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秋走皖南赏古徽州之一:徽州古城

清康熙帝喜下江南,其孙乾隆下之愈甚。他们下的那个江南是明代的南直隶,就是南京应天府辖区。清初改为江南省,不久即拆分成江南左和江南右两省。江南是鱼米之乡,富豪遍地走。富豪有钱,他们就送子弟去读书,或者请先生来家教书。读书的人一多,就会特产秀才状元之流的文人。当年科举上榜的进士们差不多有一半产自江南,因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论。所以说江南是人杰地灵。到乾隆年间,正式把江南右省设为江苏省,江南左省设为安徽省。江苏是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而安徽则是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其时江南省虽已拆分,但乾隆去南方考察还是叫做下江南。

清早期有一个文人叫孔尚任,是孔子先生某代孙,曾写了一出好戏《桃花扇》。孔尚任说“天下有五大都会,为士大夫必游地,曰燕台,曰金陵,曰淮扬,曰吴门,曰武林”。燕台是说的北京,吴门是说的苏州,武林是说的杭州。你看五大都会江南省占了三席。我虽不是士大夫,这五大都会我倒是都去走过。江南古城还有一处著名的,就是徽州。这徽州我还不曾去看,这次便就趁癸卯暑去之后走去赏之。

徽州其地甚古。据掘地党考证,地下有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六千年,是共工氏的根据地。你别看它颇有历史,可徽州之名却是很晚才出现。投降派宋江帮着宋徽宗消灭方腊之后,当时的赵家老爷赵佶设立了徽州府。徽州府管着下面六县:歙(念社)、黟(念壹)、休宁、绩溪、婺源(念雾圆)和祁门,叫做一府六县,婺源前些年划给了江西省。

徽州是文化古地,朱熹是徽州婺源人。画中国画的黄宾虹是徽州歙县人,画铁路图的詹天佑也是徽州婺源人,这两位算是新安画派人物。文房四宝中著名的徽墨和歙砚就是出自徽州,造宣纸的宣城和造湖笔的湖州也都距离徽州不远,出端砚的肇庆离徽州不近。有文化的地方写书人就多,写了书就要印刷出版,所以徽州就还出了一个毕升来改进印刷术,发明了活字印刷。徽州还是徽商大本营,最有名的徽商胡雪岩就是徽州绩溪人,既有红顶戴,还有黄马褂,不可一世。

徽州文化非常丰富,号称东南邹鲁。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中就有徽学,另外两个是敦煌学和藏学。文化的一个很重要领域是艺术,建筑就属于艺术范畴。徽派建筑就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风格之一,徽派建筑式样传遍半个中国,淮河以南各地建筑虽有不同样式,却都是来自于徽派建筑风格。

徽州名声在外,可是自己的老城早已破败。为了把自己的名声充分利用起来,近年又在原址遗迹上恢复了老城。

这座城门不是古城的东南西北门之一,而是一座旁门,大概在西北方位。这个方位在八卦图上叫“乾”位,那这座门就应该叫乾门。城台是明式的,城楼是宋式的。你看那个门楼,很新,但还是徽派式样。二层楼,重檐歇山顶,砖雕脊墙,高高翘起的戗脊叫做嫩戗,正脊上不是正规的鳌鱼鸱吻,后面再说。檐廊下的梁枋是宋式的斗栱抬梁。最特殊的是它的门洞,上宽下窄。我以前并没见过这样的门洞,便在门下转了一圈,找了一个专家咨询了一下。他说这城是宋代所建,城门洞就模仿了宋代官员帽子的形状。

城门外还要有一些装饰品,当然都是新凿的。

城门口居然还有一对狮子。

这是擅卖萌的徽派石狮,手里不仅有绣球玩耍,嘴里还叼着绶带。

因为这座狮子手里的绣球,门内大街上的骑街楼就叫做“绣球楼”。

既然是旁门,进来后的街道当然就是左道。左道的特点就是不能通天,前面就是堵路楼。楼后面被今人建了一座广场,盖了一圈徽楼。

还挖了一个水池,搭了一座白石桥,池畔立了一座灰雕九龙壁。

这就是一座新建的商业广场,当年即使有楼,也早都被扒了。

中国的古城布局都是有规制的,从汉唐的里坊制到北宋之后的街巷制。无论里坊制还是街巷制,都城每边三门,棋盘街道;府州每边两门,井字街道;县城每边一门,十字街道。徽州虽是府城,却是基于歙县老城,城里是要有十字大街的。十字大街的交叉点即是城中心,十字中心要有一座钟楼或者鼓楼。徽州古城的十字大街还在,像西安一样都改造成现代街道了。十字大街中心既没有钟楼,也没有鼓楼,什么年代拆除的已无人知晓,可能是宋代。十字大街的西大街现在叫做中和街,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西大街向西通往古歙县城西门,就是下面这座阳和门。

