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关于原生家庭,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怪什么原生态家庭,明明是自己不行

今天微博上的一个投票,让我再一次的想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在刷微博,忽然看到一个投票,是关于当父母要不要考试的内容。

有77%的都选择了需要考试。

洪晃说,对于这个投票结果,自己可以说是吓了一跳。

我以前看到有些父母只生不养的新闻,也想说,这些父母连当父母的资格都没有。生孩子,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任。

推己及人,我是非常理解那77%的投票的,不是说真的要考试,而是借此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满。

洪晃出生在一个很好的家庭里,父母都是文化人。

但是父母有文化,其实也不能代表就是一个很好的家庭。

洪荒说了一段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

她说:“我的父母离婚的时候我也对他们非常不满,我就去和我爸抱怨:你们怎么就离婚了,我怎么办。我爸对我说:'你可以把你未来的所有失败都归在我们离婚上,或者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1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前两天跟朋友聊天,还提到,我有时候也会将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或者性格里的缺陷,归结于原生家庭。

现在很多人都会接受这样的理念:我们当前的困境或者我们性格里的某些牵绊我们的缺陷,都有原生家庭的成因在作祟。

我也很认同这个理念。

我曾经也对家庭有诸多不满。

比如母亲遇到事情的时候喜欢抱怨和发脾气,有时候还会对我进行语言暴力和体罚。

比如小学开学每次都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给我报名,别人都欢天喜地,我却总要阴云密布一会儿,虽然交着一样的学费,但总是把被别人挑剩下的有缺陷的新书带回家。

比如母亲从来都不夸奖我,她甚至会夸一些根本不如我的孩子,对我特别挑剔。就连在学校被人打我出于自卫还手,回家都要被她骂惹是生非,我委屈的坐在灶台边添柴火,直到打我那个同学的家长上门道歉,我妈才收住叨叨。

有些问题,可能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的问题却只在我的家庭里才有。

到了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认识到了问题,去学习怎么做更好的父母,要正向教育,要多鼓励,要激励引导。

但是,有时候却因为对小时候的感受历历在目,因此会向相反方向做过了头,养出一些不是很有家教的熊孩子。

比如我上周在影院,一个男孩子摸瞎踩到了我的脚,一句话没说就过去了,我捂着我的脚龇牙咧嘴,只有旁边的朋友在给我劝慰。

比如在电梯里,在公车上,有些小孩拿着手机看电视,放着外音声音开到很大,如若旁边没人。

比如,有时坐动车,满车厢嗷嗷叫唤的熊孩子。

这些都是例证。

不过从我周边的人来看的话,这些也都有迹可循。一般情况下,熊孩子的父母都会有一些共性:比如,自己也在人群嘈杂里举着手机看视频新闻;比如,在批评教育的时候并非对事不对人,往往不能把道理讲清楚,只是用恶劣的语言大呼小叫,这和熊孩子大概也没有什么差别。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缺陷。

但是,就像洪晃爸爸说的,你可以把未来的所有失败都归在原生家庭,或者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洪晃说她当时很不理解这句话,但是现在她非常感谢爸爸当时这么说,因为这句话对她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妈小时候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打碎了碗要体罚。钥匙丢了,要体罚。早饭不喝羊奶,要体罚。尤其是在学习上,会更加严格。

我弟小时候,贪玩,有时候白天溜出去玩了,晚上回来就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有一年夏天,我弟在蚊帐里睡着了,我妈把我弟揪起来,让他趴在写字台边写作业,我弟刚要打盹,提前准备好的板子就开始敲他了。我弟非常厉害,经常在半梦半醒中做完了作业。

长大后,其实我们并没有埋怨过我妈在学习上的严加管教,反而会觉得当时应该再努力一点。

再努力一点,多学点画画舞蹈音乐什么的,该有多好啊。只不过,当时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

所以,严格要求并没有问题。小时候不理解,长大后受益了,自然就会理解了。

小孩子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凡是需要学习和坚持的事情,没有不辛苦的,遇到辛苦、困境、阻碍,没有定力,就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现在在宣传的快乐教育,我觉得是一种自我麻痹。

