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国人就医决策的难点及破解之道

目        录

一、从兔年春节前的一个紧急求助电话说起

二、就医决策的N个维度

三、就医决策的类别

四、点评几个比较典型的就医决策实例

五、就医决策的难点在哪里?

六、就医决策难点的破解之道

一、从兔年春节前的一个紧急求助电话说起

兔年春节前的某天,一位半年没联系过的患有某种肺部疾病的W师弟突然来电,告知新冠感染后病情加重,已经在他一直就诊的中部某大城市的著名三甲大医院危重症科室住院,询问我之前推荐的北京中医S先生是否能出手,用中医对症治一下目前比较紧急的症状。我知道事情紧急,不敢耽搁,连忙让S医生与他取得联系,询问病情后给他开具了药方,嘱咐其赶紧抓药煎药。但由于他是在住院中,还需要现在的主管医生同意。碰巧有另外一位中学校友在此医院的其他科室当教授,我侧面了解了一下,此种情形,主管医生通常会模糊回答,不会给明确意见,只能患者及家属自行决定。由于几种因素同时存在(病人没跟S医生见过面所以了解有限、家属对中医不太支持、病情复杂紧急、已住院肯定是以主管医生的治疗为主等),尽管S医生和我都很想帮他,但能做的实在不多,基本上已经过了中医治疗的窗口期,只能为他祈福,挺过难关......

整个春节期间,我时常想起这事,心情难以平静,总觉得事情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回想起与W师弟断断续续交流的一年多时间,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就医决策”实例,涉及到了就医决策相关的各种元素:

1. 病情本身,属于疑难杂症,西医下过结论“很难治疗”,但的确能对症治疗、“稳步进展”(实际上是一步步变差,但病人事先也不知道);中医呢?在治疗窗口期之内,理论上是能治好的,但需要找到段位高的中医师;

2. 一开始找中医不顺、进而对中医失去信心、在寻找更高水平中医的路上裹足不前:W师弟和家属并非完全不相信中医~确诊之后不久就联系到北方某市的一位自称治好过几十例同类病人的中医师,认真服用医生开具的中药两个月而疗效不佳,严格来说是治恶化了。于是转而靠西医稳住病情,从此,虽也探讨过中医治疗的事情,但“一朝被蛇咬”的经历,让他在找继续找中医的道路上陷入被动、连去跟医生见面探讨病情的行动力都失去了...

怎样才能一步到位找到合适的中医?找中医的路上遇到挫折(没有“一步到位”)之后,如何能不改初心,继续寻找合适的中医?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 自己的主见vs家人和亲属的影响:据W师弟说,家人和亲属都是见多识广的社会精英,宏观上就不信任中医。这些身边的人对他影响颇大。以笔者的经验,如果让家人和亲属在中西医做出选择,绝大多数是偏向于西医(后面会详细讨论这个问题)。看中医,必须病人自己非常有主见,有时需要“力排众议”,认准了就去做,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4. 在尚处于中医的治疗窗口期内咨询主治的西医对中医的看法:跟笔者所设想的一样,主治西医表面上不给出明确建议,实际上已经明确暗示,中医不行。并且告知,西医对症治疗的作用是“维持不发展”(想想可能吗?)。读者思考一下:西医正在治疗的过程中,怎么可能说中医的“好话”?一来是西医并不了解病人找的中医,二来“治疗权”是个核心问题,除非西医已经“治得差不多了”,才让病人“死马当活马医”地去找中医,而这时,已经很少中医会收治了......因为已经过了中医治疗的窗口期。病人找中医,只能自己做主。

5. 自费/医保报销的问题:找高水平中医治复杂病,大多数情况下要自费。走西医路线,医保报销大部分。要疗效还是要报销?是先去见医生好好交流一下,还是没见医生之前就把费用之事放在首位?W师弟也没处理好这个问题。求医一定不要怕远,不能有“惰性”。

6. 新冠感染的问题:新冠感染对有基础病的人风险更大,会加重病情。这个明确的结论,在疫情放开之前绝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没有未雨绸缪,及早找中医治疗基础病,并且有新冠感染的中医预案。事实上,W师弟,正是被新冠感染这只“黑天鹅”击倒---健康人或许就是趔趄了几下以及留下后遗症,他就有可能“翻船”。

7. “医不叩门”问题:笔者深知S医生能治他的病,一年多的时间内,几次把为啥能治的道理讲给他听,且安排S医生与他通过十几分钟电话。我们能做的就这么多了,不可能替他做决定,也不能过于“主动”地去联系他。遗憾的是,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但他始终没提出来见S医生,面对面好好交流一下,再做决定。中医治疗的窗口期,就是这样被他错过了......。求医求医,病人真的要好好思考“求”字的含义,积极主动,不可有惰性!

