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小水坑视频火过BBC:动物友好型城市长啥样?
2020年4月至今年3月,南京女孩嘉美在离家不远的小树林里,用意外得来的红外相机,对着由雨水积蓄而成的一片小水坑拍摄了一年,记录了来喝水、洗澡、觅食的34种鸟类、三种哺乳动物和一种两栖动物。在南京这座古老的大都市,在钢筋水泥森林和喧嚣马路的小小夹缝中,这样繁多的动物邻居第一次被看到。
记者|李明洁
编辑|丘濂
小水坑里的动物嘉年华
春末夏初的南京开始变得燥热。小水坑恰好在一株女贞树投下的阴凉,旁边还有其他自然生长的植物构成的小树林,是个消暑降温的好地方。镜头捕捉到了在夜晚前来泡澡的黄鼬(黄鼠狼);夏天的天气愈发炎热,蒸发量大雨降水量,小水坑一度干涸。一个废弃托盘的托盘被摆在了这里,做了个人造的水池。结果它成为了黑脸噪鹛的求爱场所,有趣的是除了两只黑脸噪鹛在相互追逐,还有一只“第三者”在默默观看;秋天,一只小刺猬出现在镜头中喝水,之后就消失不见,估计是去冬眠了;冬天的南京飘起了雪,小水坑结冰了。小水坑边最大的“常驻家族”灰喜鹊,仍来到这里,顽强地破冰取水。
微博上,这段自然爱好者嘉美发布的视频《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小水坑的春夏秋冬》,突然走红。它不到10分钟的长度,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红外相机捕捉的几万段素材剪辑而来。小水坑位于南京主城区栖霞区一片尚未被开发的楼盘用地上,本是个天然的小土坑,里面蓄积了雨水。几十种动物便以小水坑为舞台,上演了许多生动的节目。
,时长09:34
视频来自微博@嘉美猫
能拍到如此热闹的景象,嘉美也是无心插柳。因为对城市里野生动物的进行记录,实属她的第一次。嘉美对于自然的认识,是从植物开始的。“我是一个旅行爱好者。当想要自己写游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能表达出来的就只有非常贫瘠的词汇,比如大草原上开满了花,我只能描述说有黄花,有红花,我觉得这样不行。之后我便开始观察身边的一切植物,将小区视为自己的植物园。”
嘉美所在小区的柚子树(受访者 供图)
小区里的香橼(受访者 供图)
一次无意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上海海洋大学张东升老师在小区后院拍摄的野生动物,“我看到张老师拍到了小刺猬就觉得很新鲜,心头也涌出了拍摄的想法:既然上海这个大都市都能拍到小刺猬,那我们南京应该也可以吧?而张东升老师是做湿地保护工作的,用的是科研用的红外相机,当时我完全不了解这种设备。”
刺猬(张瑜 供图)
令她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她参加了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大赛时,在云南拍的滇金丝猴一家的照片得了三等奖,而奖品正是一台红外相机。
嘉美在云南维西拍摄的滇金丝猴一家(受访者 供图)
不过,当嘉美把它布设在自家附近的小树林时,也没觉得能拍到什么,“因为我在这住了好多年了,好像除了一些喜鹊、麻雀,也没看到过什么别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的工作原理是,当感受到有温度的动物时,就会触发拍摄。第一次嘉美取回相机的持续记录,就被里面的画面惊呆了。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红外相机拍到了八种不同的鸟类在小水坑里喝水嬉戏。嘉美说这是她第一次发现了观察鸟类的乐趣,尤其是当她看到视频里乌鸫亲鸟衔着远处找到的蚯蚓给雏鸟喂食,小乌鸫一边等一边急切地仰头喳喳叫的情景。
因为附近没有湖、河等等的自然取水地,小水坑才会成为附近鸟儿和小兽喝水洗澡的珍贵水源。刺猬到了春天便在小水坑边再次出现。结束冬眠的刺猬肝脏会累计大量的毒素,如果没有在醒来时及时喝到很多水,把毒素降解掉,便有可能毒发身亡。
做到动物友好有多难?
