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村落Ⅰ】铁炉合庄村:从千年沧桑中走来/陈富立

 

穿越千年的铁炉合庄村,以其厚重的文化书写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沧桑与厚重并存,传承与变革交织,虽世代更替,日月轮回,但仍改变不了它的史诗般的存在,淹没不了它骨子里放射出的特有魅力。

—题记

在驻马店市西平西部芦庙乡与出山镇的交界处,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名曰棠溪河。河流碧水南来,静静流淌,铁炉合庄村西部划过一道美丽弧线,形成一个回水涡,然后缓缓北去宛若玉带,将小拥揽怀间。西平县芦庙乡铁炉合庄村就坐落在棠溪河温婉的怀抱中。

泛舟棠溪河上仿佛漂浮在今古之间。波光潋滟,芳草青葱,水天争艳缤纷倒映。河边清风徐徐,绿苇摇曳,杨柳依依,葳蕤生光。水中野鸭凫浮游弋,岸上群追逐嬉玩古村落内,传统建筑风姿尚在,廊斑驳古韵悠绵。置身其中,可赏美之无限,览千年之变迁。

己亥年8月的一天上午,我冒着酷暑慕名来到西平县芦庙乡铁炉合庄村,探访这座具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且景色秀美的古传统村落。据该乡有关人士透漏,铁炉合庄村已在2018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传统保护发展村落。2019年春天开始维护开发修建。目前,芦庙乡铁炉合庄传统村落维建工作已初见成效。西平县芦庙乡党委、政府对铁炉合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职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建设计划,选派技术精湛的工程队进行施工,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传承中留住乡愁,在创新中走向未来。

留形:修旧如旧,力求保留原生态

在传统村落保护上,西平县芦庙乡党委、政府提议要科学修建,切实做到“修旧如旧,力求保留原生态”。为此,在维护修建时,施工单位制定了较为详细的修建计划。诸如百年古井、古代石磨、石碾盘、石碓古窑及传统民居土坯房、青砖瓦房、土寨墙等,在维护时都保留了原有模样。

在冶炉城村建设工地,我见到了施工队老板于怀。“这样做不仅体现出了领导的要求,更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和广大村民的意愿。”他信心十足地对我说,“村民们和来访者看到这些保留完好的古物古迹,很快就会联想到千年古村落的历史根脉及战国时期冶炉古城军工铸剑时的一派繁忙景象,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七雄争霸时奋力拼杀时的刀光剑影。”听着他的讲解,我似乎明白了传统村落维护发展的传承意义,其目的也就是不忘源头,不忘乡愁,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

应我的要求,于怀领着我在冶炉城规划建设区域转了一圈,在那里我不仅看到了修葺一新的娱乐广场和舞台,而且看到了修建完好和正在修建的仿古建筑。在工地现场,我还目睹了能工巧匠们个个挥汗如雨、精雕细琢的火热劳动场面。我感动之余,走到跟前,向他们深情地招手致意。

冶炉城村在铁炉合庄村西南一公里处,棠溪源景区路从该村穿过。冶炉城村是铁炉合庄传统村落的重要部分,更是其亮点所在。站在该村路北下路口,不远处就是新落成的冶炉城传统村落大门,恢宏大气,庄严肃穆。大门坐西朝东,每到晨曦初露、朝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光芒四射的朝晖便洒满了整个建筑工地。进入大门,往西走约100米处,放眼北望,只见由低到高缓缓上升的坡地上,稳稳矗立着一座土坯建筑,年岁久远。据一位老者介绍,说是距今得有100多年,但看起来仍很坚固。根据规划,这座建筑亦在维建之列。

从大门正西,是一条笔直的水泥大道,直通棠溪河岸边。大道以北,有一片坡度由低到高的开阔地,其中间偏东位置,赫然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冶炉城遗址。落款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时间:1986年11月21日公布。

我们一同前往的还有冶炉城村退休老教师陈富长。他指着这片缓缓起伏的开阔地说:“这就是古代冶炉城中心城。”这块南北长约300多米、宽约100多米的区区地域,无疑就是宝剑铸造的“指挥部”了。

