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录片:沂蒙山告诉你】第九集 临沂阻击战(上)

第九集

临沂阻击战(上)

,时长25:08

字幕:临沂市河东区葛沟镇西安乐村

这是位于临沂城东北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这里同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宁静,祥和。村子有一个美好的名字,西安乐村。让人很难想象,这里经历过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

岁月流逝,但对于程恒莲老人来说,有些记忆却是始终无法随着时间而淡去的。当年的所见所闻,依然历历在目。

西安乐村村民程恒莲(98岁)庄里没人了,人都跑净了,家里没有营生了,什么也没了,屋里干净的了,看看没法过了。

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程恒莲老人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根据老人回忆,在那场血战中,仅在西安乐村就发现了486具抗日将士的遗体。

程恒莲:怪可怜呢,那会儿。也不知道害怕了,我跟着帮着抬啊,一天抬七趟,抬着扔这些死尸,庄里到处死的人一些。都是大汪,也有沟,也有汪,连长叫我丢,连门,连我那个袄,给盖着,丢那个沟去了,那个沟很深的,汪可深了,得盛好几百人,那个汪,填满了。

这里安息着486位将士的英灵。像他们一样,当年,无数热血男儿,远离了故土,告别了妻儿,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却再也没能回去。他们默默地捐躯,有的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的亲人,甚至不知道他们身在何方,魂归何处。

这场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刻骨铭心印记的战役就是临沂阻击战。

1937年末,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实行南北对进,企图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

徐州在两大铁路动脉津浦线和陇海线的交汇点上,是中国铁路东西南北往来的枢纽,日军的目的就是要使南北战场连成一片,为日后进攻武汉做准备,最终逼迫蒋介石投降。

此时,蒋介石把东北军,西北军和山东军的一些杂牌部队,投入到了中原战场,他委任桂系领袖李宗仁为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希望他能守住徐州,创造奇迹。

2月初,北线日军分两路南犯,第五师团坂垣师团从山东半岛胶州湾登陆,占领青岛后,沿胶济路一路南下,妄图与津浦路另一路南下的日军矶谷师团在台儿庄会师。临沂位于台儿庄东北方向,距离台儿庄90公里。日军想要会师台儿庄,再进攻徐州,临沂是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如果临沂失守的话,徐州的东北将无险可守,其得失存亡牵动着整个战局。

守住临沂,成为了当务之急。情急之中,李宗仁想起了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庞炳勋是西北军老将,年逾花甲,久历战阵,经验丰富。庞炳勋,以善于保存实力著称,在多年战乱中,是一位不倒翁式人物。

临沂市党史委原主任 崔维志:西北军他有个特点,他做工事做的非常好,保存实力,他的特点是在国内军阀混战时期形成的特点,那时候不光是那个西北军,包括那个嫡系部队,各个地方部队他都要保存他的实力。

临沂市政协原副主席 刘家骥:他过去是冯玉祥的部队,过去跟冯玉祥时期呢,作战非常勇猛,战果还是比较卓著的,尽管庞炳勋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当时叫什么呢,杂牌,一开始,蒋介石呢不相信呢杂牌部队。

蒋介石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对李宗仁这样的安排也心存疑虑,其实让庞炳勋担负守卫临沂重任,李宗仁最初也颇为担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凡为庞氏的指挥官和并肩作战的友军,莫不对其存有戒心。

然而让李宗仁颇感意外的是,大敌当前,这位素来口碑不佳的老将,竟一改往日的做派和作战态度,也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

