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话通解《道德经》(全本)

道德经原文附后。

上篇:

道可意会、不能言传

道是什么?

它一定有,但有在无中。

它必然可以被表达,但意在言外。

天地初创时,本来无一物,万物诞生后,自然即规律。

心中何时空空如也,何时便可见世间美好。

心中满是欲望,只能沦为虚妄之奴、停留在虚幻表面。

世事本无不同,只因人心而异,这就是道法的玄门。

一旦触摸到这玄妙,就打开了通往万事万物至理的通道。

美丑相伴、功成身退

天下人眼中的美是因为有丑陋存在作为对比;

天下人眼中的善良则是有恶的存在来参照。

事物的AB面往往相互转换,所谓有无相生。

不同的情境下困难可以变为容易,长短高下之间也只因有所对照,乐曲常常伴随歌唱,有前才有后,这是客观规律。

正因如此,大道无为,不谋自得。

圣人的教诲,往往无声胜有声。

不拒绝一切新生事物,千金如无有,在位而不自恃,功成能及时抽身而退。

正因从不自居,所以也就没什么可算作失去的。

少即是多、不见可欲

不推崇富豪、社会不拜金,老百姓的心态就会平和。

不塑造那么多珍贵稀奇的标的,人们就不会生出很多明争暗夺之心。

不呈现可引起贪欲的事物,就可使民心不被迷乱。

古今统治者治理社会的普遍原则,无外乎,愚民、饱腹以维稳,弱志、强身以劳动。

知识少一点、进步慢一点,不培植过多欲望,即使有想法的人也都兴不起风浪。

减少即是增加,做多不如做少,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道法无形、无为守中

道法无形,而无始无终,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它深厚似万物的根本。

化解纷繁争斗、调和万物个性、自身却如同混入尘埃,若隐若现。

不知它从何而来,似乎先于天地就已经存在。

天地没有感情、也最为公正,看世间万物都像草扎的祭品,并没有不同。

圣人也是如此,对待百姓顺其自然,自生自灭,自我发展。

这样的天地似乎是一个吹风的口袋,看似空无一物,实则内有张力,外有风气。

说多做过必有损失,不如格守中庸之道。

永生的道是一个神奇的母体。

催生了天地万物的根本。

仿佛连续的存在,其作用无穷无尽。

上善若水、适可而止

天地的长久,正是因为其存在不是为了自身,反而孕育了世间万物。

圣人将自己的位置摆在最后,反而领先了普罗大众,将自己的利害抛开,反而得到了许多。

这不正是无私、利他,反而帮助了自己的提升么?

善到极致就如同水一样清澈。

水滋润万物却不争功,往往处在大家最厌恶的坑洼所在,道家言水如言道。

处在蓄势待发的位置,心地善良深沉,待人敦厚仁慈,言语诚实守信,善于施政治理,能妥善处理事物,也能够择机而动。

总之,不与人争,不会有纠葛、怨念。

想要得太多就是贪,不如适可而止。

尖锐者易折,一般不能长久。

金银易散,守财不如善用。

富贵之人多骄纵,往往招致祸患。

功成名就及时身退,才是顺应天道。

为而不恃、知之不知

天地间魂魄一体,然而如果可使精神与肉体分离,则不被其困扰。

柔顺具备万千变化,正如婴儿有无限可能。

排除了杂念,就可以照见最真实的自身。

治理国家,顺其自然好过用强而为。

与外界沟通,要甘于示弱。

一旦开悟,则没有什么不可以知晓、到达,但最难是知之为不知。

万物生长,是我的但不据为己有,做了事情却不自恃功劳,明明统领周遭却甘为人后,从内心中从不把自己当做主宰,这才是大智慧、大德行。

有以为利、无之为用

车辐条穿过轮毂,只因毂中有孔洞;

杯碗之类,正因留出空间,才能做盛东西的器皿;

建造房屋,只有宽敞明亮、空间足够,才能起到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才起到作用。

知足常乐、饱腹即安

声色犬马、五光十色的欲望让人眼花缭乱;

纵情玩乐使人身心放荡狂妄;

收藏珍贵的东西让人提心吊胆;

因此圣人知足常乐、只求饱腹,不追求过多的享受,知晓哪些该留哪些该去。

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惶不安,看荣辱如性命遭遇大喜大悲,这是人们的本性。

什么是宠辱若惊?