“我们对这座面积不大的城中城,也纳入了建设发展计划,准备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沿城四周兴建一个展现当年铸剑艺术和战争烟云的文化长廊。”于怀说,“这也是群众所期盼的。”

留人:资源共享,激发乡村新活力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村落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资源。要发挥这个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就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在传承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利用能人效应,引领大众创业创新,进一步激发乡村新活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铁炉合庄村支部书记何俊坡,在两委班子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还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到我村投资兴业,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返乡创业青年李华彬的万头生猪养殖场在乡村两级的支持下迅速兴建起来,公司名称为“裕兴养殖繁育基地”,从事生猪饲养繁育,每年可向全国市场提供生猪一万多头。

创业先锋、新型职业农民曹全民,创建了《西平县冶炉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花木种植销售业,占地600多亩,每年可向全国各地提供苗木十万株,并向农户提供农作物技术咨询服务。

境内竹园、任三楼两座水库每年可向市场提供鲜鱼三十多万斤。全村6座养鸭基地,每年可向全国各地提供鲜鸭蛋75.6万斤。改革开放40年来,合庄村村民生活水平是一年一个台阶,那可真叫做吃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全村现有楼房100多栋,轿车370多辆,大型运货车20多辆,大型农机具50多台。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人居环境治理,各自然村都配置了垃圾桶,基本做到了垃圾不落地,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村内出行路面全部硬化,栽植绿化树6000多棵。现有文化广场3处,乡村大舞台2座,健身器材20多件。建敬老院30多间,为五保户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全村改厕及自来水安装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目前,铁炉合庄村已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掀起了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热潮。传统村落在祖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背景下,逐步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留根:不忘乡愁,继承传统续根脉

乡愁,是自家院子里婆娑的树影,是母亲手中的一缕饭香,是故乡一抔温热的黄土,是寂静夜里的心潮涌动。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依归。记住乡愁,就是传承根脉,延续文明。不忘乡愁,就是要铭刻历史,牢记祖根,并使之繁衍生息。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冶炉城春秋属楚,战国属韩,是当时冶铁铸剑的军工基地,距今已经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先人们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的铁器文明,辉煌了中国的宝剑文化。传说当时棠溪村村西的棠溪河畔有一“龙泉”泉水特别独特,所制刀剑用龙泉水淬火就会锋利无比,达到“吹须断发”“削铁如泥”之地步。

     本文作者陈富立(前)和文友赵付友(后左)、张富存在冶炉城遗址参观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我怀着好奇心理兴致勃勃地来到冶炉城村。在田埂上,老教师陈富长向我讲述了《农夫与铁匠的故事》:相传古代棠溪河东岸住着一个姓宋的农夫。盛夏的一天,他为了除草去到外张街(出山街)买了张家铁匠铺一张新锄。回家路过棠溪河时,发现一个“泉水坑”,坑里泉水晶莹碧透,清澈见底。农夫口渴难耐,急忙饮水,不料锄头掉进坑里,农夫赶紧打捞上来。回家后安上锄把下地除草,只见锄头锋利无比,石头砖头碰到锄头自焚。农夫心想莫非是泉水显灵了。他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翌日清早就找张铁匠谢恩。张铁匠立刻让农夫带路找到了泉水的位置,从此,所制铁器均锋利无比。为报效国家,他又把这个“宝泉”禀报给国王,国王器重他,随任命他为“铁官”管理当地军工铸剑。

美丽的传说说明了棠溪河水特别的水质和在古代冶铁铸剑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而铁炉合庄村“红土地”的出现,更说明了当时此地铁炉林立、规模浩大的真实盛况。据该村村民于林川介绍,在该村前面上百亩的农田里,不断发现有面积较大的红土。经有关专家考证,说那就是古代冶铁铸剑所留下的痕迹。

铁炉合庄村,蕴含着古代文明的根脉,尤其是所辖冶炉城村,更是闪耀着古老文明的光辉。它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铸剑文化,不仅流淌着世代传承的脉络,而且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更是激励后世人们奋勇争先、精心打造美好新生活的精神力量。而在铁炉合庄村全体村民身上凸现出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正是他们传承下来的千年沧桑中不变的根脉。