上前看一眼城台。

可以看见不同年代修葺的痕迹,最下面是石头,上面是砌砖,再上面又是石头。原来这徽州城古时是一座石头城。明代始,夯土城墙多外砌城砖,像这样的石头城当是明代之前所筑。

徽州古城最初是歙县的县城,宋代设徽州后,州府也设在这里,便在阳和门外又砌了一道墙。看看阳和门外的外城门,这就是一座瓮城门。

内外城墙之间坐北朝南有一座楼,叫做谯楼。

这座谯楼实际上是一座城楼,这段城墙两边连接徽州内外城墙,在西门这里封闭成了一个庭院。谯楼下的城门也是上宽下窄,不像阳和门上下一样宽。门洞内两侧墙上各有一排十三根墙柱,这叫排栅柱,宋代特有。

和前面的乾门一样,这城楼是宋代风格。城楼两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层有一圈檐廊。灰瓦重檐悬山顶,鳌鱼鸱吻。乾门、阳和门和这座谯楼正脊上的鳌鱼并没有咬住正脊,而是咬着上翘的卷杀,应该叫做鳌魚卷杀。结合两面平坡,这上层屋顶颇有秦汉遗风。你再注意看,砖雕正脊的脊背上站着有脊兽。腰檐是纯徽派风格的,戗脊是上翘的,但不是玩儿命翘,这个有别于嫩戗,是叫做水戗。这谯楼的两层屋顶风格迥异,看上去反差有点大。据记载,此谯楼初建于宋徽宗的宣和年间,距今九百年。

谯楼就是城门上的瞧楼,瞭望用的。孙权当吴王时曾“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除了瞭望之用,谯楼通常还安装有钟鼓,晨钟暮鼓之声即由此放出。唐人有诗曰:谯楼夜促莲花漏,树阴摇月蛟螭走。徽州城中十字大街中心无有钟鼓楼可能是把钟鼓功用放到此谯楼了。

歙县阳和门外有徽州府城墙,这当年的知府大人便不去阳和门内和歙县知县捣乱,他把徽州府衙就设在了这里。进入谯楼城门,对面便是徽州府衙大门。

隋炀帝的大业年间,歙县地方土豪汪华占了歙县称王,在这里建了他的宫殿。这是最初的徽州府衙,现在的这座徽州府衙是十年前在原址复建的明代弘治年间府衙。目前被定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门前立着一座文保碑。

看上去府衙广场是要办活动,搭台遮挡了府衙大门。这是三间王府大门,门扇在中柱,穿带板门,也叫棋盘门。明间有一对报鼓石门墩,门槛非常高。

看看府衙的报鼓。

门殿两边各有两间门廊。门殿和门廊正脊上的砖雕鳌鱼咬着正脊,这是徽派的鳌鱼鸱吻了。看来宋代是鳌鱼卷杀,明代演变成了鳌鱼鸱吻,徽派建筑元素也是与时俱进的。

进了大门便是府衙正堂廷院。

这个布局不对呀?府衙进门应该是还要有一座仪门的,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官民至仪门前须下马落车,整理好自己的仪容,用手在脸上捏出一个笑模样,这才能进入正堂。这么说,前面这三间王府大门就应该是仪门。那府衙大门在哪里?只能是那座谯楼城门。其实上面那张谯楼图片是它的北面,朝南的正面是挂有“徽州府”门匾的。它真地就是徽州府衙的大门。

按照规制,明清官府仪门内是必要有一座“官箴”碑的,正面应有“公生明”三字。据考这个官箴是明朝山东巡抚年富所创。年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永乐年间即入仕。正统年间官至河南左布政史,相当于河南省长。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登基的天顺年间,年富出任山东巡抚,提出“公生明廉生威”的为官座右铭。此六字出于南北朝刘宋政治家司马哲的《官箴》一书,其中有“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弘治年间的泰安知州顾景祥,是最早将此六字箴言刻字立碑于官府大堂之前的人,他将此官箴碑立在泰安府衙正堂之前廷院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顾景祥一生也是为官清廉。