庞炳勋说,长官请放心,我这次决不再保存实力,一定同敌人拼到底。

庞炳勋果然说到做到,他马上率领部队到临沂布防,在汤头至葛沟一线,构筑了前沿阵地,并从白塔村开始,沿沂河东岸向南至郁九曲一线构筑主阵地。

而他自己则坐镇临沂城,指挥全局。

就在庞炳勋进驻临沂后不久,日军第五师团也踏上了向临沂进军的道路。

第五师团又称板垣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

临沂市党史委原主任 崔维志日军有两支最为精锐的师团,他的师团就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军,人数两万多人,但是他的火力装备呢,远远高于我们的部队,第五师团日本称是钢军呢,是大日本帝国最优秀的师团,是第五师团,其次呢是第十师团,日本发动一个兵变,叫“二·二六”政变,他的骨干青年军官,都在这两个师团之内。

抗战爆发以来,这个师团除了在平型关遭到八路军的伏击有所损失之外,战绩是极其出色的。此次的临沂之战,日军也是来势汹汹,志在必得,他们狂妄地认为,拿下临沂城根本不用花费多大力气。

然而让日军没有想到的是,2月中旬,日军板垣师团的先遣部队片野支队一路南下,却在位于临沂城东北方向的莒县,栽了一个大跟头。

2月21日,日军距莒县城只有十五六里,莒县县长不思抵抗,弃城南遁,莒县成了一座无任何设防的空城。危急时刻,在附近组织游击抗日的刘震东,率部队进入县城,准备迎击日军。

刘震东,沂南县张庄镇人,后来加入了奉军。他作战勇猛,战功显赫,深受张学良器重。西安事变以后,他被解除了兵权,回到家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腔热血的刘震东,变卖了家产,拉起了队伍,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日军兵临城下,而此时守护城池,抵御日军的正是刘震东率领的游击队伍。

日军向县城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2月22日,是刘震东的后人永生铭记的日子,这天刘震东会同从临沂赶来增援的庞炳勋部队一个团,同疯狂的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刘震东侄女刘淑丽在战争打响的时候呢,日本就多次掩护用重炮,重枪来掩护这个,他的队伍爬城墙,多次就被刘震东将军给打下去了,可是因为他毕竟人少啊,上城的人少,这边已经火力越来越猛,寡不敌众,但是西边有缺口的时候,刘震东就尽全力去堵,这时候城北边发现了一个缺口,刘震东知道以后,自己不顾战士们的劝阻,他自己带着他的随从,就站在城墙上,大声喊着,与莒县共存亡,兄弟们与莒县共存亡,这时候一个枪弹打到了他的头部,同时的头部、腹部、胸部全部中弹。

面对强大的敌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刘震东率领将士们拼死搏杀,最终血染疆场,壮烈殉国。这位当年独闯关东的山东好汉,倒在了莒县古老的城墙上。

日军攻占莒县后,板垣征四郎又命令坂本支队,浩浩荡荡,向汤头、临沂方向杀奔而来。

临沂市政协原副主席 刘家骥他战斗力强,当时上边有飞机,直接来轰炸临沂城,找军事目标,首先炸毁了北门里的那个所谓司令部,那是兵营,其实我们里边没有了,家家都修防空洞,再一个他有坦克了,已经动了坦克了,再一个重武器呢,他有这个山炮,确实战斗力是特别强的一支部队。

相比之下,庞炳勋的第40军虽号称第三军团,却是个空架子。

临沂市党史研究室编审 唐士文他的编制是第三军团,军团长,兼着第40军军长,一共有一万三千多人,他的编制不是全建制的编组,40军本身当中也不很全,他只有一个师,39师,39师呢下面有两个旅,还有一个补充团,另外还有4个营,总共是一万三千多人。

面对实力强过自己的日军,庞炳勋将主力部署在临沂城下,从两个旅中分出一个旅,主动出击,到临沂以北的汤头一带阻击日军。

大战在即,空气中似乎可以闻到硝烟的味道。

3月初,战斗首先在临沂以北的村镇打响了。

汤头、葛沟作为阻击日军的第一道防线,首先遭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冲着守军232团的阵地发起了强攻。隆隆的坦克扬起漫天的尘土,车后跟着猫着腰密密麻麻的日军,黑压压一片就像一团黑云,凶神恶煞般地扑向守军的阵地。