现在回想起来,W师弟在找中医的路上只走了一次弯路之后就有可能遇到水平足够的中医,但这一次弯路,他和家人都不能忍受,说到底,还是缺乏对中医整体的信念,以及医学判断力。当然,也缺少了一些“医缘”。

总之,在就医决策这件事情上,各种不利因素在W师弟身上叠加,致使他错过了能扭转病情的最佳决策的时间窗口,令人唏嘘。

二、就医决策的N个维度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然而过程大不相同---有人年过百岁耳聪目明,有人英年早逝,有人年纪轻轻身患重病,有人潜伏着重大健康隐患却不自知......。人的一生,总免不了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些就医决策。

就医决策,往往是人生中比较艰难甚至最艰难的决策,有下面这些维度:

1. 总体技术路线的选择:西医还是中医?西医主导、中医辅助?中医主导、西医辅助?

2. 看西医的具体选择:这方面信息相对比较透明,主要是比拼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寻找水平更高的医院、名气更大的专家、费用更高的先进疗法,甚至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专科医院治疗。

实际上,由于当今大多数医院都有增加收入的目标(尽人皆知但医生自有一套说法来影响患者),病人在选择具体疗法方面也会是相当纠结的。

3. 看中医的具体选择:由于中医之间的水平相差太大造成疗效有云泥之别,选对中医,是一件难度极高、涉及面极广的事情:综合医院/中医院里面的中医? 中医堂的中医?民间中医?俗话说:西医看门、中医看人。具体选择哪位中医师(实际上是医患之间的双向选择),以及与该医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决定了最终的疗效。

4. 医疗费用方面的决策:无论病人的经济条件好坏,这方面的决策都不容易:钱少有钱少的困境(“无力支付医药费”)、钱多有钱多的麻烦(或许前方有“坑”):

a. 自费/医保~要疗效还是要报销?把疗效摆在首位、还是把能否报销、报销比例放在首位?由于当前中医处于非主流地位、医保覆盖的医院(包括中医院)里面的中医,一来水平欠佳二来开方受限制很多,如想要找到疗效好的中医,基本上要在医院之外自费进行。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问题而错过好的疗效,包括经济条件好、不差钱的人;

b. 费用太充裕或者全报销,不一定是好事: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句扎心的台词:“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实际上这句话非常片面~用高价药物控制病情、在ICU里面“吊命”,靠的是钱;但,如果想把病治好,最重要的因素却不是钱。并且,有时钱越多、越能报销,疗效反而越坏、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更早。有两位老中医亲口告诉我,两种人的病难治~一种是当官的,一种是当老板的。他们解释说这些人,用过太多所谓的“好药”、“贵药”,这些药的共同特点都是对症治疗的药力猛,对身体的元气伤害大;被如此“折腾”过的身体,加上医疗资源多带来的“选择综合症”,成为了难度加倍的病人。另外,费用充裕有时会干扰正在产生好疗效的治疗,造成前功尽弃、满盘皆输。举个例子:

一位擅长治疗癌症的老中医给笔者讲过一个令人惋惜的实例:一位患肝癌的立过大功的公务人员,采用中医治疗已经取得明显的疗效,此时组织上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健康、破例拨出一笔特殊经费让他换肝并且帮他找到宝贵的肝源。病人及家属面对此好意,左右为难,思前想后,决定接受换肝,不幸的是换肝不久就去世了。

5. 治病的配合度方面的决策:时间、精力、家人照顾方面的安排、生活方式的调整等等,也必须有所决断。有人罹患大病,还惦记着工作或挣钱,不全心投入治病,此时遇到神医也治不好他的病。

三、就医决策的类别

按决策的紧迫性及容错空间的大小,将就医决策分为以下三大类(包括一些小类):

一类决策:罹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等)并经西医或中医里面的庸医治疗过一段时间而疗效欠佳、尚有明显改善机会但容错空间很小时的就医决策;此时:

西医:无法扭转局面、病人只能“自求多福”;

中医:有根本改善甚至治愈的可能性;但能堪此大任的中医师又有排期接诊的,极难遇见。

生死一线时的决策:比一类决策更紧急,找对中医尚有一线生机但很少有中医能出手且主导治疗的西医愿意配合的;

