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远的丰碑——纪念彭修文大师

伟岸的身躯,儒雅的气质,偶尔紧闭的双眼,永远脱谱指挥——这就是我脑海中彭修文先生的舞台形象。丝竹未鸣,音乐未起,意韵已全然尽在掌控之中,则是我对先生指挥艺术的深刻印象。

——张高翔

彭修文先生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始人之一,是当代卓越的民乐指挥家、作曲家。他掌舵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四十余载,自建团始执棒,与乐团亲密合作,创作、编配、演奏了数百首古今中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大家称其为“广播风格”。早在求学时期,“广播风格”已经使我们这些民乐学子无限向往并视为民族管弦乐的标杆典范。直到我真正成为乐团的一员,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与乐团同仁携手合作,参与更多的音乐实践之后,才逐渐对乐团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

“广播风格”的显著特征,首先是在于有一大批由彭修文先生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说奠定了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在编制、声部组成上的基本面貌,具开山之功。其次就是音乐表现上的细腻、默契。在过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演出,基本上以彭先生的作品为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言,“广播风格”就是彭修文的风格,它体现着彭修文先生在民族管弦乐作品创编、指挥等方面的卓越才华,同时也张扬着乐团演奏家们彼此信任、和睦、团结的精神气度和艺术力量。

彭修文先生对乐团的训练向来是严格细致、精益求精。他对每件乐器的技术要求、音色控制、情感诠释等细节要求缜密,极其挑剔。他通晓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对各类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音色、音乐表现力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各声部的技术状态及其症结所在,能解决难点,挖掘每一位演奏家的潜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乐团的整体水平。

我至今仍记得刚加入乐团时的一次经历:彭先生带领乐团排练他所移植改编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他对乐曲中扬琴声部一个快速乐段的音色和力度,始终不满意,屡次让我要增强改进。当时我还未能完全理解他的理念,后经琢磨思考,悟出先生或许希望在那个音乐瞬间,扬琴犹如流星划过天际,晶莹闪烁。他要求的是“广播风格”的扬琴音色,结实明亮,极具穿透力。正是先生的严格要求和谆谆诱导,把我一步步领进了“广播”的大家庭。我相信,这种经历很多同事都有过。

彭修文先生尤其注重乐团各声部的合作能力及融合性。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长期的衍变发展中所形成的个性化风格,给乐队合奏带来极大的考验。既要保持每件乐器的特色和韵味,又要规范统一声部的演奏技法和音色融合,彰显合奏艺术的张力,构建新的音响层次。先生为此付诸了多年辛劳。每次排练,他细至音准、节奏、弓法、指法、奏法、气息、气口等基础要素,都要求必须准确无误。他对声部内同类乐器、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以及不同声部相互协调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排练中,对于部分特殊要求,他时常亲自操琴示范,讲解要点。他努力把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追求传输给乐团的每一名演奏家,和大家一起,携手共建民族管弦乐的新境界,创造独一无二的“广播”声音。

而今,当我们再次聆听先生和乐团演释的经典作品,每一个声部、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的熟悉,弦乐的华丽灿烂,弹拨乐的晶莹剔透,吹管乐的厚实明亮,打击乐的精准默契,无一不令人为之心动。

彭修文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音乐亦研究颇深,学贯中西,融汇贯通。他的指挥风格雄浑大度、严谨细腻,诠释作品构思恢弘、细部缜密、独具匠心。经他指挥和排练的每一首作品,无论是篇幅宏大的大部头,还是短小精悍的小品,都会焕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

他超然的指挥艺术,总能巧妙地调动起每一个乐队的演奏激情。他不仅善于挖掘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更善于赋予音乐强烈的个性特征,在他的作品中,许多细节处理看似信手拈来,却有神来之笔的惊艳效果,极富艺术感染力。他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融为一体,水乳交融,演绎了无数经典作品,创造了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传奇。

在彭修文先生所有的艺术成就和功绩中,音乐创作应该是他最重要的部分。他一生创作、改编器乐作品400余部,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春江花月夜》《步步高》《瑶族舞曲》《将军令》等作品风靡华人世界以来,陆续创作、改编了数百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交响诗《流水操》、套曲《十二月》、幻想曲《秦·兵马俑》及《月儿高》《丰收锣鼓》《乱云飞》等。先生在创作上不仅牢牢根植于传统文化,更有广纳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元素的眼界和胸怀。从《采茶灯》《旱天雷》《江河水》《秦香莲》《龙船锣鼓》等具有强烈中国民间文化特色的作品,到移植、改编了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民歌、民乐改编曲,以及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比才的《卡门组曲》、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序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埃内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No.1等世界名曲。

正是这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吸收、融合与转化,使彭修文先生在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的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三大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故此,中国民族管弦乐有今日的可喜局面,我们不能忘却彭修文的功劳。

彭修文先生的字典里没有曲高和寡,没有敝帚自珍,先生认为,他的作品是“为大多数人而创作,要让人听得懂”。先生一生所创作和改编的作品有一千多首,其中民乐作品四百多首,都是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也是被各海内外乐团演奏最多、媒体播出率最高的民乐作品。有深刻体现历史情怀的《秦·兵马俑》,有描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境的《月儿高》,还有反映民间生活气息的《步步高》《花好月圆》等。


他的作品到今天依然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受大家喜爱。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虽有各具特征,但其所表达的情怀皆与大众的的精神生活、审美习尚息息相关,先生用尽一生,以艺术家的胸襟谱写了“与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同呼吸”的音乐华章,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作为一名作品等身的艺术大家,彭修文先生在音乐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他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共同呈现的“广播风格”, 在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史上具有旗帜性、示范性和引领性意义,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研究和发扬彭修文先生的艺术精神,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脉搏,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聆听和捕捉新时代的声音,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发扬,勇攀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高翔(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族音乐响一点,再响一点
他留下一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彭修文与民族管弦乐艺术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国乐泰斗?彭修文
我所知道的幻想曲《秦·兵马俑》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