庞炳勋的部队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进攻。日军的冲锋被打散了,但是很快又重新组织进攻,打进了村子里。

逐村逐屋的战斗惨烈而无序,两军交织在一起,战线拉开了几十里地,沟渠纵横,农房遍地,鬼子的机械化部队失去了优势,只能与国军短兵相接。国军通常选择残酷的白刃战,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再从黑夜打到天明。

程恒莲(98岁)有个人那里就有血,有个人那里就有血,墙都挖上窟窿, 屋里的墙啊,他都挖上窟窿,好伸墙打,屋里都挖上窟窿啊,胡同里就搁上柜橱,挡着,挡着好打仗啊,打多少日子呀!

那一年,程恒莲老人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战斗还未打响,村里已是人心惶惶,四处逃难。战斗结束以后,程恒莲和村民们陆续回到村子里,战争的残酷,在老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程恒莲(98岁):这里死了40多口子,那里是个汪,汪里还有死鬼子,烧得半半拉拉的,后来填上了。这里哪有人啊,都是死得躺着。

在那“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的战场上,拼命,是军人唯一的选择。

在3天的激战中,第232团接连杀退日军7次冲锋,并将伪军击毙大半,但是因为部队伤亡过重而被迫放弃汤头。

汤头撤守后,庞炳勋急忙部署军队,在临沂城外围布防。而此时距临沂城一步之遥的日军,开始了更加疯狂的进攻。久经战阵的庞炳勋见势不妙,决定制定新的战略。庞炳勋立即下令,231团务必坚守白塔、太平,拖住敌人的主力,另外由补充团抄袭敌人右侧后背,229团抄袭敌人左侧后背。

很快229团第二营首先与日军遭遇,敌人猛烈的炮火不断向他们攻击,战士们浴血奋战,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在这场战役中,二营营长和战士们全部壮烈牺牲。

他们用惨重的代价换来了短暂的胜利。日军被迫收缩兵力,庞炳勋不仅一举收复了之前丢掉的阵地,还迫使板垣师团向后撤退了十多公里。

这一战,对于庞炳勋来说,确实是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但是此时,板垣的脸上挂不住了,他气得暴跳如雷。

3月9日,战火再度燃起。

日军再次向临沂城猛攻,只见日军的坦克来势汹汹,在阵地上横冲直撞,不分昼夜地进攻,直逼临沂城下。

为了顶住日军的进攻,庞炳勋不仅将自己的卫队送入了第一线,甚至连马夫、伙夫,担架兵、运输兵,也都投入了战斗,身边只留下几名贴身卫士和传令兵,他甚至亲自率领士兵与日军进行肉搏战。

临沂市政协原副主席 刘家骥这个大刀杀敌,这是庞炳勋部队最擅长的,平时呢他的部队呢练武术,就练大刀,所以士兵呢每人都背着一把刀,在这个作战当中呢,避免呢跟他正面接触,喜欢短兵相接,就是拼刺刀,日本鬼子呢是军刀刺刀,庞炳勋的部队呢是什么呢,中国的大刀片。

仅仅3天时间,庞炳勋的五个团只剩下三个团,他辛苦经营了大半辈子的部队伤亡过半。伤亡惨重的庞炳勋,再也无力反击日军,临沂,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庞炳勋决定向李宗仁求助。

而此时,临沂外围阵地大部分已经失守,日军的子弹甚至已经可以直接射到临沂城内。

眼看日军就要冲破防线,攻破临沂城。庞炳勋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就在此时,李宗仁为他派来了援兵。弹尽粮绝的庞炳勋得知援军即将到来,终于松了一口气。

蒋介石甚至亲自给庞炳勋发来了电报,然而收到电报后,庞炳勋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这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电报?他的援军又到底是谁呢?他的到来又能否改变整个战局呢?

