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以为只有中国古代有科举,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用考试选官员的


科举,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特色”。一直以来,大多人都误解,中国人对考试的热衷,是自科举以来,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因此转而十分羡慕国外,天真地想象,要是穿越回中国以外的古代,应该就不用考试了,那你就错了!

欧洲文官制度的产生被认为是受中国的影响,有的学者甚至称中国为文官制度的故乡。欧洲人很早就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大加赞赏,《马可·波罗游记》、《中国游记》,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都介绍过中国的科举制度,使它在欧洲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最大的共性,就在于他们都是以考试为基本特征。19世纪之前,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任官制度是恩赐制以及分封制,其基本特征就是血统和任人唯亲。在19世纪之前,除了普鲁士邦外,没有任何考试任职的先例。而普鲁士的考试制度,也是在18世纪才开始实施,由于其形成时间短,所以对其他国家也并未产生太大影响。以考试为基本特征的任官制度,实来自于中国的影响。

西方人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顶礼膜拜的,1570年到1870年之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各国的杂志关于科举制度的文章更是铺天盖地,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任人唯亲的不满,以及对中国科举这种可以通过公平考试获得“逆袭”的向往。

英国资产阶级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政府官员仍由国王任命,即“恩赐官职制”,就是国王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政府官职赏赐给下属,官吏的任用和升迁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而不是依据个人的表现和真才实学,因此造成种种弊端。17世纪后期,当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日趋强大,变革这种有碍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官吏任用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

英国当年议会上院开会的一处场景,两旁墙壁上是想象中的英西海战挂毯(油画)

在一片改革声中,英国政府以枢密院令的形式,决定改革文官制度,成立一个文官委员会。负责铨叙文官。这时期主要是对低级官员汰弱留强的选拔。1870年6月又颁布第二次枢密院令改革文官制度,规定文官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才能得到录用。经过两次改革的枢密院令的颁布,英国文官制度就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此后,又经过改进和调整,英国文官制度日益完善。

与中国科举重文轻理的考试框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文官考试科目的多样和全面。在最终确定的考试大纲里,不论是针对高等职务的高等级考试还是面向低等职务的低等级考试,在复试阶段的科目都达十多种,例如前者复试要考写作、英国语言文学、英国历史、罗马语言文学和历史、意大利语言文学和历史、希腊语言文学和历史、法国语言文学和历史、伦理学、法学、自然科学和数学这13门;后者复试要考书法、算术、英文写作、索引及摘要、英国历史、拼写、手稿打印、地理、报告的摘要写作、簿记这10门科目。

通过考试遴选人才不仅在英国,欧洲许多国家也开始盛行。德国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德国是欧洲最早采取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国家,1713年,威廉一世规定普鲁士邦的法官、律师等都必须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后任命。1737年,考试的范围又扩大到凡与司法行政有关的官吏。这一办法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与一个人的作用密切相连——时任普鲁士王室顾问、柏林(普鲁士首都)科学院院长的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也是德国鼓吹君主向中国的科举制学习的第一人。他与普鲁士王室私交甚笃,其对王室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后来考试选人这一方法又逐渐运用到司法部门和政府官员中来。1871年德国统一后,议会通过了改革文官制度的法案,规定高级行政官员必须通过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由学校举行,第二次由政府组织的“考试委员会”主持。随后又相应地建立了具体负责文官事务的机构并确立了文官活动的基本原则。至此,文官制度已较为完备。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后,又对文官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实行经过国会通过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上承袭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确立起来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注重功绩、考试用人、职务“永业化”等。

考试这种事,就连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文官制度是为消除两党制的弊端而建立起来的。由于两党轮流执政,当选的总统有权任命下级官吏,把政府职位作为“酬劳”分给竞选中出力的或亲近的人员,因此很多有识之士建议采用英国的文官制度。美国国会也曾先后通过法律规定录用文官必须要经过考试,但因为遭到各方面的反对,所以改革一度延缓下来。到1881年,美国发生总统加菲尔德被一个求职未成的反改革者查杰斯·吉托刺死事件之后,改革才开始加速。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即《文官制度法》,取消“政党分肥制”,实行“功绩制”,规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由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试、录用、升迁、奖惩等有关事项。1883年的文官制度法奠定了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彭德尔顿文官法》确立了以下重要原则和内容:

(1)建立由三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统管文官事务,

(2)用“功绩制舻来取代分赃制;实行文官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按文官的工作成绩,论功行赏;

