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六):清西陵

策马冀南逾三日,观景几处近如戏。往昔王宫镶金殿,今日荒野黄土堆。

冀南一带是古黄河流域,所以古迹甚多,因为那里也是中华民族发祥之地范围内。古代的黄河从现在河南郑州下游一带向东北行走,经过现在河北的邢台、巨鹿和古代的大陆泽,在现在天津一带入渤海。北齐文宣帝修了上集我看的那个响堂山石窟,而且他还修了另一座祭奠祖宗的庙堂,就是中皇山的娲皇宫。这次冀南之行,看了最早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丛台,武灵王登基是公元前325年;西汉初年的曲梁县城,公元前100年,现在的广府古城;东汉末年的邺城三台遗址,公元210年;北齐的响堂山石窟,公元550年;隋代赵州桥和弘济桥二座古桥,公元600年。如果把广府古城算作明成化的,那就是公元1480年;再要把邺城从齐桓公帮卫宣公重新建国算起,那就是公元前629年。这六处景点看下来,历史跨度居然有二千一百年。

我一边想着这些景点,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过了石家庄,过了保定,突然看见清西陵的牌子。得,一打把,我就上了清西陵的道。

过年前刚刚看了清雍正的原王府、乾隆修的雍和宫,我这次去看看雍正的皇陵吧。

这个雍正皇帝即位后不久,大概在雍正八年(1730年),就开始建陵。一开始他是考虑过建在东陵的,后来说那里原来选的那个坑里渗水还尽是沙子,他就传旨重新选址。派出去的探子在北京周边暗访了一圈,回来报说“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目。我顺着他的来路把秘密探回来了。”雍正跟着他去了易县的永宁山,一看,果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便在这里开始挖坑建陵,建好的陵就是泰陵。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他爸在北京西郊盖了一座园子送给当时还叫胤禛的雍正。胤禛即位改名叫雍正以后,就把这个园子扩大成了圆明园。雍正天生怕热,还曾经中过暑。他到了夏天就在圆明园办公,图的是凉快。雍正十三年(1735年),暑期刚过的八月,他就不明不白地“暴卒”。清宫记里说他二十一日还在办公,二十二日就觉不适,二十三日病危招太医,当天夜里就薨了。有人说他是中风,也有人说他是吃错了药。雍正年轻的时候喜好炼丹,对外表明一心成仙,不窥皇位。即位以后,还和炼丹道士有来往,因此有吃错药一说。雍正眼睛不好,喜欢老外送给他的眼镜,我估计他肯定眼底不好,说明血压特高。夏天暑热,他又怕热,估计脑溢血的可能性非常大。还有一种说法,说这雍正早年的文字狱得罪了江湖,文字也是江湖嘛,后来就有吕四娘在圆明园刺杀雍正,还把他的头拿去祭祖了。你说这雍正,上位很蹊跷,这驾崩也很蹊跷哈?

雍正驾崩时,泰陵还没有修好。一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泰陵才完工,雍正才得以下葬,谥号至诚宪皇帝,全称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在太庙里的庙号是世宗。谥号就是对皇帝的死后评价,所谓的盖棺论定;而庙号是在皇家太庙里祭祀时牌位上的名号,第一位皇帝叫“祖”,第二位叫“宗”。此为“祖宗”一词的来历,就是家里第一、二代先人的意思。努尔哈赤庙号叫清太祖,皇太极就叫清太宗,雍正叫清世宗。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的第一座陵墓,因此清西陵的大红门就在泰陵的正南方,泰陵的神路就是清西陵的总神路。走在神路上往陵墓那边看,这神路肯定不平。

神路上的垫脚石肯定是原物,已经有不少破损,不知道是战争造成的还是游人给跺的?走到头就可以看见并排三座三孔桥,下面是人工挖的河。明清陵墓讲究背后靠山,面前流水。

站在桥上想试试能不能看见泰陵的全貌,不行,看不见。但是能看见神道碑亭的全貌,很规整的一座碑亭。

清朝皇陵基本上是遵循明皇陵的制式和布局,陵墓建筑群的最前面是祾恩门,五间三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高等级的皇家大门。

明皇陵的棱恩门上一般有“祾恩门”额匾,这里没有。进了祾恩门就可以看见正殿。

这里有匾了,隆恩殿。明皇陵是“祾恩殿”。

殿前广场东西两侧有配殿。

等会儿,煮猪头的神厨呢?一打听,原来在祾恩门外。想去拍一张,人家不让,说那里现在是派出所。

隆恩殿前的月台上肯定要有香炉的。

殿门不知道上次是什么时候抹的油漆了,都已经掉色了。

进去一看,呵,很高级嘛。大殿中央是三间暖阁,中间一间是明间,门口摆着一把龙椅、一把凤椅。这肯定是雍正皇帝和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的座位,估计有皇帝来谒陵的时候会把雍正和皇后的遗像安放在龙凤椅上。龙凤椅前面有供桌,看了一下贡品,龙椅前面倒是有酒;凤椅前面是矿泉水;凤椅前面还有各种水果,龙椅前面却没有,可是龙椅前面有一块腊肉。这都是什么人来给上的供呀?