受宠心态本身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卑下的位置,得到后内心就会惊喜万分,失去后内心就会惊恐万分。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

人们之所以如此患得患失,惊惶不安,就像人畏惧生死是因为人们执着于物质身体的存在,人们患得患失是因为人们执着于精神上的虚荣心。

所以,如果人们能看破虚荣心,看破生死观,像思考生命一样去思考荣辱的本质,就不会执迷于此,也就可以托付天下苍生了。

追根溯源、混沌往复

放在眼前也难以识别,是无象;

如何细听都无法察觉,是无声;

无法触摸感知,是无实物。

这三者,长久以来难以区分,被混称为道。

这种混沌,前因后果都不明朗,周而复始、延绵不绝。

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物象,也叫作恍惚。

迎向它,看不见正面;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

它的远古起始,也正是万物诞生的根本形成之时,并驾驭着当今的事物。

能够认识道的远古起始,就是掌握了道的要领。

动静结合、融古纳新

古时的高人,往往深不可测,玄妙精深。

旁人观之,往往发出如下慨叹:

他们谨慎,如同在冰面行走;

时刻警惕,好像周遭危机四伏;

端庄郑重,就像要去做客赴宴;

松弛自然,就像冰雪即将消融;

敦厚质朴,仿佛从未被世俗污染;

豁达仁慈,像山谷包容万物;混沌神秘,就像浊水无法见底。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得浑浊的水得以静止后徐徐澄清,使得一潭死水动起来重新焕发生机。

究其根本,内心开放不自满,所以既能容旧也能纳新。

势为己悟、顺其自然

保持内心的极致空灵、清净。

冬去春来,看万物生发,寒来暑往,看凋零静止。

回归根本叫作静止,静止又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孕育是自然之道,悟得自然规律也就通晓了世事之道。

不懂自然规律而妄为则有凶险。

懂得自然规律就能包容,包容就能行事公道,行事公道就是王道,王道就是天道,天道是永恒的,可以维护终身避免损害。

少说废话、少发号施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不会下一整天,这是天地决定的。

天地的气候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人的得失呢。

人要顺应天道、顺势而为,这样道也会成就于人。

相反,有悖于道德的人,也会失去道、德。

怀柔仁爱、去巧藏拙

高明的统治者,人们只知道他的存在却并不了解他的想法。

次一等的,人们尊重且爱戴;再次一等,被人们敬畏、惧怕;最次的,被人鄙视、轻视。

这些后果皆是威信使然,上位者的信誉不足,人们就不会信任他。

做决策的人怀柔缓政,发号施令非常谨慎,他自己不必多说,等到事情成功了,百姓都会说:原本就应该这样。

事出必有因,辩证合一。

大道被废弃,才提倡仁义;家族不和睦,才提倡慈孝;往往智谋机巧的出现,伴随着大奸大恶之徒;往往国家动荡之时,会涌现一批忠臣良将。

世事太极、无中能有

若能杜绝对所谓圣贤智慧的盲目崇拜,人民就能得到百倍的好处。

杜绝所谓仁义礼法的桎梏,人民就有破局创新的原生动力。

杜绝投机功利的拜金主义,自然不会有盗匪掮客之徒。

圣贤、教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表面文章,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有必要通过制度设计,让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和遵循。那就是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抛弃所谓成功主义的圣贤仁义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道始足下、德为道母

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有多大差别?

美好和丑陋,又相差多少?

世人所畏惧的,要重视,其中的道理渺远而没有尽头。

世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而我独自宁静淡泊、不为所动,就像婴孩懵懂。

这种感觉,就像浪子不知归家。

大家都有富余,唯独我像是被人遗忘,孑然清贫。

一般人都明白的世俗事理,唯独我愚钝。

大家都为自己在忙碌着,而只有我冥顽不化好象还鄙视这些。

我与大家最大的不同是,但求本质,以“道”自守,潜心参悟。

德是道之道,是道的深层本源,而他通过道进行表现。

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飘忽不定,其中却有路径可循。

具象的、物质的、精神的,这不同的道的表征是确实存在,且可以被体察的。

上古至今,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演进之规律。

而起点即是道。

曲中藏全、不争而莫能与争

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身,

能隐忍蛰伏才能舒展起飞,

能处在低处自然汇聚充盈,

有陈旧才能有更新,

有少取才能有多得,

过分贪多会使人迷失自我。

所以圣人一以贯之,以不变无为治理天下。

正因不固执己见,所以更能明了世事;