为什么南京市区能有这么多野生小动物?“立足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说,视频里的鸟兽都比较常见,识别难度也不大。”鸟类学与生态学研究者任天翼告诉我说:“都不用说持续一年的拍摄,你如果花一个上午的时间,跟一个观鸟的导游在一个合适的城市公园走一走,视频里的大多数动物就能都看到。比如说五六月份大量迁徙的鸟儿过境,正是北京观鸟的好季节,有组织的观鸟活动可以带你一天看50~70种鸟。我们的城市里有着相当高的动物多样性,只是大家平时不太会注意到。”
感受城市里多样的动物,选址是最重要的。“有的城市公园人流量很大,动物相对会避开。并且,里面的人工湖多是水泥砌的堤岸,小河也有着垂直的河堤,这都令动物无法停留。”任天翼说。
盛夏的某日,嘉美怕小水坑周围的鸟没水喝,放了两个浅盆盛水。第二天看红外相机的记录才发现,她放置的盆对于体型小的鸟儿来说还是太深了,红喉姬鹟、白腰文鸟、蓝歌鸲落在盆边努力了几次还是喝不到水,最后只能无奈飞走。
在嘉美的印象里,南京曾经是菏泽遍布的水乡,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乡早成为历史。环顾她的身边,几乎全部都是大块的硬化地面,水泥地、柏油路下雨之后都不容易蓄水。嘉美所住的小区就有一个特别大的景观池,外立面很高,贴着精美的瓷砖,但是并没有台阶和缓坡,鸟儿和小动物都无法用来饮水降温。
在云南维西做志愿者的嘉美(受访者 供图)
城市里真正能让动物喝水的水源其实是比较少的,小水坑这样一块自然的野地,也可以说屈指可数了。不仅如此,城市公园、绿地上的植物多是园林式的、观赏性的行道树、沿阶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动物也没办法藏身。
城市地理学者唐晓峰曾经描述这是一种“宠物景观”,多以财力为依托,供人欣赏,赖人而活。“其反自然的本质被它表面的'自然’成分所掩蔽,绿草是植物,还有树木花石,仿佛都是自然的。但是绿草地,此处应该叫草坪,被齐头削平,整齐得吓人,纯净得也吓人,各类杂草(它们都是野的,都是'非我族类’)均不允许在这里自然生长。这样的草坪非常昂贵,保养也要高价,若没有人类每日宠爱,它很快会被生命力极强的'野草’取代。这样的草坪完全是人类的宠物,在真正的自然界中毫无生存能力。时下,这样的草坪往往毗邻豪华大厦,就像爱犬依偎大腹的主人。发达城市里到处装点着宠物景观,人们把它们一寸一寸统计起来。算作'绿地’面积。”
而真正自然的,同是城市居民的野生动物,却被以人类为中心的景观设计所忽视。当现代人厌倦城市生活,想要去远方拥抱自然,却忽略了那些近在咫尺的生物。我们或许可以建立一座对野生动物友好型的生态城市,让自然就融入日常生活。
不把尊重自然当作时尚口号,运用更新的绿化理念,也有一些城市正在实践的案例。由Sasaki设计的上海市郊的嘉定中央公园就是一处。嘉定拥有15.5万人口,公园在周边开始建设之前便已建成,是景观引领城市决策的城市空间之一。
人与动物共同的公园:一条3.2公里长的自然形成的运河构成了公园的骨架。沿线的湿地改善了水质,并为河岸的栖息地提供了支撑。绿色植被密布的口袋空间部分不允许人类进入,成为野生动物的庇护所。©Sasaki, Qianxi Zhang, Hengzhong Lv, Xiaotao Gao
Sasaki总景观设计师迈克尔·格罗福,在接受亚太地区著名绿色建筑设计杂志《FuturArc》采访时曾提到,景观方案的策略就是创造一些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环境,只要把现场人类活动的影响减至最低,这些自然区域就能够以更自然的方式发展。
于是,一条3.2公里长的自然运河就成为了公园的骨架,改善了沿线湿地的水质,并为河岸动物的栖息提供了支撑。绿色植被密布的口袋空间部分不允许人类进入,是野生动物们的庇护所。公园中的水道和湿地占25.6%,林地占14.4%,小树林占17%,草地和草坪占5%,各类植被层次丰富,其中2500棵树木为当地的原生植物,还新种植了11474棵植物。
嘉定中央公园 ©Sasaki, Qianxi Zhang, Hengzhong Lv, Xiaotao Gao
在施工结束后,动物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回归场地。传粉物种在公园中大量繁殖,鱼类和两栖动物群落也开始茁壮生长。如今公园的芦苇荡里,几只白鹭起起落落,龚家浜上,一群野鸭嘎嘎戏水。
