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一保定一日游(下)

上回说到保定八景,其中第一个是“市阁凌霄”,说的是保定市的阁楼都有凌云志,要上九重天。不过要是阁楼都有这样的凌云志恐怕不容易,有一个能凌云就不得了。你别说,这保定市还真有一个阁楼能凌云直上重霄九,这个阁叫“大慈阁”。


上回还说到汝南王张柔开挖莲花池,这位汝南王真是把保定当成了自己的都城建设,他扩建莲花池的同时还修建了这座大慈阁。这个年代就不用说了,和上回说的一样,1227年。这个时期中国属于南北不同朝代时期,南边有南宋,北边是金完颜,再北是蒙古大汗,纪元比较复杂。而张柔是汉人却先后降于金完颜和蒙古大汗,最后还参与了元灭南宋。


关于大慈阁还有一段传说。说从前,保定府一个员外家的千金偶患风寒,因为当时扁鹊华佗已故,李时珍还没来到,没有名医医治的情况下,小姐的病就被蹉跎了,眼看香魂就要守不住舍。这时候,员外家门口就来了一位游方和尚。员外给师父施了斋饭香茶之后,和尚便问员外“施主愁眉不展,却是为何”?员外便说了家遇苦难,找不到岸。和尚说正为解此难而来,说罢便进了后宅。和尚看了看病小姐的眼,从背着的布袋里掏出二丸仙药。小姐服下这仙丸之后,立刻就病去,芳香如故了。员外大喜,便求和尚名号,原来和尚叫“真觉禅师”。既治好了小姐的病,员外当然要想办法谢恩。他就请人雕了一座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像,千手千眼,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佛像完成之后就要有一座寺呀,他就命人在城中最高处建寺庙。建筑工程都要有设计单位,这个设计单位的寺庙图纸出来了,还做了一个模型。送到员外家审批,员外和小姐看了并没批准,而是说“看着别扭,回去重做”。设计单位拿回来一看,安放佛像的大殿看着是很不协调,可又不知道如何修改。项目组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真觉禅师又飘然而至,提示他们“加个坐儿”。众人豁然大悟,赶快修改设计,在大殿下面加了个座。大慈阁的高度有九丈九,说是不能超过玉皇大帝的楼,玉皇大帝的楼高十丈。寺庙建好了,佛像也立好了,员外命人在后院给真觉禅师单建一间房,请禅师在此住持。这个传说里没有说这座寺庙叫什么名字,而是说真觉禅师驾鹤西去后当地保定人为了纪念他而把这座寺叫做“真觉禅寺”。


这个故事说明了几件事,第一,大师能救人命,但是仅限乡绅及其家属,因为他的背包里只有二粒仙丹。第二,这里没说汝南王张柔的事儿,地方长官不是张柔,也没说建筑队的包工头是张柔,说明老百姓成心要把张柔从历史中抹去。第三,把大慈阁这个典型元代建筑用一个故事给遮了。

我们在直隶总督署门外的莲池路上向当地街客打听如何能到大慈阁,无人知晓;找了自认是当地土人打听,还是摇头。最后是找到坐在巡逻车里的人民警察,人家立即就告诉我们向前走一百米左手就是,都不带打磕巴儿的。


走到大慈阁左近,老远儿就看见了那个“市阁凌霄”。到了跟前儿一看,内部装修,概不会客。为了延续香火,寺方把香炉搬到了外面。当地人烧香倒是不拘一格,有在香炉里烧的,也有就地烧的,地上有一堆一堆的香灰。

内人之哥带我走到庙门旁边,越过墙头观赏后面的大慈阁。

我们大老远儿的到了这里,既然不开门,我们就只能恋恋不舍地站在那里纳闷儿。我说,咱们绕场一周看看,根据我的经验,施工材料进出肯定有门,咱们去那里试试,应该能进去看看。我们就顺着墙根向后面走去。从这个胡同看大慈阁,就好像在北京白塔寺旁边的胡同里看白塔。这个胡同两边都是售卖各种型号高香的,还有一名麻衣术士坐在那里随时准备演义某人的前途命运。

