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怕贴标签,不敢对外说自闭症」两位自闭症男孩妈妈的正确接纳

注:文末有福利

编辑&排版|嗨脑仁

之前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位妈妈的帖子:

「当妈这些年,我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就是上天派来治我的。

「面对着上蹿下跳,精力无比旺盛的熊孩子,什么身材走样、脾气变坏,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养孩子,做妈妈的都要掌握点无师自通的本事,不然就是忍一时乳腺增生,退一步卵巢囊肿。

难怪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年老母的生活质量都藏在体检报告里。」

说实话,带孩子到底有多累、有多苦?每个妈妈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宝妈1:我的奶水不多,每次吃都要吃很长时间,晚上至少要换两次尿布,因此晚上基本没有多少休息时间,经常都是熊猫眼。白天还要做饭照顾娃,没办法只能忍着了。

宝妈2:每天从早带到晚,一旦闹起来基本上停不下来,自己又困又累,真希望可以有人代替自己一下,哪怕代替一天也知足了!

宝妈3:我的娃太黏人了,我基本上都离不开,上个厕所也是匆匆忙忙的,每天累的腿都打哆嗦。有的时候经常感到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没有力气再照顾了。

有了宝宝后,24小时绷紧神经,生怕一眼没瞧着孩子就会出一点意外,这还真不是矫情,以上种种,当妈的都懂!

更何况,遇上“难搞闭娃”、”特殊宝贝“,崩溃、难过之后,看着自己的心头肉,自己不疼谁来疼,自己不爱谁来爱。

学干预、学育儿,她们为了孩子,有的牺牲了梦想,有的放弃了工作,她们解锁着新技能,与人生HARD模式,奋力抵抗!

做这一切,只因为有孩子,就有了牵绊,陪娃这条路,谁都能缺席,唯有妈妈们不会!

不得不说,妈妈们骨子里的不屈与顽强,诠释着爱的力量!在以往的案例采访中,我们曾邀约过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妈妈分享着她们心路历程。

这其中,有这么两位妈妈,她们是职场中的成功人士,在遇到闭娃后,她们熬过了低谷,挺过了艰难,最终蜕变重生,开启了人生的真正奥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超人妈妈们的故事吧。

接纳了自闭症,我用了8年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对于妈妈来说,更是如此。

当才华出众的音乐人冯颖琪, 知道2岁的儿子患自闭症时,她的整个生活突然变得黯然无光......

各种速成坑,差点害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快点好起来,冯颖琪去找了很多速成的方法。什么食疗丸、头部针灸….只要是新出的方法,她都会带着儿子去尝试。

这些方式不仅没有效果,也让儿子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例如直到如今10多岁了,依然抗拒别人碰他的头。因为曾经吃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食疗丸,导致他对味道特别的敏感。

总之,走了不少弯路后,她又四处奔波为儿子找治疗师。照顾孩子,令她身心俱疲。焦虑的情绪导致她的音乐创作几乎完全停顿。

怕贴标签,不敢对外说自闭症

为了把握治疗的黄金期,冯颖琪每天带儿子做很多训练及疗程,但效果并不显著,这点让她挫败感很大。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坚信付出就能得到回报。但我儿子不行,付出很多却收获细微,这一点让我很受打击!」

儿子进步缓慢,导致冯颖琪又心急又焦虑,工作进度也被拖慢了。她回忆道「那时候,我不敢和同事说儿子自闭症。感觉很羞愧,也不想小朋友被贴标签。音乐作品迟交,拖慢进度,也张不开口和同事解释。」 

「自闭症」三个字,藏在心中,含在嘴里,难以说出口。后来,一个音乐朋友知道了她的情况,对她说「你不要以为儿子不会说话,就等于不明白你说什么。你以为掩饰是保护,在儿子眼中,他可能觉得你以他为耻,会觉得不好受的。」

冯颖琪瞬间被朋友的话点醒了!是啊,作为父母要“无条件地去接纳孩子真实的一面”。那种病耻感,不仅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也暴露出自己无法控制情绪的问题。

于是,冯颖琪写了一首歌《行》,于14年公开儿子是自闭症的事情。

更改计划,正面鼓励孩子

「当初,他查出自闭症时,我觉得这辈子都没希望了。但如今我想通了,不能规划他读大学,也可以计划别的。例如训练他的自理能力,也许长大了可以自己出门坐车、买菜、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总之,希望还是要有的。」

冯颖琪调整了对儿子的未来规划,也对孩子多了一份耐心。她笑着说「别人三次学会,我儿子要学三百次,但总有教会的一天。」

就这样,耐心与接纳,让他们母子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

「现在逛街时,他会自然地绕住我的手,也会忽然搭我的脖子,当时我都惊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教过他。虽说自闭症孩子不太会表达爱,但这个举动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connection,我感受到我们是互相相爱的。」

冯颖琪的儿子有一个特别的喜好:乘车兜风。

他喜欢乘车看车外的风景,感受风的流动。并且他还很喜欢吃米饭,为了细品味道,他会一粒粒的慢慢咀嚼。对他来说,风能吹动树叶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树那么漂亮当然要停下来看。

他的世界真的很奇妙啊!