这里是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小满时节,最具地方特色的“花子”铺满了山间和村庄的每个角落。此时,正是“采花子”的最佳时节,老百姓纷纷出动,加入了“采花子”大军。他们口中的“花子”就是金银花,金银花虽小,却是平邑县重要的特色经济支柱。

木头崖村,郑城镇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和其它沂蒙山区的村子一样,安静的村落,幸福的村民感受着岁月的静好。

邱立峰,伴着自家屋后空地上的这些金银花,已在花开花落中走过了78年。

七十八年的岁月若放到平常足以冲淡一切,但对于邱立峰和附近的村民而言,苏家崮的七十八年前,却清晰地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里。

忘记了生理上的疼痛。但不幸的是因为她下山后极度劳累,行动困难,被日军抓捕。

木头崖村民邱立峰:西山顶,那个晒书台上支着小钢炮,总共打了三炮,第一炮打了树跟下,五六个牛,他寻思是马来。第二炮打了俺这个宅子。有个花椒树,连根崛起来了,第二炮,第三炮,打了南山跟,一共打了三四炮。

木头崖村民吴凤英:我就在那个地方趴着,俺又不敢看。

木头崖村民邱如方:头来打的这个山下,二来打的山跟,三来打的山眉。头来有手榴弹、枪,把日本人扛旗的打倒了,打倒了以后,没有子弹没那个了,撂石头扔。

年近四十岁的蔺峰,是平邑县郑城镇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受英雄事迹的感召,他寻遍镇上的每个山头、访过各村乡亲。

今天,他到访木头崖村,也正是为了了解村民口中描述的那场战斗,78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血战——苏家崮战斗。

1941年12月7号的凌晨,位于太平洋腹地的美国珍珠港上空被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划破了平静,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与此同时,日军也加速了在中国战争的步伐,在沂蒙山区全面展开了大“扫荡”。

1941年,刚刚进入11月的沂蒙山区,就刮起了凛冽的寒风。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挥,调动日伪军5万,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企图摧毁我方根据地。

此时,在鲁南活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正在宁家圈整训。三团在1940年7月在沂南县青驼镇组建,后来被亲切地称之为老三团。

八路军115师在沂蒙纪念馆,位于郑城镇西岭上,西南紧临苏家崮,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第115师在沂蒙的光辉历程和沂蒙军民抗日革命历史的大型专题纪念馆。

在纪念馆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目光炯炯地看向远方,他正是老三团的团长——王吉文,此时的王吉文只有二十五岁,政委张玉华也正风华正茂。七十八年前的老三团战士,是一群二十岁左右正值青春的年轻人,受命保护随一 一五师师部辗转到鲁南的山东分局党校学员约四百人。

此时,日军集中六千兵力从多个据点进犯,打算以宁家圈为中心形成一个包围圈,意图一举消灭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12月8号拂晓,雾气笼罩中,在凉水河一带正在出操的三团战士与日军狭路相逢了。

郑城镇旅游办主任 蔺峰现场声:(12月)8号清晨的时候,(三团)二营(的战士)在凉水河这个地方驻扎嘛,在这里跑操的时候,与一支从西边来的日军,他们就打算上合围宁家圈的一路日军在这个地方遭遇了,这样就打响了苏家崮战斗的第一枪。

时间紧迫,为了掩护山东分局党校学员,三团二营抢占宁家圈东北的重山,向东北方向突围。第一连抢占东南高地苏家崮引开敌人的注意力,第四连及特务连,第五连的一个排随后也跟了上来。

高空俯瞰下的苏家崮,周围层层梯田,当地政府修建的公路如一条白练蜿蜒向上。

苏家崮是一个海拔近500米,呈东北、西南向的长形山崮。南部与敌人的指挥部晒书台高地相连,近崮顶是数十米高的陡崖峭壁。

正值夏天的苏家崮顶青绿相间,松树林立,一棵棵,疏密错落有致,满山的苍翠如同守护在这里的战士。然而,七十八年前严冬的苏家崮上却并非如今日模样,覆盖之上的只有些许的断壁残垣和枯草干枝,无法给登上崮顶的战士们提供有利的掩体。

