、和谐互补,更在于它的因人制宜、变化无穷。

 

方剂深奥,但并不神秘。古往今来,中国名医如群星灿烂,中医临床名方验方数不胜数,一段段起死回生的动人故事广为流传。

 

如今中药的使用不再是一家一户、一村一寨,中药正在走出国门。中药的制作也不再限于丸散膏丹。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冠通用方(比莲花清瘟更靠谱)
杂谈高血压 作者:医者佛
网摘方 以药性为核心的中医观
麻黄汤
彭大夫咳嗽中医秘方(八)散寒化饮小青龙汤
JT叔叔的中医基础讲座 第二讲(5) 生脉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