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希瑞 | 王玉芹的土地情结

王玉芹的土地情结

文|陈希瑞

 如果你是一只叫喳喳的喜鹊,或是一只“咕咕”叫的布谷鸟,那么在高远的秋阳下,你就会俯视到七月的家乡,被浓密的玉米重重包围着。玉米的穗状花朵肯定迷蒙了你风尘的泪眼,那半腰间吐出的长樱子,或浅红或淡黄,真的是要红有红,要黄有黄。当你驻足在玉米那颤颤悠悠而挺拔的肩上,仔细倾听玉米的呼吸或拔节声,就会嗅到一股来自大地深处的芬芳气息,嗅到一缕淡淡的玉米花的清香。

进入7月,由于接连下了几场好雨,大秋作物夏玉米长势喜人,幽深葳蕤,大地一片浓绿,就像一片广阔的海洋。

在桑园村,我们如约见到了这位桑园村的女当家人——王玉芹。简短的几句话,把王玉芹的思绪一下带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王玉芹娘家是王家庄,离桑园村只隔一条清水河。由于母亲去世早,虽说王玉芹那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但她要强懂事,剜菜割草,喂猪喂鸡……里里外外,都是父亲的好帮手。

村里见她品质好作风好,能吃苦爱劳动,各方面都很优秀,很快让她担任了村里的团支书。打那,王玉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为村里的团员青年树立起表率样子。

说起割麦子,王玉芹说那是她最头疼的事情。

那还是她十五岁那年,学校放麦假回家,第一次跟父亲下地割麦子。面对着满地黄澄澄的麦子,风吹麦浪,心里很有些诗意,刚开始,她嘴里哼着小曲儿,手里挥着一把镰刀,割得很起劲。谁知过不了多久,她就手上起了泡,满脸涨红,浑身冒汗,汗珠子像雨点一样砸向地里。最受不了的是腰疼,那真是腰疼腿酸背抽筋,浑身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

她退却了,临阵脱逃了,她踉踉跄跄来到地头上的一棵树下,用袖子擦着早已变成灰黑的脸蛋,委屈地流下泪来。

不知何时,父亲已经站在她身边,伸手拍拍她肩膀,递给她一壶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啥也没说,就匆匆下地了。

那时候,王玉芹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家家户户种了那么些麦子,为什么没有大机械作业?听村里一个小伙伴说,她的一个嫁在东北的姑姑回家探亲说,东北的国营大农场割麦子,早就用上了“佳联”大联合,一天收获成百上千亩,根本不用人工费时费力。天哪,这不是神话是什么……

这天夜里,王玉芹瞪着一双大眼睛,望着夜色迷蒙的窗外,第一次失眠了。她甚至有些糊涂了,为什么东北国营大农场割麦子用的是大联合?为什么我家的几亩麦子,却只能弯腰弓背用小镰刀去割呢?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光如梭,直到2002年,已经嫁到桑园村35岁的王玉芹,跟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过着相夫教子的普通农家生活,伺候着公婆,拉扯着孩子,种着十来亩农田,生活过得虽不富裕,但也温饱有余。

村两委负责人见她为人正直,性格开朗,又有文化,就动员她担任村妇代会主任和计生主任。一些人劝她,这种差事出力不讨好,说不定还要戳脊梁骨挨骂,只有傻子才干呢!王玉芹说,让我干干试试,说不定大家喜欢我!

王玉芹走马上任了,在全身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一直寻思着如何给妇女们做个榜样,带领着大家致富。针对本村粮多草多的优势,她决定通过发展养殖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当即筹款7万元,购买20多头良种猪,建起占地3亩的养猪场。自繁自养,当年就收入三万多元。王玉芹养猪发了财,不光村里群众找她学技术,连周围村庄的村民也都纷纷跟着建猪场,一下子带起了周边三十多家养殖户。

因专业知识缺乏,刚开始,王玉芹的养猪事业多处碰壁。倔强的她,向懂行的人、向书本请教。她整天靠在猪场里,还要及时清理粪便,保持猪舍干净整洁、准确把握母猪发情期,适时配种受孕,按防疫周期严格进行生猪疫病防控,悉心照料仔猪……凭着不服输的勇气,她的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600多头。

2004年,王玉芹听说本村朱明萍因母亲去世,父亲重病无劳动能力,正准备辍学,当即承诺负担起朱明萍上学所有费用。朱明萍从初中到高中,又考上大学,整整十年时间,王玉芹承担了朱明萍所有的生活费和学费,直到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村民马春香的丈夫因股骨头坏死失去劳动能力,王玉芹找到马春香,鼓励她发展养猪。王玉芹帮她贷款、建猪场,还将家中两头快要下崽的母猪赶到马春香家。几年过去,马春香很快脱贫致富,光是家中存栏肥猪就有200余头。此外,白血病患童刘一、丧偶妇女刘春玲等,都是王玉芹帮扶的受益者。

受益的人多了,大家口口相传,给王玉芹起了个绰号:活菩萨。大伙说,真菩萨谁也没见过,但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王玉芹,就是活菩萨!