此后,这为官六字箴言逐渐流行于官府,无论廉否,官人都把它刻碑立在院中。我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即见过此“公生明”三字,那是刻在一座牌坊上的。重建的开封府衙内现在也有这么一座官箴碑,那是宋代的包老爷府衙。

徽州府衙的官箴碑就在上面图片中那座四柱石亭内,上去看看。

此碑正面刻“公生明”。这是给告状百姓的温馨提示,让你放心告状,堂上的老爷很公正。背面刻的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出自五代时期后蜀末代皇上孟昶(念梦厂)的《诫谕辞》,宋太宗赵光义摘出此十六字作为《戒石铭》,提给官员们做座右铭。开封府的戒石背面就是这十六个字。

戒石亭后两边各有相对的一座四柱凉亭。

檐下挂有“息民亭”额匾,可能是告状的小民候讼之处,原告坐东亭,被告坐西亭。

上前仔细观赏知府大人的大堂,也就是正堂。

正堂坐在二尺高青石台基上,前有月台,月台上有一圈明式白石禅杖栏杆。月台前是一路宽大的扶手踏垛,扶手却是一对石狮,也是徽派的。成对出现的石狮按制应是男左女右,这里的狮子没看明白。

正堂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敞厅,前有三间出厦,前面敞开,不设门窗。因为前出厦,所以屋顶看上去是勾连搭的斗拱抬梁灰瓦双券硬山顶。站在官箴碑前看,眼前是一队砖雕屋脊。

正堂砖雕脊墙,两端是和仪门一样的鳌鱼鸱吻。可以看见出厦檐下柱上的雀替是明代式样。这个屋顶的飞檐虽不似唐式那般深远,却也比一般的明式屋顶飞檐要大。

进去看看正堂屋顶。

正堂内是彻上露明造,没有天花板。可以看见正堂柱间是伪单翘单昂五踩斗栱,这是内檐补间斗栱。大堂屋顶的梁枋都硕大无比,这是徽派建筑特色。图片中的横枋是正厅的额枋,它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圆咕隆咚的,这叫冬瓜梁,断面像冬瓜,徽派特有的建筑构件。

再看看它的梁架结构。

别看它横枋上有柱间斗拱,但它不是斗拱抬梁结构,而是穿斗式结构。抬梁式结构是先把柱子立起来,在柱顶架上横枋纵梁,然后一层一层搭上去做成屋顶。穿斗式则是先用穿斗梁把柱子连接成纵向的一榀框架,然后把若干榀这样的框架立起来用横枋连接成为房屋的框架。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穿斗式的柱头直接顶着檩,而抬梁式则是柱顶上有柱顶梁。穿斗式梁架在北方殿堂建筑中已不多见,南方徽派建筑仍有很多继续采用的。

你再注意看上面的图片,可以看见有的檩下面的柱子并不落地,这叫悬柱,也叫断柱。说明这座正堂屋顶并不是纯正的穿斗式,而是变化后的穿斗式,纯正的穿斗梁构架是所有柱子都落地。采用悬柱的目的类似于减柱,就是为了室内显得更宽敞,毕竟这是老爷的大堂嘛。

看看大堂。

明间后金柱之间装背屏,背屏前设地坪,地坪上是老爷套件家具。前有条案,也就是“公案”,这是老爷的写字台。老爷当然不能站着判案,所以条案后面有老爷坐的太师椅。老爷也不能空手判案,所以案上还要有纸墨笔砚和四个签筒。这些办案必备家物什儿之后,还要有仪仗。最厉害的仪仗是老爷背后的那架屏风,海上日出刻花三扇屏。这幅画叫做海水朝日图,通常解释为前面坐着的老爷“清如海水,明似朝日”。眼前这幅海水朝日图上如果有一只仙鹤,那就说明前面坐着的是本朝一品大员。坐堂的都是文官,武官没堂可坐,武官都是坐帐。这些桌椅屏风都是楠木雕刻。

