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瑰丽华美:难以逾越的玫茵堂收藏

SACA学会是一个多元开放性的学术实践平台,致力于古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融合实践与研究成果交流。

瑰丽华美:难以逾越的玫茵堂收藏

Meiyingtang, the Hall among Rosebeds


玫茵堂收藏 (the Meiyingtang Collection),由2000多件中国瓷器组成的海外重要私人收藏,被广泛认为是仍在西方私人手中的最好的中国瓷器序列收藏


玫茵堂收藏的藏品收集历经50年,由菲律宾出生的瑞士藏家裕利兄弟(Stephen Zuellig & Gilbert Zuellig)在仇炎之(Edward T. Chow)和艾斯肯纳奇(Giuseppe Eskenazi)等知名艺术品经纪人的协助下成就。


他们将自己的收藏定名为“玫茵堂”,意为 “玫瑰花丛中的殿堂”(the hall among rosebeds),另外这也是他们在瑞士的家乡Meienberg的谐音。


↓↓伴随玫茵堂三分钟穿越中国历史7000年↓↓


两兄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购买中国艺术品,兄弟商定,他们的收藏不能互相重复,于是按照年代将各自的兴趣进行了划分:哥哥吉尔伯特专注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之间的陶器、瓷器;斯蒂芬则将精力倾注于元明清三代的瓷器。按照年代,哥哥挑重担负责6000多年;弟弟负责700年,各自一片天地,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虎亲兄弟”



许多收藏家,对于“玫茵堂”的普遍印象是“玫茵堂收藏等级高,收藏的中国瓷器,尤为精美”。 而玫茵堂一直非常低调,直至几年前,即便拍卖公司本身,也对玫茵堂主人的身份三缄其口,尊称他们为“玫茵堂主人”。 


“玫茵堂主人”坐拥顶级藏品和迷雾层层的身世,光环笼罩,神秘低调。玫茵堂的2000多件藏品鲜有现身,仅有少部分藏品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在大英博物馆及蒙特卡洛(Monte Carlo)展出过。



学术支持


玫茵堂收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非常顶级的经纪人和古董商多年的支持。最著名的是老一辈传奇古董商仇焱之(Edward T.Chow),以及著名古董经纪人埃斯卡纳齐(Eskenazi)。伦敦老行家Priestley & Ferraro,著名纽约艺术品经纪人JJ.Lally也都曾服务过玫茵堂主人。


▲  Giuseppe Eskenazi

▲  James Lally

这件玫茵堂收藏的清宫旧藏汝窑,便是1990年JJ.Lally展览的第35号展品,由Eskenazi购入后再进入玫茵堂收藏的。


玫茵堂主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 Helen Ling(新加坡美籍合伙人)购买中国艺术品。Helen Ling当时在上海经营中国瓷器,正是她将 Edward T. Chow (仇焱之)介绍给玫茵堂,而仇焱之也不负使命,对日后玫茵堂的收藏方向给予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指导。


仇焱之(1910 - 1980),江苏太仓人,是战后最显赫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和经纪人,上世纪50年代在香港,仇焱之曾经用1000元港币,买下了后来震惊拍坛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仇焱之藏鸡缸杯,1980年在苏富比拍卖转手时价格为480万港币,被誉为收藏界'拣漏'的典范。


仇焱之早年发迹于上海,中年打拼于香港,晚年则选择了瑞士日内瓦作为最后退休和生活的驻地。他是Eskenazi、坂本五郎、安宅英一等顶级艺术经纪人、藏家的精神导师。正是他用犀利的眼光、知识以及超前的收藏理念,为玫茵堂主人展示了中国艺术的神圣与根源,通过慷慨无私的循循善诱,使得玫茵堂主人逐渐发展自己的审美,建立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和敬畏 


▲  Sakamoto Goro (left) / Edward T. Chow (right)


玫茵堂总是寻求最专业的艺术品经纪人,20世纪70年代之后,埃斯卡纳齐(Eskenzai)和吉尔伯特·裕利兄弟二人(玫茵堂主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他们经常光顾伦敦的画廊,但他们从不一起出现。他们对中国艺术的热情始终如一,总共在公司购买了逾三百件藏品。


后来在埃斯卡纳齐(Eskenazi)的推荐下,著名学者康蕊君(Regina Krahl)开始为玫茵堂不断增加的收藏撰写图录,2010年,她完成了六卷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且印刷精美的限量版图录 - “康蕊君著1994-2010年《玫茵堂藏中國陶瓷》”。同年另有现芝加哥艺术馆中国部负责人汪涛著《玫茵堂藏中國铜器》一册,共七册。 2013年,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又编著了《玫茵堂藏中國銅器》两册。一共9册的玫茵堂收藏出版,构成了现代收藏家及艺术品爱好者必看且绕不过去的收藏图录圣经