错过中医治疗的最后窗口期时的决策:此时已无法选择、只能在西医体系下治疗、自求多福:如已经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糖尿病肾病5期等;

二类决策:西医治疗只有小概率能治好或者造成不可逆转损失(如失去胆囊),找对中医有可能治愈,但堪此大任的中医师不多或者极少:

a. 刚确诊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等)~能主导癌症治疗的中医师不多,主导白血病治疗的中医师极少;

b. 尚处于中医治疗窗口期的高难度病种(如病程较短的一型糖尿病、LADA、糖尿病肾病1-4期);

c. 即将进行手术但可被中医治愈的病种,如胆结石等~能治愈胆结石的中医师相对不难找、但仍然有许多患者找不到合适的中医师,或者被西医洗脑而直接手术切胆。(在某社区电商平台上经常看见有年轻博主“预告”自己将要几天之后切胆;据笔者统计,这些博主最终都按计划进行手术,没有一人中途改主意转向中医治疗、取得好疗效之后分享给大家的)

三类决策:按西医对症治疗会“稳定”地往恶化的方向进展,找对中医能治愈:

a. 进展缓慢的基础病的前期和中期(二型糖尿病、高血压);

b. 混合多种不严重的毛病但若听之任之则发展下去后果严重的亚健康状态;

上述一、二、三类决策,找对中医,基本上需要自费,且容错空间越小的决策,费用越高;

新冠感染的就医决策:按西医的治疗方式,大多数人能转阴,残余症状不多,但比例不小的人(20-30%)会有严重性不等的新冠后遗症,少数有基础病的人感染后可能转重症,或者转阴后爆发严重后遗症的人有可能离世;中医的治疗方案可获得性高、费用很低(免费/医保/少量自费)、疗效很好。注意,上面说的是刚感染后的治疗决策。若转阴之前的治疗不及时、不恰当,造成重症或者后遗症,此时的就医决策,就是另一回事,参照上面的一、二、三类决策。

自学中医、自己给自己治病的决策:这是最特殊的一种就医决策~起先并无医学背景的病人,对现有医疗体系完全不信任或者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医生(中医)、毅然决定放弃现有医疗体系、从头开始研究医学(通常是中医)以医治自己的病。这里面按紧急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几种情况:

1. 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命悬一线:最典型的、广为人知的实例是李宁先教授(点击阅读):

《自学中医的实践与探索:化学家李宁先教授》(含讲座视频)

2. 已经确诊癌症等重大疾病:笔者认识两位朋友,都是在确诊癌症时临危不惧,自己研究中医、把自己给治好了,已经健康生活二十多年,现在也给别人治病、乃至成为职业中医师的;

3. 所患疾病不那么要命但痛苦指数不小、担忧发展下去的后果:笔者也认识两位这样的朋友,都靠自学中医把自己治好进而变成职业医生的。

当然上面是自学中医给自己治病的成功的例子。失败的肯定也不少,尤其是病情比较严重之时。学中医要趁早,依靠中医来养生、治未病,万一生大病时也能做主走中医路线并且有一些判断医生水平的能力(实际上,通过中医治未病,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患大病的概率)。

四、点评几个比较典型的就医决策实例

1. 去年12月份疫情放开后集中感染时的治疗决策:

由于来势凶猛、猝不及防,再加上西医治疗方案的传播力度远远大于中医药方案以及国人对中医的不了解,大部分人采用的还是西医治疗新冠感染。实际情况是,西治没有太好的办法。西药的退烧药物(解热镇痛类的药物)都有风险,中医只要使用国标三方,都没问题,效率很高,后遗症很少。还有一些地域性的自拟方,大部分都正确,这按照外感温病的思路去治,这是个效率高低的问题。如果按伤寒去治,也能治成坏病(解表寒以后,内热未清;退烧以后,反复低热,口干肺燥等等)。

治疗新冠感染(包括重症及后遗症)的医疗决策以及不同决策对应的疗效,值得每一位国人以不带偏见的态度认真研究、反思,并在下一次集中感染到来之前,有自己的中医药防治预案。应当从别人的教训中汲取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 八七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42岁英年早逝

由于陈晓旭的知名度,这事国人知道的人很多。但关于她患病及治疗经过,网上众说纷纭,甚至被有人当成攻击中医的一个“素材”。笔者综合了各种说法,包括同期《红楼梦》的几个跟她关系要好的演员后来的访谈,倾向于这样:

1) 很看重自身形象,不愿接受手术、放化疗。--- 这本是没错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一经确诊马上找中医,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难点在于找对中医。而且,没经过手术、放化疗的,处于中医治疗的最佳窗口期,预期疗效最好;