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除了日常的重复重复重复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因此小孩子在定力不够的时候,是需要家长做决策并督导的,毕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完全依赖兴趣而长时间进行下去。

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主要还是沟通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我妈是非常典型的打压式教育,她会让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什么可骄傲的。

就好像随便一个隔壁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就能碾压你,于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自信心被摧毁了,轰然倒塌。

在长大后的很多年里,就又变成自信心重塑的一个过程。在自己一点点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之后,慢慢建立自信,逐渐拥有自己的护城河。

但回过头来再看,也说不上来就一定有多糟糕。

因为小时候的受挫教育,导致长大后,遇到任何问题,都会觉得自己肯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和路径,不太怨天尤人,长成了解决问题型的选手。

朋友跟我说,咱俩都是金牛座,而且生日就差两天,为啥我觉得你更坚韧。

其实我就是习惯了受挫,习惯了在挫败里成长。

所以我不太说,就是默默的想办法,撑过去。

因为我始终认为,只要我撑过去了,肯定就会别有一番天地。

当然,前提是值得。

因为那些小小的成绩告诉我,想要拔节,就必须经历一点点疼痛,如果我撑不过去,可能就会变得愈加平庸。

我觉得我可以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却不太能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人,这样的信念也促成我不太容易放弃。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家庭,我们都在努力做一个成熟懂事担当的大人。

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里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唉,要是真的需要考试,恐怕就没有人有资格做父母了,人类就要毁灭了。”

2

虽然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但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是谁

父母的塑造并非天然正确,我们虽然都是父母的子女,但我们首先是个人。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首先我是我,其次才是女儿、妻子、父母、知己……

父母那代人,大多生在五六十年代,他们有他们的时代背景,可能有些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过、被爱过,不诉求爱,也误解爱。

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他们,或许还不是特别懂得什么叫做“成为自己”。

他们以自己目光所及的别人,作为参考系,把自己的孩子依葫芦画瓢打造成“完美小孩”的样子。

我记得有一个关于放养娃的故事。一个记者,背靠陕北黄土,采访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娃娃。

记者问:“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放羊。”小娃娃答道。

记者又问:“放羊为了什么呢?”

“挣钱。”

记者再问:“挣了钱呢?”

“娶媳妇。”

接着问:“娶了媳妇呢?”

“生娃。”

记者不放弃:“生了娃呢?”

……

小朋友想了想,说:

“放羊。”

放羊娃没有见过、感知过、憧憬过不一样的世界,囿于自己狭隘的认知里,过着看起来美满幸福的生活,再将这种幸福一代代传承下去。

教育其实也一样,也有它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可能是你的父母,也有可能是你所接触的世界。

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没有什么普世的规律。

唯一能有所遵循的便是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挖掘自我的力量和勇气,在一点一滴中慢慢积累。

成长和独立,并不是让我们与原生家庭割裂。

无论如何,我们将在感情上保持着非常深厚的连结,如果认知得当,这将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来源。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有着自己的人生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一直想要跟自己说的是,照顾好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姑娘,那颗少女心,我可以,并且也能够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发现并明白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然后觉悟,根据自己的发展,完善或者改变它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这样一个全新的自我才会产生。

所以,我很喜欢一句话,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近想要成为的自己。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某个人,但是我们却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就像洪晃父亲说的:“你可以把你未来的所有失败都归在我们离婚上,或者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3

关注自己的成长

即便到了40岁

关注自己的成长,永远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

那我们就先来说一说为什么我们要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

说一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人物,《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她离开家庭到了上海很多年了,但她一直把期待放在寻找恋爱对象、未来丈夫身上,所以她很努力的在寻求金龟婿。

后来有了男友王柏川,她希望王柏川努力、拼搏、上进,能在上海买房,买房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名字。

她的爱,急功近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可是王柏川做生意失败了,买房的首付是母亲终生的积蓄,王柏川母亲给钱在上海买房,但是前提条件是不能写樊胜美的名字。