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

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功勋卓著。

不骄傲自大,所以才能持续长进。

正因不争与人,所以天下无人可与之争。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怎么会是空话呢。

确有人做到,天下归心。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

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立不住。

迈起大步想走得快,反而走不远。

自以为明白的人反而不明白事理。

自以为高明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

自我吹嘘夸耀的人往往并无实质功劳。

自高自大的人往往不能取得威信。

这些行为就如毒瘤,为世人厌恶,有识之士绝不会如此。

人亦为道、我为我主

道生、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它寂寥无声,独立而守恒,循环往复,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

不知怎么称呼,只好称其道,并勉强叫它为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而又延伸广泛,延伸广泛而又能回归本源。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之中的四大(或四道),人也是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法自然。

稳重可作为轻率的根本,沉静能够主宰躁动的内心。

因此圣人常在行旅中,不离辎重车辆,作为坚实倚仗。

哪怕沿途有华丽宫殿,也能够淡然处之。

可无奈的是大国君主,拥有万千辎重,却轻易政令天下、劳民伤财。

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则会失去对于自身的主宰。我要能做我的主人。

外愚内慧、知强守弱

善于驾驶的人,路上不会留下车辙痕迹;

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明显破绽;

善于计数的人,不必使用筹码工具;

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

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

故圣人善于救助他人,也善于为我所用,无所不救、无所不用。

这遵循大道了然无遗的智慧。

所以认知通达的人,不认为学习需有老师,一切靠自得。

此类人内有智慧,外露愚钝,不以师为贵,不以资本论成败,是精神玄妙的所在。

知强守弱,甘心处于天下溪谷之低。

处在低位,对于道德的持续追求就不会丧失,从而保持赤子之心。

明白什么是光明,却不惧困于黑暗。

处在暗处,对于道德的持续追求就不会偏差,从而回归到真我的状态。

见过光辉荣耀,却甘于平凡。

知足常乐,对于道德的追求就不会过分执着,从而保持混沌质朴。

混沌质朴可以化生万物,圣人利用它,成就了统治者。

因势利导、辩证统一,完善的体系不会割裂治理。

不谋自得、不战而赢

天下事,太想得到反而得不到。

治理天下是神圣的,不可以过分执着于个人意志。

妄为用强则不得,执着勉强则得而复失。

天下万物,都是前后相伴、有人带队就有人追随,轻重、强弱、安危皆是你中有我。

因此圣人摒除其中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保留和团结大多数,这也就是中庸之道。

有道明君不轻易发动战争。

轻易用兵会招致报复。

军队所到之处,荆棘遍野。

大战之后,必现灾年。

善于用兵的人,往往达成目的、点到为止,不打强攻之仗。

战胜之后,也不自大、不夸耀、不骄傲,认为顺其自然,并不以此逞强。

单一事物过于强大、缺乏制衡,就会走向衰落,这是普遍规律。

强极则会走向极端,就会走向灭亡。

兵者不详、嗜杀者鄙

兵器,是不祥之物,人们都厌恶。

所以有识之士是不会持有的。

君子平日起居以左面为尊,用兵打仗以右面为尊。

君子不尚武,万不得巳时才使用兵器。

君子清静淡泊,获胜也不自鸣得意。

喜好赞美、自鸣得意的人,多半也是嗜杀之人。

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得天下。

左为吉,右为凶。

战阵中,偏将居左,上将居右,这是按照丧礼的形式安排的。

战争中杀人很多,要以悲痛的心情对待。

打了胜仗,要举行丧礼厚葬战死的人。

知己知彼、回归本源

道无名而淳朴。

虽然它渺小,但是天下没有什么能使其臣服。

君王若有道,百姓将自然归附。

天地中的阴阳和合之道,如雨露滋润万物,不需人为干扰,自然均衡分布。

万事万物只要有组织就有规则、次序。

有了名位次序,就需要制约。

知晓自己的位置,知道何时进退,不越位就不会有危险。

这就是自然之道,像河流归于大海、乐享当下的淡泊。

知人者聪明,知己者智慧。

能战胜他人,有一定实力;

能战胜自己,才足够强大。

知足者富有,身体力行者有志气;

能保持初心才会持久;