2)找了中医治疗、但没找对中医,致使疗效不佳。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a. 虽然《红楼梦》里面的中医知识多多,但演戏时年纪很轻(只有19岁),之后忙于事业,一直没有“慢”下来,没有花时间研习中医并积累看中医的经验,没有对中医师水平的判断力;b. 特别要强,患病的事情除了最近的亲人知道外,连关系很好的闺蜜都未告知也未向她们求推荐中医(虽然这些闺蜜不一定有更好的中医资源,但总归多了一条路)。

综合起来,陈晓旭面对的是二类和一类决策,且基本上独自面对,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有一位一同演《红楼梦》的演员闺蜜接受访谈时的一句话,让笔者记忆犹新:“她演戏那么成功、做生意又那么成功,可能早早地把福气给用完了......”。是啊,演戏时和做生意时都遇到贵人,生病时缺少了贵人相助,以致香消玉殒。

3. 胆结石的纠结:切胆 or 不切?

胆结石的就医决策,基本属于三类决策、顶多是急性发作期的二类决策。现状是,对于胆结石这个中医治疗难度系数不算高的病种,绝大多数病人都选择了手术摘胆。详细参阅下文(点击阅读):

胆结石---1.4亿人的选择题:西医 or 中医?

一位在北大校友听说笔者打算写一篇关于医疗决策的文章,特意热情分享了他多年前患胆结石时的就医决策,非常精彩。他的决策:拒绝手术摘胆、依靠中医而治愈。

他讲到决策的难度在于:

--- 病来如山倒,没多少时间空间给你做决策,往往是逼迫你先选痛快的(“胆结石发作起来,真心踏马滴真痛啊,真想一切了事”);

--- 强大的各种社会关系,关怀备至,压迫着走西医道路(由于父亲本身是资深医生,医疗资源极其丰富);

---- 无论是京城最有名的大医院大专家还是网上的调研(“如果你在网上各种自学后,就更是进入西医整个话语体系了”),全部支持切胆;

他最后根据什么进行决策的呢?

“我最后就是跳出网上各种所谓知识已经搞成的混沌泥潭,宏观上做选择相信谁?”

他选择相信他的一位同学极力推荐的另一位自学中医20年并开中医诊所的北大师兄,顺利治好了胆结石。也就是说,他把之前吸收的所有相关“知识”全部抛开,选择相信“人”---相信值得他信任的人,并愿意承担有可能的不理想结果(“要死也死在北大师兄手里”)。他总结为:最真实的超复杂信息混沌局面的决策依据!

“去了医院的再想不切一刀出来的啊,我看基本没有…强大的系统性洗脑和压迫…”,“这么强大的西医劝切力量我老还是给顶住了!”

实际上,他做决策时候,除了宏观上相信“人”之外,也还是在微观上为相信中医找到了理论依据:

“肝经胆经的子午流注中医讲是从夜里九点到凌晨三点~我几次胆结石大发作就是这个时间段,既然中医理论对应我这个症状时间了,所以也是我下决心选中医的一个重要依据”。

笔者点评:

1)这位北大校友,称得上是胆大心细!所以成功保住了胆。他还说:“有师弟说我英明神武,我还是坦然接受的”;

2)在胆结石已经反复发作、疼痛难忍的时候做出脱离大医院而看中医的决策,难度相当大!对于更多人来说,降低难度即尽早了解中医、在痛点没那么强的时候做决策,比较可行,成功率更高。

4. 台湾首富郭台铭为胞弟郭台成治白血病花费百亿 仍未能挽回生命

2007年7月4日,台湾首富郭台铭的胞弟郭台成,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在救治郭台成的一年多时间里,郭台铭倾注了无数心血。郭氏兄弟的骨肉情深成为一段佳话。郭台成查出患白血病之后,郭台铭曾说:“弟弟生病,我会用全部资源来救他。”

的确,郭老板的投入不设上限,“跑遍世界问药方、买下专机去医院”,调动了全世界的医疗资源,却没获得理想的疗效,原因何在?