暖阁里面有一架大龙床,上面挂着蚊帐。哈哈!一听这就是乡野村夫,根本不懂行。那叫挂着帷幔的神龛仙楼好不好!东西暖阁里面太暗,看不见有什么东西,估计屋里面怎么也得有俩收毛衣的樟木箱子吧?

大殿里正面的四根柱子上都包着金箔,上面还有好多龙啊凤啊的吉祥图案。

隆恩殿后面就是所谓的三座琉璃门,这是后面寝院的大门。寝院嘛,就是死者长眠的地方呗。就像太庙里的寝殿,皇帝牌位睡觉的地方。

后院的最前面按制肯定是棂星门,这二根冲天柱的柱头上是横放的两只狮子,面对面。明皇陵的冲天柱是木制的,这里是石柱。

棂星门后的五供台,中间是香炉,然后是花瓶,最外面是烛台。这里是皇家女眷上供的地方。

后面就是方城,方城后面的宝城围起来的就是封土堆宝顶,宝顶下面是地宫。

从方城后面的宝城坡道可以上去,上面就是明楼。

明楼里面有一块碑,上面写着满蒙汉文“世宗宪皇帝之陵”。这叫庙碑,上面是庙号。

站在明楼前面往下看看,视野并不开阔。感情当年乾隆站在这里也看不了多远,和我现在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嘛。电视剧里的皇帝站在这样的地方都要嗟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说他根本看不了多远,有什么可嗟叹的?

这句话出自《诗经·北山》,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段是作者站在北山上所叹,他既然站在那么高的北山上,那肯定看得远呀!其实这是臣民之叹,而非王者之感。孟子对此有解,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不要望文生义而瞎猜诗意,要从字词体会作者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北山》的第一句是“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是说在北山上干活采枸杞子,一天到晚累得贼死,为了给大王干活,家中父母都顾不上照顾。后面接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意思是说天下的地都是大王的地,天下的人都是大王的人,偏偏累我一个人,天下何以如此不公也。现在这些古装电视剧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单摘出来让皇上说,明明就是断章取义嘛。贻笑大方还是小事,完全误导良民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兹事体大!

遐想之间一侧身,咦!这里怎么有一棵黄山迎客松?

那个宝城走一圈也不少路呐,免了吧,我下楼啦。下了楼,再看一眼方城之门对着的琉璃影壁。

因为传说里有吕四娘刺杀雍正,并枭首祭祖之说;而且说雍正下葬时无头,是铸了一颗金头下葬的。笃信这一传说的人就一直惦记着能不能打开泰陵地宫看看,可是一直不得计。1975年,清理清东陵乾隆的裕陵地宫之后,就有一批人来西陵查看。发现上面那座琉璃影壁有一个盗洞,不是那个白点的地方,可能是旁边金刚墙掉砖的地方。那这泰陵地宫肯定已经被盗了呗,不过彼时摸金校尉都是只拿财宝,不动遗骸。现今这一批人就向国家申请发掘泰陵地宫,国务院在1980年还真就批准了他们的动议。当年4月的一个扬沙日,省市县文物局领导全部到场,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也都架起了各式机器,大家准备看雍正的头。沿着盗洞口向下挖了2米之后,发现盗洞到此为止了,说明那个摸金校尉折于此处,泰陵并没遭劫。就有人在当天的《北京日报》上发了消息“号外号外,泰陵平安无事喽”,这就被每天看报的当时考古所所长夏鼐知道了。夏鼐当场就急眼了,他就放下报纸立即骑上摩托到国家文物局找新上任的局长任资斌,要求发文立即停止泰陵地宫发掘。批准发掘可能是上一任局长王冶秋的工作,新局长并不知道细节,但是一听说泰陵完好,还是赶快下令让考古队住手。结果泰陵发掘就此终止,探坑又被填上,影壁恢复原样。雍正金头之谜未解,大家都很遗憾,而且考古的人刨坑挖土没挖够,当然觉得不过瘾。后来,为了让他们过一把挖土的瘾,1980年7月把已经被盗的清东陵光绪皇帝的崇陵地宫又挖了一遍。这是泰陵地宫遇险的故事。

泰陵的建筑虽然已经显得破旧,油漆斑驳,可是结构还是完好无损的。看看隆恩殿的这个飞檐。

再看看隆恩殿上面的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还是非常漂亮。

看完泰陵,这次冀南行算是彻底结束了,泰陵就是那拉秧的景点。策马回京,晚饭前到家正好赶上吃饺子,瓜馅的。

连载结束

(修订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遗产之中国——明清皇陵
1980年抢挖泰陵,雍正“金头”之谜即将解开,却被紧急叫停
雍正的泰陵地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专家:不是不开放,而是不敢
2007-12T《清皇陵建筑》特种邮票
丝线吊葫芦,大龙腰结,清西陵之泰东陵
从清西陵看风水的政治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