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夜思》欣赏

《静夜思1》(唐 李白)

2前明月光,

3是地上霜。

举头4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寂静的夜晚的乡思。

2、床:床,有人释为“窗”的通假字;有人释为坐具“胡床”,就是今天的马扎子;有的认为“床”是睡眠之床;更多学者认为此“床”应解作井栏。

3、疑:怀疑,以为。

4、举头:抬头。

《静夜思》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却意味深长,耐人寻思,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古时候交通、通讯不便,每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如果现在的小朋友们出去旅游,在异国他乡的深夜是不是也会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师友呢?你们可以拿起手机视频,古人只能看看月亮。

李白(701762),生于701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形式开合自如,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俊逸,音律和谐多变,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人称之为“诗仙”。又与杜甫并称“李杜”。

鉴赏: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但是此诗此时好像又不是;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本诗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比喻修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

注意,“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古语说“背井离乡”井是故乡的标志。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静夜思》早期的版本是“举头望山月”,这样更加确定诗人所在的场景是室外。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羁旅途中深夜不能成眠、月下徘徊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皎洁月光射到那边的井栏前,带来了冷幽幽的秋夜寒意。在孤独冷淡的心情中,诗人乍一望去,真的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睛一看,原来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看,一轮皎洁的明月,深夜的天空真是月明星疏彻底蓝!前面我们说古人“只能看看月亮”来解脱一点对远方的思念,因为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遥远的距离能够同时看到的“标志性”物体首先是月亮。此时此刻,看到月亮他就想到了故乡,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冥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夜思
《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出现原作与改作的反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全诗的意思
李白《静夜思》惨遭篡改,原作才是精品?诗中的床也不是睡觉的床
围绕《静夜思》中的“床”的争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