在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以及执行该技术路线的具体医师。

大家都知道,白血病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甚至成为日剧和韩剧的经典题材。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白血病治疗的真理,竟然在一本1984年上海学林出版社的一本定价0.33元的小书里面

相关介绍,参阅下文:

白血病,中医可以治愈

富士康郭老板眼中的“全世界医疗资源”,唯独忽略了中医治疗(实操上是:中医主导、西医辅助~检查和输血)白血病的集大成者孙起元老中医的医术。虽然孙老当时已过世,但他的医术有继承并发扬光大者,并未流失。作为科技产品代工大王的郭老板为胞弟做的相信现代医学的决策,完全可以理解。有多少人能相信,被各种高科技武装起来的高大上的现代医学在治疗白血病上面,被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发展出来的白血病中医治疗方法所完胜?

5. 有极大健康风险、该做决策而听之任之以致英年早逝(多为心脑血管疾病猝死)

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且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就会听到大家熟悉的同学、朋友在这上面栽了跟头,让生命定格在年富力强的年龄,令人惋惜和哀叹。更令人深思的是,大家从不总结教训,总认为这些不幸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明明面临类似的风险却不采取行动,以至于不幸事件一次一次地再次发生。从别人(身边熟识的人)的教训中汲取经验,有那么难吗?

该怎样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请认真阅读下文:

心梗/脑梗的预防必须依靠中医---从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博士45岁英年早逝说起

自从近两年全面打疫苗以及去年12月初疫情放开之后的大面积感染以来,许多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比往常大大增加。其中心肌炎血栓是两大风险。两者都有症状不明显进而突然发病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形。发生血栓,血栓随着血液循环到处游走,可以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最严重的后果,大面积心梗~心源性猝死,延髓中风~直接呼吸循环衰竭了,也是闪速死。大多数中老年人,血液方面多少都有问题,血液粘稠、冠状动脉硬化,如果这时候来个栓子,很容易栓死了!即便身体状态非常好的运动员和飞行员,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已经有不少报道了。

要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该如何决策?

实践证明,靠西医(包括各种检验)难以预防心梗/脑梗;这点很多人知道。但很少人知道:靠中医,能够非常有效地预防心梗/脑梗的发生,避免猝死。

一位中医高手点评:

心脑血管疾病隐藏性很强,平时感觉没问题,忍一忍就好了,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或者因为固定斑块,或者因为游离态痰瘀,出现暂态的极端状态就会致人死亡,或者中风致残。这个病平时有很多症状,或者胸闷,或者疼痛,或者局部麻木,一过性眼前发黑,一过性思维中断…。若是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散节以治标,健脾疏肝温阳以治本,只要早点调理,不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

五、就医决策的难点在哪里?

最大的难点在于让从小到大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缺乏中华文化底蕴的国人正确认识中医西医的长处和短处,把文化自信与身家性命绑定在一起,在容错空间未知(或大、或小甚至走钢丝)的情况下找对对的医生并相信之,而当今网络社会的“信息茧房”效应,极大地强化了这一难度。

难点一、“大多数人的医学知识和医学能力是

这句话来自一位同时精通中医和西医的北京医生,有感于新冠放开、“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以来大批国人(包括院士、老教授等等)的治疗选择及后果。

按说,现在信息泛滥,医学知识随处可见,大家都受过貌似“很好”的教育,谈起医疗保健都能头头是道,更别说学富五车的院士和教授了。怎么就成了“医学知识为零”了呢?

如果把“医学知识”定义为对中西医学及医疗界现状的深刻理解、进而形成了正确的判断能力,知道关键时刻该做什么样的医疗选择从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话,“大多数人的医学知识和医学能力是零”这句话,无疑是成立的:

有多少人能抵挡得住打Y喵的反复宣传及各种诱导或强制措施?

有多少人,有能力正确地评判媒体上汗牛充栋的医学信息,从而趋利避害?(声音大的可不一定是对的!)

有多少人在感染后坚定地选择中医、并选对中医方案?

有多少人能正确地应对新冠后遗症?

院士、老教授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成就斐然,但,“医学知识”的短板,跟普通老百姓并无本质区别,所以也会发生跟老百姓一样的悲剧。

另外,专业医师就有正确的医学知识及实际医学能力了吗?

有的有,大多数比普通老百姓强不了多少。为何?