嘉美也提到了上海的浦东的滨江带,她亲眼见过那里没有做水泥边沿,全都是低矮错落的自然石块,慢慢延伸至水面。“如果我们减少对动物的恐惧,能容忍它们带来的一些不便,看到它们自然地与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应该是一种更加好看的景观吧。”嘉美说。
在小水坑视频的后半段,环颈雉夫妻第一次亮相了,迈着轻盈的步伐从镜头前走过。“我当时特别惊讶,环颈雉又大又美,虽然是观鸟界一种常见的鸡,但还是开心,毕竟'一鸡顶十鸟’。另一方面我的情绪也很复杂,因为今年二月,小水坑旁边有一座大厦开工了,小树林的面积被砍伐到只剩原来的1/6,它们会跑到我这边来,可能这才是原因。”
小水坑的故事,一面是动物嘉年华,像童话故事一样浪漫、多姿多彩;另一面则是它们生存空间的日益逼仄,小生灵们不得不在这座城市的夹缝中努力求生。
从观察一只麻雀入手
没有高清的镜头,没有极致自然风光,也没有动物生死追逐的激烈奇观、残酷故事,嘉美只是看见什么就记录什么。连写视频脚本时她也没有想要吸引注意力,没有设计任何故事情节,只用了两小时便在手机上完成了。因为她不愿意用人类的情绪来揣测动物的情绪,她说:“具体的道理我也讲不出来,但我认为人的道德观和动物的道德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然而,小水坑却在微博上引起了千万的观看,三万多的转发。为什么比起BBC的鸿篇巨著,这个后院的小世界却更加唤醒了大家的好奇心?
“因为大家对城市里人类建造的新型生态系统关注比较少。”任天翼在鸟类研究之余,也会在北京做一些针对儿童的动物科普课程。他告诉我说:“大型纪录片会重点关注特别珍稀的物种,它们是生态保护的一个旗舰。但是从日常出发,我们可能并不知道都有哪些动物生活在自己的身边,而观察它们不是大家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需要合适的引导。”
在一次夏初周末圆明园的亲子观鸟活动中,我听到任天翼一边指着湖面上方飞过的一只鸟,一边问十来个手持望远镜的小朋友们,谁能向我们描述一下它飞行的姿态呢?是像波浪一样,还是直来直往呢?
“观察鸟类不仅是识别物种,还有去看它们自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任天翼告诉我说,“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你一旦知道了一个物种的名字,就容易对它失去了新鲜感,急于去关注下一个物种,于是只获得了认知的乐趣,而失去对观察本身的乐趣。”
而对嘉美来说,自然观察的关键就是用微观的方法看宏观的世界。“我很喜欢唐晓峰老师的一句话:世界有多大,不在于它真实的面积,而在于你对世界的认知。当你不知道一种花的名字、外表特征,它对于你的世界来说,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丰富世界的了解,就是我持续自然观察的动力。”
开花的喜树(受访者 供图)
在持续记录小水坑的四季之前,嘉美曾将她第一次取回相机时拍的视频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很快便被动物保护圈里知名的老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看到了。令嘉美更加惊喜的是,王放还主动和她联系,建议她在水坑附近布置一面镜子,为鸟儿添加一个简单的“立镜实验”,观察它们有没有自我意识。于是,灰胸竹鸡没有认出镜子中的自己,为了防卫领土,对着镜子不断发出威胁性鸣叫的有趣画面也被嘉美捕捉到了。
小水坑做立镜实验(受访者 供图)
看了小水坑的视频后,有不少网友也想买红外相机,拍一拍自己身边的新奇动物。但是嘉美认为,这是一条走偏了的自然观察之路,因为观察自然的器材都是其次,应该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循序渐进。“如果真的对自然感兴趣的话,可以从最简单的麻雀开始,除了灰褐色的羽毛,你是否还知道它们都有个黑脸蛋儿呢?”
END
本文作者:李明洁
南京小水坑视频火过BBC:动物友好型城市长啥样?