(3)文官为职业官员,未犯错误,不得任意辞退,

(4)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这些原则和内容表明它已构成美国文官制度的基本轮廓。

虽然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文官制度的施行各有不同,但最关键的关键都是要考试,择优录取。而对于考试的要求也绝不仅仅是个形式,这里还是要举出比较典型的英国文官制度。

英国录用文官职员的考试办法有以下几种:

(1)一等事务官的考试。凡报考者,年龄必须在22岁至24岁之间,考试科目非常广泛。密切结合大学的课程。

(2)二等事务官的考试。报考人年龄要在17至20岁之间。考试分必试、选试两种科目。

(3)推荐与考试并用。

(4)特种人员的考试。这种考试都订有条例,规定了报考人的年龄及应考科目。

对于什么都喜欢学习别人的日本,考试选官这种手段肯定也不能落后于人。1887年7月,日本明治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及见习规则》,对选拔高等文官和普通文官的范围作了具体规定,但由于条件限制了,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开始实行高等文官考试制度。1899年,日本明治政府对1893年制定的《文官任用令》加以修改,并制定新《文官资格保障令》和《文官惩戒令》这三项法令。

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占领下,经过。“民主”改革,予1947年通过了《公务员法》,该法规定,“一切职员的任用,都要依照本法律和人事院规则的规定,根据本人的考试成绩、工作成绩以及能力的其他证实来进行”。“录用考试对于具备人事院规则规定的报考资格的所有国民在平等的条件下公开进行”。日本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分为初等考试、中等考试、高等考试三级。参加初等考试的报考资格是高中毕业,考试合格者可以作辅助性工作;参加中等考试的资格是短期(二年制)大学毕业,考试合格者可担任一般职员;参加高等考试的资格,必须是大学毕业程度,考试合格者,可以担任事务官。

要说中国科举制度对邻国的影响,尤以对古代朝鲜半岛的影响为最深远。在新罗统一朝鲜后,逐步建立了一些仿唐的新制。公元788年,新罗实行科举制,使官吏选拔制度较前大大提高。

高丽光宗九年(958),在五代后周时期进入高丽的中国文士双冀的建议下,高丽王朝开始仿照唐制建立起科举制度。此后,科举制度在朝鲜半岛始终没有中断,人们将在唐宋五代时期的(新罗)高丽进士称为宾贡进士;将元、明时期的高丽(朝鲜)进士称为制科及第者。

唐太宗召见宾贡进士剧照

从唐代长庆(821)的新罗入金云卿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宾贡进士为开端,历经代,宋,兀,明直到最后的朝鲜人金涛成为明代的进士为止,在此约550年时间里,有姓名可考的通过中国科举的新罗,高丽,朝鲜进士大约有53人(议论纷纷)。在唐宋元朝以宾贡的资格参加考试的,但是除了渤海人以外大部分是新罗和高丽朝鲜士人。唐代考取的新罗士人共有6名,其中在中国仕宦后回本国的有3人。但是他们在新罗的骨品体制下限制进出官职,在唐朝的经历也进出高位官僚职没什么大的作用,宋代考取的高丽士人共有10名,其中直接回本国做官的2人,在中国仕宦终身的3人。无论留在宋朝还是回国的都仕至显官。他们对选拔自己的中国皇帝可谓尽心尽职,特别是康戬和王彬,他们参加宋的科举考试并无语言障碍,所以条件比较有利,容易得到宾贡的资格,做官后也不会有不适应仕宦生活的情况发生,其子也享受恩荫的特权。

朝鲜半岛士人在中国的官僚社会最活跃时期是宋朝,在宋朝通过科举考试的金端、权适等人,回高丽后不需要参加本国的科举考试而可以直接获取官职,这亦是很大的有利条件。金端和权适在北宋有通过科举考试的经历,他们回国后对高丽的仕宦、例如处理外交关系和主管科举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此时高丽和南宋处在外交关系断绝的状态,而高丽又独自实行科举制,所以金端和权适的经历对高丽的科举制和政治不能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不管古代东西方还是近代的东西方,都将考试选拔治国人才作为基石。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却是这些考试中最为早期与完整的考试体系。所以说,考试选才绝对不是中国才有的特色,反而是中国影响了外国。

参考资料: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作者: 马桦

《丝绸之路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播》 作者: 马慧玥

《科举文化与科举学 》 作者: 上海嘉定博物馆,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名次?
易百科:什么是科举制度?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高考历史-考点精讲-考试风云
宋代的科举制度
历代科举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