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来围观自闭症「诊断」全流程!帮助家长完美避开"误诊"坑——

刚被确诊或诊断为疑似ASD孩子的家长,想必对于诊断流程都存着几个疑影。

起初大多家长都闹不明白......

“孤独症诊断难道不需要拍脑CT吗?不看看脑子为什么就说孩子是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了呢?依据是什么呢?“

“目前医院的诊断标准都是一样的吗?大专家是如何诊断自闭症的呢?哪个更靠谱呢?”

“从网上找量表,家长在家依据孩子的行为判断可以吗?能作为依据吗?”

有些警觉性高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能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为了消除心中的疑虑,家长们往往会从网上搜寻症状表现,找到早筛量表一一对照、一一确认又一一排除,翻来覆去折腾的自己焦虑不已,于是又开始找医院找医生,可对于医生诊断流程以及判断标准不了解,心中的疑虑还是不能消除。

在《儿童早期发展与健康科普论坛》中,孤独症泰斗级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贾美香医生,为家长们分享了截止目前最新的ASD诊断量表以及标准的诊断流程与早期干预的意义。帮助家长们消除迷茫,尽早尽快地投入科学的干预当中,帮助宝贝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

今日的内容干货多多,请家长们收藏并转发~帮助更多人受益~

No.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诊断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

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 Revised,简称ADI-R)

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简称ADOS)

CARS量表编制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15个方面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是一个具有诊断意义且经标准化了的量表。最新CARS量表,已经有了0.5分的计分,这个主要提供给专业医生用的。

为了减少误诊率,我们可以两个医生共同诊断,一个人用CARS量表,另一人用ADOS量表,最后看看一致性的这个情况是不是非常吻合和相似。经验丰富的医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以及判断能力,也能够减少误诊率。

No.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诊断标准

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这里共分了三个!一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二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就是CCMD-3;三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标准第五版,也就是DSM-5。

三个诊断分类都是可以应用的,比如儿科用,用得多,像我们精神科用ICD-10和DSM-5更多一点。

往期的DSM-4有三个诊断标准,也就是交往障碍,语言障碍还有这个兴趣和刻板行为等,而DSM-5将三个临床症状合并成两个了。

DSM-5规定,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需满足A-E五个标准,其中A和B阐明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障碍。

在A标准中有具体的描述,在多种场所下,社交交流与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以及症状表现。

在B标准里共包含有四个项目,例如重复的一些行为,兴趣范围的狭窄以及一些刻板的动作行为。还有C项和D项、E 项,这些标准都能帮助医生来为孩子们进行诊断。

在诊断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够典型的情况。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他可能存在社交问题,但刻板行为没那么严重。对于不典型的孩子,我们医生是不会盲目的去下结论的。

我们往往会提醒家长,要随诊,或是两个核心症状具备了一个,那我们可能判断为倾向。那倾向的孩子,尤其不够典型的症状,我们要经常随诊,一般在三个月到半年,我们就要随诊一次,让医生看看症状的发展。

如果原来症状不够典型,也没有介入干预训练,或者干预训练不到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概率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也就是出现更多的症状表现,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育也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

例如:今年开学季,我们就接诊了好几位从学校退回来的孩子,上课不会听老师讲课,往教室外面跑,不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知道什么叫上课。另外有些孩子正如老师所说,下课后他自己到处跑,不跟小朋友玩,不交流。

我记得今年开学第三天,我接待了一位孩子。经家长描述,之前上幼儿园时,老师有反馈,但是没那么强烈(没说非让退学如何)。

现在幼小衔接了,刚刚两天,小学老师就强烈反应,要让家长带孩子上医院去检查。

因为孩子上课时不进教室,在操场上乱跑,急的老师抓他,给他抓回教室好好听课。可后来发现,这个孩子每节课都跑出去,只要一不注意,他就溜出去,在操场上乱跑,所以最后搞得全班同学都等着老师把他从操场叫回来,之后再上课。

一开始,老师以为这孩子就是调皮,后来发现这个孩子不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哪怕在操场上跑,也是自己跑。所以老师就判定这孩子不太正常,于是她将这个情况反馈给了家长,并告知家长,去医院检查拿回来病例,证明孩子确实没问题,我们才能允许孩子继续上学。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孤独症孩子,但是这位家长没注意到这些问题,家长的关注点在于孩子学东西很快,很聪明,可以从 1 可以数到100,从 100 倒着数到1,甚至也可以数上千的字,另外认识很多汉字,家长认为孩子非常聪明只是调皮多动而已,后来来到医院被诊断为典型孤独症。

其次,DSM-5按照严重程度,分成了三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轻中重度三级。程度不同所给予的帮助力度也不一样,较为严重的则需要高强度的帮助,并以此类推。并且这个划分对于评残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参考。

最近也有家长找我们来评残,因为原来有残疾证,但是残疾证评的可能是三级,那三级对于孩子毕业后找工作有些困难,所以就会来重新检查,评估,希望孩子能降回一级。

那评级也是要根据孩子的表现,家长的复述以及我们专业医生对孩子的观察来判定的。 

No.3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诊断程序

1

病史收集

首先是病史的收集,因为对于孤独症的描述,它包括了社会交往、言语和沟通、刻板狭窄的兴趣和行为模式等主要临床症状方面的行为表现。

其次还有生长发育史、个人疾病史、家族史。

有些孩子已经五六岁了,大小便还不懂,不会表示,经常尿裤子,还不会自己吃饭,已经上幼儿园了。那这些方面,我们都要考虑是不是比同龄孩子发育落后。

例如:我之前看了一个5岁孩子,爸爸妈妈说,幼儿园的老师反映这个孩子有点问题,但我们家长看不出孩子有什么问题。

那我就问,我说他大小便会表示吗?