死后精神不亡才算真正长寿。

无私无欲、利于万物

大道广泛流行于天下,左右着世间万物。

万物依靠它生长,它却不居功。

成就功业不占有名誉。

养育万物却不以主人自居。

往小看,没有私欲,往大处看,万物归附却不自认主宰。

正因为它始终不自认为强大、尊崇,才成就了它的伟大。

平淡是真、欲扬先抑

顺应规律、遵从道法行事的人,天下都来归附;

归附而互不伤害,于是国泰民安。

音乐美食让人驻足,但道本身是淡而无味的。

看着不起眼,听着不入耳,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

想要合上,必先张开。

想要削弱,必先加强。

想要废除,必先振兴。

想要夺取,必先给予。

这道理微妙而幽深,柔弱往往胜过刚强。

鱼不离开深潭才安全,国家利器不可以炫耀才能保证战时强大的威力。

清净为本、自我发展

顺从自然,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

如果决策者可以遵从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将自我发展。

当人们心术不正、贪欲纵横时,用道的单纯来整治,可以停止这欲望蔓延。

没有贪欲,回归清净,天下就可以安定地发展。

下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从不自诩有德,这本身即是一种德行;

无德之人处处张扬、对此过于执着,这行为本身就是无德的体现。

高手无为、而无所不为,菜鸡用力过猛、却无所作为。

德行需恰到好处、顺其自然,

仁之过渡(爱心泛滥、过分宽容)即无原则,

义之过渡(目的性太强)则功利心太重,

礼之过渡(太谦让、机制固化)即虚伪。

所以,丧失初心、不遵从规律会影响德行,无德而后生发过渡仁爱,过渡仁爱又生发功利之心,进而导致虚伪礼数的产生。

社会中的所有礼仪,都是因忠信不足而派生,是祸乱的首要因素。

世上本无先知,但凡先见之明都是表面的道,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忠厚而不取浅薄、实在而不取浮夸,舍弃轻薄虚荣、追求朴实敦厚。

有无相生、贱为贵本

自古以来:天有道则清明、地有道则宁静、神得道则灵验、河谷得道则孕育万物、君主得道则为天下归附。

推究其理,

天不能保持清明光亮就会崩裂;

地不能保持安宁稳定就要塌陷;

神不能保持灵性要灭绝;

倘使山谷不能生长万物就会枯竭;

要是万物不能生长繁殖就会消失;

若是诸侯、君王不能行正道、立威信,恐怕就会被推翻。

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高以低为基础。

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

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至高荣誉无须夸耀。

有道之人不求美玉无暇,而追求石头般质朴、坚韧、不张扬。

循环往复、辨证同一,阴阳两仪你中有无,是道的底层逻辑。

柔能胜强、含而不露,是道在应用层面的直观表现。

天下显见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有形之理归集,而有形之实却来自于无形之虚。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高手听到高妙的道理,毫不迟疑付诸实践、勤奋实行;

普通人闻道,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

下士闻道只知大笑,且如果不被此类人嘲笑、则不足以称之为真道。

光明的道路以晦暗起步;

前进的道路蜿蜒回环

平坦的道路往往先呈现崎岖。

崇高的德行好似低下的峡谷、汇集百川;

内心光明、抱负远大,可以忍受很多的屈辱;

越是有大德行的人,反而好像自己有缺陷;

有功劳德行从不炫耀于人,仍然觉得自己不足;

只有至真至洁的底色才常常沾染尘埃、显露污垢。

至方至刚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

美好的器物往往最后成形;

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穷极之象则是无相之象。

道是隐而不露的,只有利他才能善始善终。

三生万物、益自损出

有无皆道、盈亏同源。

道生一,即从零到一,从混沌到蒙昧;

一生二,即道法自然、分合阴阳;

二生三,强调阴阳交合、孕育与调和,动态平衡;

三生万物,万物由此而生,进而迭代向前。

天地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阳二气的交汇中达成新的和谐。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沦为孤家、寡人、仆下,而当权者却以此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间的事物,有时看似受损(损外物)反而获益(增益大道),有时是获益(取小利)反而受损(损失大道)。

世俗也好、大道也罢,皆可传而习之。

蛮横霸道、一味刚强的难得善终,这就是我所言之道的基础。

无有入无间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腾挪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

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由此懂得了无为的好处。

无需言传也能教化,无欲无求也能增益,天下人少有做到。

名声和生命比谁更亲呢?

