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0后”最想填的高考志愿是心理学?精神心理专家劝你慎重!有坑!

从本周开始,因诊疗工作繁忙,本公众号改为周一至周五每晚10点定时推送,敬请关注!

本文章节
01、  学心理学专业的4个“坑”
02、如果真想学心理怎么办?
03、无论学什么一定要跨学科

全国各省市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填报志愿工作即将拉开帷幕。分数是基础,志愿是关键,不同的选择会对考生的人生轨迹造成巨大影响。

(我曾从精神心理学和人生规划的角度提出过报考志愿的建议:高考志愿没填好,孩子患上重度抑郁症!家长和考生一定避开别人踩过的坑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有很多家长问我,“何医生,孩子说想学心理学,您有什么好建议?”

这个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总体来说我建议这些孩子一定要慎重。为什么?因为大家想象中的心理学和高校里的心理学专业有很大不同。

还有,现在学心理学并不好找工作。

学心理学专业的4个“坑”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发布《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00后”最感兴趣的十大理工专业之首就是“心理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是它?北师大考试与评价中心主任刘嘉说,这或许是受到近几年相关影视剧的影响。“各种专业题材的影视剧、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喜欢的专业方向以及喜欢程度。”

这些“00后”可能认为心理学既神秘、又强大,能令自己看穿别人的内心,能帮助别人解决心理困惑,获得成就感和可观的经济收入。

然而,高校的心理学并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很多基础课程,比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主要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如影视剧、文学作品讲的那么生动有趣、富有应用性。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研究方法的课程,比如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等。这些科目偏理科,相对枯燥、难懂,含有大量数学原理。理科学不好的话,这些科目可能非常难啃下来。

也就是说,很多人以为的心理学就是研究别人心里想什么、怎样可以改变别人的心理,怎么解决别人的心理困惑和苦恼,但在高校课程中这些都很少涉猎,最多是蜻蜓点水。当提及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时,一般介绍的也是比较传统、低效的心理治疗流派,可能仅出于介绍历史的目的,而不是让学生去学。

所以很多选了心理学的学生本来雄心壮志,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傻眼了,这样的现象非常常见。

基于这样理论和基础的学科设置,找工作时自然就难对口了。据麦克思公司(国内知名的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专业公司)近年来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心理学专业多次出现在“红牌”或“黄牌”专业,也就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来说,高校心理系的就业方向比较窄,集中在教育行业、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力资源这些方面。可对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来说,这些领域能提供的对口职位很少。

就算是新兴行业心理健康产业,新兴虽然意味着有前景,但也意味着仍未成大规模。虽然优秀人才仍然缺乏,但总体上缺口较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统计过该校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除了升学、出国、灵活就业(即“自由职业者”)外,真正签订劳动合同的大约仅有44%,共96人。

仍未成气候的心理健康产业无法容纳那么多毕业生,学心理的最后不干心理,这是普遍现象。有数据显示,大部分人从事人力资源、行政助理和销售工作,只有不到7%当了心理咨询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组数据,2003年到2017年期间,人社部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培养了150万咨询师,而最终通过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认证的督导师、心理咨询师和助理心理咨询师大约有4000人。

这一方面反映出通过人社部考试培养出的心理咨询师水平参差不齐,优秀人才较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就算毕业生如愿找到了对口的工作,从事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他们很快会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派不上用场。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本身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实操技能,学心理学不代表能解决别人的心理问题,可能连自己的都解决不了。经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培训、实践练习、督导辅导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而且,很多心理咨询培训课程价格高昂,前期投入高,回报慢,这需要毕业生的家庭有较好的经济能力,经得起耗。

市场上的心理培训机构也良莠不齐,若不加强识别,一不小心就走了弯路。钱白花了,也没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巧。我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就踩过不少坑,用金钱买了不少教训。

如果找不到正确方向的话,这些当初对心理学充满热忱的学子不但没有实现梦想,也未能促进国内心理学的发展。最大的获益者可能是搞心理培训的机构。

如果真想学心理怎么办?

如果考生执意想学,非选心理学不可,那父母要引导孩子理性分析,设想好可能出现的情况,甚至是最坏的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路线图。

父母可借用5W1H分析法,即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这6个方面引导孩子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Who”,想学习心理学的人,是否适合这个专业?

父母要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天赋,判断孩子是否真正适合学习心理学专业。

上面提及心理学基础课程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有趣,涉及到统计和测量部分时还需要较好的数学功底。对于这些情况,孩子能不能接受和适应?父母甚至可以买几本高校心理学课程让孩子先感受一下。

“Why”:为什么想要学习心理学,这是最关键的。

可能很多考生对这个问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感兴趣呗!”