推荐阅读公众号“大道宇宙”2022年12月16号的文章:不是新冠有后遗症,是治疗错误有后遗症》。

“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难点二、正确认识中西医的长处和短处

   西医的长处:客观检查、诊断、对症治疗立竿见影、急症处理、吊命(维持生命);

   西医的短处:只能对症治疗,无法对因治疗,大多数非细菌感染类疾病都治不好;

   中医的长处:理论体系完备、对深层病理的认识到位,能对因治疗,在窗口期内治愈许多西医认为治不好的疾病;

   中医的短处:诊断技术相对落后,客观性不高;

中医主要通过四诊判断病情,需要很高的临床经验和医学修为,绝大部分传统中医师都没有这种能力,高手毕竟是少数,即便高手,仅凭四诊手段,面对很多疾病,也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比如糖尿病,一型?二型?1.5型?比如癌症,肿瘤长在什么位置?良性或者恶性?比如血液病,没有血常规辅助,也无法通过四诊准确判断血象变化,等等。如果单从诊断的角度,大部分正规西医机构的医生,都能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误诊率很低,主要发生在症状相似的一些疾病方面,鉴别诊断(几种相似的病到底是哪种)有误,通常也会在治疗过程中逐渐修正。入院~初步诊断,出院~出院诊断,这个出院诊断误差就很小了,如果仍有误,再去一些著名大医院,再诊,基本上不会错了。如果,中医主治医是高手,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诊断最准确,疗效最好。如果,就是个二把刀(大部分都这样),由二把刀诊疗,误诊率很高,疗效很差。这是大多数看中医很失望的原因。

难点三、正确认识中医的现状

宏观上说,中医是很伟大的,也可以说,“中医没有治不了的病”;但,具体到每个病人能遇到的中医师的水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中医的平均能力比较差,具备合格的基本能力的中医师不多。“医院中医庸医多、民间中医骗子多、好中医难寻”,就是中医的现状。

中医的致命伤是,很多人都没入门,职业初段水平都不够。反倒是“似是而非的大神级中医(不具体点名)”大行其道,误导很多人。因为中医的平均水平不行,没真本事,打着中医之名骗钱的人多,所以,即便一些难度不太高的病,患者遇到有效医疗的机会也不是很多,都不靠谱,西医起码能报销,对症治疗也有效。

中医的平均水平低是个问题,有些病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真正会治的人,相对而言,也不太多,患者没有辨别能力,无法确定自己花出钱能否真的治好病,如果效果不明显,甚至延误病情,那还不如西医靠谱。换句话说:总体而言,西医的医疗效率很低,中医体系有更好的方法,但是体系不代表具体个人。从平均疗效来看,中医疗效对西医并没有明显优势,有些人碰对了,治好了,还有更多碰不对,治不好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难点四、在中医平均水平低的大环境下找到水平高的中医

这是个大难题,后面会讲到解决之道。患者需要有一定的医学判断力及对人的判断力。

难点五、“信息茧房”~媒体的大环境、社会大环境十分有利于主流医学而不利于中医

患者和家属很难摆脱其影响而转向中医;看中医遇到挫折(大概率发生)后周围的人就更加不支持看中医。举例:关于胆结石,某平台上充斥的都是切胆的帖子,很详细,而少有中医治愈的帖子。

“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在生活中都已经被算法左右了,影响了思考、决策、生活、命运...”。如果你相信某种疾病不可治愈,你看到、听到的就都是这方面的信息,变成了“夏虫不可语冰”的“夏虫”却不自知。如何破除“信息茧房”,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

难点六、价值观~认识到能带来好疗效的中医师的头脑的价值,不低于高大上的西医治疗方法

片面宣传中医的简便廉效是一个误区。诚然,中医能便宜地治好许多常见的毛病(治疗新冠感染就很便宜),但,千万不要认为中医看什么病都廉价(“把把脉、开个方子就行了”),而要记住:“千金易得、一方难求;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中医治复杂的病,耗费的脑力非常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不断地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药方,且需耗费许多精力与患者解释沟通、输出正能量、让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属于高级的私人订制式的服务,“产能”极其有限。病人看到的是医生的方子,不知道背后付出的智力劳动。

推荐阅读:中医的优效 蕴含着高价值的智力劳动

难点七、家属大都倾向西医

原因~在大医院看病顺理成章、心理安慰、事后不被责备和自责、好解脱(“已经尽力/砸锅卖铁等等”);只有少数家属能坚决支持患者找中医。作为患者本人,在头脑清楚之时,千万不能让就医决策权旁落,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亲人。当然,要正确处理好与家人的观念之差,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难点八、迷信大医院、大专家

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在大医院的氛围、大专家的头衔、高科技医疗仪器面前,会产生一种“心理臣服”、“安全感”,以为这些能治病,等明白过来已经晚了......

分享一下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许多年以前,笔者尚未对中医有多少认知,在上海的一家顶级医院做肠镜检查。笔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躺在检查床上,看着医生操作的欧林帕斯内窥镜上显示的清晰图像,内心油然产生一种“敬佩”的感觉,觉得这仪器太先进、太高级了......如果此时医生说发现什么问题要治疗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答应。好在我检查出来没啥问题。

反观中医,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望闻问切后开个方子,草根树皮等等,能把病治好?