直到2007年和2011年,桑园村“两委”换届时,王玉芹连续当选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桑园村,地处贫水区,水资源极为匮乏,全村 2000多亩旱薄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谁指望种地发财,那真是妄想。村民大都粗放经营,只要种上了,收多收少老天爷说了算。

王玉芹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里形成,那就是租地,当一名种地大户。她经营家庭农场,源于她对土地情之深,而办大农场的想法,则关键在于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 

2009年开始,王玉芹用养猪所赚来的40万元,以每亩700元的价格转包过来进行集约化经营。从最初的400多亩到一年后的2060亩,再到含盖桑元村、大河岔村、马家西埠村等周边村庄的3500多亩土地。2011年她承包的3000多亩土地,年产粮食达400万公斤左右,纯利润收入超百万元,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如今她的农场已经优化到2000亩左右。她就是想通过发展土地集约化种植,建起粮食生产基地,大规模种植小麦、玉米等良种作物,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截止到2022年,王玉芹的家庭农场,累计为社会贡献粮食接近一亿斤。

在王玉芹的农场里,共有30多台套现代化大小农机,有玉米收割机、小麦收割机、深松机、烘干机等,总价超过200万元。每年春耕春种,王玉芹的浇灌机一天能浇40亩,只要一合上电闸,那么多喷头就像天女散花,洋洋洒洒,又像一场适时的春雨,浇灌着田野。有时心血来潮,王玉芹还会站到地里,伸出双臂,任凭雨水浇灌,浑身湿透,那也痛快,因为她的心,都醉了。作为桑园村的当家人,她深知,党的一项项重农惠农好政策,不就是一场场适时的春雨吗!

山东第一台烘干机,就落户在王玉芹的农场里。一台10米多高的大机器,一次进粮食15吨,烘干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出售。大联合每天收下来的麦子,当天就可以烘干。王玉芹的农场已经实现了从耕种、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王玉芹说起自己的致富经,首先想到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对种粮食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扶持。在她耕种的2000亩地里,1800亩小麦,150亩土豆,还有蔬菜大棚。政府的保险保底政策,让王玉芹在种植经济作物上没有后顾之忧。

王玉芹身为桑园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当村官这些年,她从未往家拿过一分工资,将所得全部岗位待遇和部分家庭收入,无偿用于村庄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帮扶上。每年春节前,她为全村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过200元过节费,并多次个人出资为村里修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2013年她个人筹资2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4条水泥路,改善了全村道路状况。每年的夏收和秋收,她帮助困难户收获小麦和玉米,从未收取过一分钱的报酬。在乡亲们的眼里,王玉芹就是“活菩萨”,是家乡的金凤凰。

如今,已经56岁的王玉芹,头顶上的光环可多了:南村镇清水社区党委书记、青岛市政协委员、“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平度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度市“劳动模范”……所有这些荣誉称号,王玉芹看得很轻,她最看重最欣赏的,还是农民这个身份。她深知,只有农民,才会深深依恋脚下这片火热的土地。

 陈希瑞|七一”前夕忆先烈

陈希瑞 | 退稿信里的青春

郭岸 | 扒毛虫、蚊子及其他

       陈希瑞 | 我的高考作文(两篇)

陈希瑞 | 自卑的人

伏尔加河上的桨声

话到嘴边又咽下(外一篇

 | 

 陈希瑞:悠悠报纸副刊情 

陈希瑞 | 战疫情

 | 

陈希瑞/秋来山里红

陈希瑞/聚散两依依

陈希瑞/新《泰坦尼克号》

 陈希瑞:庄农最为先

 陈希瑞:悠悠报纸副刊情

陈希瑞/声音的故事

陈希瑞丨新秋获歌 

散文 | 陈希瑞:庄农最为先

陈希瑞|看戏

陈希瑞/父亲的几次醉酒经历

陈希瑞| 小河淌水

陈希瑞 || 遥远的春草

陈希瑞/美丽圣洁的百合花

陈希瑞/快乐老家

陈希瑞/小人物的众生相 陈希瑞/天路 

西800333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黑龙江 / 王玉芹 【诗歌】/《秋念》
假设我有一片土地 我就种满庄稼 种完 麦子再种玉米 让它们自由生长
神速!关城村麦子只两三天就收清,并种好了玉米
青岛保护性耕作实践尝甜头 每亩节本增效百元
黑土地,黄土地
田野里割倒的麦子(请为住村干部的好文章转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