2020年4月至今年3月,南京女孩嘉美在离家不远的小树林里,用意外得来的红外相机,对着由雨水积蓄而成的一片小水坑拍摄了一年,记录了来喝水、洗澡、觅食的34种鸟类、三种哺乳动物和一种两栖动物。在南京这座古老的大都市,在钢筋水泥森林和喧嚣马路的小小夹缝中,这样繁多的动物邻居第一次被看到。
记者|李明洁
编辑|丘濂
小水坑里的动物嘉年华
春末夏初的南京开始变得燥热。小水坑恰好在一株女贞树投下的阴凉,旁边还有其他自然生长的植物构成的小树林,是个消暑降温的好地方。镜头捕捉到了在夜晚前来泡澡的黄鼬(黄鼠狼);夏天的天气愈发炎热,蒸发量大雨降水量,小水坑一度干涸。一个废弃托盘的托盘被摆在了这里,做了个人造的水池。结果它成为了黑脸噪鹛的求爱场所,有趣的是除了两只黑脸噪鹛在相互追逐,还有一只“第三者”在默默观看;秋天,一只小刺猬出现在镜头中喝水,之后就消失不见,估计是去冬眠了;冬天的南京飘起了雪,小水坑结冰了。小水坑边最大的“常驻家族”灰喜鹊,仍来到这里,顽强地破冰取水。
微博上,这段自然爱好者嘉美发布的视频《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小水坑的春夏秋冬》,突然走红。它不到10分钟的长度,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红外相机捕捉的几万段素材剪辑而来。小水坑位于南京主城区栖霞区一片尚未被开发的楼盘用地上,本是个天然的小土坑,里面蓄积了雨水。几十种动物便以小水坑为舞台,上演了许多生动的节目。
09:34
视频来自微博@嘉美猫
能拍到如此热闹的景象,嘉美也是无心插柳。因为对城市里野生动物的进行记录,实属她的第一次。嘉美对于自然的认识,是从植物开始的。“我是一个旅行爱好者。当想要自己写游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能表达出来的就只有非常贫瘠的词汇,比如大草原上开满了花,我只能描述说有黄花,有红花,我觉得这样不行。之后我便开始观察身边的一切植物,将小区视为自己的植物园。”
嘉美所在小区的柚子树(受访者 供图)
小区里的香橼(受访者 供图)
一次无意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上海海洋大学张东升老师在小区后院拍摄的野生动物,“我看到张老师拍到了小刺猬就觉得很新鲜,心头也涌出了拍摄的想法:既然上海这个大都市都能拍到小刺猬,那我们南京应该也可以吧?而张东升老师是做湿地保护工作的,用的是科研用的红外相机,当时我完全不了解这种设备。”
刺猬(张瑜 供图)
令她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她参加了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大赛时,在云南拍的滇金丝猴一家的照片得了三等奖,而奖品正是一台红外相机。
嘉美在云南维西拍摄的滇金丝猴一家(受访者 供图)
不过,当嘉美把它布设在自家附近的小树林时,也没觉得能拍到什么,“因为我在这住了好多年了,好像除了一些喜鹊、麻雀,也没看到过什么别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的工作原理是,当感受到有温度的动物时,就会触发拍摄。第一次嘉美取回相机的持续记录,就被里面的画面惊呆了。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红外相机拍到了八种不同的鸟类在小水坑里喝水嬉戏。嘉美说这是她第一次发现了观察鸟类的乐趣,尤其是当她看到视频里乌鸫亲鸟衔着远处找到的蚯蚓给雏鸟喂食,小乌鸫一边等一边急切地仰头喳喳叫的情景。
因为附近没有湖、河等等的自然取水地,小水坑才会成为附近鸟儿和小兽喝水洗澡的珍贵水源。刺猬到了春天便在小水坑边再次出现。结束冬眠的刺猬肝脏会累计大量的毒素,如果没有在醒来时及时喝到很多水,把毒素降解掉,便有可能毒发身亡。
做到动物友好有多难?