背屏上挂着一块“明镜高悬”横匾,别质疑那个“”字,古代就是这么写,表示月亮照着窗户。隶书中也可以把左边的日写成目,也没错。明镜高悬典出西汉经学家刘歆(念留心)的《西京杂记》,说“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老爷官堂挂“明镜高悬”匾一是说本老爷判案公正廉明;二是说给原告被告:你们如果说假话,本老爷立即可知,你便罪加一等。

正堂前檐柱挂一副廉政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养廉隅。你看,古人是说“养廉唯俭”,根本没有什么“高薪养廉”。俭是自我约束,不放纵。这是说当官要约束自己的欲望,薪益高则欲益多。

前金柱又挂一副联:患寡患贫,患闾阎疾苦未平,莫向讼庭甘对簿;以养以教,课殿最拊循乏术,重新官阁愧峨冠。上联是说对百姓疾苦要有悲悯之心,别惹百姓告状;下联是说别当庸官,科举成绩再好也比不过治民有术。

堂前除了文官的那些仪仗执事,居然还立着斧钺刀枪十八般兵器,这是要把官司输家剁为肉泥?

其实知府虽是大人,坐在堂上还挺威风,但并没有当堂杀人的权力。死刑案都要报到刑部,还需要大理寺和督察院复核监督。重大案件就有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三堂会审,之后才会有死刑核准。最后还要皇上“勾决”,皇上才是掌握臣民生死大权的唯一一人。

徽州府衙内的一进院正殿就是老爷的大堂,老爷在这里办理公务,迎接圣旨公文等上级文件,反正是做那些看似正大光明的事儿。我说“老爷”是因为坐在这个大堂上的官人职称不同,要根据年代来看。宋代之前府长叫太守。最初宋徽宗设立徽州府时,这里坐的是知府大人,知徽州府事。宋代知府常是从中央空降,多有二品大员。元代徽州升府为路,坐在这里的老爷是达鲁花赤,就是路长。元代无论县、州、府、路的首席长官都叫达鲁花赤。明代恢复宋制,坐在这里的老爷又称作知府了。明代知府是从基层选拔的,授正四品。清代这里坐的还是知府,改为从四品。清代知府常被称作“府台大人”,那是比他官小之人对他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局座”。

正殿两边有东西庑房各十二间,三间一组。这些庑房是知府手下的办公室,看看其中的一个办公室。

工房是明代州县六房之一,专管营造、采买著等事项。六房是对应六部的吏、户、礼、兵、刑、工房,徽州府的六房就在这些庑房里办公。六房的领导叫给事中(念几事中),正七品,上面图片里当年坐在那把圈椅上的公人就叫做徽州工房给事中。

从正堂背屏后的后门出去就可以进入二进院。二进院里的正房当然就叫做二堂。

二堂也是一座敞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也是穿斗式梁架灰瓦单檐硬山顶。正脊上面站着三对怒吼的小狮子。它的正脊两端又变成鳌鱼卷杀,没有四条垂脊。屋顶坡面弧度非常小,十分类似秦汉两面坡顶。弧度小的两面坡顶没有圆弧给水加速,排雨水效果稍差,弧度大的屋顶雨水可以排向远方。二堂两侧山墙向前延伸就成为二堂两边的庑廊,庑廊墙上开有月亮门。

进去二堂看看。

二堂是老爷不办案时的客厅,接待上级官方访客的地方。老爷也在这里和有关各方商讨案情,暗中办案。徽州府衙二堂没有摆放家具,典型的二堂布置是背屏前摆条案、方桌和两把太师椅,这是主人和嘉宾坐的。左手的主位以下是主人的手下席位,右手的客位以下是嘉宾的随从席位,都是扶手椅配高几。

后金枋上挂一块“清慎勤”横匾,出自《三国志》中晋武帝司马炎之口,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慎勤”就是清廉、谨慎和勤勉。这块匾像前面正堂里的“明镜高悬”匾一样,都没有落款,似是出自一人之手,当是歙县书法家之一。

背屏上画着当年“徽州一府六县舆图”,舆图(念魚图)就是地图。

二堂两侧墙上挂着知名的徽州先人石刻画像。

上面东墙上有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家都知道他。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被尊称朱子。朱熹祖籍是徽州婺源,但从他父亲那代就迁居福建了,而且朱熹也是出生于福建的。朱熹入仕出名后,并没有回过徽州做官,所以把朱熹像挂在这里有点拉大旗做虎皮的味道。