爸爸妈妈说,不会!

他现在一直穿纸尿裤。一个五岁的孩子竟然还在穿纸尿裤,家长不认为是有问题。

那孩子自己会吃饭吗?说会吃,在幼儿园里可以凑合着,连抓带拿用勺子吃。但是回家基本是不动的,等着喂饭。

那当然我们还要问一些生长发育史,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生长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得过一些疾病,有没有合并一些不良的一些症状。

比如说饮食习惯、睡眠情况,我们都要问。再就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个人疾病史,包括母亲孕期、分娩的一些情况、儿童营养的状况等等。

2

精神检查

精神检查是我们精神科特有的检查。

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往往不做精神科的检查,我们后来带了一些儿保科和发育儿科的一些进修医生,他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还要做精神检查。其实我们精神科特有的这个检查,实际上是不能忽略的。

首先我们要跟孩子去交流,要观察孩子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去观察孩子的语言发育,语言功能。包括语言水平、发音器官、发音情况等等。另外我们与孩子进行交流时,要观察孩子的社交互动,有没有不理人的情况,有没有不合作的情况。父母在和父母不在的情况存不存在差异?

精神检查是以行为观察为主,语言交流是相对于次要的位置,尤其对于没有语言的孩子,我们要看懂孩子对手势或对肢体语言或者对表情有没有反应能力,行为观察是在一个自然环境下进行的。

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一些适合自己检查的顺序来这个观察孩子。包括孩子对特定的环境,对人,对环境里的物品,或者说玩具的一些反应,包括他的眼神,包括他的注意力,包括他的情绪,包括他有一些兴趣爱好以及一些特殊的行为,他的语言发育表达的能力,躯体运动和运动协调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观察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来反应孩子在精神检查过程中有哪些缺陷或存在哪些问题。

3

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特殊实验室检查

其次,在体格检查当中,我们要检查孩子有没有一些躯体的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有无各种阳性体征,包括软体征等等。

孤独症必须做哪些检查呢?现在还没有这个规定!

医生会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去做一些相应的检查。比如说脑功能检查,脑电图排除有没有癫痫,这种波形等等。

另外CT 、核磁、影像的这种检查,要排除脑结构或发育的一些异常,还有诱发电位检查可以了解听觉通路、视觉通路的传导功能检查等等。

No.4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的总体目标是要减轻孩子的核心症状和共患病的一些损害,提升他的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增强他的独立性。

消除和减轻以及防止可能干扰他这个功能性技能的一些问题行为。

一旦发现功能有障碍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进行早期的康复,这个是事关重要的。也就是越快越好,同时也要密集且不间断地干预。

那干预的太勤太多就好吗?

像我们有的家长很盲目,上午找一机构,下午找一机构,晚上找一家教。

三家机构,三个老师,三种理念,三种方法。孩子都晕菜了,他都不知道听谁的,这样也不行。

干预干预,千万不能盲目!干预方法要一致,并且循序渐进且可持续。机构、学校、家庭,我们要联合起来一起努力。

另外,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我们说的家长在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要不断地去学习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要在家庭当中对孩子进行一些情景化的教学,也就是生活化的教学。我们要知道如何去改善他,让孩子能增进社会性的发展。

并且,干预方法要体现个性化,专业人士制定科学且匹配孩子当下能力的干预训练计划,进行干预。其次,社区化,让孩子可以就近干预,并且家庭成员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帮助孩子一起努力。

最后是干预时长,通常所说一个星期要达到20小时以上的干预训练,早期干预的应该持续两年以上。小龄孩子的大脑可塑性强,早干预也会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或养成。

最后,我们看到美国提供了循证干预的实践报告,共总结出28项循证干预方法!

目前,我们机构康复师都在应用,只要遵循科学的干预方法,并持久的进行,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进步并且会越来越好。

上世纪80年代,孤独症一词尚未被世界熟知,国内对其更是知之甚少。现如今,国内家长对孤独症的了解依然不足,从医40余年的贾美香医生见到不少被耽误的,或是被误诊为智力发育落后、精神分裂等等,几经周折,辗转多地,最终孩子年龄很大了,才得知是孤独症。

近几年,经媒体的大量宣传,使孤独症逐渐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认知还是落后于西方。为此,我们也呼吁大家对孤独症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认清并了解孤独症的典型症状,进而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与干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12个症状,或许是自闭症的表现,家长注意!
如果没有“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你还愿意了解他们吗?
广州国际康复论坛|与中外专家一起走入孤独症孩子的神秘世界
“星星的孩子”也有睡眠烦恼!?
语言康复: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有哪些?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一文了解孤独症的诊断标准、轻重程度及干预方法儿童康复(脑瘫/孤独症等)中国康复治疗师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