▲  Tao Wang - Art Institute Chicago


收藏标准


玫茵堂主人选择艺术品有三条最基本的原则:作品的珍稀程度、纹饰品质上乘以及品相要求。据说是仇焱之对玫茵堂的三个准则要求,珍稀程度意味着同类的量要稀少;品质上乘,则是需要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品相,则是越完美越好。


这几个要求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非常的艰难。这不仅需要极其耐心的学习与严苛的甄选,卓越的眼光与超凡脱俗的艺术品位更是不可缺少的。殷实的财力需要在坚持原则与眼光品位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否则,也仅仅是浪费或者炫耀而已。


在这样的严苛的基础上,加上顶级艺术品经纪人的筛选,才终得以跻身顶级收藏序列。玫茵堂主人之一,Stephen Zuellig(1917 - 2017)的自传A sense of balance,某种程度也暗示着他的收藏哲学:一种平衡,一种把控


玫茵堂拍卖珍品精选 


玫茵堂的一部分明清收藏,曾经在苏富比做出系列拍卖,并屡创佳绩。玫茵堂的标签,也是收藏家追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收藏。


用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的话来说:“玫茵堂”珍藏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刷新中国拍卖纪录,而是能对近年来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新买家起到样板作用,可以让他们从来自欧洲的“老收藏”中,体验什么是顶级的中国瓷器珍藏。 


  明成化 鸡缸杯 

苏富比 2014年4月8日/ 281,240,000港币


康馨蕊 文


鸡缸杯,即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其色彩缤纷鲜明,抚之柔润如玉,绘画更是率真可人,堪称神品。数百年来享负盛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天下慕向,诚中国瓷器收藏家梦寐以求之品。成化一朝,瓷作精益求精,质优量寡,时至如今,成化真品更是一器难求,仅另三鸡缸杯尚存私人珍藏,尤如凤毛麟角。


过往成化鸡缸杯拍卖,悉由苏富比领理,首回见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又先后两回,八十年代三回,九十年代仅一(现拍品),此后绝迹,如今复见,极为难得。


此鸡缸杯属玫茵堂珍藏。早于五十年代已为海外藏家珍存,来源有绪, 曾为伦敦收藏家Leopold Dreyfus夫人雅蓄.Dreyfus夫人之中国瓷器珍藏,鲜为人识,当中却有不少精品重器。直至八十年代,她一直是东方陶瓷学会会员,并曾屡次借出珍藏予该会展览。此杯配有由著名收藏家兼古董商仇焱之订制的锦盒,相信曾属仇氏珍藏。仇焱之藏瓷多不胜数,琳琅触目,有指除于香港苏富比1980年及1981年售出之两杯外,还曾拥有其他鸡缸杯


  明宣德 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苏富比 2012年4月5日/ 112,660,000港币

15.4公分


该杯身所绘的苍青游龙,泳于水蓝,夺浪而出,浓淡有致,生动悦目。属于景德镇御窑厂龙纹杰作之一。传说海水游龙都为青色的。像这个器皿上的渲染,深浅适中,属于大胆的选取之例,且仅在宣德年间有。宣德年间的瓷作不同于永乐时期的巨幅制作,笔法由粗改为细,图画精致入微。根据文献记录,与这图饰相同的宣德高足盌只有三例,另外还有四器,纹样与它接近,均多藏在博物馆。


传承:

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62

佳士得香港, 27th April 1997,编号 71 

Eskenazi Ltd, London.



  清乾隆 粉彩九桃天球瓶

苏富比 2011年10月5日/ 902,600,000港币

51公分 (巨大)


展览:大英博物馆,伦敦,1994年 “进化到完美。 来自美音堂藏品的中国陶瓷“,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罗,1996年,编号185


传承:

香港佳士得1995,编号760

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756

  明宣德 鱼藻洗

苏富比 2011年4月7日/ 510,600,000港币

18公分 


传承: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53

  清雍正 粉彩月季、梅、竹纹盘

苏富比 2011年10月5日/ 499,400,000港币

50.2公分 (巨大)


展览:大英博物馆,伦敦,1994年 “进化到完美。 来自美音堂藏品的中国陶瓷“,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罗,1996年,编号181


传承: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754


  明永乐 青花莲子碗 

苏富比 2013年4月8日/ 6,640,000港币


莲子式,敞口,深腹下收,小足高壁,外底作鸡心状凸起,更形灵秀轻巧。胎质细白,釉面光润,钴青色调凝重古雅。纹饰抽象,碗心图样,仿佛四瓣小花,内壁纹饰,则犹如飘带重叠卷舒,辅以回纹卷草。碗外饰交叠双层莲瓣纹,边沿圈足则缀以回纹。 10.2公分