对面西墙上大家最熟悉的是苏辙,苏轼的弟弟。苏家是蜀人,居住在眉州,所以眉州世以东坡为幌子。眉州特产进士,两宋年间便有“八百进士”一说。北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登进士,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死后,苏辙泣血为其写下著名的《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埋在地下的墓碑叫墓志铭,立在地上的墓碑叫墓表文,神道碑就是墓表文。

这苏氏两兄弟虽已中进士,却在嘉佑六年又参加了制科考试。这是特设的皇帝选材考试,考卷文章不是类似于八股文的固定格式,而是皇上问政,考生作答的策论。这次制科主考官是司马光,最后,苏轼得三等上,苏辙得四等下,比他哥哥还牛。宋代制科得中的最后多当上了宰相,苏氏两兄弟却是例外。北宋神宗赵顼(念赵须)的元丰七年,苏辙在徽州绩溪当了一年县令。就是因为这当了一年的绩溪县令,苏辙画像被挂在了徽州府衙二堂西墙上。苏辙最后官至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正三品;荣誉称号最高至龙图阁学士,和包拯一样。

二堂后面的内堂不能叫三堂,它的正式名称叫知府廨。

这座内堂客厅也是一座敞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可以从上图中看到它明间的梁柱结构,檐枋是冬瓜梁。你再看它的檐柱,上下渐细,这叫收杀。徽派建筑的这种上下收杀柱叫做丝瓜柱,冬瓜梁配丝瓜柱是徽派建筑的特点。穿斗式梁架和丝瓜柱都是非常古老的建筑元素,秦汉既有。秦汉的柱子只有上面收杀,就简单地叫做杀柱。一直到唐代,建筑的形式、风格似乎变化都不大。宋代是中国建筑大发展时期,徽派的这个冬瓜梁丝瓜柱就是宋代形成的。

廨本意指官吏办公室,后来泛指官府内堂,也就是宅邸。这座三堂即是知府官邸正堂,也就是客厅。现在没有知府住在这里,地方官家便把这里出租开店卖文玩了。

内府客厅后门外的光景和前面所见很有不同。

原来这座门出去便是老爷宅邸的后花园。

老爷花园里一定要有水,要有山;水是真水,山是假山。池畔要栽树,池中要种荷;树是真树,荷乃伪荷。园中少不了斋堂回廊。

最大的要数清心阁,正在老爷内堂后面,也是府衙中路最后一座建筑。

木制二层楼,典型的徽派民间建筑。因为它的台基架在水上,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水榭。一层开了全面窗,都刻了木头花。开窗当然是为了探头伸手去水中捞月。

府衙里除了大老爷,还要有诸等属下办公的地方,正堂两边庑房里有六房办公室。前面说二堂庑廊上有月亮门。

东庑廊月亮门出去是上手府衙东路。下面这是管钱粮的通判署,后面还有管军务的同知署。

西庑廊月亮门出去是下手府衙西路。

西路也有知府下属办公室,看看下面这是明清时期掌管府衙内部事务的经历署,相当于现在的总务处。

清灭之后,徽州府衙废弃。民国时的歙县法院进驻旧府衙,还是判案的地方。新中国的歙县人民法院也还在这里,仍然是判案的地方。这些法院是不是还把大堂做审判庭?至新世纪来时,这徽州府衙仅余二堂建筑。直到2009年,歙县政府才想起来重建徽州府衙,把它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地点。想一想也对,说徽州文化如何如何,结果现在连一个徽州地名都没有,岂不是很荒谬?重建后的徽州府衙还在原地,他们说是按照明弘治年间图纸复原的。我并没见过这张图纸,也就无从判断这次复建逼真否。但是,这座府衙获得了2014年的鲁班奖,叫做“歙县徽州府衙修复工程”。既然是修复,那就是说府衙还在呗,因此,安徽省将其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看完徽州府衙,从阳和门重入古城。这是徽州古城的内城,也就是前面说的歙县县城。阳和门就是歙县西门,进去当然就是西大街,也就是前面看过的中和街。阳和门内立着一座牌坊。