留住了根脉,也就留住了美丽的乡愁、幸福的乡愁。

留魂:文化旅游,开拓发展谱新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传承和革新构成了一个民族地区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铁炉合庄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以冶铁铸剑文化为中心,叫响多种文化品牌。一是民俗文化。重点继承发展特色饮食文化。诸如人们爱吃的豆腐脑、沫糊、粉浆面条,还有单馍、焦馍、葱花油馍等。二是书香文化。开展大众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共同携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播正能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铜乐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庙大铜器,使之成为村民健身娱乐的主要载体。四是戏曲舞蹈文化。开展戏曲演唱和广场舞展演活动,让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此外,还有垂钓文化、剪纸文化、体育健身文化等。

乡村旅游,是城乡居民业余生活情趣的结合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希望在八小时之外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静谧环境中享受温馨快乐人生。铁炉合庄村正好能够帮他们实现这一心愿。望得见山,西南不远处有九女山、蜘蛛山、跑马岭、锅底山。看得见水,村西面紧挨着棠溪河、棠溪湖。村中传统古朴建筑、情趣盎然的田园风光和淳朴风情,可以让游客顿生悠悠思乡之情,勾起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近日,我在铁炉合庄村和村两委干部座谈时,该村妇联主任许书彩激动地说:“保护传统村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既活跃了乡村生活,也抢救了民族历史文化,意义非常深远。”党支部书记何俊坡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强调说:“乡村旅游是我村今后发展的一大主题,但要创新旅游形式,采取文化+旅游的新模式,要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使之得到感官和心理双满足。”

的确,铁炉合庄村在这方面还真有一定的实力。

铁炉合庄,纳五河三湖(注)之灵气,拥生态资源之优势,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西南15千米处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棠溪源风景区。西面3千米处有景色宜人富有田园风情的黄龙湾小龙虾和鸡鸭鹅鱼生态养殖基地。毋庸置疑,把铁炉合庄自然村和冶炉城自然村古老厚重的千年文化和观光旅游融为一体,将不失为城里乡下人们休闲娱乐养生的理想去处。

这里有白云、蓝天、花鸟、绿树,有村情民意,有趣闻故事。在这里既能畅享“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风情,又可亲临中国古老农耕时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愉悦画面。这里既有城市市民拥有的茶余饭后的休闲情趣,又有都市人们意想不到的传统村落庄重典雅的另一番天地。

在村委北面一千米处,保留着唐代古城遗址—云庄寺。东边是国家千亿斤粮食项目,即高效农业开发区。开发区内,有著名的优质小麦、玉米粮食产区—合庄“四大洼”,人称洼洼地里好庄稼。西面是碧波荡漾的棠溪湖。东面和东南面依次分布着具有传奇色彩的柳行、粪堆珠、田口三个自然村。经过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村庄林果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现在,铁炉合庄村到处呈现出村庄美、田园美、生活更美的良好景象。

徜徉在古老的棠溪河畔,漫步于河道曲径通幽的水草边,思接千载,浮想联翩。铁炉合庄,古老厚重而又散发着青春气息的一片热土,在经历了沧桑变迁后,正以稳健的脚步缓缓地向着新时代走来。

在回味历史性巨变和畅想未来美景的时候,该村村民不禁春风满面,神采飞扬,惬意之情溢于言表。看到此情此景,我不胜感慨,于是吟诗一首,作为对此变革之见证:

悠悠千载冶炉城,根脉相传剑魂情;

代代沿革沧桑变,百姓惠泽笑从容;

生活充裕面貌改,精神振奋斗志增;

携手并进拓富路,共同谱就中国梦。

    注:“五河”为芦庙乡境内的棠溪河、小洪河、小草河、吉斗河、万泉河五条河流。“三湖”为境内的竹园、同心寨、任三楼三座水库。

作者简介

陈富立,男,河南西平县人。新闻工作者,驻马店市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理事。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000余篇。发表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20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乡魂不丢“魂”乡愁不剩“愁”
名城论评 保护古村落 记住那一缕乡愁
河北传统村落现状调查日暮乡关
济南传统村落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光华
记住乡愁第四季
夜读|我的美丽乡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