生命和财富比谁更重要?

获得和失去比哪个更有害?

无论如何种种,但凡过分的追求必定要付出巨大代价,过多的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知足常乐、不会常受屈辱,适可而止、可以规避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大成若缺、清静为正

完美往往伴随瑕疵,高手不避讳露拙,无论如何不影响目标达成;
最充盈的往往看似有所欠缺,功用却能源源不断,所谓后劲大于猛劲;
最刚直的东西往往顿挫坚韧、看似有弯曲;
至高的技巧是没有技巧;
雄辩之人不会滔滔不绝、反而看似木讷。
快步行走可以御寒、安静能化解燥热。
内心清静是天下正道、为人之根本。
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天下治理有道、国泰民安,老百姓可以悠然在田间劳作;
天下治理无道、兵荒马乱,连怀胎母马都被征召上了战场。
祸患最大不过不知足,罪过最大不过欲望诱惑。
所以知道满足、适可而止,就能长久得到满足。
足不出户可知天下,闭目养神能见宇宙规律。
盲目行走越远,所获得的真理越少。
因此圣人不盲目远行、不贪求多见、不刻意而为,得以能知、能名、能有所成就。
无为无不为、无信无不信
求学多多益善、务必日有精进,为道则恰恰相反、以少为多、常做减法,往往回归本心就是进取。
坚持日日减损欲望贪念,远离小我,最终达到清净无为的大我境界。
无为则无所不为,无所取而天下皆为我用。
成事需顺其自然、少为无为,若只是徒生事端、强取豪夺、过分贪恋,不仅难以取得天下,相反还会遭到报应惩罚。
圣人是没有俗念的,以百姓所想所念为自己的意念。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是因为德本身是善的。
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是因为德本身是守信的。
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总是收敛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然一体。
百姓本都专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智慧,使他们全都回归婴孩般纯真的状态。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生万物,以德传承,以物具象体现为各种形态,并伴随趋势、规律、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成长。所谓求之于势,不求与人。
因此,时间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所以被遵从,“德”之所以被重视,皆因不对万物发号施令,而是让它们顺其自然。
因此,“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成熟、结果、培养、庇护。
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做了主要工作却不自恃其能,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出生入死、用其光归其明
人能出世为生,画地为牢则死。
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自然病老而死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却意外而亡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过分追求养生和物质生活。
真正读懂生命的人,灾祸会躲着他走。
这又是什么缘呢?因为他心无怨念,即没有致命的要害。
类似孙子兵法中的,胜兵先胜、败兵先战。
天下万事万物有一个总的根源——母,即“道”,它是世间规律的共性方面。“道”又衍化出事物的个性方面——子。
人们既要把握共性原则、基本规律,又要注意个性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欲望洪流,如能关闭,则不会有烦心劳扰的事。
打开了这个欲念闸门,就会平添纷扰,无药可救。
见微知著、由小见大是真“明眼”,能够甘守柔弱的才叫真“强大”。
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便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是永续不绝的常道。
再进一步,如能以欲抵欲,借力打力,吸纳光芒照见自身再返还光芒不留恋,始终如一,便回归了本始。
物壮则老、捷径不捷
具有深厚道德素养的人,保有如孩童般的赤子之心。
毒虫不会叮咬他,野兽不会蚕食他,禽鸟不会攻击他。
孩童的身体虽幼弱稚嫩,却保有元气,有着充沛的能量,不谙阴阳和合之事,精气神都处在最好的状态。
这样的孩子虽然哭闹好动,但其行为表现却是自在和谐,精力并不耗损。
平和是生命的常态,而知晓自身的和谐常态、与自己达成和解就达到了真正的通明练达,再通过利他而融和万物众生则更升华至了更广大的祥和景象。
意气用事、受欲念趋势争强好胜,虽然表面彰显实力、似乎更强大成熟,但往往物极必反、胜极则衰,于人而言达到了强盛时候距离衰老也不远了,这样做是有悖于道的,会导致加速或提前灭亡。
应警醒地看到能够遵从大道的重要性,最怕是人们容易犯走捷径的错误。
往往行光明大道虽慢而先至,世人而却喜欢走小径、往往绕而不达。
不行大道,上至国家,则朝政混乱腐败、田地荒芜、国库空虚,下至个人,多爱慕虚荣、穿着华丽服饰、炫耀权势地位、贪图美味享受、追逐金钱利益。
这些人都是无道无德的鸡鸣狗盗之徒,都不是正道。
知者不言、重剑无锋
懂的人不多言语,夸夸其谈往往嘴尖皮厚肚中空。
堵塞贪婪的孔窍,关闭欲念的心门;
收敛了锐气,就消解了纷争;
既欣赏这世间美好光彩,也能混迹于江湖尘垢、游刃有余。
这就是玄妙的大同。
亲则疏、无利无害、无好无坏、贵贱自知。
这便达到天下至尊。
用正道治理国家,以奇谋用兵作战,以无为怀柔管理天下,则万事太平。
我怎么知道的?
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
攻击力强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
百姓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
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和谐;
我好清净,人民就自然富足;
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细水长流、治大若小
治理百姓,事奉天道,没有比恰当的吝惜(或节俭)更重要的了。
正因为俭,是早做打算、以备不患;
早有准备,就能不断积累;
不断积累禀赋,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无所不克,就似乎可以突破任何边界;
没有了极限,便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即吝俭),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细水长流,细水深流,行稳致远,这就是长生久存的道理。
治理大国就如同烹饪小鱼一样,总翻面易碎,总改变政令民心易散,细致、谨慎、持续,避免轻率也就避免了国家陷入混乱。