为什么南京市区能有这么多野生小动物?“立足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说,视频里的鸟兽都比较常见,识别难度也不大。”鸟类学与生态学研究者任天翼告诉我说:“都不用说持续一年的拍摄,你如果花一个上午的时间,跟一个观鸟的导游在一个合适的城市公园走一走,视频里的大多数动物就能都看到。比如说五六月份大量迁徙的鸟儿过境,正是北京观鸟的好季节,有组织的观鸟活动可以带你一天看50~70种鸟。我们的城市里有着相当高的动物多样性,只是大家平时不太会注意到。”感受城市里多样的动物,选址是最重要的。“有的城市公园人流量很大,动物相对会避开。并且,里面的人工湖多是水泥砌的堤岸,小河也有着垂直的河堤,这都令动物无法停留。”任天翼说。盛夏的某日,嘉美怕小水坑周围的鸟没水喝,放了两个浅盆盛水。第二天看红外相机的记录才发现,她放置的盆对于体型小的鸟儿来说还是太深了,红喉姬鹟、白腰文鸟、蓝歌鸲落在盆边努力了几次还是喝不到水,最后只能无奈飞走。在嘉美的印象里,南京曾经是菏泽遍布的水乡,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乡早成为历史。环顾她的身边,几乎全部都是大块的硬化地面,水泥地、柏油路下雨之后都不容易蓄水。嘉美所住的小区就有一个特别大的景观池,外立面很高,贴着精美的瓷砖,但是并没有台阶和缓坡,鸟儿和小动物都无法用来饮水降温。
在云南维西做志愿者的嘉美(受访者 供图)
城市里真正能让动物喝水的水源其实是比较少的,小水坑这样一块自然的野地,也可以说屈指可数了。不仅如此,城市公园、绿地上的植物多是园林式的、观赏性的行道树、沿阶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动物也没办法藏身。 城市地理学者唐晓峰曾经描述这是一种“宠物景观”,多以财力为依托,供人欣赏,赖人而活。“其反自然的本质被它表面的'自然’成分所掩蔽,绿草是植物,还有树木花石,仿佛都是自然的。但是绿草地,此处应该叫草坪,被齐头削平,整齐得吓人,纯净得也吓人,各类杂草(它们都是野的,都是'非我族类’)均不允许在这里自然生长。这样的草坪非常昂贵,保养也要高价,若没有人类每日宠爱,它很快会被生命力极强的'野草’取代。这样的草坪完全是人类的宠物,在真正的自然界中毫无生存能力。时下,这样的草坪往往毗邻豪华大厦,就像爱犬依偎大腹的主人。发达城市里到处装点着宠物景观,人们把它们一寸一寸统计起来。算作'绿地’面积。”而真正自然的,同是城市居民的野生动物,却被以人类为中心的景观设计所忽视。当现代人厌倦城市生活,想要去远方拥抱自然,却忽略了那些近在咫尺的生物。我们或许可以建立一座对野生动物友好型的生态城市,让自然就融入日常生活。不把尊重自然当作时尚口号,运用更新的绿化理念,也有一些城市正在实践的案例。由Sasaki设计的上海市郊的嘉定中央公园就是一处。嘉定拥有15.5万人口,公园在周边开始建设之前便已建成,是景观引领城市决策的城市空间之一。
人与动物共同的公园:一条3.2公里长的自然形成的运河构成了公园的骨架。沿线的湿地改善了水质,并为河岸的栖息地提供了支撑。绿色植被密布的口袋空间部分不允许人类进入,成为野生动物的庇护所。©Sasaki, Qianxi Zhang, Hengzhong Lv, Xiaotao Gao
Sasaki总景观设计师迈克尔·格罗福,在接受亚太地区著名绿色建筑设计杂志《FuturArc》采访时曾提到,景观方案的策略就是创造一些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环境,只要把现场人类活动的影响减至最低,这些自然区域就能够以更自然的方式发展。于是,一条3.2公里长的自然运河就成为了公园的骨架,改善了沿线湿地的水质,并为河岸动物的栖息提供了支撑。绿色植被密布的口袋空间部分不允许人类进入,是野生动物们的庇护所。公园中的水道和湿地占25.6%,林地占14.4%,小树林占17%,草地和草坪占5%,各类植被层次丰富,其中2500棵树木为当地的原生植物,还新种植了11474棵植物。
嘉定中央公园 ©Sasaki, Qianxi Zhang, Hengzhong Lv, Xiaotao Gao
在施工结束后,动物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回归场地。传粉物种在公园中大量繁殖,鱼类和两栖动物群落也开始茁壮生长。如今公园的芦苇荡里,几只白鹭起起落落,龚家浜上,一群野鸭嘎嘎戏水。