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所谓兴趣,是指一想到某件事情就感到开心、愉悦。这是一种后天形成的正性情绪的条件反射。孩子对心理学的兴趣是如何形成的,父母一定要摸索清楚。

像上面讲过的,有些孩子曾受到相关影视剧的影响,对心理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为学了心理学就能知道别人想什么;

有些孩子接触过哲学、艺术、心理学的书籍,感受到心灵世界的无穷奥妙,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有的孩子有强烈的同理心,他们看到抑郁症患者非常痛苦,深感同情,便产生了信念和梦想,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帮助他们。

对于这些原因,父母一定要给予解释,孩子想象中的心理学与高校里教的几乎完全不同。想深谙别人的心理、解决别人心理问题并不是读个心理学就能实现的,要做好非常长远的准备。

还有一些情况更值得父母们关注。有些孩子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长期压抑、痛苦,逐渐萌发了学习心理学实现自救的想法,甚至希望进一步拯救类似于自己这种经历的青少年,疗愈自己,疗愈他人。

这些孩子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孩子自身就有精神心理问题,自救的想法很容易夭折。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事例、案例或心理学规律可能会激活他们的心理创伤,导致病情恶化。如果一定要学,最好是待病情基本康复再学。

“What”:学了心理学之后,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就业方向上面已经说过了,心理学毕业生很可能找不到刚入学时希望从事的工作。孩子能不能接受这样的心理落差?如果选择了非对口的工作,将来有何打算?

“Where”:孩子应该去哪里学心理学?

国内设有心理学专业的大学一般分为3种:

师范类学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综合性大学,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医学类院校,比如综合性院校的医学院,我的本科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属于此类,或者纯粹的医学院校,如南方医科大学等。

虽然这些院校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名称都差不多,如“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但由于这些院校的优势和侧重的不同,具体的心理学课程也会有一些区别

师范类学校可能会更注重教育心理学,综合性大学的可能更注重于研究,而医学类的更注重医学心理学。

换言之,选择师范类学校可能更容易进入教育领域;选择综合性大学,未来可往科研方向发展;而选择医学类院校,则更有利于走向临床一线。

“When”: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习心理学?本科还是研究生?

如果想从事教育领域工作或走科研方向,那么可以在本科就选择心理学。可如果是想在其它行业中发挥心理学特长的话,个人不建议在本科学心理学,而是应该学那一个行业的相关专业。

比如如果想从事心理卫生服务工作,那我强烈建议大家先学临床医学,获得成为临床医师的资格和能力。本科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精神医学或心理学研究生,或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心理学。

因为如果只是读心理学的话,将来最多只能成为普通的心理咨询师。可常见的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都是精神医学的范畴,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和诊断权,职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很多人以为学了心理学,几乎在哪里都吃香,这是不切实际的。确实,很多行业都与心理学相关,只要是与人有关的工作,就离不开对人心理的研究。比如广告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等。

但请大家看清楚上述名称的排列,行业在前,心理学在后;行业是主要的,心理学是次要的。也就是说,不是学了心理学就可以干任何行业,而是心理学可让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分、增色!

所以,如果不想就业难,还不如选择就业前景较好的某专业,然后再辅修或后续继续自学心理学。

“How”:本科选择了心理学后,该如何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如果想从事心理学科研,最好选择实力强大的学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或者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

另外,在心理学领域,未来可能比较有前途的是脑科学与认知神经心理学,大家可以考虑关注这2个方向。

如果想从事教育或教育心理学工作,则一定要学习前沿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要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

无论学什么一定要跨学科

整体来说,我并不鼓励大家在尚未真正了解高校心理学的现状和就业前景之前就选择它。

但我强烈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可能更多地出于兴趣、梦想、就业、生存,但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心身健康,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沟通能力、自我反省能力、逆商和情商。

无论你身在哪个行业,无论你是想力争上游的小兵,还是想管理好下属的领导,或是家庭中的某个角色,科学的精神心理学能令人大受裨益,在工作中表现更出色,在生活中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在临床中接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时,有很多高中生因患病经历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可我并不建议他们都去学心理学,相反,我希望他们根据兴趣爱好和社会趋势先去学别的专业,然后自学心理学,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有一名患者康复后考上大学,读的是幼儿教育,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建议她工作后,利用她更强的同理心及敏锐去察觉幼儿的情绪问题,加以积极引导,甚至可以向家长传授更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塑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呵护孩子们心身健康地成长,甚至引导和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塑造自律的学习习惯。

另一位患者刘可,她希望成为一名网络作家。我建议她可以考虑从自己的患病经历里找切入点,写精神心理方面的题材。

就像我国的著名作家毕淑敏,她是个医生、心理治疗师,后来基于临床和心理治疗的经验和感想,写下了大受欢迎的文学作品,如《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等。

如今是“ X+心理学”的时代,我们都应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多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如今更是跨学科的时代。社会发展迅速,年轻人一定要有跨学科的能力和思维,要具备终身学习、不断适应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无论高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什么专业,都切勿仅停留于单一学科的学习。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要好好珍惜相对宽裕、自由的大学时间,利用好各种校内外实践、研究、校友、教授等资源,实现跨学科学习,在人生奋斗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明天,我们的视频号“晴日心身”将针对该话题推出更多干货,感兴趣的读者可留意!)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热门文章:

孩子爱发脾气、不听管教,到底是叛逆还是生病了?

总觉得孩子还小、不记事?研究表明人类记忆至少可追溯到2岁半

为什么孩子聪明却不爱听你的?很可能是父母缺乏了这个知识储备


热门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救救孩子!别再给他们滥用精神类药物
为什么孩子聪明却不爱听你的?很可能是父母缺乏了这个知识储备
精神分析与自体心理学
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为什么比较少?从这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心理咨询师的服务范围是什么?
阳光心晴公益活动----电影赏析《第六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