遵从道法自然,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不过多干预,世间便没有妖邪作祟;
并不是世间没有妖邪,而是它们也服从于道,而无法伤害人;
并不仅仅是鬼神厄运不能伤害人,人们之间也不会相互伤害;
当鬼神和人类都不伤害对方时,社会将充满美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
大国,就像江海的下游、天下的雌性。
天下的纷繁关系,往往以静制动、以简化繁。
上位者(管理者)能处其下,保持谦虚谨慎,则下属会拥戴;
下属(或被管理者)如能摆正位置、保持虚静,则能融入体系、向上和合。
所以要么主动谦卑而取得所需的益处,要么真心附庸而取得相应庇护。
大国表现出谦逊不过是想汇聚更多的小国来蓄积自己的力量,小国表现出谦逊不过是想融入大国之中谋求发展,当大家都能各得其所的时候,世上一切大就演变为小、上也演变为下。
难作于易、大成于细
“道”是天地万物得以庇护的奥义。
“道”是善良之人的珍宝,恶人也并不被道所抛弃。所谓,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
言辞美好则可让世人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让人推崇。
对于那些不顺应道的言行,怎么能放弃帮他改正呢?
等级再森严,古而有之的自天子至三公,都不如合大道之德而行。
从古至今,即便犯了错误,如果及时改正,也可以得到大道的救赎。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正因如此,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天下安定就容易持续,未雨绸缪更易达成;
事物脆弱时容易损毁,小事往往容易忽略;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天下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进行。
再粗的大树,都生于细小的萌芽;
再高的高台,也要一层层垒砌;
千里远行始于足下。
过度的行动往往会导向失败,执着的态度则可能引发错误。
因此,明智之人选择“无为”,从而避免失败,同时也不因过分坚持而犯错。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在即将触及成功的那一刻失足。
若能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地保持起初的谨慎态度,则无所不能成。
于是,深谙领导之道的人,将无欲作为内心所求,视寻常之物为珍宝;
他们追求不断学习又并不执着于学习的态度,并从中汲取众人所犯错误的教训。
始终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妄加干预。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时的有道之人,并不教导人们以过多的技巧,而是告诫人们保持天然质朴。
人民之所以难以管理,就是因为技巧太多而丧失了本心;
所以用机巧和规制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危害;
以自然和淳朴来感化民众,才是国家的幸福。
能有意识得辨析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知道原则也是一种法门,时刻警醒、懂得长久运用,就称为高深的德行。
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和万物一起返璞归真,然后万事万物都可以顺遂自然了。
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的人都说我的“道”是很大的,好像它并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
正因为它的宏大,所以它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
如果它像什么具体东西的话,它早就渺小得很了!
我有三件宝贝,我珍视它们、诚惶诚恐,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慈爱,反而有大勇敢;节俭,终可积累大财富;不争人前,反而成为世间万物的统领。
现在人,大多舍弃慈爱而求取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取富裕,不知谦让一味争夺,结果只有等待死亡!
仁者无敌、慈能致福,以慈去征战就能获胜,用它去守卫就能稳固。
上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去卫护谁。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千百溪流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最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
因此,管理者要领导人民,首先言语上要足够谦卑、同时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
所以,真正有道的管理者虽然社会地位居于人上,但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然实际获得的利益、财富、声誉远超普通人,但大家也并不反感或感到受到了伤害。
大家都推崇推戴而不感到厌倦。
正因不与民争利,所以天下也没有人能和他进行抗争。
善胜不战、不死当生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崇尚勇武;
善于打仗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
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
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总是表示谦下。
这就是不争之“德”,也是成人事的能力,更是符合自然的古今道理。
在用兵的原则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不敢主动进攻,而宁愿采取守势;我不敢冒进一寸,宁愿主动后退一尺。”
这被称为“行动却好像没有行动一样;
争斗却好像没有挥动手臂一样;
面对敌人却好像没有敌人一样;
掌握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一样。”
没有什么比轻视敌人更糟糕的事了,轻视敌人几乎会导致我们失去最宝贵的东西。
因此,当两军实力相当时,哪一方如果能够保持谨慎和敬畏,就能够取得胜利。
民不畏死、天网恢恢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
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带头人。
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更可贵了。
人不可貌相,圣人都是外表普通、怀瑾握瑜。
知道自己有不足最好,自以为是是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即是如此,以自满为病,所以圣人无病。