这是前后两座四柱冲天牌坊用梁枋连在一起的,所以有八根冲天住。从侧面看,它是两座两柱冲天牌坊。当地人管它叫做“八脚牌坊”,爬行动物没有脚,这座牌坊有八只脚。我在珠海曾见过一座梅溪牌坊,也是前后两座四柱石牌坊,但那是用上面的庑殿顶连接在一起的,和徽州古城这座八脚牌坊完全不同。这座八脚牌坊是仿木石牌坊,冲天住之间是石刻单檐歇山顶。枋梁上布满徽州石刻,都是吉祥兽。其中有助黄帝打败蚩尤的翅龙,叫做应龙;有献河图的龙马;有祥瑞的凤凰、麒麟和狮子;还有祥云和蕃草。

牌坊柱子前有常规的石狮子,都是坐着的。但还有非常罕见的下山狮。

牌坊的正面是朝东一面,明间额石上刻着“上台元老”,背面刻着“先学后臣”。四面两层横枋之间的垫板上刻着“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那这就是许国的功名牌坊呗。因此,它在当地的正式名称是许国牌坊。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上面的字都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题。

“上台元老”中的上台意指上台、中台和下台里的上台,上中下台通常是说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先学后臣”就是学而优则仕。

许国不是西周时期设都于许昌的那个诸侯国,而是一位明朝大臣。许国是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万历帝朱翊钧是嘉靖帝朱厚璁的孙子。许国初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万历初年任日讲官,为皇上讲读经史。当时万历帝还小,只有十岁。经常给皇上讲读经史,当然就易受皇上赏识,万历十一年即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是首辅之下的次辅。此时张居正已死,首辅是丁忧。万历十年,云南发生叛乱。万历皇上并未亲征,而是靠发谕旨指挥前线平叛,获得最后胜利。皇上在宫里运筹帷幄,身边有许国协助,战后称赞许国“协忠运筹,茂著劳绩”。许国因此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并武英殿大学士,随后皇上恩赐其衣锦还乡建了这座功德牌坊。

万历十二年的时候,董其昌还未出道,刚开始学习书法,十七年才得中进士。所以,万历十二年原始版的许国牌坊上肯定不是董其昌的字。我们现在看见的字只能是后人重修时的伪作。

徽州古城初为始皇帝所建歙县县城,那个年代的城墙都是夯土墙。里坊制虽然成型于汉代,但秦代已经具有里坊制布局的模样,宏大的唐长安城是里坊制的典型。唐末宋初,里坊制布局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逐渐出现了街巷制城市布局,城市由大街和两侧的小巷组成,繁华的宋东京城是街巷制的代表。

现在看见的徽州古城是明代所建,所以可以看见城墙外有砖面。我们刚才在谯楼门洞里看见的排栅柱虽是宋代式样,但肯定不是宋代原装,就是近年重修时新增的。明代的城市布局仍然是街巷制的,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刚才看见的中和街是完全改造成现代的了,但是两边还有很多古老的小巷。

从许国牌坊向南,有一条小巷。虽是小巷,却起了一个大街的名字,叫做“打箍井街”。街上肯定是有一口古井,石头拼的井台是用铁条箍起来的,像木桶一样。我信步向巷内走去,巷口一段都是旅游景区必有的小店们,售卖各种吃喝拉撒睡。越往里面走,巷子越窄,逐渐可以见到旧时光景了。看看穷人家宅门。

凿墙为门,拼木做扇。那扇板门就是原生态木板,外面连黑漆都没钱涂,这是原来的中农逐渐败落了。为什么说他是败落的中农?你看它的门券,是圆拱券。若祖上便是赤贫人家,哪里有钱做拱券,只能是门框上搭一块木板做过梁。中农家的门扇肯定是要刷黑漆的,以显小康,这家只有光板门扇,所以说他家败落了。

再看看富人家宅门。

不是简单的凿墙做门,它是两边有门柱的。青石过梁之上还有一座非常花哨的砖雕门楼,这种砖雕门楼也是徽派建筑特色。看过梁之上的贴砖,这是清代门楼。门楼额石上的原文被删除了,仅余些许轻微的痕迹,字数似乎不少。门扇不是简单的刷黑漆板门,而是包了铁皮的,还有规则图案的海量门钉。这一定是地主家,最少也要是富农,否则哪能拿那么多钉子去浪费。

再往前走,有一个徽州名人馆,就是黄宾虹纪念馆。

黄宾虹家祖宅不在这里,而是在歙县城外。黄宾虹也不是生于斯、成于斯。他生于金华,成于名山大川间,终卒于杭州。歙县以宾虹祖居徽州为由,便将其设为徽州近代名人之一,并在此建了黄宾虹纪念馆。