清宫旧藏亦有二件饰相同图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录于耿宝昌编,“故宫博物馆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1,图版63,64;另一例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曾展出并载于“明代初年瓷器特展目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82年,编号25;同馆藏有另一宣德年制署款作例,见“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8年,160编号。 吴赉熙旧藏相相类作例,售于伦敦苏富比1937年5月26日,编号11; George Eumorfopoulos收藏亦有一例,1940年5月29日售于伦敦佳士得,编号221,后入Frederick M. Mayer雅蓄,于1974年年6月25日再次售出,编号86。


传承: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45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八吉祥纹高足碗 “永乐年制”款

苏富比 2013年4月8日/ 5,080,000港币


胎体纤薄,弧壁撇口,高足外侈。内壁暗花饰莲托八吉祥纹,碗心划二行四字篆款,框以暗花莲瓣一周。通体施甜白釉,润泽柔和。 径15公分,5 7/8英寸


永乐一朝,书有年款之瓷器极为珍稀。御器年款,始用于永乐年间,署于鎏金佛造像与佛教祭典用瓷之上,如甜白或祭红高足碗,白釉僧帽壶,永乐瓷上年款多作四字篆体,刘新源溯篆款为仿书家沉度之风所作,据知永乐帝对他甚为景仰,详见展览图录“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览“,香港艺术馆,香港,1989年,页40F,74F。 明官窑遗址碎瓷堆永乐初及晚期地层,曾出土为数颇多署款甜白釉高足碗残片。但见年款均写于碗内器心或里壁,有划花或暗花方式书款。例见窑址明初地层出土高足碗残器及破瓷三片,皆展于“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6年,110编号158-160及。 大英博物馆藏一永乐甜白釉高足碗,年款书于碗壁内,刊录于Jessica Harrison-Hall,“大英博物馆中的明陶瓷”,伦敦,2001年,编号3:1


展览:大英博物馆,伦敦,1994年 “进化到完美。 来自美音堂藏品的中国陶瓷“,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罗,1996年,编号107


传承: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652


   清雍正鬪彩缠枝莲托梵文敞口杯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款

苏富比 2013年4月8日/ 4,600,000港币


杯深孤腹,圈足短敛,撇口。杯身饰缠枝莲托梵文,以青花勾勒,复填釉下青花,釉上红,黄,绿彩,足上环绘如意云头纹一周,外底书青花二行六字双框楷款。 径6.1公分,2 1/2英寸


成化斗彩名重于世,该朝创制不少新颖纹饰,主要为小件而作。本拍品虽为雍正年制,却承袭成化遗风。成化年制例,可参考一件出土于江西景德镇官窑遗址的成化瓷杯残片,曾展于“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徐氏艺术馆,香港,1993年,编号C101,以及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杯,见于“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03年,编号168。 仇焱之典藏有一对雍正杯,与此相近,售于香港苏富比1981年5月19日,编号562,并收录于“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香港,1993年,255图版 ;亦可比较Paul Bernat旧藏对杯,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图载于“东方陶瓷:世界的伟大收藏”,东京,纽约,三藩市,1980  -  82年,卷10,图版255


传承: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652

玫茵堂瓷器收藏精选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汉代



   北魏




  南北朝



   隋唐时代


   辽代


   宋代/金代



结语 


就像玫茵堂陶瓷著录的作者康蕊君说的:“玫茵堂力求建立最精美的中国陶瓷私人收藏。玫茵堂主人斯蒂芬和吉尔伯特·裕利两兄弟的知识、敏感度和坚定决心,使得他们得以建立对中国陶瓷的完整记录,其收藏几乎超过了今天几乎所有的博物馆。拥有这种能力的藏家永远会把器物的质量、美观、稀缺性和其他的迷人特征摆在商业价值之前,而这种品质往往十分罕见。”


玫茵堂主人与如雷贯耳的的阿佛雷德·克拉克 (Alfred Clark) 及大维德爵士 (Sir Percival David)齐名并且是除却北京与台北两个故宫藏品以外,最齐全最重要的中国古代陶瓷收藏。汇聚超过2000件藏品的私人收藏体系,囊括了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高古时期的青铜器直到清代晚期的瓷器,堪称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陶瓷史,玫茵堂无疑是上个世纪西方收藏界中最杰出伟大的私人中国艺术品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瓷
唐三彩持莲女坐俑
明宣德青花瓷如何鉴别真伪
【高山仰止】20世纪最伟大的私人收藏:玫茵堂!
香港苏富比2023秋拍|葛氏「天民楼」珍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扁壶以8562万港元易手
藏家典范:惊天收藏“玫茵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