能悟透这种强烈对比中隐含的大道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就医决策。

举个最简单而直接的例子:胆结石病人,大医院、大专家几乎全部建议手术摘胆,你相信他们是对的吗?

难点九、所谓的“大数据”、权威媒体报道等,对就医决策的正确度帮助很小

举几个例子:

1. 全国耳鼻喉科排名第一的医院,治不好过敏性鼻炎;而对中医来说,此病属于较低难度,治不好就别说自己是中医;

2. 一位电商行业的成功人士(亦为笔者之校友)得了一种高难度疾病,依靠其影响力聚集了以十万计的病友。前几天告诉笔者,有十万病友看过中医都没看好,按大数据,中医不行,所以他的重点还是西医路线~聚集资源开发特效新药。我说你这大数据没用,中医是个性化的治疗,你找对中医就有可能把自己治好;而且,治这种病消耗医生功力很大、对医患的配合度要求也很高,医生并没有动力广而告之,让天下人皆知,毕竟,天下病人太多,治不过来,医生自己还要生活。更别说去领国家奖、诺贝尔奖了(相信“会治某某病颁诺奖”,是意识形态被深度控制的一种表现,患了“成人幼稚病”)。务必记住:临床水平高的中医基本上都是低调的。

3. 前不久,有朋友跟我说”目前国内外都没有权威信息发布说已经攻克**病”。我想告诉他:如果你相信这个,你的病就永远治不好了。还有一种话术对病人影响极大:“如果中央电视台没有滚动播出消息~某种病能够被治愈,我就不相信(谁能治愈)”。不破除这些“认知封印”,就继续信奉“好好控制、多多挣钱、等待治愈的那一天”吧!

4. 什么时候大数据对于采用中医决策有帮助?国家级的中医治疗行动,比如非典和新冠等传染性疾病。有论文、有数据、有文章、有报道等等,虽然这些信息的流量小,但还是很容易被搜到的。然而,对于不相信中医的人,这些信息都被忽略,当成不存在。

六、就医决策难点的破解之道

上面的九大难点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提示了解决之道。本部分继续给出提示:

1. 提高对中西医的认知、以及对整个医疗体系的认知:这是最根本的;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

中医就像射击的心法和技术,西医就像射击的武器,肯定枪比弓箭好用,古代的神箭手用枪肯定更厉害;没有心法和技术,给枪也不好用,不用说打中人,不被反坐力打中就不错。

很多西医检查的指标,绝对不可能通过传统手段检查出来,检查不出来就会出问题,比如血液病治疗,血小板和白细胞急剧下降,这个摸不出来,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出事儿。还有血型,也不可能通过四诊查出是什么血型,这种例子很多很多。

参考阅读:熊继柏:对于'中西医结合'怎么看?

2. 提高相信人的能力:

为何“相信人”也是一种能力呢?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在“轻信”和“怀疑”两个极端之间徘徊,而缺乏很认真地、有理有据地“相信”一个人(“医生”)的能力。“医院中医庸医多、民间中医骗子多”,为何众多患者找这些“庸医”或者“骗子”看病,疗效不佳后就迁怒于整个中医?患者和家属,有没有找自身的原因?如果不从自身找原因、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提升自己的“能量”、相信世界上还有以前没遇到过的大医、相信自身的气场会吸引到美好的事物,而是从头到尾抱着对世界的怀疑态度,那么大概率下一个遇到的还是庸医和骗子。“最怕受骗的人,最容易遇到骗子”,无他,自身的“能量”不够。

中医治未病,是件很好的事情。为啥不容易推广?《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战国时期的古文讲得很清楚。大多数人都是“蔡桓公”,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时,“扁鹊”三次好意提醒,不以为然,待病到骨髓、病入膏肓时,如梦方醒再找“扁鹊”“扁鹊”只能逃之夭夭~医不治死嘛。当然,医院欢迎“躺着进来”的病人~在ICU里面花大笔钱,为医院及整个医药产业链贡献收入。

作为病人,怎样判定遇到的医生是良医“扁鹊”,而不是夸大病情吓唬病人以“邀功”的不良医生?既靠病人的认知、也靠病人的“造化”和福气。

“扁鹊”好比是上天派来拯救“蔡桓公”的贵人,可“蔡桓公”把贵人的三次善意提醒当成恶意。善恶不分、不知好歹的人,福气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有人总结道:“遇见好中医,需要很大的福报”。想通这一点,多做增加福报的事,医缘就会更好,命里就有可能出现贵人。

