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友感怀丨静妙法师:回眸母校,感恩十年
江苏

点击“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关注!

分享佛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广结善缘。

编 者 按


《法师摇篮》这本书是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四十周年院庆,邀请历届校友撰写并汇编的纪念文集。为撷取校友与母校之间的美好回忆,留存真情动人的瞬间,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历届校友撰写的纪念文章。下面为大家分享的是第十三届校友静妙法师的文章。

于我而言,“栖霞”在这一期生命中,独具分量。

离开母校整整十年了,每每忆念,感慨岁月如织,浮生若梦。接到校庆文集的邀约时,我就在想,该写些什么?从哪里开始写?每每提笔,却无从下手。文字已无法承载我对母校的情感。思来想去,细细品味这十年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

初 相 见

人生,看似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实则因缘使然。

2008年,我代表寺院被选送参加吉林省佛教讲经交流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期间,一位法师对我说:“静妙师,你年纪这么小就出家了,应该报考佛学院,一定要成体系、有次第地学习。”法师的话,让我开始思考规划自身成长之路并将之付诸于行动。而后,仅有初中学历的我,开启了紧锣密鼓的备考,经过大半年的“奋战”,2009年,我考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专科班,开始了求学生涯。

乍到栖霞,江南风光的细腻温婉,芬芳盈目。六朝胜迹之光华,宝刹灵阙之庄严,亭台楼榭之秀逸,层林烟霁之旖旎,无不诉说着古都历史的悠远绵长。对于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我来说,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了解、体悟。

初入母校,踌躇满志。“悲智愿行”之院训,“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之办学方针,“精英僧才培养”之发展目标,无不阐释着积极探索宗教教育模式、致力弘法利生事业的宏伟愿景。对于刚刚踏入佛教学府的我来说,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暗自发愿“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这一年,我十八岁,披剃四载。

渐 相 知

母校的博爱,嘉惠十方。

母校自创办以来,为中国佛学院输送了大批人才,为中国佛教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中流砥柱,为佛教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来讲,更愿意用“成全”二字来表达母校之惠泽。

先说成长。回首过往,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当初的“贫困”。当时每个学僧每月仅有100元的生活补贴,日子过得实在“拮据”。同学们都要精打细算地规划花销,甚至连买一包五香花生米,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写作课老师教我们学习平仄韵律,撰联、写诗、填词、做文章,苦练文字功底。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写了一些诗文,尝试着联系杂志社,投稿赚取稿费,记得当时一副对联稿费五十元,一首诗词稿费一百元,文章稿费千字两百元。也正是这种生活历练,让我们有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观照自心,清楚地看到不足,平静地正视欲求,对境当下,产生更为明彻的觉知。时至今日,我依然庆幸这份可遇而不可求的“贫困”,在烦恼或迷惘之时,赋予我无上的自在与清凉。

再讲认知。两年学习时光,系统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增进了我对佛教更深层次的认知。白马东渐,大法西来,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可谓祖师辈出,群星璀璨,东西文化交汇并流有力 地推动了佛教事业的发展,深刻地阐释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是到了近代, 内忧外患,佛教发展衰微,僧才稀缺,景况堪忧。针对当时状况,赵朴初先生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最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母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当代佛教僧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之一,数十年来,薪火相传,慧炬长明,成果丰硕。母校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融合,佛教优良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针对学僧群体和个体特点,开展个性化、分层次教 学。同时,不定期举办演讲、辩论、参访等实践活动,发挥学僧优势,增进交流互鉴,实现学与修的紧密结合,培养新时代的弘法僧才。母校的教育模式,我以求学者的视角来看,所谓“僧才”,终是以纯正信仰为根本的学、修、弘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才不负一领大衣,不辱一名佛教教职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体悟情怀。母校的法师和老师们对于僧青年学业上的谆谆教导,生活上的关爱提携,为两年的栖霞求学时光增添了温度和色彩。老师们亦不以师长自居,谆谆善诱地讲:“佛学教育和世间学问是两种不同人类文化,应当取长补短”,这种情怀下,他们老骥伏枥,全忘了老之已至…… 我从来不想用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各位法师和老师,总觉得那样会有损于他们质朴的师长形象。从法师和老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对环境随遇而安的怡然之情,对于僧伽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栖霞山分院的无私奉献,更让我看到了为人师者的良知。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得一批又一批青年僧才在这里树立起正确的信念。《佛说未曾有正法经》云:“以殷重心尊敬师长,顺行正道无所违背,是名正士。”我想,这就是善缘相续、彼此成就吧!

视野开拓、师长教诲、道友相携、环境成全,使得我们内心越来越安宁、坚定、厚重。我相信,内心的强大必定会成就一个人修行,达到生死自在崇高境界!正是如此,我对母校之间有了不可分割的情感。

2011年,茉莉飘香的时节,我考入中国佛学院,去往北京深造。


不 相 忘

在京读书七载,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每年假期,不管学习任务有多重,时间排得有多紧,我必然会回到母校, 一个人爬到摄山最高处,瞭望江宁大地,聆听古刹钟声。我也常常与北京同窗聊起母校,聊起师友道谊,聊起当年收获,也会聊起山门前的鸟儿和院中两株幽香的腊梅。往往这时,同窗便开玩笑地讲:“你喋喋不休的描述,足以映射出对母校深厚的情感归属了!”。是啊,母校哺育了我,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怎会相忘?又怎能相忘?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了东北。去年,因洽谈吉林省佛教协会与母校及江苏尼众佛学院联合办学项目,我做为吉林方面负责人又一次回到母校。校园已迁建山下,读书时那熟悉的院落、熟悉的教室,如今已非当年模样,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熟悉的气息。法师的熟悉容颜新增了皱纹,老师的两鬓已染了白霜。想起昔日的同窗如今各弘化一方,不禁感叹,原来离开母校已经十年!时至今日,佛教办教育已经成为僧俗两界的共识,这当中,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佛教教育者的汗水与心血。我想,作为佛教教育的受益者,理应将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纳入令自他生命究竟解脱的终极使命,将大乘佛法精神完整地彰显出来,为佛教教育找到宽广的出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今年便是母校的不惑之年。四十年间, 一批批年轻僧人在这里完善人格,养成僧格。走出学院,他们倾听不同的声音,包容不同的观点,为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他们就是母校近四十年来的“成就”。

眼望教室中正坐的学弟们,不禁慨叹:“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此时的我,已褪去彼时的年少轻狂,少了一 份浮躁,多了一份成熟。偶尔翻开当年的相册,目光所及,每个人、每间教室、每层屋脊、每片枫林 …… 依旧清晰如故。深深印在心底的是青春,是梦想,是情怀,是希望,更是信仰,足以温暖过往,照亮前路。前路漫漫,未来可期;不相遗忘,不负初心。

回眸母校,感恩十年。

2024甲辰年

集曼陀之花,燃旃檀之香

祈万佛之光,福佑民之安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招生报名表
https://kdocs.cn/l/ca6zRs1DoakH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崇明广福讲寺———长江第一寺,咸丰最初香
惟亮法师《如何认识因果》
谁决定了你的轮回?
传统佛制 | 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举行入安居及“颂玛嘎腊洼(gārava)”仪式
叮~你有一封校友返校邀请函 等待查收
微电子学院2019年校友贺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