在这个重视结果的快节奏社会中,儿子的慢生活,让冯颖琪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无论是微风又或是树枝上的一只小鸟,他都可以专注地望很长的时间,感受当下,活着就好,儿子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也成为了冯颖琪的创作灵感。

于是他们母子就这样,互相帮助,互相成长。

为了他,我愿意放弃一切

“这孩子是傻的,咱别跟他玩。”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感觉就像是自己的'脸皮’被撕下来了,我当时完全愣住了。”戴榕妈妈说道。

自闭症,不可预防,不可治愈。他会伴有行为刻板,兴趣爱好局限等问题,并且还会出现情绪障碍,失控后,甚至会对亲人拳脚相加。

他就这样,将自己封闭在专属世界里,或开心、或悲伤。

作为自闭症孩子的妈妈,戴榕既无助,又悲伤,刚开始时总是一人偷着哭一会,那种不知所措,无计可施的感觉,就如同深渊一般,让自己越陷越深!在这种情况下,再接受来自旁人的恶言恶语,她真的绷不住了!

“不行,我要改变自己,我要让孩子尽快好起来!”

不死心,等到医生“宣判”

21年前,3岁的张峻绮(戴榕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那时候,还没有流行互联网,只能从报纸、书中,找到一丝蛛丝马迹!

后来从《现代育儿报》中,看到自闭症儿童常出现的一些特征,例如说话时间晚、踮着脚走路、不沟通……

“那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我家孩子应该是自闭症了。”戴榕说。

后来,戴榕不死心,等到医生“宣判”,拿到诊断的那一刻,戴榕内心无比酸楚!是啊,我们做父母的,谁愿意看到孩子生病。那种痛苦,就像被万根灼热的利刀刺着。

此时的戴榕不想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她说:“消极面对,只会让我痛不欲生,对我和孩子都没有帮助。但是积极面对,也许我和孩子还能找到一丝生机。”

是啊!孩子患上自闭症后,真正难过的、痛苦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孩子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听不看,而焦虑、迷茫、无助是我们家属,而这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也紧紧地攥在我们家属的手中。戴榕也是如此,她之后的举动,显然认识到了这一切。

救孩子,也救自己!戴榕仅用了两个月,逼着自己接受了现实,开启疯狂“补课”!

她有太多知识要学,为了不耽误孩子的黄金干预期,边学边干预,一刻都不能等!

为了了解自闭症,也为了科学避坑,她参加了干预辅导班和康复课堂。

为了吸取经验,她又加入了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

“在家长组织里面,我找到了一群跟我一样经历,同病相怜的家长,我们可以报团取暖,我们可以喘息,我们可以交流!大龄的家长可以告诉我,我将来会遇到什么?而年轻的家长,也会收获经验一直往前走。

生活给予我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坚强!

通过新老家长的经验总结,戴榕也渐渐明白了家长陪伴的重要性!

“家长在孩子早期干预过程当中是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没有科学方法以及智慧,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孩子得了自闭症,整个家庭可能就此崩溃。”

所以,戴榕很关注自己的内心建设!必须调整好心态后,进行干预!平日中,她会将50%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从认知理解、言语、行为,帮助孩子掌握自理能力,生活能力。

并且,她运用自己学习的干预知识,为孩子制定了IEP(个别化教育计划)。

“我们家的墙上经常挂着'ppt’!戴榕将结构化教学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她把洗碗分解成多个步骤,一步一步地教给儿子。光是洗碗这件事,绮绮学了不下100遍。

后来教儿子掌握单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方法,戴榕表示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为了让绮绮掌握,更新迭代了几个版本的PPT!

戴榕会为儿子列出乘坐公交车、地铁的情况,告诉他什么行为是正确,什么是错误,遇到不同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例如:在公共场所想换衣服怎么办,公交车上没有座位怎么办,在公交车上突然想要上洗手间怎么处理,地铁里错过下站怎么办,羊城通余额不足怎么办……

就这样,细心加耐心,绮绮足足花了两年多时间,终于可以自己独立乘坐公交车了。

从生活能力上,戴榕会选择从孩子的爱好上下手!

▸学习「厨艺」

例如孩子喜欢吃,那就学厨艺吧。而绮绮也出奇地有耐心,洗菜、切丝、掌勺,重复练习。

如今,绮绮不但擅长做西红柿炒蛋、咖喱土豆焖鸡、炒青菜,还能配合做蛋挞、萝卜糕、冰皮月饼、寿司、雪媚娘,并且还会包饺子!

▸学习「绘画」

从幼儿园起,绮绮就喜欢画画,只要拿起画笔,就能安静下来。所以在17年,绮绮便跟着特需美术教师学习绘画!