平邑县志办办公室原主任 李智信:就在山中间有那个屋框子,有十来间废旧屋框子,++就坚决利用屋框子把他们打下去了。打下去的这个连长呢,这个一连长是个老红军干部,就带着一个排,得抢占南边的高地啊。

李智信:抢占了以后呢,因为鬼子人很多,又上来了,又涌上来了。

平木头崖村民 邱立峰:鬼子挑着白旗,沿着南山上上去了,咱八路军,这个人还稀好,稀好的准头,还有子弹,一扣枪,打倒一个,第二个,鬼子又挑着旗又上去了。第二个又让他砸倒了,连着打了四个日本鬼子挑旗的。打着打着,他没有子弹了,咱八路军,鬼子攻上去以后,上了跟了,上了墙的跟了,咱八路军摸着个石蛋,铿一下朝上砸,砸的鬼子,正好砸着头,拉拉地淌血,吡着牙,躺下了。

这次血战从早上八点左右开始,其间历经十几个小时。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老三团的战士进行了多次突围。早上十点钟,团首长发现苏家崮东北及东侧布满敌人,有的在烧火做饭,有的正部署火力、修筑工事,向北转移的山东分局党校学员由于行动迅速,突出了敌人的合围圈。宁家圈东山及重山已被占领,各路敌人正在迫近。但东西两面尚有两公里多的空隙。正是看准了这短短的空隙,老三团得以有了一次激烈的突围。

李智信:他们突围的时候,是用那个绑带,用那个脚绑带接下来,在那个山的西北旁,西北旁以后有个小山崖,有两三米这么个小山崖,就是人从那个地方下,用绑带弄上绳子,从那里一个一个地下。

苏家崮抗日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平邑县郑程镇群山之中,与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沂蒙纪念馆紧临。由于工作需要,陵园是蔺峰经常要来的地方。

每一次来这儿,他都会来到这块碑前。这块碑建于1944年,鲜活地记录着苏家崮战斗的惨烈过程以及在此战斗中牺牲烈士的名字,老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小峰就赫然出现在第一排中。

令蔺峰动容的,不仅仅在于战士们硝烟之中的英勇,更在于战场之外亲人之间的守望。

2003年,沂蒙山区的冬天特别冷。地上的积雪还未消融,苏家崮烈士陵园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

郑城镇旅游办主任 蔺峰:当时都是白发的老太太了,就是相互搀扶着上我们烈士陵园,实际上是陈小峰主任的一个坟子,走到坟堆那个地方,就趴在坟子上,两个老太太就放声大哭了,痛哭,半天也不起来。这两位老太太呢,一位是陈小峰主任的妻子,一位是陈小峰主任的女儿,当然,他从未见过面的女儿。实际上就是一个妻子等丈夫等了60年,最后盼来的是一堆黄土,一个女儿从未见过她爸爸的面,她父亲的面,一个女儿等父亲,等了60年,最后等来的也是这一抔黄土。

陈小峰参军时,正是新婚不久。远离家乡的他并不知道这一去就是永别,更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身怀有孕。不久,女儿出生。一个人的等待变成了两个人的期盼,年复一年,却毫无音讯。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她们没有等到消息,解放战争结束了,她们还是没有得到消息。没有消息也许是最好的消息。