来到了寺庙的后身,后门上居然挂着一块“关帝庙”的匾。关老爷和观音菩萨坐在前后身,这还是真少见。

走到真觉禅寺西墙外,就看见了它的旁门,进门后的左道是当前和尚的宿舍,学名僧舍。这里果然是施工通道,我们进去和值班的官人聊了聊寺庙的情况,告诉她我们是从北京慕名来看大慈阁的。她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了。

因为正在施工,天王殿封闭了;但是后面的大慈阁已经油漆完毕,虽然不能进去,却是看到了将来开放后参观的大慈阁。非常漂亮。

这座真觉禅寺是典型的元代寺庙,蒙古人那个时候刚刚接触中华佛教,寺庙建筑还没有学会中华寺庙的布局格式。元代的小寺庙没有大雄宝殿,也没有四大金刚;它的主要建筑一个是天王殿,另一个就是佛殿。元代寺庙最重要的殿是在高台上的,这个高台要比中华寺庙大殿的基座高很多,所以应该叫高台而不是基座。元代小寺庙的高台上面是佛殿,比如这里的大慈阁。北方游牧民族虽然接受了中华大乘佛教,但是还没有完全学会中华寺庙的建筑布局,他们的寺庙里也多有一座高台,上面是寺里最重要的大殿。从大同华严寺也可以看出来这个特点,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坐在一个非常高的台子上,站在那个台子上可以看见全寺。华严寺修建于辽代重熙七年,也就是1038年。你别说,刚才提到的白塔寺也是元代建筑。白塔寺后来经过重建,除了白塔其它都不是元代的了,不过那座白塔也是坐在高台上的。

看完了“市阁凌霄”的大慈阁,谢过了寺里节日值班的官人,我们就奔向本次游览的下一个景点。 

下一个景点距离保定市区70公里,在曲阳县。景点的名字叫“北岳庙”。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最早提出“岳”的,但是只提到了东南西北四岳,而无五岳。五岳一说最早来自《周礼》,《周礼》是战国时期的书,它里面只提出了五岳,但没有说这五岳是哪五座山。五岳的概念来自中国古代对山神的崇拜,又与春秋时期产生的五行相合。作为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是第一位拜山神的,但他也只拜过泰山,当时叫岱宗。到了汉武帝,才正式订立了五岳:东岳泰山、南岳天柱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隋炀帝统一南北朝之后,把南岳改为衡山。

我们现在都知道北岳恒山是在山西大同的浑源县,一进浑源县,到处都有路标指往北岳恒山,再走近就有路标指往悬空寺。那这个北岳庙怎么会跑到河北曲阳来昵?带着一大堆疑问,我们就来到了北岳庙门前。

光是看这个庙门前的广场就可以想见此庙规模之大了。特别是门前的四对抱柱石,那个形制可以想象出这里原来的牌楼规模必是相当大的。

这里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又是如此庞大,节日期间却游客稀少,可能是因为太偏僻。

我们找到了庙里的工作人员,向她打听此庙历史。

原来历史上记载的北岳恒山是在曲阳县西北,主峰是大茂山。恒山应该是太行山的一支,从河北向山西一直延绵五百多公里,这个曲阳是在恒山之阳。从汉宣帝开始就在这里祭祀北岳恒山之神,当时有两座庙,一座在大茂山上;一座在山下。后晋的时候,大茂山以北被契丹盘踞,山上的庙逐渐被毁。而山下的这座庙却不断翻修、扩大。现在的这座庙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大约是在公元500年左右。此后的历代皇上就在这里遥祭北岳之神。