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
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
百姓受不受压迫,只有他们自身感受最真切。
所以圣人居其后、居其下,从不自居高贵。
胆子太大、步子太快则更快赴死,胆小谨慎的往往活得长。
这个道理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
天之道,以不争而反能取胜,不言语却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不召唤而自动到来,看着行事迟缓却善于谋划。
天网广大无边,却网罗万事万物,从未有人遗漏。
如果百姓不害怕死亡,那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就没有效果。
如果统治者试图通过恐吓和惩罚来控制人民,那么这样的统治者就像是代替木匠去砍削木材的人,很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手,统治者的行为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统治者应该少有干预,让人民自然发展,而不是通过强制和恐吓来管理。
民众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税赋过重。
民众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统治者的干预过多。
民众之所以轻视生命,是因为统治者、权力阶层在治理层面过于强调物质享受和奢华生活的示范。
那些不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人,比那些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人更为贤明。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和脆弱的,而在死亡之后变得僵硬。
同样,万物和草木在生长时也是柔软和脆弱的,但当它们死去时,就会变得干枯和脆弱。
因此,可以说强直是死亡的特征,而柔曲是生命的象征。
战争当中逞强多不能胜,最终会导致灭亡;
树木如果过于坚硬,就容易折断。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那些看似强大和坚硬的事物往往处于较低的位置,而那些看似柔弱和灵活的事物则处于较高的位置。
天道(自然的法则)就像拉弓射箭一样,高的地方要压低,低的地方要抬高;
多余的部分要减少,不足的部分要补充。
自然的法则是减少多余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部分。
而人世间的法则却恰恰相反,往往剥夺不足的人来满足那些已经有余的人。
谁能把多余的部分奉献给天下呢?只有那些理解并遵循道的人。
因此,圣人(智者)做事是利益大家却不自恃显摆,有了功劳却不居功谋私,他们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能。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没有什么坚硬强大的东西能够胜过水,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
弱者能够胜过强者,柔者能够胜过刚者,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却没有人能够真正实践。
因此,圣人说:愿意承担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领袖;愿意承担国家的不幸,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正直、正确的话语听起来似乎颠倒了常理。
试图用德行来解决怨恨可能并不总是有效,因为怨恨可能根深蒂固,难以完全消除。
圣人不会强迫别人履行契约,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他人。
有德的人会以宽容和理解来管理关系,而无德的人可能会采取严厉手段。
天道不偏爱任何人,它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返璞归真。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工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徒。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淳朴的自然状态中去。
国家治理的好会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快乐的生活。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真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话语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争辩,争辩的人不善良。
真正的智者不夸耀自己的知识,夸耀知识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
圣人不积累财富,他们为他人服务,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们给予他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天道的原则是利益万物而不造成伤害;人道的原则是身体力行却不进行争斗。

(全本完)


道德经1-81章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都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如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聖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遣。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巳。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巳,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巳,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巳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贱之本也,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泫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译: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译文
道德经及解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道德经》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