刚开始时,并不那么顺利,因为绮绮的特殊性,刻板不易改变,过于执着,确实造成了不小阻碍。例如绮绮喜欢汽车,刚开始时,除了汽车什么都不画,并且他喜欢彩色铅笔,其他的画笔一律都不能接受...

为此,老师为了引导绮绮,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

“当时我觉得他的兴趣比较狭隘,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不敢尝试。也想了很多的方法来引导张峻绮尝试其他题材,比如说服他画人物画,让他在画面装饰部分按照自己的喜好添加内容。“

慢慢地,他逐渐接受老师给的绘画主题。并且开始尝试观察、了解、思考更多主题,画面越来越丰富。

对于孩子的爱好发展与社会衔接,戴榕确实没有想那么多!能否打开一条就业之路也是未知,但她也会尝试引导儿子学习photoshop进行绘图,总之“先做好准备,再寻找机会。”

关于与社会融合,戴榕也没少花心思!

在得知儿子患病后,她一度怀疑自己患上了”病耻症“。因为她从不和家人之外的人说起儿子的病情,她不知如何张口,也担心遭受歧视与可怜的目光,她脆弱地心经不起一点冲击。

但直到发生这件事,她改变了这个想法。

那一年,绮绮四岁。

她带着儿子在小区泳池馆游泳,泳池里除了绮绮还有其他的小朋友,一开始场面还是其乐融融,过了一会,就见到一个小女孩的妈妈拉着自己女儿的手边走边说:“这孩子是傻的,咱别跟他玩。”

“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的'脸皮’被撕下来了,我当时都愣住了。”戴榕说。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在想,我以后不带他出门是不是就可以规避这样的尴尬?”但长此以往,也并不是好方法,毕竟绮绮有权利拥有正常的人生轨迹。并且那些恶意的言语背后,也许是对自闭症的不了解导致的。

于是她下定决心,除了带绮绮做康复,也希望大家更好地了解孤独症,了解这个群体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尽可能的接纳绮绮。

不久后,戴榕写了一封信,将自闭症以及自闭症的表现还有绮绮的情况都写在信中,分发给了所有有可能接触到绮绮的人,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请大家包容理解。

“对于他的任何不恰当问题,麻烦及时向我们反映,以便我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下是我的联系方式……”

渐渐地,戴榕能够明显感觉到,小区的大部分人是友善的,他们开始接纳绮绮,绮绮的日常活动也少了很多阻力。

并且,在她的打车软件里,还专门设置了一条发给司机的信息:“师傅您好,我儿子是自闭症,麻烦您耐心一点。”

“挺好的,张峻绮还没有被拒载过。”戴榕笑着说。

关于上学,她也专门给学校和老师写了一封信并配备了一本个案手册。里面包含:自闭症知识介绍、绮绮日常表现、个别教育计划、行为干预小贴士等等,同时她还会私下和老师介绍孩子的具体情况和自闭症知识。

这样做,并没有彻底地解决歧视和排斥,在戴榕的努力下,只能做到尽量地减少、减少、再减少。

因为她知道,帮助和支持,绝大部分并不是“坐等而至”,它们往往来自积极主动的争取。

如今,绮绮已经是一个24岁的大小伙子,并且在慧灵庇护工厂(一家对心智障碍人士教育和就业进行帮扶的公益机构)上班。

工作日期间,他可以独立外出,乘坐公交上下班、送快递、购物用餐;周末一个人可以独立做简餐;也会自己打扫卫生、洗晒叠衣服、收拾房间……

平日除了画画外,他每周会去健身房锻炼,可以独立去找理发师理发、找牙医洗牙;每年还会邀请自己小学时的一些好朋友来家里玩,一起烧烤。

“对了,他还给自己安排沐足的休闲活动,经常自己预约沐足师傅然后自己去店里。他跟店里的工作人员相处得也挺好。”戴榕笑着说。

绮绮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而戴榕的人生也因为陪伴绮绮成长有了新的可能。

“我曾经有一瞬间想过,因为他我的整个人生毁灭了。但到了今天,我要感谢他。因为他,现在的我勇敢而坚强,生命因此更加美好,更有价值和意义。”

戴榕的眼里闪着光,满怀希望。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对妈妈们而言,在成为母亲的那一刻,从来没停过学习。这个过程,有艰难也有幸福。

「母亲节」直播专场

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为妈妈们准备了一场母亲节专场直播活动!我们将邀约BCBA的老师们为家长们奉上爱的礼物!

直播时间:5月7日,晚6点

直播平台:北大医疗脑健康(视频号)

在直播中,我们为妈妈们准备了暖心礼品,家长们一定要准时观看,不要错过哟!

点击预约直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曾经想一了百了的星妈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其实孩子都很好,只是父母有心病
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孩子跟人打招呼有多重要?你的面子有多薄
自闭症孩子傻笑、自言自语怎么办
自闭症孩子为什么会自我刺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