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爱胡思乱想,焦虑敏感、自我怀疑?5步助你快速走出精神内耗!

本文字数约:2231 字       

阅读时间4 分钟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前段时间,《回村3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在网上爆火,虽然后期引发了一些争议,但该视频令大众开始重视起“精神内耗”。

什么是精神内耗呢?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总是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令自己心身俱疲。

“精神内耗”并非精神医学上的诊断或概念,而是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根据心理学理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描述,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

“精神内耗”成为了网络热词后,网上有不少文章、视频对这个词进行解读,但有很多都流于表面,未深入到其心理根源。

我们拍摄了一期视频,从深入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角度,对“精神内耗”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看清这背后的本质,并更快走出这种状态。

点击可观看,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在视频中,我们分析了精神内耗的心理根源,这实际上是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后,出现了错误的归因模式,从而导致了焦虑、抑郁状态,甚至有可能达到了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也就是说,当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在一定程度是被这些负性情绪支配了,出现了灾难化思维,他们是难以自控的。

但很多人没看到这一点,而是望文生义,倾向于认为深陷“精神内耗”的人就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比如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总是唉声叹气,总因为一些在父母眼里根本不用纠结的事儿而纠结,就有可能会指责孩子,“你整天瞎想些什么呢?”、“我好吃好喝地供着你,没让你吃苦,你反而自找苦吃!”、“你自己总是精神内耗折磨自己干啥?你总是钻牛角尖!”

父母的指责、批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引发冲突与矛盾,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亲子关系恶化,孩子的情绪问题更严重。

而且,很多孩子不了解精神内耗的心理根源,在父母的指责下,他们一方面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容易认同自己是“精神内耗”,产生自我否定,认为这些痛苦都是自找的,自己不够豁达、宽容和积极,一味地内归因。这更容易导致孩子罹患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正出现所谓的“精神内耗”,遇事总是纠结、焦虑,千万不要指责,父母反而要赶紧深刻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并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交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烦恼。

如果孩子确实遇到了现实困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想办法面对、解决。如果现实困难一时难以缓解,又或者其实现实问题不大,但孩子明显过分焦虑、灾难化思维了,那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

而且,为什么孩子容易精神内耗?这背后有什么叠加性心理创伤和扭曲的认知?这跟父母的哪些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有关系?父母要跟孩子一起寻找,并尽量解决。

只有这样,孩子才更有可能真正地从精神内耗中走出来。

另外,想提醒广大父母,我们在学习、了解精神心理学知识时,要注意甄别,切勿人云亦云。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会积极地上网搜相关的文章、视频,甚至购买相关书籍,学习精神心理学的知识。这一点值得肯定,也是父母进行深刻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第一步。

可是心理学的流派非常多,所谓的“心理专家甚至大师”满天飞,这里面有些所谓的心理学解读其实是低效的、甚至是有误导性的。如果父母照搬的话,不但可能帮不上忙,甚至还会帮倒忙,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更严重。

我们在临床中曾遇到一位患者母亲,对于患者父亲在家庭中的很多行为,她是这样与患者描述父亲的,“爸爸是爱我们的,只不过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爱”,她还向我举例了很多患者父亲不当的表达方式。

我问她,“为什么要用'窒息’这个词来形容?”

她说,她曾看过一些心理学文章,也参加过一些心理学培训班,有心理咨询师用“窒息的爱”一词来描述部分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她觉得非常形象,所以便一直引用。

我能理解这位母亲的感受和想法,她之所以觉得这个词很形象,是因为丈夫的一些做法让她觉得很压抑、很无奈、甚至是气愤,甚至不排除当她产生这些负性情绪时,感觉有点胸闷。所以她一听这个描述,心里就认可了。

但我告诉她,“窒息”这个词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如果她经常在孩子面前这样形容父亲的爱,孩子很容易在无意中受到心理暗示,以至于一想到父亲就感到压抑,还可能不断恶化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本来就遭受了很多来自父亲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听了母亲的解释以后,将“父亲”与“窒息”反复联想到一起,随着病情的发展,孩子更容易出现胸闷、喘不过气的躯体化症状。

我建议这位母亲以后尽量别用这个词来形容丈夫的爱,并引导她意识到丈夫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未掌握科学的、有智慧的教育方式,才对家人造成心理创伤。

所以,如果一定要对他的爱进行描述,我们可以用“盲目的、无知的爱”来形容,同时也要指出,只要丈夫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学习真正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方式,懂得良性沟通三部曲,改变爱的表达方式。

对于父亲的改变,妈妈和孩子也要给予及时具体化的肯定,才能帮助父亲将这种盲目的、无知的爱转化为有觉悟的,或者有智慧的爱。

除此之外,很多来自于精神分析流派的用词也不妥当,过于负性,比如“父母有控制欲”、“父母爱控制孩子”、“孩子得病其实是对自己的攻击”等等。

这些解释不但牵强附会、缺乏科学依据,还扭曲了父母的出发点,很容易恶化亲子关系,孩子的情绪波动变得更大。

所以,父母在学习精神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理性的判断,多看、多听、兼听则明,尽量选择高效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快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能帮助孩子更快恢复心身健康的方法。




热门文章:

抑郁、双相、强迫症的患者病好了,学习能力就能够恢复吗?

临近复学,抑郁、双相孩子焦虑紧张、失眠加重,父母怎么引导?

抑郁、双相孩子休学后情绪好转,可一提复学就发脾气,父母该怎么办?


热门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意识到曾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具体该怎么做才能积极弥补呢?
“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 ——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有病的不是负性情绪,而是用负性情绪生活【上】
【原创】万发金:究竟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读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随感一
接纳,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止步不前 不要为别人而改变,但要为成长潜力而努力
【每天一点心理学】自我内耗:精神内耗、胡思乱想、选择犹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