一直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从明孝宗弘治六年开始就有人嚷嚷搬山,叫做“移祀北岳”。当然不是真地把北岳恒山搬走,而是说把祭祀北岳之神的地点搬走。他们的由子是说当前的北岳是在京城以南,颇不成体统,应该迁移到京城以北的地方去。迁到哪里去呢?他们就说迁到恒山之阴去。那恒山之阴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就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山西浑源”这个地名。挑头的是兵部尚书,按说这个祭祀山神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已经刀枪入库的将军的业务,怎么也得是礼宾司的管辖呀。果然,礼部尚书就出来大喊“不可,此乃有悖祖制是也”!这个孝宗皇帝朱祐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南北事小,欺祖事大呀!便批道:“遵祖制”。直到明朝灭亡,嚷嚷派发起了四次“移祀北岳”都没成功。但是他们却有一条成功了,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万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86年,嚷嚷派成功地说服皇上批准将北岳恒山改封为山西浑源玄岳山,但是朝廷祭祀还是在河北曲阳。因此,明后期的时候就有两座北岳恒山,何其乱也?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一百年后,满大人进了关,也坐进了紫禁城当皇上。清顺治十四年,有一个刑科给事叫粘本盛的上了一本,还是说“移祀北岳”。这个给事相当于现在中办的办事人员,刑科给事就是刑部相关事务的办事人员。清朝给事是正七品官,这个粘本盛是满族,加升到正四品。这么一个小官,就因为常在皇上身边走来走去,他居然就能上本。结果那个顺治皇上还真就把粘给事的折子批准了,并且把山西玄岳山里最大的一座庙叫做恒宗殿的封为北岳庙。可能明朝的祖不是清朝的祖,所以顺治有持无恐。从此以后,朝廷祭祀北岳之神就搬迁到了山西浑源。

以上这是河北人的说法,我没听见过山西人是怎么说的,估计浑源当地人一定要说盘古开天地就把恒山开在了浑源,后来有一段时间被河北把恒山改成了曲阳大茂山,最后有顺治帝拨乱反正,把恒山又夺了回来。

北岳庙朝庙门进来之后还有一个二门叫做“凌霄门”,朝庙门和凌霄门之间是前院。进了凌霄门就是后院,北岳庙的主要建筑都在后院里,后院里面再没有墙了,就是一个宽大的场地。在后院的中路上还有一些建筑,首先是这座仪门,有一块横匾写着“三山门”。官员到此要整理一下装容,系上风纪扣,掸掸袖子上的土,帽子戴正,擦干净嘴上挂着的面包渣。

过了仪门是一座大殿的台基,说明这里应有一殿。这座殿叫做“飞石殿”,从台基遗址上来看,这座大殿规模很大但是规格并不高。大殿的占地面积很大,遗留的柱础直径也很大,正面的墙也很厚;可是它没有一个足够高的台基,台基的高度和前面的仪门差不多。这个飞石说的是陨石,曲阳一带传说中是落过陨石的。清代一文人叫王士禛写的一本小册子里有“相传舜望于山川,北至大茂山,大雪不能前,飞石坠,遂祀焉,即今曲阳庙。”这肯定不是这个传说最早的出处,里面提到了舜帝。据说正是根据此传说,北岳庙里建了这么一座飞石殿,里面祭的是舜帝捡回来的那块陨石。清末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飞石殿遭了一场大火,大殿全毁,而那块陨石也不知去向,再也没人见过。去年,也就是2015年,曾有人在大茂山捡到一块黑石,经保定的专家鉴定是一块石陨石,不知道和舜帝得而复失的那块陨石有没有关系。