樊胜美期待幻泡影,山盟海誓转头便成空。

樊胜美看似精明强干,却一直在公司处于中不溜的位置,原因是她选择在办公室做一枚老油条,幻想并期待从别人身上实现人生进阶的可能。

现实中,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有着高质的要求,却对自己的能力发展没有做出长足的打算。

他们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提升吸引力,最大的意图就是找个人为自己买单,把压力转嫁到别人的身上,而自己做那个无条件享受世界的人。

早上在微博上看了一段话,是一个百万粉丝的房产博主说的,如下:

绝大多数人40岁以后都得面临中年危机,我有几点建议:

1.谨慎选择打拼的城市,选择的标准是你的家庭收入跟房价比,简单的说,一套市区两居室比如90-100P,你有把握在40岁之前还清贷款,就可以考虑留下来,不然的话最好换一个房价低一点的城市。对于普通人来说,25-40岁这段工作时间,可能要经历1-2次失业,所以考虑房价承受力的时候最好不要想的太乐观。40岁以后失业的同时还要还房贷会让人崩溃。

2.只生一个孩子是躲避中年危机的好办法,一个不生肯定会遇到老年危机所以我并不提倡。二胎家庭的经济负担太重,万一中年失业,很容易引发危机。

3.从一开始就建立好职业发展的护城河,平时多下功夫积累技术或者人脉资源,最好在一个方向深耕,不要频繁的换方向,这样你的稀缺性会强一些,中年找工作的时候会抢手一些。

4.结婚。结婚不仅仅是生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你的人生增加一些安全性。特别是女的,到了中年以后依靠老公主力赚钱保证生活品质不下降的例子太多了,关于这点你真的别杠,我尊重也承认有女强人的存在,但90%以上的女性并不是。另外,结婚之后如果你生病了,好歹有个人可以无偿照顾你,这绝对是降低危机的一个方法。

5.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多锻炼,按时体检,尽量减少因病致贫的可能性,想想你人到中年工作没了,身体又不好,肯定是难上加难

6.尽量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培养孩子,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假设你到中年事业无成但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你的危机感会降低不少,因为你还有希望在下一代身上。

我觉得靠谱的选择还是保证自己及家人身体健康,且40岁以后不失业。其他基本没有什么用。

保证自己一直有赚钱的能力,那么像房贷、婚姻、孩子,你都可以自由选择。

尤其对婚姻的期待不能太高,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好不要期待通过婚姻来完成,当然除了生孩子这件事情。

我身边有的朋友,结婚后,选择全职在家照顾父母、老公、小孩,虽然家庭事务也够繁琐耗时耗力,但很多付出却不能被在外打拼的人所买单,一旦遇到争吵就会激发矛盾。

更何况,虽然选择回归家庭,但是对家庭生活的要求和质量并没有因此而下降,期望、所愿、梦想,都扛在了别人的肩上。

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别人并不会永远都如你所愿。他们有时候不能达到你的要求,有时候不愿意符合你的预期,有时候无法实现你的理想规划。

他们掌控着你的期待,你也就拱手送给了他们伤害你的能力。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对自己的问题应该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不要把所有的失败归咎给别人,是成长的第一步。

虽然有时候,也会感到辛苦、焦虑、无助,但也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向内看、向内求,才不断促使我们变得强大、变得坚韧,不断促使我们向上。 

一个阶段总会过去,新的阶段总会到来。

推荐:《哪吒》:爱,让我们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上篇:奇怪的餐厅。

每日穿搭

搜索公众号 “七十二朵云 ”

生活,可以很有意思。

作者小云:

管理学硕士,文字爱好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嫌弃的“樊胜美”们的一生
《安家》:疗愈原生家庭之殇,需要狠狠背叛一次
23岁女孩意外身亡,父母索赔41万为儿子买房:有些人,这辈子不配为人父母!
“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14字写尽婚姻百态,原生家庭的悲哀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童年带来的伤害毁掉一个人一生,超准原生家庭测试,测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