嘉美也提到了上海的浦东的滨江带,她亲眼见过那里没有做水泥边沿,全都是低矮错落的自然石块,慢慢延伸至水面。“如果我们减少对动物的恐惧,能容忍它们带来的一些不便,看到它们自然地与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应该是一种更加好看的景观吧。”嘉美说。在小水坑视频的后半段,环颈雉夫妻第一次亮相了,迈着轻盈的步伐从镜头前走过。“我当时特别惊讶,环颈雉又大又美,虽然是观鸟界一种常见的鸡,但还是开心,毕竟'一鸡顶十鸟’。另一方面我的情绪也很复杂,因为今年二月,小水坑旁边有一座大厦开工了,小树林的面积被砍伐到只剩原来的1/6,它们会跑到我这边来,可能这才是原因。”小水坑的故事,一面是动物嘉年华,像童话故事一样浪漫、多姿多彩;另一面则是它们生存空间的日益逼仄,小生灵们不得不在这座城市的夹缝中努力求生。
从观察一只麻雀入手
没有高清的镜头,没有极致自然风光,也没有动物生死追逐的激烈奇观、残酷故事,嘉美只是看见什么就记录什么。连写视频脚本时她也没有想要吸引注意力,没有设计任何故事情节,只用了两小时便在手机上完成了。因为她不愿意用人类的情绪来揣测动物的情绪,她说:“具体的道理我也讲不出来,但我认为人的道德观和动物的道德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然而,小水坑却在微博上引起了千万的观看,三万多的转发。为什么比起BBC的鸿篇巨著,这个后院的小世界却更加唤醒了大家的好奇心?
“因为大家对城市里人类建造的新型生态系统关注比较少。”任天翼在鸟类研究之余,也会在北京做一些针对儿童的动物科普课程。他告诉我说:“大型纪录片会重点关注特别珍稀的物种,它们是生态保护的一个旗舰。但是从日常出发,我们可能并不知道都有哪些动物生活在自己的身边,而观察它们不是大家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需要合适的引导。”
在一次夏初周末圆明园的亲子观鸟活动中,我听到任天翼一边指着湖面上方飞过的一只鸟,一边问十来个手持望远镜的小朋友们,谁能向我们描述一下它飞行的姿态呢?是像波浪一样,还是直来直往呢?“观察鸟类不仅是识别物种,还有去看它们自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任天翼告诉我说,“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你一旦知道了一个物种的名字,就容易对它失去了新鲜感,急于去关注下一个物种,于是只获得了认知的乐趣,而失去对观察本身的乐趣。”而对嘉美来说,自然观察的关键就是用微观的方法看宏观的世界。“我很喜欢唐晓峰老师的一句话:世界有多大,不在于它真实的面积,而在于你对世界的认知。当你不知道一种花的名字、外表特征,它对于你的世界来说,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丰富世界的了解,就是我持续自然观察的动力。”
开花的喜树(受访者 供图)
在持续记录小水坑的四季之前,嘉美曾将她第一次取回相机时拍的视频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很快便被动物保护圈里知名的老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看到了。令嘉美更加惊喜的是,王放还主动和她联系,建议她在水坑附近布置一面镜子,为鸟儿添加一个简单的“立镜实验”,观察它们有没有自我意识。于是,灰胸竹鸡没有认出镜子中的自己,为了防卫领土,对着镜子不断发出威胁性鸣叫的有趣画面也被嘉美捕捉到了。
小水坑做立镜实验(受访者 供图)
看了小水坑的视频后,有不少网友也想买红外相机,拍一拍自己身边的新奇动物。但是嘉美认为,这是一条走偏了的自然观察之路,因为观察自然的器材都是其次,应该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循序渐进。“如果真的对自然感兴趣的话,可以从最简单的麻雀开始,除了灰褐色的羽毛,你是否还知道它们都有个黑脸蛋儿呢?”
END本文作者:李明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盯着小水坑拍了一年,做成视频引爆网络
在北京不用出远门,我家后山上就有豹猫!
松山的“秘境之眼”
热爱自然 敬畏自然
你好“白雪公主” 神农架拍到罕见白化小麂影像
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不只粉《地球脉动II》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