直到苏家崮战斗结束六十一年,参加战斗的老三团政委张玉华和战友们再一次来到这里,才得知战友的归宿,母女俩也因此得知了至亲的消息,昔日的战斗再一次被忆起。

李智信:就在那个地方他(陈小峰)中了弹,但是别人要架着他走,他不要架,你们赶快突,突出一个是一个,不要管我。

蔺峰:我们的陈主任啊,他因为多次中弹,他已经不能突围了,站不起来了。但是他仍然掩护身边的同志们,让身边的同志们尽量地去突围,最后陈晓峰主任就牺牲在突围的路上了。

战斗进行到下午三时左右,战士们已经打退了敌人十多次进攻。大家心里都明白,此时冲出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敌人会尾随他们,突围出去的大部队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李智信:这个时候(班长)乔志兴就喊话 ,共产党员,还有战士们,说的我们这个战斗已经掩护了山东分局,团首长也转移了,我们的任务完成了,那个意思,牺牲是值得的。

英勇的老三团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决不放弃战斗,他们抱着身边的敌人跳下悬崖,转眼间,十几名战士与日军同归于尽了。

蔺峰:三团的同志参加战斗的大概是二百三四十人。但其中我们牺牲的同志118位,其他122位,大体也就是说不知道的。

百多名战士永远地留在了沂蒙大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山东分局党校学员的安全转移时间,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的老三团战士毙伤敌人四百多名。突围出来的战士被日寇紧追不舍,有的遭到敌人的毒手,有的得益于附近村民的掩护活了下来。

胜利突围的战士们借助大山与村庄,分散隐蔽。当然,这也给七十八年后致力于挖掘和收集详实资料的蔺峰带来了许多不便。

2019年5月的一天,蔺峰收到了一个来自临镇同行的邀约,出于职业的本能,他决定动身前去拜访。

臭蒲滩村,是流峪镇的一个普通村庄。七十八年前,严冬中,一名受到敌人疯狂追捕的战士流落至此,慌乱之中,他跑到村中一名姓于的大娘家中。

臭蒲滩村村民于大娘孙子 孙保元 :他钻了床底,俺娘(于大娘儿媳妇)说的,他说大娘,我还有个手榴弹,说你有这个手榴弹,俺娘说的,你破上俺这三间屋,说的。

于大娘儿媳的几句话,让处于寒冬中的战士感到了如春般的暖意。日军的枪声越来越近,于大娘急中生智,将家里的两个儿子叫了过来。

平邑县志办办公室原主任 李智信:她(于大娘)两个儿在家里,一个七儿,一个二儿,她叫他七儿,你快点,掩护八路,那意思就是掩护八路,你快跑,引开他们。结果他这个七儿一出门,++日本鬼子上去就把他七儿打死了。打死以后他这个二哥在家里。他二哥就,日本鬼子上去把这个二哥没打死他,又拳打(脚踢)。

臭蒲滩村村民于大娘孙子孙保元 :拍俺爷哎,拍得俺爷吐血了。那才没拍,还没过十天就死了。

一个母亲用两个儿子的生命换来了战士的安全。然而,精神深受刺激的于大娘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像于大娘这样的老百姓,她们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取了战士们的安全。

今天,伫立在群山中的苏家崮抗日革命烈士陵园默默地凝视着远方,长眠此的烈士们深情地守护了这里几十年,而他们仍将继续守护下去……

延绵的高山,不分昼夜地厮守着这片土地。它们是沂蒙群山中星罗棋布的一座,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座。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改天换地的1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广播电视台隆重推出大型系列专题片《沂蒙山告诉你》。

《沂蒙山告诉你》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用镜头记录发展,用影像见证成就。从革命战争年代水乳交融的军民深情,到今天物流天下的商都临沂,《沂蒙山告诉你》纵观百年,以局部表达整体,从地方展示中国,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沂蒙故事。

来源丨临沂市广播电视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州北面门户之战——临沂的坚守(一)
日军第五师团被称钢军,却被这支杂牌军打败,被歼六千人主动撤退
80年前的3月——临沂之战
他曾被称是臭名昭著的军阀汉奸, 后因抗日打鬼子一战成名, 震惊中外!
抗战时“大汉奸”夏文运享受着日本提供的美女和财富,最后用8个字,让2万日军魂归地狱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