3. 降低难度,把决策的关口尽量前移:

面临一类决策、二类决策,难度的确非常大,出错概率极高;尽量把握好做三类决策的机会,在容错空间相对大的情况下做决策,不要让自己处于“走钢丝”的境地。尽早让中医在自己身上“落地”,从亚健康调理开始,体会中医的神奇疗效;若一时没找对中医,千万别认为整个中医不行,而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寻找,直到找到良医。

遵循伟人的教导~“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早在自己身上检验中医。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不善待自己者,为不慈不孝”,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当学习中医、实践中医。

参考阅读:从中医的“第一手”和“第五十手”病人说起

想想去年12月疫情放开后全民集中感染造成医疗体系挤兑、病人及家属(包括很有资源的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惨状,国人还能忽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护身法宝~中医吗?

4. 求医无捷径可走:心诚则灵

如今是信息社会,医学信息随处可获得,很多医生有自媒体,还开直播,病人就误以为,找好医生容易。如果是找西医大家,可以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去欧美日,只要钱花到位,总是有办法的。但,找好中医,这种方法则不灵。中医治病,医生为主,病人和家属也需投入相当的心力,与医生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方能取得预期的疗效,相当于医生和病人并肩战斗,去打一场战役(治病)。那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疗效)”甚至“货(疗效)到付款”的想法,真正的好中医是不会理会的,因为这不符合中医治病的规律~病人的认知没到位、心病不除、不积极配合、想走捷径,神仙也治不好他的病。

有位影响力颇大的新生代中医师总结道:“在任何时代,找好中医,都是在自己的命里找”。笔者深以为然:该有的步骤,一个也不能省,绝对不能有偷懒的想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所以,能找到好中医的人,永远是少数人。吸引力法则,在找中医这件事情上很灵验。

  参考阅读:一个好中医的价值有多大?

5. 提高对“医道”的领悟

受大环境的影响,国人目前普遍缺乏对“医道”的领悟。许多人找中医,就卡在这上面,与良医失之交臂。

中国人说“求医”~一个“求”字,道出了医患关系的本质:医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患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医生多接一个患者或少接一个患者,对医生各方面没什么影响,患者错过一个有能力治愈他的医生,则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并非医生不想悬壶济世、多治愈一个病人,而是,如果病人和医生的认知没有调到一个“频道”上,对医生将信将疑,则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因为,中医治疗复杂疾病的过程,面临各种排病反应,医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病人的信任度不够,则极容易半途而废,甚至会怪罪医生把他治坏了(实则治疗过程的正常反应)。那样的话,医生岂不是自找苦吃吗?

6. 提高文化自信:

参考阅读:

林治波:文化自信是中医药复兴的第一条件

7. 对所谓“医学进步”别抱太多幻想:

通过媒体持续不断的宣传(洗脑),不少人对“医学进步”抱有太多的幻想,总是安慰自己“好好控制、好好挣钱、等待医学发展后治愈的那一天”。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一位学贯中西的医生总结道:

西医的历史很短,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之上的人体认识,非常粗糙,20世纪才出现西医的概念,主要是抗生素、血液配型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把西医拉起来的,别的还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当然现代西医比那时候的西医,有了更多的进步,但这种进步不是医学的发展,而是科技的发展。西医就像在某个极限系内不断发展的数值,永远有进步,永远没突破。

举例来说:时常有人(甚至是病人以为的权威媒体)报道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移植技术的进展,让糖友们殷切期望。事实是:移植都有一个配型问题,通常都不太配,要长期使用免疫制剂。花费非常高,包括前期移植和后期维护,还有供体从哪儿来?高大上,高科技,高消费,高泡沫,先不用说疗效到底如何,这种高额的医疗支出,就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

对“医学进步”不抱幻想,那患者怎么办?抓住现在!

实际上,许多被现代医学认为治不好的疾病,在祖国大地上,都是能找到中医能治愈的。就看病人能否找到。不是中医不行,是你找到的中医不行。看中医,要么有缘分,要么具备医学判断力,这两条都没有,那就没办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忘记病名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真的那么难治疗吗?
方便又省钱!就医新模式来啦,快看啥是“中医日间病房”
病从何来1
李友鹏原创科普文章:看病不要走弯路,挂对号才能看对病
医生:这些西医没办法的肾病,中医疗效非常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