徽派文化中除了建筑,还有戏剧,也属于文艺范畴。安徽有好多地方戏曲,我们现在熟知的是黄梅戏。起源于唐代采茶调的黄梅戏最初形成于湖北的黄梅县,所以叫做黄梅戏。黄梅县紧邻安徽的安庆,便就在安徽得以时兴。

元末时,江西的弋阳腔流传到徽州,形成了徽州腔,这是声腔戏曲的南派。徽州腔发展成为徽州雅调,虽叫做雅调,其实是属于戏曲中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是昆山腔。徽州腔以锣鼓铙钹打出节奏,艺人有唱有说,唱的是徽调二黄,说的是道白。到明中期,一般徽州百姓才听徽州腔,徽州文人听的是昆腔。昆腔有丝竹伴奏,剧本引经据典,温文尔雅,悠扬动听。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形成的昆曲已经极为成熟,而且风靡全国。一直到清中期,昆曲都是影响最大的戏曲。昆曲有很多非常高级的剧目,比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乾隆年间,徽州腔已经发展成了徽剧,从徽州传了出去,以扬州最盛。其时,最有名的徽剧戏班多和安庆有关。乾隆五十五年,皇上八十大寿,征调艺人进京唱戏。其中有三庆班,这是三个安庆戏班在扬州成立的徽戏班。后来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其它戏班进京,最后,兼唱昆曲的四喜班、兼唱汉剧西皮的和春班和安庆的草台班子春台班,加上三庆班,就成了著名的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起头。当时京城戏曲出现了花雅之争,雅就是昆曲,花就是昆曲之外的其它。花雅之争的结果是花赢了,昆曲逐渐没落。到新中国初期,几乎听不到昆曲了。1956年,昆剧《十五贯》在中南海演出,获得成功,周总理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清同治年间三庆班的首席程长庚可能已经没人知道,但是其后的谭鑫培是很多人还记得的,都是唱老生的名角。花雅之争之后,咸丰年间,徽剧结合了汉剧、京腔、秦腔、高腔和昆曲,逐渐形成了京剧。京剧后来成为国剧,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体系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另外两个是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的布莱希特。

走在徽州古城的打箍井街巷中,不知不觉就走到这么一座门下。

这是一家小店,卖的是徽州出产的歙砚,还有老字号胡开文的徽墨。可是它门上却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大徽班”。在徽州这个徽剧发源地,还真有什么徽戏遗存吗?进去看看。小店进去一拐弯就是大徽班戏楼,戏楼门前有一座很清雅的小院。

戏楼锁着门,肯定是没戏了。扒门缝往里看看。

还是老戏楼,还是老戏台。徽班进京之后,徽剧发源地的戏楼还能保持这个样子?自清同治年间到现在,肯定还是不断有人在此上下其手,否则早就人去楼空瓦塌了!我曾去过粤剧发源地广州番禺沙湾古镇,在那里听过当地民间艺人演出的粤剧折子戏。泉州特色地方戏南音也还保留有民间演出,我在泉州因为时机不巧未能听到。不知道徽州古城里的这座大徽班戏楼现在还有没有徽剧上演了?

据说现在中国有四大古城,徽州算是其中之一,另外三座是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念浪中)和云南丽江。今天在古徽州这里见到了宋式的谯楼,明代的城墙,明式的府衙,明代的唯一八脚牌坊。走了一圈现代大街和古风小巷。赏了徽派建筑,居然还窥了一座徽班戏楼。四大古城已知其三,下次还要去四川阆中看看。

山西平遥古城是明代的城池,现存是晋派建筑,完全不同于徽派。丽江是南方少数民族风格,因为有明代屯边的历史,可以见到徽派文化的影响。阆中是古代巴国之地,应是巴蜀文化老巢。据说昆仑山上西王母的宫苑就叫做阆苑,是不是借意阆中如仙境之光景?下次定要去赏视一下。

正是:

走皖南古城,
赏徽式文化。
进老官府衙,
窥旧伶戏楼。
今做古时楼现古,
古为今处古见新,
今古分不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记|徽州游记
歙县,梦里的徽州古城
徽州府城徽州署
金光华李亚鹤:安徽有我国四大古城之一,融合了徽州之美,很多游客却没来过
徽州古城——“中国徽墨之都”歙县
走进徵州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