北岳庙的正殿是最后面的德宁之殿。它坐落在五尺高的台基上,基座四周有汉白玉栏杆,踏跺(就是台阶)也带汉白玉栏杆,这种形式的台阶也叫慢道。基座上的大殿面宽九间进深6间,规模相当大,四周出廊,就是有檐廊;前面的月台也非常大。大殿上面是重檐庑殿顶,绿色琉璃瓦,没有脊兽。这座建筑是古代早期风格,从秦汉一直到宋代之前差不多都是这个风格,后来的金、元也有这样的。它的正脊比较短,脊吻比较大,所以屋顶看上去是趴在上面。现在新建的汉唐风格建筑差不多就都是这个风格,山西、陕西、河南一带的新建古屋多有这样的;开封例外,开封最近的历史是北宋京城,因此多用宋代风格。宋代之后的营造有所改变,正脊更长,脊吻稍小,屋顶看上去是立在上面,比例也更协调。

这座北岳庙看上去很长时间没有维修了,屋顶的琉璃瓦都看不出绿色了,瓦沟里积的土老厚。外面檐廊的柱子都有东倒西歪,到处的油漆也斑驳陆离。

德宁之殿里面祭祀的当然是北岳恒山之神。中国古代传说里,五岳的每座山都有一位大帝,叫做五岳大帝,那北岳恒山之神当然就是北岳大帝了。这个传说是来自古代中华民族对山岳的崇拜。《礼记》中有:“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封神榜》里也有五岳大帝的戏码儿,里面的人物是这样的: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五色神牛、金眼神鹰;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火眼金睛兽、铁嘴神鹰;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青骢马;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黄彪马;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蒋雄):乌骓马。五岳之神在唐代被朝廷封为王:东岳天齐王、西岳金天王、中岳中天王、南岳司天王、北岳安天王。到了宋朝,皇上还给五岳封了后,这个流传不广。元代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又给五岳加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现在的北岳恒山之神是明太祖给封的,当然,顺着下来就会有东岳泰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和中岳嵩山之神。

过去民间还是把他们叫做五岳大帝,现在拜山神的少了,我们在北岳庙根本就没有看见香火。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北岳庙已经没有祭祀作用了,只是作为文物了。

五岳大帝都有一些故事,据说北岳大帝在他们五个之中算是地位比较低的。传说中北岳大帝的来历各有不同,官方比较接受的是《恒岳志》,它里面说“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颛顼是黄帝之孙,号高阳氏。据传“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道教说“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看来,这位北岳恒山之神是长黑脸、骑黑龙,掌管江河湖海和财狼虎豹以及蛇蝎虫蚁,手下有七千兵丁。

北岳庙年久失修,而且为了防火在大殿里连灯都不点,一片漆黑,只能借着大门透进来的光看里面的情景。神像是这样的,果然是黑面帝王。

大殿内东西墙上有壁画,整面墙都是。听旁边团队的导游说,这两幅壁画叫“天宫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非常罕见。东墙的画叫“云行雨施”,西墙的画叫“万国显宁”。就是北岳恒山之神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平安。壁画虽然看上去年代久远,但是保存得还很完整,只是色彩暗淡了。整个画面气势很大,飞龙、神仙、妖怪都有,还有祥云等等。光线太暗,导游都是拿着手电照着讲解。

出了大殿,看见东西院墙边上有很多碑,院子中间东西两侧还有一些碑亭。这些碑很有名,都是历代各朝皇上来拜北岳大帝的祭文,或者诗词。从北魏开始各个朝代、各种字体都有。如果有时间,一块一块认真看过去,一定大有收获,都是书法大作。

从北岳庙出来,时间不早了,我们两人就赶快登上京昆高速往家走。走到半路,天降大雨于斯人。我们突风冒雨地往前赶路,终于在晚饭之前赶回了家。据说当日的京石高速进京方向大堵车,我们还好没有落入那个陷阱。

这次保定一日游很圆满,看了四处景观,还都很有历史文化积淀,很有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北岳恒山
【道教知识】——北岳大帝
中国名胜金银纪念币
河北北岳常山洞,道教第五小洞天
“踏黄土高原、观华夏古迹”(三)一一游五岳之一“北岳恒山”
古北岳恒山| 我要的是千万人中有人为我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